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作家赛珍珠凭借小说《大地》一举成名,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很多中国读者了解这部小说都是通过其汉译本,而《大地》一名往往会带给读者误解。本文作者从英汉互译谈起,结合作者生活背景、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考量,最终为汉语读者提供了可靠的《大地》命名分析,并最终认定,“good”被译成“大”实在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关键词:赛珍珠 《大地》 命名 考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Buck,1892-1973)凭借其中国题材小说《大地》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同时也成为第一位成功地将中国介绍到世界范围的有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大地》采用章回体裁,完全区别于典型的西方创作手法,成为西方文学史上一颗绽放异彩的明珠。然而,《大地》这一汉语译名是否得体?缘何而来?却值得我们考证。
一 回归原文,“译”“源”有别
对于未能通览全书的中国读者来说,《大地》这一汉语译名会让人产生很多联想:这部小说是不是在讲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这部小说的描述主体是否就是土地?……然而,稍有了解这部小说的读者只需稍稍懂些英语的知识便会发现,原作英文名称为《The Good Earth》,若是硬译,应该叫《好的土地》,与“大”和“幅员辽阔”全然没有任何的联系。
此外,若是能对这部小说的获奖背景稍有了解,也不难发现:1938年12月,在盛大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瑞典学员的主持人曾说过这样一席话:
“……赛珍珠女士,你通过那些具有高超艺术品质的文学著作,使西方世界对于人类伟大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你用你的作品,使我们懂得如何在人口众多的中国人中看到个人,并向我们展示了家庭的兴衰变迁……”
这样看来,《大地》这部小说的名虽与土地有染,然而重心却是家庭描写,主线也是中国大地上一个典型农民家庭的兴衰变迁。
至此,我们不禁要说,这部小说的确有些“名不符实”了。
二 土地情结至高无上,《大地》命名当之无愧
1945年,在约翰·戴公司第21版的《大地》扉页上,编者给出了这样一段评论,准确地道出了《大地》中土地与主人公王龙一家的关系:
“王龙,一个出身贫寒并最终显贵的中国农民,在自己辛勤耕作的土地上赢得了荣光。他把土地看得比家庭更重要,甚至比心中的神也还重要。联系王龙和这片土地的有洪水,有干旱,有瘟疫,也有革命。透过这个中国农民和他的孩子们,赛珍珠女士探寻了生命的循环,生命中的恐惧、激情、持之以恒的雄心以及微乎其微的可怜的回报。《大地》展现的是全人类的宿命。”
从这个角度来考量,我们可以说,土地才是贯穿小说始末的灵魂,土地是连接世界人民的共通的介质,也只有借助“它”,作者才能实现自己的初衷,揭示人的宿命,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更是全人类的宿命。
能够印证这一假设的,仍然是1938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一些话:
“……你展示了土地乃是家庭建构的基础。由此,你赋予了我们西方人某种中国精神,使我们认识和感受到那些弥足珍贵的思想和情感。而正是这样的思想情感,才把我们大家作为人类在这地球上连接在一起。”
三 《大地》实为“坚强之土地”
1944年,在赛珍珠女士为《大地》所作的序言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内容:
“(在中日交战的背景下)……有一件事我是深信的——《大地》中的人们仍然会坚强地、决绝地、忠诚地生活在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上。当敌人被驱逐之后,他们定会回到那里。如果他们的子孙没有战死,他们也会回到那里,重建基业。如果这些战争的岁月对于人类真有某种益处的话,那这益处便是向世人证明,普通的中国人是多么的伟大和具有英雄气质……”
