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计划”陷阱

来源 :新青年·财经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0326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积极推动的对外开放和地方竞争促成的经济改革,无意中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言,两者缺一不可
  
  无庸讳言,计划经济是极具诱惑力的。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苏联和50年代的中国,计划经济的倡导者们就向人们描述了一幅计划经济的美妙图景:发达的经济、公正的分配、没有穷人的共同富裕、没有阶级矛盾的和谐社会⋯⋯他们承诺,只要实施计划经济,天堂就将驾临人间。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诺言并没有兑现。“计划”的结果,是经济的落后、分配的不公,是共同贫穷和事实上的等级特权制度。人类试图通过计划经济来医治自由市场的弊病,结果却把本可以自愈的感冒治成了绝症。
  如果说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已普遍认识到计划经济之不可行的话,那么计划经济的那种以理性的自负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则远没有绝迹。不仅没有绝迹,而且遇到合适的土壤,还会不断发酵和蔓延,在公众舆论的鼓动下,在既得利益集团的游说下,随时可能逆转经济改革的大方向,使改革的成果化为乌有。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就在最近几年,我们业已看到,在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传统行政垄断行业,垄断不是在弱化和消解,而是在以种种借口不断强化;在房地产、交通等已经相当程度市场化的行业,则不断推出花样翻新的管制措施;正在制定的《反垄断法》,目标直指成功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却把严重的行政垄断轻轻放过。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当年打破计划经济虽然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毕竟公众还给予了热情支持,而今天的计划经济回潮,却得到了公众的普遍欢呼——他们把市场化不彻底带来的种种弊端,一古脑儿地推到了市场的头上。公众竟然与特权集团取得一致,这种局面,不能不令人深感忧虑。
  如何才能避免中国再次落入计划经济的陷阱?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改革的两个基本思路说起。正是沿着这两个思路,中国经济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
  第一个思路:以开放促改革。
  中国的改革,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以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头。事实上,改革是以对外开放为先导的。邓小平先生1978年以副总理身份访美,就是为对外开放铺路,按邓先生当时的说法,“对外开放主要是对美国开放”。我们可以补充一句,对外开放就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
  通过开放,中国人数十年来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了世界。我们不仅看到了差距,也开始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并迅速转变观念,开始认识和接受市场。从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结合,到1992年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基本国策,我们只用了十几年时间。之后,各地便兴起了招商引资的热潮,并在十年后使中国成为外资最青睐的投资地。
  对外开放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WTO作为一揽子贸易协定,使中国政府能够抵制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以最快的速度推动各行各业对外开放,为最近三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打下了基础。
  事实证明,以开放促改革,是非常成功的改革策略。那种以为只要转变了思想,改革可以关起门来搞的想法,忽视了外部约束的重要作用,也轻视了既得利益者的能量。所幸,虽然管制和垄断在强劲回潮,但对外开放尚没有逆转的迹象。
  第二个思路:以权力下放和地方竞争促改革。
  通过长达十几年的细心观察,张五常教授极其敏锐地发现,推动地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动力,是各地方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的激烈竞争。而地方之间之所以能够发生这种竞争,主要是经济权力下放的结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外开放主要靠中央政府来推动,经济改革则主要凭借地方政府的发展积极性。
  这样,中央积极推动的对外开放和地方竞争促成的经济改革,就在无意中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言,两者缺一不可。
  西方各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表明,地方分权是宪政法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但在中国这个有着两千多年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公众舆论仍对中央集权抱着迷信和幻想。每当人们对社会现实表达不满,总是要么将矛头对准市场,要么将矛头对准地方政府,仿佛地方政府都是恶魔,而中央政府必然是天使。
  在公众的支持下,最近几年已出现了强烈的权力上收趋势,中央各部委的审批权不断扩大,地方发展经济的权力则不断萎缩。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中国的经济活力将很快丧失殆尽。
  不难看出,要使中国避免重回计划与管制的老路,对外开放与权力下放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甚至可以断言,只要在这两方面不出现重大逆转,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仍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在此条件下,中央仍需要妥善处理教育、医疗、房地产等领域的尖锐矛盾。这些领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价格上涨过快,使底层民众不堪重负,怨言频频。
  必须看到,价格上涨只是表象,供应不足才是实质。正是因为以上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政府垄断,例如教育和医疗以公办为主,房地产开发所依赖的土地供应则完全由地方政府掌握,而政府的生产效率天然低下,才导致这些行业普遍的供应不足。
  还必须指出,目前以价格管制为主的政策措施,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应不足的问题,相反还会使问题更加恶化。目前的看病难、上学难,主要表现为较高的价格,一旦政府强制压低价格,甚至像某些人建议的那样全民免费,供应就会进一步缩减,那时恐怕就不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问题,而是干脆看病无门、上学无门。
  在房地产领域,虽然政府尚没有直接管制价格,但紧缩地根银根、不断加重房地产税负的做法,同样是在压缩供应量,从而使供需矛盾更加尖锐,房价上涨速度更快。统计表明,2003年之后,各地房价的上涨速度明显加快,如果这种南辕北辙的调控办法继续下去,未来的房价走势恐怕仍难乐观。
  在我看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只有市场化一途。在暴利行业排行榜上,医疗、教育和房地产一直高居前列,说明这些行业都严重投资不足。如果再不鼓励投资,不放开对民营和外资进入的限制,而寄希望于政府加大投入,只能使民间税负更重,资源被浪费得更多,并使这些行业普遍存在的腐败问题更严重。
  市场化已搞了30年,公众却仍对市场持怀疑和排斥态度,不能不让人倍感悲观。这样的舆论环境,不仅使政府理直气壮地扩大权力,也给了既得利益集团以可乘之机,让他们能够以种种似是而非的借口强化垄断,设租寻租。这不是在化解矛盾,而是制造矛盾。
  计划经济本已是历史的记忆,但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仍牢牢占据着显赫的地位。我们已经看到,从官员、学者到平民百姓,已很少有人不为管制和垄断叫好。彻底的计划经济已被抛弃,这是历史大势决定的。但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却依然控制着大多数人的头脑。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它随时可能复活。这需要全体中国人时刻警惕!
