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手机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之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在信息社会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人际互动方式,还开创了一种新的社会生活与交往方式。对“80后”白领而言,手机既是一种沟通与人际互动的手段,也是一种媒体形式,当手机消费成为一个独立的消费内容,其背后的消费内涵与符号意义应当成为考察的对象。
关键词:人际互动;消费;符号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76-02
“白领”一词最早源于20世纪的美国,是当时美国新出现的一批穿白衬衣坐在办公室上班的群体,在本文中白领概念最重要的两个维度就是从事脑力劳动与具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所谓“80后”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
综合说来,“80后”白领是一个走在社会前沿的群体,不仅能快速感应社会变化并自我调整,而且对社会及个人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各种事务也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与见解,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尝试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包括手机媒体,所以“80后”白领具有研究的价值。
手机本来是奢侈品,技术进步使生产成本下降,种类繁多,成为一种普通的耐用消费品,随着手机媒体化的深化,人们对手机本身的关注度正在下降,对手机媒体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关注度在提升,在本文中关注的是“80后”白领关于手机媒体的消费观念及背后的符号意义。
一、“80后”白领的手机消费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个人所有物,已经具有了社会性特征,这种社会性特征既包括手机媒体的社会化的作用,也包括手机媒体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在20世纪末,手机作为一种奢侈品使用的人并不多,可以说是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之一,其符号意义是财富,但是当下,手机已经非常普及,所以这里考察的是手机现在是否还承担着财富的符号意义。
根据调查结果,仅有16%的调查对象认为手机是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之一,而48.4%的调查对象则认为手机并不能作为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一个标志,而且社会阶层定位、使用手机的价格与月均收入对是否同意“手机是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之一”这一陈述并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也就是说现在手机购买行为本身只是一种普通的消费行为,其炫耀性消费的意义已经不大,手机本身并不能作为“80后”白领的财富符号。虽然手机并不是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一个标志,但是与手机相关的经济行为是值得考量的,这也是我们了解“80后”白领关于手机媒体消费的一个途径。从表1和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调查对象购买手机的价格、月平均费用支出与月收入是有相关性的。
表1手机价格与月均收入的相关分析
在表1中,手机价格与月均收入是呈正比的,其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236,即月收入越高,手机价格价格也越高。这主要反映的是手机价格与“80后”白领群体经济承担力的关系,收入高,经济承担力越高,可以购买的手机的价格也越高。表2手机月平均费用支出与月均收入的相关分析
在表2中,手机月平均费用支出与月均收入是有中度相关性的,二者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326,月均收入越高,手机的月平均费用越高,而且特别集中在51元~100元段,这证明手机消费虽然是日常消费中的一个固定环节,但是在整体消费中的比例并不是特别大。
二、手机媒体的符号意义
语言、文字、动作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符号,对于符号具体的定义要在不同的情景之下。在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中,手机为媒介的人际互动中的符号传播及意义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在理解符号意义之前对情境的理解是必要的。手机人际互动的规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无明文规定,所以实质上是自我互动的过程。手机的文字符号主要是通过手机短信呈现出来,如同网络聊天中的表情符号系统,在手机文本中也有这种符号系统,如:-)表示开心,T_T表示流眼泪等,脱离了人际互动,这种符号便不存在意义。
1.时尚符号。不论哪个领域都存在着时尚,手机领域也是如此。手机外形从最初的“大哥大”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饰品工业的一部分,如人们常使用的手机外壳、手机吊坠等,都使手机具有了时尚领域的特色,而这种时尚特色也是个人价值观、文化审美意识的体现,还有许多手机制造商会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地区生产不同型号、颜色、材质、价格的手机成品,这意味着,购买与使用手机同时成为一种时尚行为,也成为界定各人的标志,是个性、自我意识、风格与品位的区分手段。此外,手机时尚符号还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群体,因为手机消费过程中不同群体有着不同消费模式与消费习惯,如“80后”白领的消费行为具有其群体的独特性。
但是对于“80后”白领群体而言,手机的时尚符号意义并不明显:一方面,手机的工具性极强,加之“80后”白领消费观中的实用性倾向,所以手机只是一种沟通互动的必需品而不是展示个性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手机属于批量生产、普遍使用的产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很容易遇到相同型号、相同颜色的手机,已经不能称之为个性化的个人用品。
