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科生参与科研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围绕国内本科生科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保障学生科研有效进行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现状 解决途径
本科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相关调查显示,本科生对科研能力的认知仅为18.7%[1]。针对目前国内本科生科研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了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有效进行。实施两年来,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主动申请各种科研项目、积极参与科研实训,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教学、科研论文。本文围绕国内本科生科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保障學生科研有效进行的具体措施。
一、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必要性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意义和作用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确保更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本科生通过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可以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1)有利于学生尽早进人科学研究领域,接触和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前沿,拓宽视野,而且可以使得学校的科研、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因材施教,提高办学效益;
(2)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和思维能力。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打破“在听讲中学、在课堂中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参与者需要和项目组成员一起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研究的课题进行综合分析、交流和实践,学生还要经常与指导教师、课题组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高[2]。
二、国内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问卷调查,结合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内容,目前,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生对“科研活动”认识模糊,参与科研态度不正确
有高校的一项调研结果表明,超半数学生认为大学生进行的科研活动质量不佳,贪图完成的数量。部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目的具有功利化趋向,有的为了凑学分,有的“为考研加分”,有的“为找工作加分”,也有的盲目跟风、凑热闹,而不是真正对科研感兴趣,因此,这部分学生一旦遇到困难,也不愿意吃苦,很容易中途退出。一部分本科生科研知识匮乏,对科研程序缺少最基本的了解,甚至有的直接拿着老师的项目申请书去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等课题,整个科研过程也极少参与,最后拿着由老师或研究生完成的成果去结题交差。有的学生为了应付结题,不得不编造数据。还有很多学生在报告中特别强调发表了什么级别的刊物文章、获得了什么奖励,这种太执着于成果的态度有点急功近利。形成上述想法和做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目前本科生科研相关的制度不完善有密切的关系,如有的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方法,即“重立项和结题,轻过程规范指导”,这种考核方法在真正意义的科学研究中是非常有效的,但不适用于尚处于学习阶段的本科生,这反而培养了学生功利、浮躁的心理,这也与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初衷相违背,应当引起高校的关注与反思[3]。
(2)学生参与数量少,科研活动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
由于缺乏足够的鼓励性政策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学校多把科研的重点放在研究生层次上,对于普通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基本上不管或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没有把本科生的科研活动纳入学校日常的工作轨道,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本科生的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同时由于缺乏管理体制上保障,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往往具有浓厚的自发性与盲目性,科研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缺乏统一规划和系统性的训练、培养。
(3)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经费依然短缺
经费问题仍然是限制高校科研上档次、上水平的制约因素。同时近几年来的连续扩招使在校学生人数急剧上升,科研条件也随之急剧紧张,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维持常规的教学实验支出已经相当困难,所以实验室很少对搞科研的本科生开放。
(4)受到课程配置专业化的种种限制
目前在我国高校,专业教育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辨证同一也还未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素质的培养受到课程配置专业化的种种限制。本科生的科研是经过几周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来完成。而因为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缺乏鼓励性政策和硬件条件的保障,对于老师来讲,由于持续增加的教学任务、愈来愈重的科研负担传统惯性的影响,导致老师没有精力或不够重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对于本科生来讲,由于学业的限制,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深入研究,只能在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承担一小部分研究工作,阶段性很强,缺少系统性,加上有些参与科研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选题缺乏论证,目的不明确,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或东拼西凑勉强结题,即使有研究结果出来,也因经费问题而搁浅,只能等毕业后再作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校和教师的利益。
三、保障学生科研有效进行的具体措施
(1)加强新生的专业教育,激发广大学生的科研热情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十分重视本科新生的专业教育,在新生入学之初,组织专业负责人对新生进行全面而详细的专业教育,让同学们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目前专业领域内的发展方向,是他们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同时应开放本专业相关科研实验室,使同学们近距离感受科研氛围,了解本实验室的重大研究成果,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 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与引导,学生们从思想层面上提高了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科研热情得到大幅度提升,甚至主动联系教师要求参与科研工作。
(2)建立公共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场地
为了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有效进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建立公共实验平台,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科研活动需求。在学生中,有很多学生自发的组织实施微小型的科研创新活动,公共实验平台的建立,能有效调动这部分学生群体的科研积极性,当产生好的实验想法时,可以借助实验平台很容易的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3)建立双向选择导师培养制度
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推行双向选择导师培养制度,依附学院网站,建立本科生科研网络平台。每年秋季开学,学生登陆平台填写科研团队选择志愿。通过平台,学生可以浏览导师的情况、实验室名称、工作内容,可将个人简历,如研究方向、旨趣特长、获奖和相关经历公开张贴,或将申请书投递到导师邮箱,争取参与课题的机会。院方由实验中心公布各个指导教师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学术业绩、带生数量,团队招收学生要求。这种方式使导师间也引入了新型的竞争机制,激发了导师的科研潜能。在开学第一个月内,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双方的选择权,导师确定科研团队成员初选[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201043, 51264007);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桂科攻12118020-2-2-1);广西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项目(1210908-214-Z);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科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121225-01-Z, 20121225-10-Z)
[参考文献]
[1]管华,何晓琴,梁鹤.我国本科生科研情况综述[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4,32(3):88-92.
[2]吕秋丰.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现状与完善[J].广州化工,2013,41(13):274-276.
[3]金可可,邱晓晓,汪洋,陈雷.教学研究型大学医学本科生科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27-28.
[4]高凤山,李清,刘莉,逄越,王仁军.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及成效——以生物类专业为例[J].2013,(7):37-38.
