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岭,横纵于贵州的南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这片多姿多彩的大地上。在高高的崇山峻岭上,生活着一种岩鹰,它以敏锐、神速、不畏艰难而著称。贵州黔南电视台台长王先宁就像这苗岭岩鹰一样,长期扎根于山区,为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时间追溯到公元2008年的春节,对于祖国南方的几个省区的上千万百姓来说,百年未遇的凝冻灾害留下了异乎寻常的记忆:2月28日,黔南电视台演播室里、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紧紧握着一位年轻人的手,深情地说: “来之前在中央台看了很多精彩的抗凝冻的画面,原来是出自黔南电视台之手,黔南电视台是我到过条件最差的电视台,你们使用最差的条件做出了最好的成绩”。这位年轻人便是二十多年一直工作在黔南少数民族山区基层电视台,而唯一获得正高级职称的高级编辑——王先宁。
王先宁,在贵州新闻界虽谈不上有什么传奇经历,但今年43岁的他却有着26年的新闻生涯,从都匀市墨冲乡广播站工作到现在,难能可贵之处在于:
他是全国第一家城市有线电视台的创办者和领导者:
他率先在全国推行广播与电视共缆传输,率先推行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化改造:
他创造了在贫困山区抛开财政贷款办电视的奇迹:
他是贵州地级电视台获正高级编辑职称中最年轻者;
他领导的采编团队连续九年拿下了地级电视台三个第一(上中央台和省台节目数量第一、质量第一、上“联播头条第一”)的优异成绩。
26年来,他先后在黔南台、贵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发表电视新闻千余条,专题专栏六百余期:在中央、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有《县级电视台自办节目定位》等三篇论文在中国唯一权威核心新闻刊物《中国新闻年鉴》上发表。他至今有近百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电视新闻奖、贵州新闻奖、贵州电视新闻奖等一二三等奖:王先宁策划编辑的新闻《水书——世界上依然“存活”的象形文字》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是贵州省2004年广电系统唯一获奖作品):王先宁作为唯一作者的专业论文《试论基层电视台的经营理念》获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是贵州省唯一获奖者。
王先宁多次被评为都匀市及黔南州优秀知识分子、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被授予“黔南州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0年荣获黔南州6·8抗洪劳模,同年被授予贵州五四青年奖章,2002至2004年被评为宣传总支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被评为第四届贵州省优秀新闻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黔南州州管专家,2009年被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四部委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成为贵州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电视从业人员,同年还入选贵州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0年享受贵州省政府津贴。
人们说,他是一只翱翔在黔南崇山峻岭的“岩鹰”。
数十年扎根山区,他具有岩鹰般嗅觉
2002年十六大期间,王先宁编辑策划黔南电视台向中央台及时送稿24条,采用23条,其中上《新闻联播》8条,在开幕当天和闭幕式当天和一中全会当天的新闻联播三个重要时段都有黔南台传送的新闻。节目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黔南台荣获贵州省十六大宣传报道先进集体。2007年十七大期间,王先宁主持策划《瑶族私家车》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10月15日开幕式当天,又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子关注十七大》在其中播出,并连续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的主要新闻栏目《新闻30分》、《整点新闻》中播出。据统计,整个十七大会议期间,黔南电视台共在中央台主要新闻栏目播出新闻5条。其中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整点新闻》等重要新闻栏目中播出新闻3条,这是十七大期间贵州省唯一在这几个品牌栏目播出的新闻。2007年,王先宁编辑策划的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达到79条(包括头条新闻、提要新闻)。
落实“三贴近”,他具有岩鹰般激情
数十年在少数民族山区生活,王先宁这个铁路工人的儿子,有着和人民群众天然的联系。早在上世纪末,王先宁主持黔南电视台在全省最先开办反映民声、贴近群众的民生栏目《十二在线》,该栏目被中共黔南州委确定为“窗口栏目”,并相应建立《十二在线》会议联系制度,成为自治州党委政府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有效渠道。王先宁长期关注并主持挖掘跪教30载的山村教师陆永康,年薪365斤包谷子的乡村教师李兹喜等先进事迹,其中,陆永康事迹被中央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并入围央视2006年感动中国人选,被省委书记石宗源喻为迫怪祺劢式×毋廒闺…嗦嗓原程入民学习:李兹喜则被评为2006年度贵州十大杰出青年,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面对人民的损失,他有如岩鹰般神速