在日本发动了对华的侵略战争后,赛珍珠女士始终坚定地站在中国人民一边,为中国摇旗呐喊,并于1941年改变写作计划,决定写一部反映中国抗战的小说《龙种》,借此宣传中国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此外,1943年,在宋美龄赴美呼吁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之际,赛珍珠女士曾在美国之声和英国国家广播电台用汉语发表过如下演讲:
“……我不能想象我们认识的那些健壮实在的农人,那些稳健的中产商人,那些勤劳的劳工,以及那些奋勇热心的学界领袖会对日本投降的。……看到大队的民众,万里长征地向内地迁移;又看见你们受了飞机的轰炸,丧失了无数的人命财物,你们仍没有气馁,美国人这才渐渐地认识中国民族的伟大……”
凡此总总描述,使我们不难理解在赛珍珠女士的思想深处,在这位“异邦客”的视角之中,中国大地上孳孳生长的人们是何等的坚强,他们不惧艰险、不畏强敌、历经挫折却又百折不挠。虽然这些作者言辞中的描述均产生于《大地》问世之后,但我们仍有理由相信,这种认识是根深蒂固于这位在中国长大的友人的心中的,因为坚强是这片土地最夺目的特征——《大地》之“大”,坚强使然。
四 《大地》是作者精神世界里的“乌托邦”
这部小说的英文名中有一个“good”,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中的定义,“good”蕴含有“良好、令人愉快、有帮助、有益健康、好心、有道德、完整”等丰富的释义。而这些,在《大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小说的主人公王龙是一个善良的农民,他勤劳、朴实、敬老、爱幼;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在创业的道路上也曾经是一位合格的丈夫——称得上是良好的榜样。王龙一家在旱灾来临时也曾几乎饿死,然而,经过痛苦的挣扎,又经历神奇的遭遇,他最终显达乡里,成为衣食无忧的富户——可谓令人愉悦的结局;王龙也曾在发达之后沉溺于女色,不思进取,然则当他心烦意乱之时,是土地和劳作让他重新焕发了青春——这似乎是作者在为纷纷扰扰的名利世界开出的一剂清凉的药方,绝对可以帮助名利场里厌倦了俗事的人们尽早解脱,过上“健康的”生活。所以说,作者笔下王龙的世界和生活,完全可以被视作作者心中的“标准”或者“理想化的境界”。
用“good”来修饰“earth”(土地),应该说源自于王龙的视角,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对土地的评价。在小说中,“good earth”这一字眼第一次出现于王龙的一番感慨。在经历了一段颠沛流离的他乡逃难生活后,王龙深感“异乡”远不如自己的故乡,城里终日辛劳的拉车生活只能换来温饱……王龙也无法容忍像爬虫一样生活在草席之下,于是他情不自禁地说道:“有地多好啊!(Ah,the fair land!)”——这是中国农民精神世界里的“乌托邦”,也是作者认同的生活方式。
小说以“good”定名,还因为“这片土地”为家庭中的角色作了“好的”定位。赛珍珠出生于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其父安德鲁一生笃信上帝,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热心从事传教事业,然而,这位专注而狂热的宗教信徒全然忽略了自己的家庭、妻子、儿女,往往出门传教,数月不归,他对信徒的关爱远胜于对家庭的关注。赛珍珠曾写过一本传记《战斗的天使》,其间涉及到一个有关父亲和母亲的故事:安德鲁要和妻子从美国的东海岸到西海岸,然而他只买了一张火车票,全然忘记了妻子的存在。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来考虑,这个父亲是不完美的。从小在中国长大并深受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影响的赛珍珠无法接受这样的父亲,然而又无法改变,故此,在她的小说中,王龙很好地履行了一个理想化的一家之主的职责:每日早起,必然为老父亲准备清肺的热茶;在大灾之年,将最后的一点豆子留给妻子吃;在流离失所的逃难生活里,虽贫穷,却坚持勤劳诚实的本性,时刻诫勉孩子不要偷窃、不能做贼。或许,通过对王龙的刻画,我们看到的是作为女儿的赛珍珠对自己父亲的期许。
