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幸福来得太突然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jj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有时间,每天习惯看看书,当然是纸质的,真正意义上的书。阅读的场所,书房、阳台、客厅,甚至办公室、野外,都是可以的,只要是独处,书总是最好的伙伴。不过,对我来说,也有那么两个地方,却似乎很不适宜看书,说起来也许让人大跌眼镜:一是书店,二是图书馆。
   书店和图书馆,都是书的海洋。说来也怪,每每走进这两个地方,看到一架又一架琳琅满目的图书,眼花缭乱之际,就不免无所适从,乱了方寸。身处书的世界,这么多图书任你挑选,每一本都似乎很值得看,都想好好看一看,都很容易到手,但时间终归是有限的,其实每一本都没法在这里看完。就算选了一本坐下来看,但周边那五花八门的各种书籍,还是不断地向你释放干扰的信号。像猴子掰玉米那样,东看看西瞧瞧,最后让你觉得,反正一时看不完,反正不知选哪一本,反正哪本都唾手可得,今天干脆不看了,还是以后再说罢。唉,这时便不禁深深感叹,原来自己竟然叶公好龙,并不是一个真正喜爱读书的人啊!
   与此相反,最能静下心来好好阅读的地方,往往是难得找到书的场所。少时在农村,逢年过节走亲戚,当然都是没什么文化的家庭。那年代可没网络、微信、电视什么的可以消磨时光,偶尔在人家家里发现一本中小学生的课本或者某部门派发的宣传册子,也不禁眼睛一亮,捡起来如饥似渴地看下去。为什么?因为这里难得见到白纸黑字啊!这个时候的文字,太让人想亲近了。
   又想起看电视。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家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就足以让人觉得幸福感爆棚。一个村里,往往也就那么几户人家有电视机。电视节目也不多,一年到头看几个连续剧而已。晚饭后,邻居们都聚集到某一家守着连续剧看。小小的屋子里,挤满了不同年纪的人。电视信号当然是不理想的,看着看着可能就变成满屏雪花点了。主人上前拍一拍机身,可能又清晰了。即使现在不清晰,可能过一会也会自动变清晰。大家并不着急,耐心地等着,就算是雪花点,只要有声音也行。因为这简陋的电视,邻里关系可和睦了。那时的人们,多么容易满足呵。
  现在呢,家里的电视机越来越大,越来越高清。电视节目那是多了去了,根本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个台。尤其是网络电视,更是随时可看,都不用等电视台安排时间了。可是,现在,有多少人会守着时间聚在一起看电视了呢?反正,我家的电视机,已经好多年没怎么打开过了。当年看电视的幸福感,恍若隔世,只是偶尔在记忆中会闪现出来。更邪门的是,娱乐项目丰富如斯,人们对生活的抱怨却似乎有增无减,还动不动就听闻谁谁谁抑郁之类的消息。
   饮食方面也是。食物匮乏的年代,味觉记忆总是长久的。现在呢,谁还会把吃饭当回事?当年的孩子竭尽所能抢东西吃,如今的孩子却要家长追着喂饭。也许,很多年前的一块红烧肉,让你总是记忆犹新。但昨天晚上的山珍海味,你可能吃过就忘了。
   同样的事情,时空不同,境遇有别,心情迥异。出现这么巨大的反差,我想,大概是因为你期待的、喜欢的东西来得太快太容易,让你的期待和喜欢一下子适应不了形势的变化。
   忽然间坐拥书城,不需要如饥似渴地找书读了,心里自然就不把书籍当回事了。可以收看的影视、视频太多了,可口的美味佳肴天天吃了,以前那种需要倍加珍惜的幸福感,当然也就大大贬值了。这个时候,你要继续保持幸福感,就需要相当的定力了,就需要时常温习一下“初心”,回首一下身后的足印了。
   为什么很多人在突然改變经济地位后得意忘形,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其实也是这个道理,面对来得太快太轻松的钱财,因为缺乏定力,忘了昨日,根本不懂珍惜,所以任意挥霍,终至两手空空,回到原点。人就是这样,对于来之不易的东西,就倍加觉得可贵,当然要小心呵护;而对于来得太容易的东西,则打心眼里不当回事,视若敝屣。对某些肤浅的暴发户来说,一时财富再多,也读不懂幸福的真谛。幸福来得太突然,以至让他虽与幸福面对面却并不相识。
   万物运行都有它的规律,有它的过程,有它的道理。一下置身书海,未必波澜不惊;遽然拥抱幸福,难免措手不及。中间那些环节、过程,省不得,省了就丢了记忆,失了心得,缺了领悟,忘了根本。所以呀,书要一本一本地看,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幸福要一步一步奋斗出来,人生的况味要一点一点慢慢体会。
其他文献
我于1997年离开家乡去北京之前,在文化部门工作,常常要参加与文化有关的五花八门的会。每开会,我都是带着两只耳朵端坐于听众席上,聆听教导、指示,嘴巴虽然长在脸上,却是无权发挥其讲话的功能的。不过,嘴巴虽然暂停或曰禁止使用,耳朵和眼睛的功能还是要照常发挥。于是乎,洗耳恭听,是为必须;观察周围听众的反应,自然难免。   坦白地说,我是个苛刻、挑剔且善于观察的敏感的听众。特别是那些有关文化和创作方面的
