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会”与高校本科生的学术规范训练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752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本课教学,学术规范训练,“学术研讨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64-03
  
  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何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互动,近几年来,本人结合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积极在本科生中推广小型“学术研讨会”,作为课程改革的实验,以增强课程的学术含量,组织学生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并使学术规范在最初阶段便能够成为学生理解并遵守的法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学术研讨会”的基本程序
  
  在“中国现代史”课程中开展所谓“学术研讨会”的改革,其实是在原有的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但原来的课堂讨论,一般来说,有几个缺陷始终难以完全克服:一是参与面有限,发言的同学是少数人,导致一部分同学或者由于对学习不够积极,或者由于性格上过于内向,而失去或主动放弃发言的机会。二是缺乏互动,往往是一个同学报告后,反响有限,特别是得到的批评意见少、质疑少,如果某个同学报告的题目比较冷僻的话,这样的情形就更突出。三是同学问缺乏竞争,不少同学是因为老师布置了任务,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报告完之后便万事大吉,不愿做深入的探讨,使整个讨论的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这种方法,对于低年级的本科生,用于活跃课堂尚可,对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理解学术规范,则略嫌不足。
  有鉴于此,我们从1998年开始,试验以规范的“学术研讨会”的方式,取代原有的课堂讨论,先后在1996至1998级,2000和2002级历史系本科“中国现代史”课程上开展这一改革,其做法是:
  1、确定研讨会主题。
  研讨会主题的确定要与本课程的中心内容相结合,使学生通过研讨,能回答中国现代史课程的关键性问题。作为研讨会主题,题目宜大不宜小,要能尽量涵盖课程教学计划中的重要问题和学生自己选择具体论题的兴趣。从1996级开始,我们分别以“从新三民主义到新民主主义”、“国民革命之成败与三民主义之命运”、“知识分子与民国政治”、“民国史上的民族主义与革命”等为“研讨会”主题,这些题目实际上涵盖了中国现代史上最主要的方面,而且学生在其中选择具体论题的空间非常大,一般的选题都不会超出主题的范围。如1998级研讨会的主题是“国民革命之成败与三民主义之命运”,同学们的选题则可以包含从孙中山领导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而且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内容,也因历史的继承性(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孙中山革命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扬),被容纳进这一主题。2000级研讨会的主题是“知识分子与民国政治”,许多同学既可以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谈,也可以从民国政治的各个方面来谈。学生们在这一主题下,分别从政治事件、政治思想、政治人物、知识分子、文化思潮、教育与学术等领域,选择具体论题30多种。这样一来,在研讨的具体过程中,既显得内容丰富多彩,又不会漫无边际而妨碍相互的讨论。确定主题后,由同学自己选择具体论题进行论文准备。
  
  2、论文课题的准备和研讨会的分组。
  学生在研讨会主题之内,结合自己的学术兴趣,选择具体的论题。一般鼓励个人选题,以便能体现学生各自的研究能力。不主张分大组,需要合作者不应超过三人。准备时间为4周左右,学生能够充分地掌握各自选题的学术史和基本资料。这一过程是学生初步训练写学术论文的重要过程,虽然在研讨会上只要求提供书面的发言稿,但80%以上的同学都能够提交完整的基本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同时,选题和准备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使学生在“找论文题目”的过程中本身就得到了学习和训练,同学们对此也十分重视,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在学生论题基本确定后,老师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初步的分类,把研讨会分成若干个场次。如“五四运动中的蔡元培”、“章士钊的调和思想”、“陈布雷对民国政治的影响”等论题,都是关系到现代史上知识分子与政局的互动,可以放在,组研讨。而“胡汉民的治国思想”、“汪精卫与伪政府的内外政策”、“唐绍仪与1919年南北议和”等论题,都是直接探讨政治人物,可以放在一组研讨。这样,一次研讨会就被分为4-6个场次,每场有一个基本的亚主题。每一场预定一个课时左右,如果研讨得充分,时间上还可以临时延长。