王先宁对国家和人民群众所遭受的人生、财产等损失赋予极大的同情和关注。他个人多次冒险深入第一线采访报道。2003年6月25日,都匀鼎兴治炼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为了挽救受伤民工,黔南州、都匀市当机立断,做出了“包飞机送民工到重庆第三军医大进行救治”的决定。王先宁强烈意识到党委、政府“包机救民工”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最好体现,在第一时间带领精干记者,精心策划,追踪事件,把新闻“包机救民工”及时传送中央电视台。7月4日,该新闻在央视《新闻联播》中作为提要新闻,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专栏开办的第二天播出,该新闻是当天《新闻联播》的第二条新闻。节目播出后,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分管新闻的领导在审看新闻时,对这条新闻给予了评价,认为这是一条典型的、很具有鲜活事例和事实的,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好新闻。该节目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地方好新闻一等奖、贵州新闻奖一等奖、贵州电视新闻一等奖。2005年1月27日,中央台第一天开办的《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栏,再次播出黔南台新闻《让每一个贫困群众感受到温暖》。
大灾面前,他更显“岩鹰”本色
2008年春节前夕,黔南遭受了50年未遇的冰冻灾害,王先宁带着记者迎风雪斗严寒,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在仅靠一台小型发电机供电的情况下,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专人上路送磁带等方式将新闻及时传送到贵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2008年1月16号,中央电视台《新闻社区》栏目播出了《都匀解救被困学生》的新闻,从大年初一到初六,黔南台就有10条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初一、初二每天播出达两条,其中,《螺蛳壳冰山雪岭解救5个被 困群众》的新闻得到中央台和贵州台编辑老师的高度评价:称这是贵州省冰灾报道中最出色的一条。新闻不但在中央台《新闻联播》中播出,还在中央台《法制报道》、《朝闻天下》等新闻栏目、东方卫视、贵州电视台《贵州新闻联播》、《贵州电视台抗雪灾特别报道》等新闻栏目中滚动播出。由此,贵州黔南警察冒死穿越冰封区营救被困群众的事迹,被全国观众熟知。整个“抗凝冻、保民生”活动期间,王先宁一直坚守岗位,主持报道工作,黔南电视台累计播出“抗凝冻、保民生”新闻稿件1600余条,拍摄了“抗凝冻”等专题20多部,系列报道10余组,新闻在中央台播出70条,其中在《新闻联播》中播出10条,在贵州台播出110条,参与中央台焦点访谈报道两期,播出稿件的数量与质量,在省内各媒体中都属前列。
在全省抗旱保民生宣传工作中,王先宁又编辑策划大量一线新闻报道,先后在中央台发稿30多篇,在全省电视通联工作会上,黔南台再次获得了全省“最佳上片质量奖”和“通联工作优秀合作奖”。
在王先宁的带领下,仅2009年,黔南电视台在中央台播出新闻106条,王先宁主持的采编团队平均每三天就有一条新闻在中央台播出。
改革路上,如“岩鹰”般不畏艰难、开拓进取
2010年12月,贵州省委省政府文化体制改革督察组检查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时,对黔南电视台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黔南电视台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思路清晰,意识超前,在保证新闻事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拓展市场,实现了很好的模式,推动了产业发展。
早在十年前,由于都匀有线电视网络拥有近6万余用户,黔南州委州政府把黔南电视台定性为“企业管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每年只定补五十万元,属全省地级台最低,在此情况下,王先宁提出“政治家办台、企业家管台”的理念,分设宣传事业和文化传媒经营企业两个部分,对内部实行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区分剥离,努力强化服务意识、策划起家、突破传统思维,把节目当商品来做,实现信息变财富的利益最大化,2001年以来黔南电视台的经济部,专题部,综艺栏目组等都实现了公司化管理,实现了自给自足,电视台负担下降。黔南电视台在王先宁的带领下,由电视经营向经营电视转变,以弥补新闻宣传经费的不足,2005年还自筹并贷款6000多万元、自筹资金建设黔南广电大厦,完成几代广电人的心愿。黔南广播电视大厦是黔南电视人多年积累的结晶,更关系到未来黔南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广电大厦将以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先进性、延伸性为黔南广电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2008年3月,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黔南电视台实行网台分家,原网络从电视台分离,成立贵州广电网络有限公司黔南分公司,每年1000多万元的网络收视费也全额划归贵州广电网络有限公司,作为黔南电视台主要经济收入的收视费(占当年全台总收入85%)被划走,经费出现巨大缺口。