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结合的原则,以初中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坚持对初中学生的思想引导。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课堂教学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生活情境走入课堂就是引导学生主动体验探究,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加深对相关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践行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生活情境 道德与法治
一、理解生活情境内涵,生成情境资源
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在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生活情境则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素材没创设一种模拟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去学习,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模拟法庭”“实地调查”等,采用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的教学环境,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学习内动力。当然,在生成生活情境资源时,我们要注意:1、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这一内容时,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过生日”,设计合作讨论、展示交流、点拨评价几个环节,由于设计的情景与生活紧密联系,留给学生的空间特别大,课堂资源的生成也就非常丰富,这样的资源就比我们在创设情境时提供的一些消费数据要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2、注重使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由于条件所限,一些实地采访、实地调查可能无法实施,这时,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有效地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转移,让学生在教室里也可以感受到外面的生活,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筛选和整合教学资源,精心设计生活情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的多元化,大量的生活资源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素材的选择源泉,但是我们在进行教学素材资源选择时也要思考:我们选用这些生活资源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感受现实生活吗?我们所选用的教学材料应该是从大量的生活资源中经过筛选、整合而来的,不仅仅是对生活现象的简单陈述,还是对生活素材的提升,是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的统一。利用精心选取的素材,创设一种模拟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生活的认识,从而反思生活包括生活中的诸种关系。例如,部编《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亲情之爱”,围绕“家”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家庭生活中获取许多生活资源,但是应该选取哪些来体现课标中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长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这一要求呢?笔者在实践中选取的是“二胎”这一社会热点,通过角色扮演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艰辛,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同时反思自己与兄弟姐妹、与父母、与祖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三、探究生活情境,凸显《道德与法治》学科价值
立德树人是当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课要落实这一任务,需要深刻理解本课程要“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的問题。“立德”首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立理想信念之德。 “树人”就是要在以往所说的“四有”新人,或“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基础上,从微观层面上定位“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基于对“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理解,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既要遵循现行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其中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为遵循。同时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落实中央的有关部署,贯彻中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有关精神,参照根据这些精神编写的部编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准确反映课程设置的根本意义和核心价值。因此,教师在创设了生活情境之后,不能仅仅停留于学生对生活的感知感悟上,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追寻蕴藏在情境之中的道德问题、法治问题,积极地去分析解决问题。还是以“二胎”这一社会热点为例,在创设情境使学生感知感悟后,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辨“大孩可以反对父母生二孩吗?”引导学生从道德层面理解这是生命的延续,从法律的层面理解这是父母的生育权利,从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选择等层面渗透“孝”文化。同时还可以针对类似“13岁女孩以自杀逼父母弃二胎”等新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活赋予我们的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生活也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作为新一轮课改中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并思考创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模式,让学生认知生活、感悟生活、学会生活,完成我们肩负的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生活情境 道德与法治
一、理解生活情境内涵,生成情境资源
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在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生活情境则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素材没创设一种模拟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去学习,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模拟法庭”“实地调查”等,采用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的教学环境,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学习内动力。当然,在生成生活情境资源时,我们要注意:1、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这一内容时,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过生日”,设计合作讨论、展示交流、点拨评价几个环节,由于设计的情景与生活紧密联系,留给学生的空间特别大,课堂资源的生成也就非常丰富,这样的资源就比我们在创设情境时提供的一些消费数据要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2、注重使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由于条件所限,一些实地采访、实地调查可能无法实施,这时,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有效地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转移,让学生在教室里也可以感受到外面的生活,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筛选和整合教学资源,精心设计生活情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的多元化,大量的生活资源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素材的选择源泉,但是我们在进行教学素材资源选择时也要思考:我们选用这些生活资源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感受现实生活吗?我们所选用的教学材料应该是从大量的生活资源中经过筛选、整合而来的,不仅仅是对生活现象的简单陈述,还是对生活素材的提升,是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的统一。利用精心选取的素材,创设一种模拟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生活的认识,从而反思生活包括生活中的诸种关系。例如,部编《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亲情之爱”,围绕“家”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家庭生活中获取许多生活资源,但是应该选取哪些来体现课标中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长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这一要求呢?笔者在实践中选取的是“二胎”这一社会热点,通过角色扮演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艰辛,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同时反思自己与兄弟姐妹、与父母、与祖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三、探究生活情境,凸显《道德与法治》学科价值
立德树人是当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课要落实这一任务,需要深刻理解本课程要“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的問题。“立德”首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立理想信念之德。 “树人”就是要在以往所说的“四有”新人,或“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基础上,从微观层面上定位“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基于对“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理解,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既要遵循现行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其中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为遵循。同时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落实中央的有关部署,贯彻中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有关精神,参照根据这些精神编写的部编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准确反映课程设置的根本意义和核心价值。因此,教师在创设了生活情境之后,不能仅仅停留于学生对生活的感知感悟上,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追寻蕴藏在情境之中的道德问题、法治问题,积极地去分析解决问题。还是以“二胎”这一社会热点为例,在创设情境使学生感知感悟后,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辨“大孩可以反对父母生二孩吗?”引导学生从道德层面理解这是生命的延续,从法律的层面理解这是父母的生育权利,从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选择等层面渗透“孝”文化。同时还可以针对类似“13岁女孩以自杀逼父母弃二胎”等新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活赋予我们的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生活也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作为新一轮课改中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并思考创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模式,让学生认知生活、感悟生活、学会生活,完成我们肩负的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