此外,《大地》也在体现着作者对家庭中女性的定位,对母亲凯丽一生努力的认可。作为一个传教士的女儿,一个来自异邦的外国人,作者总会时时感受到孤独,“……无脚鸟不能降落的悲哀,无根浮萍终日飘荡的落寞,局外人是永远不能体会到的……她(赛珍珠)的心愿既平凡又简单,只是想拥有一个大家庭……”,因此,《大地》中的阿兰默默耕耘、任劳任怨、不停生养、委曲求全。阿兰和作者母亲的人生遭遇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阿兰被父母卖身为奴后,完全失去了家庭的关爱,她迫切希望有个家,不停地生育子女,默默无闻,悉心耕作,即便在王龙“变心移情”之后也不愿离开;作者的母亲凯丽23岁时就跟随丈夫来到中国传教,从事实上失去了生养自己的家庭,在中国这样一个陌生的国度,她能依靠的只有丈夫,她能倚重的只有家庭——凯丽共生养7个子女(其中4个因病不治而夭亡),虽然她营造了自己在异乡的大家庭,可丈夫醉心于传教,完全忽略了家庭的存在,忽略了妻子的情感、子女的感受,但她选择坚守,除此之外,她还能做些什么呢?这是她在异乡的全部。除此之外,她还有必要做些别的么?这已经是她的全部了。可以说,阿兰就是作者母亲一生的侧写,阿兰的家庭地位代表了作者母亲能够接受的、作者一生习以为常的家庭中女性的地位安排。
《诺顿妇女文学选集》没有收录赛珍珠的任何一部作品,编者的评价之一是:“……她的作品不能像其她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那样,对自由坚守……作品中人物往往接受父权至上的社会制度……缺乏斗争性。”然而,考虑到作者“无脚鸟”“无根萍”的自我定位,考虑到作者在中国长达40年的生活经历以及从小接受的中国传统教育,《大地》中母亲的描写就会显得无比真实,“阿兰”(一位母亲)的选择便成了唯一的、最终的、“最理想的”选择。
当作者最终需要对自己生长过的这片土地做出一个评价的时候,当作者需要借助王龙的视角来展现自己对于这片土地上的人、家庭以及生活诸多层面的理解的时候,“good”便成了一个最寓意深长、最包罗万象、最积极正面的理想选择。
五 “Good”是上帝做出的评价
小说中的这片土地上,有瘟疫、饥荒,有战乱、有人吃人的“炼狱”景象。这片土地能算是“good”的么?这片土地上的生长的王龙们虽然在创业的初期,表现出了勤劳朴实、敦厚善良的优秀品质,对家庭、对妻子、对儿女都做到了几近完美的地步,然而一朝暴富,他们就变得好色、迷惘、自私、暴躁,这能算是“good”的么?这片土地上有那么多像王龙叔叔一般的好吃懒做、奸佞悖妄之徒,有那么多如荷花、杜鹃一般水性杨花的轻薄之辈,这能算是“good”的么?辛勤付出料理家务的阿兰,只知给予不知索取的母亲,到头来被冷落一旁,无人问津,这能算是“good”的么?
然而,作者还是选择了“good”来描写这片土地。恐怕,我们需要从“神的思想中”探寻答案了。
《创世纪》第一章为我们展现了世间万物初创之时的景象,同时也体现了上帝对于世间万物的最高评价:“上帝将黑暗从光明中分离出来,称光明为昼,称黑暗为夜,上帝说这是好的(God saw that it was good)……”;“上帝将天下的水聚在一处,让旱地显露出来,上帝说这是好的(God saw that it was good)……”;“上帝造出花鸟虫鱼,它们各自生长,各从其类……,上帝造出男女,他们各自生长,各从其类……,上帝说这是好的(God saw that it was good)…”。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上帝在造物之时一定会造出黑暗对应光明,造出干旱对应滋润,造出花鸟虫鱼和人类则要它们各安天命、各从其类。在上帝的眼里,有了对应才算完整,有了对立才是尘世。当我们面对一个充满对立统一的纷乱的世界时,当我们需要描述它而又言尽辞穷时,当我们带着矛盾的心情来领略这番风景时,上帝的评语或许正应了我们和作者心灵的呼唤。
六 结语
《大地》之“大”实乃包罗万象之意。若是只把《The Good Earth》译作善良之地、仁爱之地、坚强之地,故事情节中的恶、丑、凶、坏便成了题外之音;而缺了这诸多世间的黑暗,这世界哪还有真实可言。此时此刻,在这部优秀的作品里,“大”便成了“good”最好的注脚。
参考文献:
[1] [美]赛珍珠,王逢振等译:《大地三部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Pearl S.Buck.The Good Earth[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45,the back cover,foreword,125.