2.身份象征与群体标志。手机作为一种品牌符号,随着国内外的手机品牌越来越多,其质量符号已经不足以吸引大众的眼球,所以要抽空原有的手机符号意义,注入新的符号意义,如身份象征符号等,目前手机有一个发展趋势,即将手机打造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所以手机价格高低不一,但是手机在“80后”白领群体中的身份、财富符号并不突出,因为对于“80后”白领群体来说手机只是个实用的产品,并非奢侈品。但是手机媒体的群体标志意义逐步显现,即手机不同的业务品牌代表了不同的身份群体,如学生、白领工笔者、老年人等,如“校园动感地带”、“老年卡”、“公务员移动卡”等。
3.社会资源符号。在人际互动中最重要的客体是自我、规范与价值,在手机人际互动中表现为社会网络价值。当手机的原始沟通意义被完全挖掘后,人们开始赋予手机更多的深层意义,我们可以将社会网络背后的社会资源作为手机的一个独立象征意义进行考量。在“80后”白领群体的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人会依赖于不断地复制其已有网络结构与特征而获取资源,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当“80后”白领体会到通过手机建立人际关系从而获取社会资本的优势后,出于维持已有社会资本的目的,在扩展已有的社会网络时,会趋向于使用同一种渠道复制已存在的关系模式,从经济学说,这是一种有偿行为,其不同点在于这里的报酬既可以是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是抽象的非物质,在手机人际互动中,社会资源的汲取成为了社会互动的内容、方式与目标。
4.文化符号。手机是一个独立的文化载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创造着文化,传播学者詹姆斯·凯利就指出,“传播的最高表现并不在于信息在自然空间内的传送,而是通过符号的处理和创造,参与传播的人们构筑和维持的、有意义的、成为人的活动的制约和空间的文化世界。”
因此,手机既可以作为一种时尚符号与身份符号、群体标志区分个人与群体,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符号作为手机人际互动的交换内容,更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独立成为一种文化特质。换句话说,手机人际互动的过程实际就是符号互动的过程,既是信息与社会资源交换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更是一种符号与群体交换的过程。
三、结语
根据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人际互动的过程就是符号互动的过程,在符号消费的框架下,“80后”白领通过手机消费着时尚、财富、文化与社会资源,同时也获得了对等的人际关怀、情感支持与社会资本等。符号互动论强调符号意义应该在具体互动过程中定义,因此在不同群体交往过程中涉及到诸多的重点内容是不同的,而在“80后”白领群体的手机消费过程中,其社会资源符号意义最具有工具性,其情感、信息、文化的符号意义则更多体现的是价值性。当手机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互动渠道,人际交往不再只是简单的文字、交谈,更多的是这种人际交往背后的符号交换,这也是对手机媒体的一种全新的解释。
参考文献:
[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王佳煌.手机社会学[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出版社,2005.
[3]陈力丹.试论人际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0).
[4]徐伟峰.手机的符号与符号消费[D].无锡:江南大学,2004.
[5]靖鸣,刘锐.手机传播的社会学意义[J].新闻知识,2008,(12).
[6]石义彬,单波.20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概观[J].国外社会科学,2000,(4).
[责任编辑 安世友]
关键词:人际互动;消费;符号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76-02
“白领”一词最早源于20世纪的美国,是当时美国新出现的一批穿白衬衣坐在办公室上班的群体,在本文中白领概念最重要的两个维度就是从事脑力劳动与具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所谓“80后”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
综合说来,“80后”白领是一个走在社会前沿的群体,不仅能快速感应社会变化并自我调整,而且对社会及个人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各种事务也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与见解,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尝试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包括手机媒体,所以“80后”白领具有研究的价值。
手机本来是奢侈品,技术进步使生产成本下降,种类繁多,成为一种普通的耐用消费品,随着手机媒体化的深化,人们对手机本身的关注度正在下降,对手机媒体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关注度在提升,在本文中关注的是“80后”白领关于手机媒体的消费观念及背后的符号意义。
一、“80后”白领的手机消费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个人所有物,已经具有了社会性特征,这种社会性特征既包括手机媒体的社会化的作用,也包括手机媒体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在20世纪末,手机作为一种奢侈品使用的人并不多,可以说是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之一,其符号意义是财富,但是当下,手机已经非常普及,所以这里考察的是手机现在是否还承担着财富的符号意义。
根据调查结果,仅有16%的调查对象认为手机是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之一,而48.4%的调查对象则认为手机并不能作为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一个标志,而且社会阶层定位、使用手机的价格与月均收入对是否同意“手机是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之一”这一陈述并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也就是说现在手机购买行为本身只是一种普通的消费行为,其炫耀性消费的意义已经不大,手机本身并不能作为“80后”白领的财富符号。虽然手机并不是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一个标志,但是与手机相关的经济行为是值得考量的,这也是我们了解“80后”白领关于手机媒体消费的一个途径。从表1和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调查对象购买手机的价格、月平均费用支出与月收入是有相关性的。