  3、邀请评论人和与评论人的交流
  这种改革何以称为小型的“学术研讨会”,它与传统的课堂讨论有何区别?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是严格按照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规范来进行的。根据国际上规范的学术研讨会的要求,在每一个报告人报告论文之后,应当有一位评论人对其报告提出评论。我们把这一方式引入到研讨中来,一方面是为了加强研讨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担任评论本身对于学生也是获取知识和理解学术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求每一篇论文的作者都要自己在班上请一位同学担任评论人。论文完成后,至少要提前一个星期将论文提交给评论人,由评论人准备评论。报告人和评论人不要求一对应,最好不要互评。有的同学因为比较善于提出意见,平时在班上被公认为学术上比较领先,可以被多位报告人邀请为评论人,但也不鼓励由少数几个同学包办评论,因此,规定每个同学最多只能充当三篇论文的评论人。“评论人”的角色后来被证明是“学术研讨会”最重要的角色,也是用“学术研讨会”改革教学获得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
  4、报告和答辩
  在各方面都准备好之后,小型“学术研讨会”就“开幕”了。在研讨会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程序进行,场地布置成环形的会议场,设主席座、报告人座和评论人座。主席的职能是主持会场、宣布程序和控制时间,因此每一场的主席都由同学临时推选,场场不重复,以便多数同学能够熟悉规范的学术研讨会的程序。报告人报告论文,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之内,不必照读论文,重点在于说明论文的选题经过、学术史和介绍基本的材料,使同学能对这一课题有初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评论。因为只有评论人系统和仔细地研读过该篇论文,并且已做好了评论的准备,因此可以有5-10分钟来进行评论。评论鼓励多样化,但主要内容必须包括该论文是否有学术价值、是否合乎学术规范、对于学术史的掌握是否充分、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等等。由于报告人和评论人会前已有相当的沟通,大多数评论都能评得到位。有的评论人为了使评论能够更加圆满,自己也把对方的课题进行一定的研究,这样一来,许多同学实际上同时进行了两至三个课题的研究。在研讨会中,同学们最为关注的已不是报告人的学术报告,而是评论人的评论。因为一篇好的评论,不仅能使同学们判断被评论的论文的学术水平,而且能够判断评论人的学术水平。
  评论结束后,每一篇报告还将提供5-10分 钟,由与会的同学向报告人提出质疑,或提供自己了解的有关线索,以及自己对该问题的观点。然后,由报告人对所提问题进行答辩。在这一过程中,报告人可以从广大同学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和材料,引出进一步的问题,使自己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从现场观察的情况看,一般对于每一篇论文,都有4-6位同学提出新的问题,由报告人作出解释和回答。遇到有争议的问题,甚至会发生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的争论,场面十分热闹。
  
  二、“学术研讨会”在学术规范
  训练功能上的优势
  
  利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来进行课程讨论,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学生从学术研讨会中学习到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和学术会议的规范。
  中国现代史课程是历史系二年级下学期课程,对于这批同学来说,一般都是初次撰写完全合乎学术规范要求的论文。“学术研讨会”的形式,促使同学们认真对待论文的写作,至少从形式上合乎学术规范。从递交的论文来看,虽然在学术水平上参差不齐,但多数同学都已掌握了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从文面上来看,有内容提要、关键词、注释、参考书目;从内容上看,许多论文都清楚地交代了选题意义、学术史、资料分布,而且引文必有注释,引用他人观点也有清楚的说明。
