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而教育的发展是城市整体竞争实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拥有高等教育集群效应的城市来说,大学城的建设与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好高等教育的人才优势,如何更好地利用教育带动城市发展,是很多城市面临的问题。文章通过研究南京的三大大学城的学生与南京经济之间的关联性,运用灰关联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分析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性,以期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大学城;灰关联分析;经济发展
一、大学城及南京大学城概况
目前,南京共有三个大学城,分别是位于栖霞区的仙林大学城,浦口区的浦口大学城和江宁区的江宁大学城。仙林大学城位于南京市栖霞区,规划占地面积47平方公里,公路、铁路、航空、水運等对外交通条件一应俱全,大运量、低能耗、出行便捷的交通网络是仙林大学城的交通特点。浦口大学城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是南京三大大学城之一,是南京最早建设的大学基地,其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大学城布局逐渐明朗,商店、旅馆、酒店林立,是个非常适合学习与生活的地方。江宁大学城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中部,由江苏省教育厅与南京市江宁区政府合作、南京江宁科学园负责开发,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有三个商业集中区域:UTTC大学城商贸中心,文鼎广场,乐活时尚街区。三个商贸中心围绕在江宁体育中心周围,交通便利,为江宁大学城内的学生及居民提供了必要的饮食、休闲、娱乐的场所。
总的来说,南京的三大大学城成就了南京的高等教育建设的基本面貌。从人文价值角度来看,大学城内带动的教育发展,知识共享,文化氛围,为南京的城市人文素质的提升与改进作了重要的贡献。从基础设施来看,大学城的建设为南京的整体经济需求提供了基本保障,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与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往返有一定的联系,建筑业与房产业也基于人们对大学城知识获取的便捷与自由性飞速发展。
二、南京经济的发展前景
在南京市政府提出的“十三五”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枢纽经济的概念。枢纽经济是指围绕特定区域产生的高度聚集、相互联系的经济现象,由于枢纽的特殊地位决定,产生了比其它区域更强的助增长、促转型的功能。枢纽经济通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聚集,为区域发展提供市场资源和持久动力,从而促进产业高度集聚和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学城对经济促进的行业特征
根据邓聚龙教授创造的灰色系统理论,本文对南京大学城的建设对南京各行业及整体经济发展影响作了相应的分析研究。
本文选取了各年南京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数与南京各年的CPI乘积作为大学城对经济影响的母序列,代表大学城的经济水平指标。选取反映行业经济发展的指标为子序列,分别是地区GDP、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工业产值、建筑业产值、批发和零售业产值、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住宿和餐饮业产值、金融业产值和房地产业产值代表行业的经济总量。以上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南京市统计局出版的《南京统计年鉴》。
根据灰关联的相关分析,本文通过选取系统特征序列与关联序列,进行分析序列的无量纲化处理,再求差序列后,得到相关数据,便可以求灰色关联系数。根据灰关联系数公式:rij(t)=(pΔmax+Δmin)/(pΔmax+Δij),其中 p 为常数,一般选取 p=0.5。我们选取近五年南京大学城高等教育与南京各行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各年的灰关联系数(见表 1)。
四、总结及建议
根据灰关联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大学城对传统的行业的联系最为紧密。不得不考虑灰关联分析的弱点,比如没有考虑影响的长期性,数据的滞后性,不相关变量结果的突出性等意外因素。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大学生而言,是影响比较重要的方面。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网络购物的生活化,使得物流行业飞速发展,交通运输的便利性,使得人们对出行的需求更加普遍。基本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与大学城的消费情况更加贴合,不仅包括了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转变,还包括了一种更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如何加强对大学城周边行业的配置,提升消费水平,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如何使大学城融入经济改革中,增进大学城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去行动。
(一)加速南京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政府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大力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智力发展,为提高城市的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而奋斗。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焦炭、水泥、印染等高污染产业的产出,排除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产出、低效益的产业模式,改善产业整体的投入产出比。将大学城的学术解决方案,智力成果投入运行,使城市的整体产业布局与结构更加合理。
(二)加强对高端服务业在大学城周围落地的引导力度
发挥高端服务业支撑作用,使大学城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促进金融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逐步完善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外包、民生类服务业的落实情况。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科技服务、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创意设计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使大学城的经济容纳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加强“人才资本”的转换增加消费实力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大学城师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调动科技创业创新特别社区新建或改造,推动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人才公寓、总部基地等功能结构的建设。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推动力,依靠高端要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高端人才相互匹配和发挥作用,以此增加创业者、实习或就业者的经济实力,推动消费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晶.大学城集聚经济效应的发挥——对重庆大学城发展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8(09).