表1手机价格与月均收入的相关分析
在表1中,手机价格与月均收入是呈正比的,其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236,即月收入越高,手机价格价格也越高。这主要反映的是手机价格与“80后”白领群体经济承担力的关系,收入高,经济承担力越高,可以购买的手机的价格也越高。表2手机月平均费用支出与月均收入的相关分析
在表2中,手机月平均费用支出与月均收入是有中度相关性的,二者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326,月均收入越高,手机的月平均费用越高,而且特别集中在51元~100元段,这证明手机消费虽然是日常消费中的一个固定环节,但是在整体消费中的比例并不是特别大。
二、手机媒体的符号意义
语言、文字、动作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符号,对于符号具体的定义要在不同的情景之下。在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中,手机为媒介的人际互动中的符号传播及意义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在理解符号意义之前对情境的理解是必要的。手机人际互动的规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无明文规定,所以实质上是自我互动的过程。手机的文字符号主要是通过手机短信呈现出来,如同网络聊天中的表情符号系统,在手机文本中也有这种符号系统,如:-)表示开心,T_T表示流眼泪等,脱离了人际互动,这种符号便不存在意义。
1.时尚符号。不论哪个领域都存在着时尚,手机领域也是如此。手机外形从最初的“大哥大”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饰品工业的一部分,如人们常使用的手机外壳、手机吊坠等,都使手机具有了时尚领域的特色,而这种时尚特色也是个人价值观、文化审美意识的体现,还有许多手机制造商会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地区生产不同型号、颜色、材质、价格的手机成品,这意味着,购买与使用手机同时成为一种时尚行为,也成为界定各人的标志,是个性、自我意识、风格与品位的区分手段。此外,手机时尚符号还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群体,因为手机消费过程中不同群体有着不同消费模式与消费习惯,如“80后”白领的消费行为具有其群体的独特性。
但是对于“80后”白领群体而言,手机的时尚符号意义并不明显:一方面,手机的工具性极强,加之“80后”白领消费观中的实用性倾向,所以手机只是一种沟通互动的必需品而不是展示个性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手机属于批量生产、普遍使用的产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很容易遇到相同型号、相同颜色的手机,已经不能称之为个性化的个人用品。
2.身份象征与群体标志。手机作为一种品牌符号,随着国内外的手机品牌越来越多,其质量符号已经不足以吸引大众的眼球,所以要抽空原有的手机符号意义,注入新的符号意义,如身份象征符号等,目前手机有一个发展趋势,即将手机打造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所以手机价格高低不一,但是手机在“80后”白领群体中的身份、财富符号并不突出,因为对于“80后”白领群体来说手机只是个实用的产品,并非奢侈品。但是手机媒体的群体标志意义逐步显现,即手机不同的业务品牌代表了不同的身份群体,如学生、白领工笔者、老年人等,如“校园动感地带”、“老年卡”、“公务员移动卡”等。
3.社会资源符号。在人际互动中最重要的客体是自我、规范与价值,在手机人际互动中表现为社会网络价值。当手机的原始沟通意义被完全挖掘后,人们开始赋予手机更多的深层意义,我们可以将社会网络背后的社会资源作为手机的一个独立象征意义进行考量。在“80后”白领群体的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人会依赖于不断地复制其已有网络结构与特征而获取资源,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当“80后”白领体会到通过手机建立人际关系从而获取社会资本的优势后,出于维持已有社会资本的目的,在扩展已有的社会网络时,会趋向于使用同一种渠道复制已存在的关系模式,从经济学说,这是一种有偿行为,其不同点在于这里的报酬既可以是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是抽象的非物质,在手机人际互动中,社会资源的汲取成为了社会互动的内容、方式与目标。
4.文化符号。手机是一个独立的文化载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创造着文化,传播学者詹姆斯·凯利就指出,“传播的最高表现并不在于信息在自然空间内的传送,而是通过符号的处理和创造,参与传播的人们构筑和维持的、有意义的、成为人的活动的制约和空间的文化世界。”
因此,手机既可以作为一种时尚符号与身份符号、群体标志区分个人与群体,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符号作为手机人际互动的交换内容,更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独立成为一种文化特质。换句话说,手机人际互动的过程实际就是符号互动的过程,既是信息与社会资源交换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更是一种符号与群体交换的过程。
三、结语
根据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人际互动的过程就是符号互动的过程,在符号消费的框架下,“80后”白领通过手机消费着时尚、财富、文化与社会资源,同时也获得了对等的人际关怀、情感支持与社会资本等。符号互动论强调符号意义应该在具体互动过程中定义,因此在不同群体交往过程中涉及到诸多的重点内容是不同的,而在“80后”白领群体的手机消费过程中,其社会资源符号意义最具有工具性,其情感、信息、文化的符号意义则更多体现的是价值性。当手机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互动渠道,人际交往不再只是简单的文字、交谈,更多的是这种人际交往背后的符号交换,这也是对手机媒体的一种全新的解释。
参考文献:
[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王佳煌.手机社会学[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出版社,2005.
[3]陈力丹.试论人际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0).
[4]徐伟峰.手机的符号与符号消费[D].无锡:江南大学,2004.
[5]靖鸣,刘锐.手机传播的社会学意义[J].新闻知识,2008,(12).
[6]石义彬,单波.20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概观[J].国外社会科学,2000,(4).
[责任编辑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