其他文献
2007年1月10日,新年肇始,丹麦医疗卫生系统就挨了当头一棒。患者委员会派出代表,向公费医疗系统发出“最后的呼吁”:仅仅提高医疗质量还不够,必须围绕“用户”及其接受治疗的经验,在照料、通讯、安全、亲和力、统一规划、改善整体环境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否则人们将会放弃公费医疗系统,转投私立医院。  仅凭上述患者的一面之词,似乎丹麦医疗体制存在严重问题。但实际上丹麦公民已经享受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公费医
期刊
百度已获得网络新闻牌照、将进军门户每坊间的传闻得到了印证:百度搜索的首页已经悄悄改变,凡涉及“资讯”的地方大都更换成“新闻”的字样,同时还突出了“百度空间”的博客功能,新闻门户的框架已然形成。这个汉语网站中排名第一的网站,要分门户和新闻网站的“蛋糕”,从选取、贩运、批发和零售,到自己制作新闻。新浪等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感受到了压力。    百度立门户的优势  百度的战略曾经是单一的搜索引擎。这一定位
期刊
涨!不停地涨!这是近几年来房地产价格的表现。对此人们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被评为“新三座大山”之一。政府这两年来不断推出对房地产进行调控的政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也不断提出各自的观点,大多数人对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联手推高房价、房地产开发商存在暴利但却是“税收侏儒”的抨击。而春节前后,时寒冰、潘石屹、任志强三人在网上爆发“PK”,吸引了数百万民众的目光。“PK”的焦点是:到底是谁在忽悠房价?    P
期刊
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知识产权案件很少,1990年代初,每年不到1000件,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增长,2001年到现在,每年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在15000件左右,刑事案件在3000到4000件左右,还有行政案件(包括授予专利权、商标权不服的案件)500件左右。特点是侵权案件上升,占全部案件80%;收案地区不平衡,60%以上是由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六个省市受理。涉外案件占5%左右,
期刊
过去20年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发达国家长期指责我国打击假冒、盗版和保护知识产权不力,高度依赖知识产权保护的海外创新企业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同样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本土知识型产业逐渐成长,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意识不断增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我国自身激励自主创新、维护公平竞争的迫切需要。  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在我国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体系中
期刊
从漫漫熊市行情中爬出来的中国股市,在20个月的时间内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井喷”之势:证券综合指数从1100点猛窜到2900点、市场总值从3万多亿人民币狂飚至11万亿人民币。沐浴着牛市的春风,几乎所有的投资者忘记了什么是大跌,什么是割肉,什么是止损,什么是止盈。四面八方的全球资本都相信中国资本市场绝对是一个只赚不赔的风水宝地。然而,所有的一切如今都伴随一场罕见的股市雪崩飘逝而去,曾经无数发热的脑袋开
期刊
2006年末的泰国金融动荡并没有酿成更大范围的风险,它是一场预演;中国需要从中吸取教训,才能避免爆发一场惊动世界的危机    快过去10年了:又是泰国,又是金融动荡,但风险迥然不同。10年前泰国遇到的风险是资本外逃,但如今担心的却是热钱流入。泰国是个小舞台,幕后还有影影绰绰的角色。人们但闻夜半歌声,可曾一睹剧院魅影?  1997年爆发的泰国金融危机犹历历在目:当年5月,国际投机资本开始大举沽空泰铢
期刊
编者按: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6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共对我国发起了52起“337调查”。涉案产品有网络控制器、橡胶抗老化剂、彩色电视接受器、撞球杆、声音处理芯片、强化木地板和激光条码扫描器等。除极个别案例,中国企业都在诉讼中失利。与美国“337”大棒越挥越频、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手段越来越老道相对应的是,国内企业以及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在理念和应对能力方面仍然存在诸多软肋。
期刊
花5000元初装费,还要求人送礼,才能装一部电话;过冬的蜂窝煤要凭家里的人头和人均指标购买;给自己的家用车加油,必须托关系搞油票去加油站排队;坐飞机必须提交处级干部证明这样的生活中国老百姓还愿意重新尝试吗?  一个多月前,2006年12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同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对新华社记者表示,根据国资委的部署,国有经
期刊
财经扫描    法政    物权法今年10月1日起实施  争议多年的物权法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得高票通过,今年10月1日起实施。法律专家认为,这标志着中国财产支配领域的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健全,物权法对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给予平等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将是该法的最大受益者。    新企业所得税法明年元旦起实施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将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税法规定,外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