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N94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81-01
很多电视摄像记者,一扛起机器,就有一种激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发掘、创作,把现场的状况、身临的感受糅合成一组组镜头呈现给观众,把自己的情绪融入镜头画面释放出来。这是作为电视人的一种创作享受,更是一种职责。
其实直观上来讲,电视摄像创作的就是电视画面语言,它涵盖了视觉形象、语言、文字、音乐等综合因素,其中画面的视觉形象就是镜头语言,而它则是电视画面语言的基本载体。作为创作主体的摄像记者,正是由于他的主观意识,选择性的挑选被摄对象,对其进行加工,使它承载了自己的思想。所以说,电视作品中的画面是有情感的,它是可以被感知的,是可以与他人交流的。
现在常规的电视摄像,特别是地方台的电视摄像创作主要包括电视新闻和电视专题片等,而在不同的电视节目形式中镜头语言的表现形式以及创作思路也会有所不同。
在电视新闻的拍摄与制作中,电视画面应力求准确和真实,不仅需要尽可能地反映事实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要以现实的细节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内容,为观众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提供最直接的依据。为求新闻的真实,应在新闻的现场用挑、等、抢的采访拍摄手法去捕捉和抓取形象。由于新闻事件现场的突发性和多变性,就要求电视摄像除了要熟练的掌握在各种环境与光线下的拍摄技术与技巧,更重要的是对事件的发展和进程要有敏锐的分析和洞察能力,无论是思想还是动作上都尽可能的有个“提前量”。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有同于一般的电视新闻,但有更多的不同,它制作更精细,画面更讲究。在整个电视专题叙述的语言中无论是电视情节的构思还是画面语言的设计都应合理安排高潮或?“兴奋点”,注重细节刻画的把控?,人物专题片中可以没有情节,但是不可以没有细节。
当然,无论在电视新闻还是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拍摄者是主体,是灵魂,摄像机则是工具,是武器。电视画面要遵循一般规范,横平竖直、主体合焦、正确曝光这是基本要求。但吸引人的镜头画面一定是具有美感的,灵活运用一些拍摄技巧,不仅能对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进行深层刻画和更高层次的升华,同时,还可以营造出具有审美意义的氛围和意境。
首先来说说景别和拍摄角度。一般景别由近至远可分为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不同的景别可以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应,远景、全景主要用来表现环境、气氛,近景、特写这些景别主要用来刻画细节、情绪,侧重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中景主要用来表现人物的交流。画面拍摄角度对观众有着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正常的角度可以将现实客观、公正地展示出来。而一些非正常的角度会使观众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倾向。比如俯摄表达渺小、受制的感觉,隐喻弱势或压抑的情绪气氛。又比如背面拍摄使主体背景中的事物成为画面的主要内容,将主体与背景融为一体,让观众有强烈的参与感,容易与画面主体产生情绪共鸣。
接着来聊聊影调。这里先要阐述一下“准确曝光”和“正确曝光”的区别:正确曝光是有一定的范围和宽容度的,在这个标准内,曝光是正确的,但是正确曝光不一定是最完美的。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节,在正确曝光里挑选比较完美的和最佳的曝光来表达自己想要的拍摄效果,这是准确曝光。拍摄者运用准确曝光,让不同亮度的景物,形成有明亮差别的影像,这些明暗差异形成影调。不同的影调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情绪感受:低调可表现忧郁、压抑、深沉、恐怖等;高调表现明快、欢乐、激昂、纯静;中间调表现平衡、安定;柔调富于浪漫色彩和抒情意味;硬调反差强烈,有鲜明、爽快、坚定、强硬之感。利用影调转换创作出来的必定是带着情绪色彩的画面组合。
觉得特别有必要来单独说一下空镜头。空镜头,是指画面里不出现人物或动物的镜头,又称景物镜头。如斑驳的树影、厚厚的云层等等。一部好的电视作品中,空镜头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创作者寄托思想、抒发情感、发挥想象有效载体。通过移动拍摄和蒙太奇剪接,使空镜头与有人物出现的镜头组接出多种意义关系,如表达思想感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进行时空转换,控制叙事节奏等。很多时候,空镜头不仅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还可以唤起观众的联想,从而达到借景抒情的效果。