期刊
中国有一句俗语:“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于是,我想到,为官者欲防腐,务须把“缝”堵!   那么,“縫”最有可能在哪里?又该如何去堵?   堵“缝”在家里。大量事实证明,为官者的夫人爱财,行贿者势必借“缝”而入;子女贪婪,围猎者势必钻“缝”出击。那些腐败夫妻档、父子兵的案例说明,官员被“苍蝇叮的缝”有时就在家里。因之,加强家教,严明家规,立好家风,在家里建起防腐倡廉一道岗,使得家人不因“轻者”而动
期刊
早年在乡下听一位老农说过,世上有“三不让人”。哪“三不让人”?一是结婚不让人,二是吃药不让人,三是蹲厕所不让人。这“三不让人”道理浅显,不言而喻,至今我还印象深刻。   事物都是有对立的两方面,有“不让”就有“让”。历史上关于“让”的故事就有不少。比如,尧让天下,孔融让梨,退避三舍,三让徐州,“六尺巷”故事中“让他三尺又何妨”,开国大将徐海东三次让官等等,不一而足。归纳一下,这“让”大致也有其三。
期刊
常言道“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王老太家也不例外。老伴几年前走了,儿子儿媳上班忙,常是早出晚归,这照看孙子的任务,便“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她身上。她太亲孙子了,每天变着花样为他做饭,每当看到孙子“大快朵颐”时,她心里比喝了蜜还甜。然而,孙子带给她的,并非都是甜蜜,还有苦恼。   孙子正上小学,前段时间成绩一路下滑,爸妈既着急又愤怒,于是给孩子下了“禁令”:不准玩手机。“监督落实者”只能是王老太了。但是
期刊
人的眼睛因种族不同或生理变化,是有颜色区别的,有黄眼睛,有蓝眼睛,有绿眼睛,有黑眼睛。而本文所论的眼色,不是从生理而是从心理上说的,也就是《现代汉语词典》上所解释的:“向人示意的目光。”就是说“眼色”是有含义的,眼色会说话,眼色会传递信息,眼色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灵,透过一个人的眼色大致可以明白其意图指向,窥察其喜怒哀乐,洞见其思绪心迹,折射出人品高下。   俗话说“看人眼色行事”,为的就是从“眼色
期刊
近日,笔者闲来无事,在广场漫步时与几个熟人偶遇。大家相见甚欢,天南海北聊了起来。聊着聊着便聊到了一新闻热点——反浪费。此时,有人讲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6个青年闺蜜。她们分别在不同的私营企业谋职。自工作始,6人就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每月聚首一次,轮流做东,到馆子吃喝一顿,相互交流信息,增进感情友谊。不觉间,这一约定坚持了四年之久,除特殊情况外,从未间断。然而,最近一次聚首却
期刊
举手之劳,是说帮助别人像一抬手那样轻而易举,出自唐代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现实中,可以看到很多举手之劳帮助他人的好人好事。   据新华社报道,2020年11月10日,在由哈尔滨开往佳木斯的D7803次列车上,一位乘客突然发病。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五科医师金弘闻讯赶过去,看到病人两颧潮红,浑身抽搐、口吐白沫,处于昏迷状态。
期刊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孟安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发言,建议禁止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其实,从国家教育部到各省、市、县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多次发文,三令五申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然而,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教师有偿补课可以说成了“顽疾”。在钱的诱惑下,有些教师罔顾禁令,依然明里暗里补课赚钱。前不久,辽宁省教育厅公开曝光9起被查处的中小学在职教师违规补课典型案例。明眼人不难看出,
期刊
·感 悟·  枉法终有矫正时   十三年的时光,可以折算成四千七百多个日子,真难以想象钱仁风是怎样度过如此艰难的岁月!一个国家制定法律的初衷,是用来保护她的民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然而一旦被权势的私欲所利用,将会使法律的功能倒置发挥到无限大。这不,应有的嫌疑人只因当时有着别样的背景,就可以逃过调查,而对其他公民胡乱定案,法律竟然成了冤案制作的保障,真是惊吓了芸芸众生。还好钱仁风没有被判处死刑,还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