[2]司林波,孟卫东.高校经济圈调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9(11).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关键词:大学城;灰关联分析;经济发展
一、大学城及南京大学城概况
目前,南京共有三个大学城,分别是位于栖霞区的仙林大学城,浦口区的浦口大学城和江宁区的江宁大学城。仙林大学城位于南京市栖霞区,规划占地面积47平方公里,公路、铁路、航空、水運等对外交通条件一应俱全,大运量、低能耗、出行便捷的交通网络是仙林大学城的交通特点。浦口大学城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是南京三大大学城之一,是南京最早建设的大学基地,其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大学城布局逐渐明朗,商店、旅馆、酒店林立,是个非常适合学习与生活的地方。江宁大学城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中部,由江苏省教育厅与南京市江宁区政府合作、南京江宁科学园负责开发,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有三个商业集中区域:UTTC大学城商贸中心,文鼎广场,乐活时尚街区。三个商贸中心围绕在江宁体育中心周围,交通便利,为江宁大学城内的学生及居民提供了必要的饮食、休闲、娱乐的场所。
总的来说,南京的三大大学城成就了南京的高等教育建设的基本面貌。从人文价值角度来看,大学城内带动的教育发展,知识共享,文化氛围,为南京的城市人文素质的提升与改进作了重要的贡献。从基础设施来看,大学城的建设为南京的整体经济需求提供了基本保障,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与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往返有一定的联系,建筑业与房产业也基于人们对大学城知识获取的便捷与自由性飞速发展。
二、南京经济的发展前景
在南京市政府提出的“十三五”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枢纽经济的概念。枢纽经济是指围绕特定区域产生的高度聚集、相互联系的经济现象,由于枢纽的特殊地位决定,产生了比其它区域更强的助增长、促转型的功能。枢纽经济通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聚集,为区域发展提供市场资源和持久动力,从而促进产业高度集聚和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学城对经济促进的行业特征
根据邓聚龙教授创造的灰色系统理论,本文对南京大学城的建设对南京各行业及整体经济发展影响作了相应的分析研究。
本文选取了各年南京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数与南京各年的CPI乘积作为大学城对经济影响的母序列,代表大学城的经济水平指标。选取反映行业经济发展的指标为子序列,分别是地区GDP、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工业产值、建筑业产值、批发和零售业产值、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住宿和餐饮业产值、金融业产值和房地产业产值代表行业的经济总量。以上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南京市统计局出版的《南京统计年鉴》。
根据灰关联的相关分析,本文通过选取系统特征序列与关联序列,进行分析序列的无量纲化处理,再求差序列后,得到相关数据,便可以求灰色关联系数。根据灰关联系数公式:rij(t)=(pΔmax+Δmin)/(pΔmax+Δij),其中 p 为常数,一般选取 p=0.5。我们选取近五年南京大学城高等教育与南京各行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各年的灰关联系数(见表 1)。
四、总结及建议
根据灰关联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大学城对传统的行业的联系最为紧密。不得不考虑灰关联分析的弱点,比如没有考虑影响的长期性,数据的滞后性,不相关变量结果的突出性等意外因素。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大学生而言,是影响比较重要的方面。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网络购物的生活化,使得物流行业飞速发展,交通运输的便利性,使得人们对出行的需求更加普遍。基本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与大学城的消费情况更加贴合,不仅包括了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转变,还包括了一种更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如何加强对大学城周边行业的配置,提升消费水平,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如何使大学城融入经济改革中,增进大学城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去行动。
(一)加速南京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政府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大力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智力发展,为提高城市的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而奋斗。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焦炭、水泥、印染等高污染产业的产出,排除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产出、低效益的产业模式,改善产业整体的投入产出比。将大学城的学术解决方案,智力成果投入运行,使城市的整体产业布局与结构更加合理。
(二)加强对高端服务业在大学城周围落地的引导力度
发挥高端服务业支撑作用,使大学城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促进金融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逐步完善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外包、民生类服务业的落实情况。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科技服务、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创意设计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使大学城的经济容纳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加强“人才资本”的转换增加消费实力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大学城师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调动科技创业创新特别社区新建或改造,推动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人才公寓、总部基地等功能结构的建设。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推动力,依靠高端要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高端人才相互匹配和发挥作用,以此增加创业者、实习或就业者的经济实力,推动消费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晶.大学城集聚经济效应的发挥——对重庆大学城发展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8(09).
[2]司林波,孟卫东.高校经济圈调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9(11).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