[3] 怡青:《美丽与哀愁》,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4] Della Summers.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Z].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作者简介:赵波,男,1982—,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工作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赛珍珠 《大地》 命名 考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Buck,1892-1973)凭借其中国题材小说《大地》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同时也成为第一位成功地将中国介绍到世界范围的有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大地》采用章回体裁,完全区别于典型的西方创作手法,成为西方文学史上一颗绽放异彩的明珠。然而,《大地》这一汉语译名是否得体?缘何而来?却值得我们考证。
一 回归原文,“译”“源”有别
对于未能通览全书的中国读者来说,《大地》这一汉语译名会让人产生很多联想:这部小说是不是在讲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这部小说的描述主体是否就是土地?……然而,稍有了解这部小说的读者只需稍稍懂些英语的知识便会发现,原作英文名称为《The Good Earth》,若是硬译,应该叫《好的土地》,与“大”和“幅员辽阔”全然没有任何的联系。
此外,若是能对这部小说的获奖背景稍有了解,也不难发现:1938年12月,在盛大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瑞典学员的主持人曾说过这样一席话:
“……赛珍珠女士,你通过那些具有高超艺术品质的文学著作,使西方世界对于人类伟大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你用你的作品,使我们懂得如何在人口众多的中国人中看到个人,并向我们展示了家庭的兴衰变迁……”
这样看来,《大地》这部小说的名虽与土地有染,然而重心却是家庭描写,主线也是中国大地上一个典型农民家庭的兴衰变迁。
至此,我们不禁要说,这部小说的确有些“名不符实”了。
二 土地情结至高无上,《大地》命名当之无愧
1945年,在约翰·戴公司第21版的《大地》扉页上,编者给出了这样一段评论,准确地道出了《大地》中土地与主人公王龙一家的关系:
“王龙,一个出身贫寒并最终显贵的中国农民,在自己辛勤耕作的土地上赢得了荣光。他把土地看得比家庭更重要,甚至比心中的神也还重要。联系王龙和这片土地的有洪水,有干旱,有瘟疫,也有革命。透过这个中国农民和他的孩子们,赛珍珠女士探寻了生命的循环,生命中的恐惧、激情、持之以恒的雄心以及微乎其微的可怜的回报。《大地》展现的是全人类的宿命。”
从这个角度来考量,我们可以说,土地才是贯穿小说始末的灵魂,土地是连接世界人民的共通的介质,也只有借助“它”,作者才能实现自己的初衷,揭示人的宿命,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更是全人类的宿命。
能够印证这一假设的,仍然是1938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一些话:
“……你展示了土地乃是家庭建构的基础。由此,你赋予了我们西方人某种中国精神,使我们认识和感受到那些弥足珍贵的思想和情感。而正是这样的思想情感,才把我们大家作为人类在这地球上连接在一起。”
三 《大地》实为“坚强之土地”
1944年,在赛珍珠女士为《大地》所作的序言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内容:
“(在中日交战的背景下)……有一件事我是深信的——《大地》中的人们仍然会坚强地、决绝地、忠诚地生活在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上。当敌人被驱逐之后,他们定会回到那里。如果他们的子孙没有战死,他们也会回到那里,重建基业。如果这些战争的岁月对于人类真有某种益处的话,那这益处便是向世人证明,普通的中国人是多么的伟大和具有英雄气质……”