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2009年,实行文化体制改革以来,王先宁积极探索改革之路,把经营部分剥离组建黔视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并提出挖掘本土化发展思路,强化市场运作,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与现代潮流的有机结合,围绕广告、传媒、演艺、旅游等业务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实现从原始积累向做强做大迈进,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王先宁以醒悟者、先行者的姿态,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实现电视产业同步发展以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从制片人竞聘上岗、到聘用人员(业务骨干)实行台聘享受正式职工待遇、到企业化管理、公司化运作,王先宁带领黔南电视台在不断革新中突破自我,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产业化运营逐步驶上快车道,为黔南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理论探索不断,实践成果喜人
王先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新闻作品和理论研究成果。在区域电视及基层电视台的经营策略节目定位:以及全国性重大题材报道方面,为我州、我省同行业提供了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实践价值。他所在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财力和地区条件异常艰苦,早在上世纪80年代王先宁和他的团队艰苦创业,不仅在全国第一家成立城市有线电视台,在全国第一家县级台实现网络光纤化及前端设备改造,又是全国第一家实施广播与电视共缆传输,不仅召开了全国城市有线电视网络技改现场会,又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近几年,又在省内第一家实施了地区间的广播电视大整合,形成集团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产业收入由创办初期的几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3000多万元。这只队伍连年荣获省政府新闻奖和省电视好新闻奖,多次荣获省、州新闻报道先进集体、抗洪先进集体、抗凝冻全省先进集体、全国广播电视先进集体、全国新闻宣传先进集体,是公认的地州台上中央台获奖大户。
时间追溯到公元2008年的春节,对于祖国南方的几个省区的上千万百姓来说,百年未遇的凝冻灾害留下了异乎寻常的记忆:2月28日,黔南电视台演播室里、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紧紧握着一位年轻人的手,深情地说: “来之前在中央台看了很多精彩的抗凝冻的画面,原来是出自黔南电视台之手,黔南电视台是我到过条件最差的电视台,你们使用最差的条件做出了最好的成绩”。这位年轻人便是二十多年一直工作在黔南少数民族山区基层电视台,而唯一获得正高级职称的高级编辑——王先宁。
王先宁,在贵州新闻界虽谈不上有什么传奇经历,但今年43岁的他却有着26年的新闻生涯,从都匀市墨冲乡广播站工作到现在,难能可贵之处在于:
他是全国第一家城市有线电视台的创办者和领导者:
他率先在全国推行广播与电视共缆传输,率先推行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化改造:
他创造了在贫困山区抛开财政贷款办电视的奇迹:
他是贵州地级电视台获正高级编辑职称中最年轻者;
他领导的采编团队连续九年拿下了地级电视台三个第一(上中央台和省台节目数量第一、质量第一、上“联播头条第一”)的优异成绩。
26年来,他先后在黔南台、贵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发表电视新闻千余条,专题专栏六百余期:在中央、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有《县级电视台自办节目定位》等三篇论文在中国唯一权威核心新闻刊物《中国新闻年鉴》上发表。他至今有近百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电视新闻奖、贵州新闻奖、贵州电视新闻奖等一二三等奖:王先宁策划编辑的新闻《水书——世界上依然“存活”的象形文字》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是贵州省2004年广电系统唯一获奖作品):王先宁作为唯一作者的专业论文《试论基层电视台的经营理念》获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是贵州省唯一获奖者。