  同时,在研讨时引导同学们严格按照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规范进行,也使同学较早地熟悉学术讨论的基本规范,学到了如何举行学术会议的知识。每一场研讨的主席都能恪尽职守,报告人和评论人以及自由提问时发言的同学,都学会了遵守规范、尊重他人、控制时间、讲究礼貌,答辩的同学也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虚心接受意见,不强词夺理,不做无意义的争辩。研讨结束后,同学们感到学术研讨礼仪本身也是自己的收获。
  第二,为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提供发表的场地,调动同学们选题、写论文和参加研讨的积极性。
  “学术研讨会”的功能,就是使全体同学都能投身于研讨之中,每个人都不例外。通过学习、查资料后写成的论文,能够向全体同学报告,并由全体同学从学术的角度加以评判,本身对广大同学就有一个激励的作用。因此,同学们在准备论文的时候,都十分积极,力争能够在研讨会上提供优质的研究成果。从几届研讨会的情况看,同学们撰写论文参加研讨的热情非常高,而且尽量独立从事课题的研究,2000级学生共40人,为“知识分子与民国政治”研讨会提交的论文有32篇。合作撰写论文的同学,虽然报告论文的只能有一人,但合作者在听众席上也积极担任答辩的任务,或者为其他论文担任评论人。总之,同学们都把“学术研讨会”看成是锻炼自己的一次难得的机会,有的同学在研讨会前没有来得及将场次排定,在研讨会开始前还急忙要求组织者补充安排,或者请求优先安排在前面发言。
  第三,从学术竞争中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培养对学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学术研讨会”另一个无形的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撰写、报告论文和评论来开展学术竞争。“学术研讨会”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不管是报告人,还是评论人,或者是自由发言的同学,其思考问题的深度、资料检索的广度、演绎和归纳乃至发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术水平,都在研讨会上得到公开展示。这样使得同学在报告和评论时能够完全抛开一般意义上的同学感情或友谊,以学术为本,诚恳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在1998级的一场研讨会上,有一位同学评论她的一位好朋友(因为评论人是报告人自己邀请的)的论文,劈头就说:“我个人认为这篇论文距离学术的要求还很远。”虽然没有给报告的同学留颜面,但却使全体同学都能从学术的角度有所收获,也使报告人本人真正体会到学术容不得半点虚文。因此,“学术研讨会”可以说是使广大同学受到一次好的学术精神的教育。正是因为如此,同学们都能认真对待“学术研讨会”,撰写论文时精益求精,讲求学术规范。尽管本科生查阅资料受图书馆有关规定的限制,特别是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资料尚未齐全,但同学们都想方设法,尽可能地充实、完善自己的论文,力争出精品。从提交的论文看,有些论文的学术水平确实远远超出了预料。如2000级刘同学的《文化视野下的吴宓》、谢同学的《唐绍仪与1919年南北议和》、吴同学的《1922年胡适对孙中山、陈炯明认识的一种诠释》等论文,如果略加整理,完全达到了公开发表的水平。
  总的来说,运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来推动本科生基础专业课的教学,成效十分明显,同学们在自身参与的实践中受到了良好的学术规范的训练。据对有关同学开展的调查,广大同学对这一形式也十分欢迎。不足之处在于:目前学生研讨的硬件条件不是很理想。要找一个适合于举行学术研讨会的教室并不容易,而且音响设备没有办法解决,容易受到其他教室的干扰。研讨会后的论文整理工作比较困难,缺少进一步编印出版的途径。研讨会前未能将论文复印,使与会者人手一份,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讨论的深入。这些缺陷,以后将争取予以解决。
其他文献
庙会和戏场是中古时期民众娱乐生活的重要地点和场所。庙会起源于宗教活动,戏场发端于集体娱乐.庙会与戏场的结合表现了中古时期宗教活动世俗化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民众对休闲娱乐生活需求的一种必然结果。唐代是中古时期宗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国各地佛寺、道观林立,庙会和戏场作为一种专门的娱乐场所迅速地发展和成熟起来。唐都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活动中心,寺庙宫观更是星罗棋布,庙会与戏场异常的兴盛和发
期刊
[摘要]如何引导银行资金投向农村,解决农村金融困境?民国华洋义赈会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它充当着银行资金流向农村的桥梁,通过将银行资金与自有资金搭成贷放,注资农村合作社,形成“银行——义赈会一信用社——社员”的贷放模式,进一步发展为“银行——合作社——社员”的放款形式。华洋义赈会在“资金归农”中所做的开拓性工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资金匮乏,更为银行资金找到新的投资领域,并推动民国政府建立现代