在日本发动了对华的侵略战争后,赛珍珠女士始终坚定地站在中国人民一边,为中国摇旗呐喊,并于1941年改变写作计划,决定写一部反映中国抗战的小说《龙种》,借此宣传中国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此外,1943年,在宋美龄赴美呼吁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之际,赛珍珠女士曾在美国之声和英国国家广播电台用汉语发表过如下演讲:
“……我不能想象我们认识的那些健壮实在的农人,那些稳健的中产商人,那些勤劳的劳工,以及那些奋勇热心的学界领袖会对日本投降的。……看到大队的民众,万里长征地向内地迁移;又看见你们受了飞机的轰炸,丧失了无数的人命财物,你们仍没有气馁,美国人这才渐渐地认识中国民族的伟大……”
凡此总总描述,使我们不难理解在赛珍珠女士的思想深处,在这位“异邦客”的视角之中,中国大地上孳孳生长的人们是何等的坚强,他们不惧艰险、不畏强敌、历经挫折却又百折不挠。虽然这些作者言辞中的描述均产生于《大地》问世之后,但我们仍有理由相信,这种认识是根深蒂固于这位在中国长大的友人的心中的,因为坚强是这片土地最夺目的特征——《大地》之“大”,坚强使然。
四 《大地》是作者精神世界里的“乌托邦”
这部小说的英文名中有一个“good”,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中的定义,“good”蕴含有“良好、令人愉快、有帮助、有益健康、好心、有道德、完整”等丰富的释义。而这些,在《大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小说的主人公王龙是一个善良的农民,他勤劳、朴实、敬老、爱幼;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在创业的道路上也曾经是一位合格的丈夫——称得上是良好的榜样。王龙一家在旱灾来临时也曾几乎饿死,然而,经过痛苦的挣扎,又经历神奇的遭遇,他最终显达乡里,成为衣食无忧的富户——可谓令人愉悦的结局;王龙也曾在发达之后沉溺于女色,不思进取,然则当他心烦意乱之时,是土地和劳作让他重新焕发了青春——这似乎是作者在为纷纷扰扰的名利世界开出的一剂清凉的药方,绝对可以帮助名利场里厌倦了俗事的人们尽早解脱,过上“健康的”生活。所以说,作者笔下王龙的世界和生活,完全可以被视作作者心中的“标准”或者“理想化的境界”。
用“good”来修饰“earth”(土地),应该说源自于王龙的视角,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对土地的评价。在小说中,“good earth”这一字眼第一次出现于王龙的一番感慨。在经历了一段颠沛流离的他乡逃难生活后,王龙深感“异乡”远不如自己的故乡,城里终日辛劳的拉车生活只能换来温饱……王龙也无法容忍像爬虫一样生活在草席之下,于是他情不自禁地说道:“有地多好啊!(Ah,the fair land!)”——这是中国农民精神世界里的“乌托邦”,也是作者认同的生活方式。
小说以“good”定名,还因为“这片土地”为家庭中的角色作了“好的”定位。赛珍珠出生于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其父安德鲁一生笃信上帝,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热心从事传教事业,然而,这位专注而狂热的宗教信徒全然忽略了自己的家庭、妻子、儿女,往往出门传教,数月不归,他对信徒的关爱远胜于对家庭的关注。赛珍珠曾写过一本传记《战斗的天使》,其间涉及到一个有关父亲和母亲的故事:安德鲁要和妻子从美国的东海岸到西海岸,然而他只买了一张火车票,全然忘记了妻子的存在。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来考虑,这个父亲是不完美的。从小在中国长大并深受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影响的赛珍珠无法接受这样的父亲,然而又无法改变,故此,在她的小说中,王龙很好地履行了一个理想化的一家之主的职责:每日早起,必然为老父亲准备清肺的热茶;在大灾之年,将最后的一点豆子留给妻子吃;在流离失所的逃难生活里,虽贫穷,却坚持勤劳诚实的本性,时刻诫勉孩子不要偷窃、不能做贼。或许,通过对王龙的刻画,我们看到的是作为女儿的赛珍珠对自己父亲的期许。