(作者单位:(1.桂林電子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西桂林,2.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广西桂林)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现状 解决途径
本科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相关调查显示,本科生对科研能力的认知仅为18.7%[1]。针对目前国内本科生科研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了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有效进行。实施两年来,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主动申请各种科研项目、积极参与科研实训,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教学、科研论文。本文围绕国内本科生科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保障學生科研有效进行的具体措施。
一、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必要性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意义和作用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确保更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本科生通过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可以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1)有利于学生尽早进人科学研究领域,接触和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前沿,拓宽视野,而且可以使得学校的科研、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因材施教,提高办学效益;
(2)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和思维能力。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打破“在听讲中学、在课堂中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参与者需要和项目组成员一起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研究的课题进行综合分析、交流和实践,学生还要经常与指导教师、课题组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高[2]。
二、国内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问卷调查,结合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内容,目前,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生对“科研活动”认识模糊,参与科研态度不正确
有高校的一项调研结果表明,超半数学生认为大学生进行的科研活动质量不佳,贪图完成的数量。部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目的具有功利化趋向,有的为了凑学分,有的“为考研加分”,有的“为找工作加分”,也有的盲目跟风、凑热闹,而不是真正对科研感兴趣,因此,这部分学生一旦遇到困难,也不愿意吃苦,很容易中途退出。一部分本科生科研知识匮乏,对科研程序缺少最基本的了解,甚至有的直接拿着老师的项目申请书去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等课题,整个科研过程也极少参与,最后拿着由老师或研究生完成的成果去结题交差。有的学生为了应付结题,不得不编造数据。还有很多学生在报告中特别强调发表了什么级别的刊物文章、获得了什么奖励,这种太执着于成果的态度有点急功近利。形成上述想法和做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目前本科生科研相关的制度不完善有密切的关系,如有的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方法,即“重立项和结题,轻过程规范指导”,这种考核方法在真正意义的科学研究中是非常有效的,但不适用于尚处于学习阶段的本科生,这反而培养了学生功利、浮躁的心理,这也与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初衷相违背,应当引起高校的关注与反思[3]。
(2)学生参与数量少,科研活动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
由于缺乏足够的鼓励性政策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学校多把科研的重点放在研究生层次上,对于普通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基本上不管或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没有把本科生的科研活动纳入学校日常的工作轨道,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本科生的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同时由于缺乏管理体制上保障,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往往具有浓厚的自发性与盲目性,科研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缺乏统一规划和系统性的训练、培养。
(3)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经费依然短缺
经费问题仍然是限制高校科研上档次、上水平的制约因素。同时近几年来的连续扩招使在校学生人数急剧上升,科研条件也随之急剧紧张,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维持常规的教学实验支出已经相当困难,所以实验室很少对搞科研的本科生开放。
(4)受到课程配置专业化的种种限制
目前在我国高校,专业教育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辨证同一也还未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素质的培养受到课程配置专业化的种种限制。本科生的科研是经过几周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来完成。而因为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缺乏鼓励性政策和硬件条件的保障,对于老师来讲,由于持续增加的教学任务、愈来愈重的科研负担传统惯性的影响,导致老师没有精力或不够重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对于本科生来讲,由于学业的限制,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深入研究,只能在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承担一小部分研究工作,阶段性很强,缺少系统性,加上有些参与科研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选题缺乏论证,目的不明确,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或东拼西凑勉强结题,即使有研究结果出来,也因经费问题而搁浅,只能等毕业后再作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校和教师的利益。
三、保障学生科研有效进行的具体措施
(1)加强新生的专业教育,激发广大学生的科研热情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十分重视本科新生的专业教育,在新生入学之初,组织专业负责人对新生进行全面而详细的专业教育,让同学们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目前专业领域内的发展方向,是他们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同时应开放本专业相关科研实验室,使同学们近距离感受科研氛围,了解本实验室的重大研究成果,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 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与引导,学生们从思想层面上提高了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科研热情得到大幅度提升,甚至主动联系教师要求参与科研工作。
(2)建立公共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场地
为了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有效进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建立公共实验平台,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科研活动需求。在学生中,有很多学生自发的组织实施微小型的科研创新活动,公共实验平台的建立,能有效调动这部分学生群体的科研积极性,当产生好的实验想法时,可以借助实验平台很容易的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3)建立双向选择导师培养制度
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推行双向选择导师培养制度,依附学院网站,建立本科生科研网络平台。每年秋季开学,学生登陆平台填写科研团队选择志愿。通过平台,学生可以浏览导师的情况、实验室名称、工作内容,可将个人简历,如研究方向、旨趣特长、获奖和相关经历公开张贴,或将申请书投递到导师邮箱,争取参与课题的机会。院方由实验中心公布各个指导教师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学术业绩、带生数量,团队招收学生要求。这种方式使导师间也引入了新型的竞争机制,激发了导师的科研潜能。在开学第一个月内,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双方的选择权,导师确定科研团队成员初选[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201043, 51264007);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桂科攻12118020-2-2-1);广西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项目(1210908-214-Z);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科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121225-01-Z, 20121225-10-Z)
[参考文献]
[1]管华,何晓琴,梁鹤.我国本科生科研情况综述[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4,32(3):88-92.
[2]吕秋丰.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现状与完善[J].广州化工,2013,41(13):274-276.
[3]金可可,邱晓晓,汪洋,陈雷.教学研究型大学医学本科生科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27-28.
[4]高凤山,李清,刘莉,逄越,王仁军.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及成效——以生物类专业为例[J].2013,(7):37-38.
(作者单位:(1.桂林電子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西桂林,2.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广西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