期刊
19世纪前半期,随着条约恶劣的荒地以及西部旧土官统治区开垦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社会精英——以移民为主的土地开垦事业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在处理纳税问题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对地方官的治理积极提出各种问题的地方领袖。尽管这些新兴势力并没有获得科举头街,但对于陷入治理僵局的地方政府而言,他们的举动具有填补官方统治职能以及恢复人们对政府已经失去的信心的可能性。清朝政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股新兴势力的重要性,而
期刊
[摘 要]加拿大和美国间的不设防边界可以追溯到1817年由英美双方确定的《拉什-巴格特协定》。该协定是在1812—1814年英美战争之后,两国达成的有关五大湖流域非军事化的协议。在其后的执行过程中,该协定历经两次大的挑战,最后得以保留并存续至今。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加美不对称双边关系的确立,协定的执行过程体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建立在妥协、谅解基础上的原则性。《拉什-巴格特协定》为加美不设防边界的形成
期刊
[摘要]19世纪前期,为了满足民用国需,越南阮朝采取较为灵活的外贸政策,以对华贸易为主导,发展东南亚地区国际贸易,并与西方国家保持一定的通商关系,对外贸易一度较为活跃,但由于受自身社会经济结构限制和传统农本思想的影响,以及对西方殖民入侵的戒备心理,这一时期越南参与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贸易的程度和规模都极其有限。  [关键词]越南,阮朝,明命,东南亚,经济史  [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明清时期,迎神赛会屡禁不止的原因很多,经济原因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16世纪开始的商业化促进了迎神赛会经济功能的深化,主要表现为:迎神赛会的市场功能不断强化,就业功能被广泛认可。市场功能的强化保证了商人对赛会的持续捐助,稳定了赛会的资金来源;就业功能被部分士人认可,并最终得到乾隆帝的承认,促成了乾隆朝“宽禁”政策的出台。由此,迎神赛会屡禁不止的现象演变为朝廷弛禁赛会的局面,反映了朝廷对民
期刊
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出生于奴隶主骑士家庭,自幼在罗马接受教育,年轻时便开始学习法律,在早年还曾游学雅典。出道不久,西塞罗在律师界就名声大振,旋即在政界崭露头角,最后官至总揽罗马军政事务大权的执政官。他为后人留下了《论共和国》《论法律》等著作。  现今政治法律思想著作都不能不提到西塞罗,西塞罗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在于他是沟通古代希腊与欧洲中世纪、乃至近代的桥梁
期刊
1905年的废科举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广泛社会后果。在乡村造成办学主体由私向公的转变,减弱了民间办学和就学的积极性。新学制对贫寒而向学之家的子弟有所排斥,导致乡村读书人数量日益减少、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而乡民对新教育传播的“知识”却不那么承认,使新学生在乡村中不受重视,流向城市寻求发展。乡村读书人心态也开始转变,厌弃固有生活,甚至轻视农民。随着城乡的分离,在都市中游荡的知识青年和失去读书人的农村都成为
期刊
对于一个被公共化的共享概念,西方人权文化的历史背景不意味着解释的特权,既然人权被认为是普遍有效的概念,它就必须在理论上是开放的,在文化上不可以设限。天赋人权在理论合法性的失败,特别表现为它所包含的自毁逻辑。人权制度只能以公正原则作为唯一最高原则去定义人权体系,人权就是每个人能够被公正对待的权利。预付人权理论认为,每个人生来就获得人类预付借贷给他的与任何他人相同的权利,人权虽然不劳而授,但绝非不劳而
期刊
[摘 要]1916年1月墨西哥反政府武装比利亚的部队袭击了美国边境。同年3月15日,美军侵入墨西哥围剿比利亚,激起了墨西哥民众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1917年2月在美军长期驻扎墨西哥也无法解决美墨之间问题的情况下,威尔逊总统被迫撤回了美国军队。尽管威尔逊本人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在处理墨西哥问题时运用老师训斥学生的方式暴露了美国外交在理想与行动上的差距。  [关键词]墨西哥革命,美墨关系,威尔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