此外,《大地》也在体现着作者对家庭中女性的定位,对母亲凯丽一生努力的认可。作为一个传教士的女儿,一个来自异邦的外国人,作者总会时时感受到孤独,“……无脚鸟不能降落的悲哀,无根浮萍终日飘荡的落寞,局外人是永远不能体会到的……她(赛珍珠)的心愿既平凡又简单,只是想拥有一个大家庭……”,因此,《大地》中的阿兰默默耕耘、任劳任怨、不停生养、委曲求全。阿兰和作者母亲的人生遭遇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阿兰被父母卖身为奴后,完全失去了家庭的关爱,她迫切希望有个家,不停地生育子女,默默无闻,悉心耕作,即便在王龙“变心移情”之后也不愿离开;作者的母亲凯丽23岁时就跟随丈夫来到中国传教,从事实上失去了生养自己的家庭,在中国这样一个陌生的国度,她能依靠的只有丈夫,她能倚重的只有家庭——凯丽共生养7个子女(其中4个因病不治而夭亡),虽然她营造了自己在异乡的大家庭,可丈夫醉心于传教,完全忽略了家庭的存在,忽略了妻子的情感、子女的感受,但她选择坚守,除此之外,她还能做些什么呢?这是她在异乡的全部。除此之外,她还有必要做些别的么?这已经是她的全部了。可以说,阿兰就是作者母亲一生的侧写,阿兰的家庭地位代表了作者母亲能够接受的、作者一生习以为常的家庭中女性的地位安排。
《诺顿妇女文学选集》没有收录赛珍珠的任何一部作品,编者的评价之一是:“……她的作品不能像其她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那样,对自由坚守……作品中人物往往接受父权至上的社会制度……缺乏斗争性。”然而,考虑到作者“无脚鸟”“无根萍”的自我定位,考虑到作者在中国长达40年的生活经历以及从小接受的中国传统教育,《大地》中母亲的描写就会显得无比真实,“阿兰”(一位母亲)的选择便成了唯一的、最终的、“最理想的”选择。
当作者最终需要对自己生长过的这片土地做出一个评价的时候,当作者需要借助王龙的视角来展现自己对于这片土地上的人、家庭以及生活诸多层面的理解的时候,“good”便成了一个最寓意深长、最包罗万象、最积极正面的理想选择。
五 “Good”是上帝做出的评价
小说中的这片土地上,有瘟疫、饥荒,有战乱、有人吃人的“炼狱”景象。这片土地能算是“good”的么?这片土地上的生长的王龙们虽然在创业的初期,表现出了勤劳朴实、敦厚善良的优秀品质,对家庭、对妻子、对儿女都做到了几近完美的地步,然而一朝暴富,他们就变得好色、迷惘、自私、暴躁,这能算是“good”的么?这片土地上有那么多像王龙叔叔一般的好吃懒做、奸佞悖妄之徒,有那么多如荷花、杜鹃一般水性杨花的轻薄之辈,这能算是“good”的么?辛勤付出料理家务的阿兰,只知给予不知索取的母亲,到头来被冷落一旁,无人问津,这能算是“good”的么?
然而,作者还是选择了“good”来描写这片土地。恐怕,我们需要从“神的思想中”探寻答案了。
《创世纪》第一章为我们展现了世间万物初创之时的景象,同时也体现了上帝对于世间万物的最高评价:“上帝将黑暗从光明中分离出来,称光明为昼,称黑暗为夜,上帝说这是好的(God saw that it was good)……”;“上帝将天下的水聚在一处,让旱地显露出来,上帝说这是好的(God saw that it was good)……”;“上帝造出花鸟虫鱼,它们各自生长,各从其类……,上帝造出男女,他们各自生长,各从其类……,上帝说这是好的(God saw that it was good)…”。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上帝在造物之时一定会造出黑暗对应光明,造出干旱对应滋润,造出花鸟虫鱼和人类则要它们各安天命、各从其类。在上帝的眼里,有了对应才算完整,有了对立才是尘世。当我们面对一个充满对立统一的纷乱的世界时,当我们需要描述它而又言尽辞穷时,当我们带着矛盾的心情来领略这番风景时,上帝的评语或许正应了我们和作者心灵的呼唤。
六 结语
《大地》之“大”实乃包罗万象之意。若是只把《The Good Earth》译作善良之地、仁爱之地、坚强之地,故事情节中的恶、丑、凶、坏便成了题外之音;而缺了这诸多世间的黑暗,这世界哪还有真实可言。此时此刻,在这部优秀的作品里,“大”便成了“good”最好的注脚。
参考文献:
[1] [美]赛珍珠,王逢振等译:《大地三部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Pearl S.Buck.The Good Earth[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45,the back cover,foreword,125.
[3] 怡青:《美丽与哀愁》,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4] Della Summers.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Z].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作者简介:赵波,男,1982—,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工作单位: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