王先宁多次被评为都匀市及黔南州优秀知识分子、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被授予“黔南州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0年荣获黔南州6·8抗洪劳模,同年被授予贵州五四青年奖章,2002至2004年被评为宣传总支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被评为第四届贵州省优秀新闻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黔南州州管专家,2009年被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四部委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成为贵州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电视从业人员,同年还入选贵州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0年享受贵州省政府津贴。
人们说,他是一只翱翔在黔南崇山峻岭的“岩鹰”。
数十年扎根山区,他具有岩鹰般嗅觉
2002年十六大期间,王先宁编辑策划黔南电视台向中央台及时送稿24条,采用23条,其中上《新闻联播》8条,在开幕当天和闭幕式当天和一中全会当天的新闻联播三个重要时段都有黔南台传送的新闻。节目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黔南台荣获贵州省十六大宣传报道先进集体。2007年十七大期间,王先宁主持策划《瑶族私家车》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10月15日开幕式当天,又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子关注十七大》在其中播出,并连续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的主要新闻栏目《新闻30分》、《整点新闻》中播出。据统计,整个十七大会议期间,黔南电视台共在中央台主要新闻栏目播出新闻5条。其中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整点新闻》等重要新闻栏目中播出新闻3条,这是十七大期间贵州省唯一在这几个品牌栏目播出的新闻。2007年,王先宁编辑策划的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达到79条(包括头条新闻、提要新闻)。
落实“三贴近”,他具有岩鹰般激情
数十年在少数民族山区生活,王先宁这个铁路工人的儿子,有着和人民群众天然的联系。早在上世纪末,王先宁主持黔南电视台在全省最先开办反映民声、贴近群众的民生栏目《十二在线》,该栏目被中共黔南州委确定为“窗口栏目”,并相应建立《十二在线》会议联系制度,成为自治州党委政府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有效渠道。王先宁长期关注并主持挖掘跪教30载的山村教师陆永康,年薪365斤包谷子的乡村教师李兹喜等先进事迹,其中,陆永康事迹被中央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并入围央视2006年感动中国人选,被省委书记石宗源喻为迫怪祺劢式×毋廒闺…嗦嗓原程入民学习:李兹喜则被评为2006年度贵州十大杰出青年,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面对人民的损失,他有如岩鹰般神速
王先宁对国家和人民群众所遭受的人生、财产等损失赋予极大的同情和关注。他个人多次冒险深入第一线采访报道。2003年6月25日,都匀鼎兴治炼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为了挽救受伤民工,黔南州、都匀市当机立断,做出了“包飞机送民工到重庆第三军医大进行救治”的决定。王先宁强烈意识到党委、政府“包机救民工”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最好体现,在第一时间带领精干记者,精心策划,追踪事件,把新闻“包机救民工”及时传送中央电视台。7月4日,该新闻在央视《新闻联播》中作为提要新闻,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专栏开办的第二天播出,该新闻是当天《新闻联播》的第二条新闻。节目播出后,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分管新闻的领导在审看新闻时,对这条新闻给予了评价,认为这是一条典型的、很具有鲜活事例和事实的,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好新闻。该节目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地方好新闻一等奖、贵州新闻奖一等奖、贵州电视新闻一等奖。2005年1月27日,中央台第一天开办的《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栏,再次播出黔南台新闻《让每一个贫困群众感受到温暖》。
大灾面前,他更显“岩鹰”本色
2008年春节前夕,黔南遭受了50年未遇的冰冻灾害,王先宁带着记者迎风雪斗严寒,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在仅靠一台小型发电机供电的情况下,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专人上路送磁带等方式将新闻及时传送到贵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2008年1月16号,中央电视台《新闻社区》栏目播出了《都匀解救被困学生》的新闻,从大年初一到初六,黔南台就有10条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初一、初二每天播出达两条,其中,《螺蛳壳冰山雪岭解救5个被 困群众》的新闻得到中央台和贵州台编辑老师的高度评价:称这是贵州省冰灾报道中最出色的一条。新闻不但在中央台《新闻联播》中播出,还在中央台《法制报道》、《朝闻天下》等新闻栏目、东方卫视、贵州电视台《贵州新闻联播》、《贵州电视台抗雪灾特别报道》等新闻栏目中滚动播出。由此,贵州黔南警察冒死穿越冰封区营救被困群众的事迹,被全国观众熟知。整个“抗凝冻、保民生”活动期间,王先宁一直坚守岗位,主持报道工作,黔南电视台累计播出“抗凝冻、保民生”新闻稿件1600余条,拍摄了“抗凝冻”等专题20多部,系列报道10余组,新闻在中央台播出70条,其中在《新闻联播》中播出10条,在贵州台播出110条,参与中央台焦点访谈报道两期,播出稿件的数量与质量,在省内各媒体中都属前列。
在全省抗旱保民生宣传工作中,王先宁又编辑策划大量一线新闻报道,先后在中央台发稿30多篇,在全省电视通联工作会上,黔南台再次获得了全省“最佳上片质量奖”和“通联工作优秀合作奖”。
在王先宁的带领下,仅2009年,黔南电视台在中央台播出新闻106条,王先宁主持的采编团队平均每三天就有一条新闻在中央台播出。
改革路上,如“岩鹰”般不畏艰难、开拓进取
2010年12月,贵州省委省政府文化体制改革督察组检查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时,对黔南电视台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黔南电视台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思路清晰,意识超前,在保证新闻事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拓展市场,实现了很好的模式,推动了产业发展。
早在十年前,由于都匀有线电视网络拥有近6万余用户,黔南州委州政府把黔南电视台定性为“企业管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每年只定补五十万元,属全省地级台最低,在此情况下,王先宁提出“政治家办台、企业家管台”的理念,分设宣传事业和文化传媒经营企业两个部分,对内部实行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区分剥离,努力强化服务意识、策划起家、突破传统思维,把节目当商品来做,实现信息变财富的利益最大化,2001年以来黔南电视台的经济部,专题部,综艺栏目组等都实现了公司化管理,实现了自给自足,电视台负担下降。黔南电视台在王先宁的带领下,由电视经营向经营电视转变,以弥补新闻宣传经费的不足,2005年还自筹并贷款6000多万元、自筹资金建设黔南广电大厦,完成几代广电人的心愿。黔南广播电视大厦是黔南电视人多年积累的结晶,更关系到未来黔南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广电大厦将以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先进性、延伸性为黔南广电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2008年3月,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黔南电视台实行网台分家,原网络从电视台分离,成立贵州广电网络有限公司黔南分公司,每年1000多万元的网络收视费也全额划归贵州广电网络有限公司,作为黔南电视台主要经济收入的收视费(占当年全台总收入85%)被划走,经费出现巨大缺口。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2009年,实行文化体制改革以来,王先宁积极探索改革之路,把经营部分剥离组建黔视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并提出挖掘本土化发展思路,强化市场运作,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与现代潮流的有机结合,围绕广告、传媒、演艺、旅游等业务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实现从原始积累向做强做大迈进,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王先宁以醒悟者、先行者的姿态,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实现电视产业同步发展以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从制片人竞聘上岗、到聘用人员(业务骨干)实行台聘享受正式职工待遇、到企业化管理、公司化运作,王先宁带领黔南电视台在不断革新中突破自我,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产业化运营逐步驶上快车道,为黔南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理论探索不断,实践成果喜人
王先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新闻作品和理论研究成果。在区域电视及基层电视台的经营策略节目定位:以及全国性重大题材报道方面,为我州、我省同行业提供了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实践价值。他所在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财力和地区条件异常艰苦,早在上世纪80年代王先宁和他的团队艰苦创业,不仅在全国第一家成立城市有线电视台,在全国第一家县级台实现网络光纤化及前端设备改造,又是全国第一家实施广播与电视共缆传输,不仅召开了全国城市有线电视网络技改现场会,又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近几年,又在省内第一家实施了地区间的广播电视大整合,形成集团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产业收入由创办初期的几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3000多万元。这只队伍连年荣获省政府新闻奖和省电视好新闻奖,多次荣获省、州新闻报道先进集体、抗洪先进集体、抗凝冻全省先进集体、全国广播电视先进集体、全国新闻宣传先进集体,是公认的地州台上中央台获奖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