当然,拍摄一组组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镜头画面,只是电视作品创作的一项前期工作。这些镜头,只有通过创造性的剪辑,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将创作者的思考、个性、想像力和美学追求充分的展现出来,才能透过完整的电视作品表达出自己的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剪辑工作是按内容要求的顺序,将拍好的一个个镜头,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方法接在一起,使其成为叙述事实、表达情感和阐发思想的整体。同样的镜头,选择不同的剪辑点和长度,用不同的组接顺序,能传达不同的含义。为了清楚的表达某种思想,就要根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对镜头加以整理。
所以,剪辑是大同小异的,但又是因人而异的。每个摄像有个人对电视作品的理解,有自己喜好的剪辑手法,从而表现出风格迥异的镜头画面特色。它是需要通过实践,通过长期创作积累起来的。
2012年开始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之所以能持续保持着高收视率,这不仅仅在于片中的“美食”与“故事”,还在于其精致唯美的镜头语言让观众耳目一新,带给观众视觉的享受与震撼。仔细观看片子,你就会发现特写镜头运用的却是非常频繁,这无疑成为它的一大特色。作为美食为主体的纪录片,如果想清楚的展现出食材的制作过程,清晰而有质感的展现食材诱人的色泽与味道,特写镜头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长焦距浅景深拍摄的特写镜头,把周围背景完全虚化只清晰凸显出主体内容,起到了强化视觉的作用,能让观众排除一切干扰,注意力只集中在主体物上;同时微距摄影拍摄出的特写镜头也清晰的再现出食材本身具有的美妙的纹理和色彩,给观众带来一种非同寻常的,奇妙的视觉感受。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近景和特写镜头也常常用来刻画人物,通过表现人物的表情或动作,来体现被摄人物的心理活动。满身淤泥却高高举起莲藕的挖藕人脸上,是付出汗水后获得回报的喜悦;出海后却空手而归的船长,脸上写满了对生计的担忧;每年外出长达十一个月,几乎时时刻刻都在路上的养蜂人,脸上是对家乡味道的自豪和眷恋。在特写镜头里,养蜂人夫妇家里的灶台上“君爱妻”三个大字配着烟雾缭绕的厨房背景,和笑着斗嘴的夫妇一起,呈现出了富有烟火味道的浪漫。
而今年爆红的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镜头语言表现上却是完全走了另一个路子,它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的策略,舍弃了大场景俯拍等手段,而是以平实、散淡的镜头处理人与文物、人与场景、人与人的关系,使整个片子充满了一种韵味。片中宫廷气象依然恢弘、宫廷文物价值连城,但国宝级专家却同我们这些平常人一样,累时弹吉他,闲时种菜打杏儿,互相开玩笑。整个片子剪辑平稳而不失紧凑,輕快简约,体现着一种有序的变化。而光影的快速变动,暗示着时光的流逝,隐喻着历史变迁中的故宫。
两部纪录片,两种不同的风格,但同样是非常的精彩。它们的精彩是整体的,反映的是所有主创人员的意图和思想,是不可割裂的,但出彩的镜头画面,注入个人的情感的后期剪辑,无疑为整个作品加分,让观众受到静和美的涤荡,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高波:《电视摄像》,1997.
[2] 刘荃:《电视摄像艺术》,2003.
[3] 骆志伟:浅析电视摄像的美学之道,2009.
[4] 李宁:电视摄像中的艺术技巧,2013.
很多电视摄像记者,一扛起机器,就有一种激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发掘、创作,把现场的状况、身临的感受糅合成一组组镜头呈现给观众,把自己的情绪融入镜头画面释放出来。这是作为电视人的一种创作享受,更是一种职责。
其实直观上来讲,电视摄像创作的就是电视画面语言,它涵盖了视觉形象、语言、文字、音乐等综合因素,其中画面的视觉形象就是镜头语言,而它则是电视画面语言的基本载体。作为创作主体的摄像记者,正是由于他的主观意识,选择性的挑选被摄对象,对其进行加工,使它承载了自己的思想。所以说,电视作品中的画面是有情感的,它是可以被感知的,是可以与他人交流的。
现在常规的电视摄像,特别是地方台的电视摄像创作主要包括电视新闻和电视专题片等,而在不同的电视节目形式中镜头语言的表现形式以及创作思路也会有所不同。
在电视新闻的拍摄与制作中,电视画面应力求准确和真实,不仅需要尽可能地反映事实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要以现实的细节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内容,为观众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提供最直接的依据。为求新闻的真实,应在新闻的现场用挑、等、抢的采访拍摄手法去捕捉和抓取形象。由于新闻事件现场的突发性和多变性,就要求电视摄像除了要熟练的掌握在各种环境与光线下的拍摄技术与技巧,更重要的是对事件的发展和进程要有敏锐的分析和洞察能力,无论是思想还是动作上都尽可能的有个“提前量”。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有同于一般的电视新闻,但有更多的不同,它制作更精细,画面更讲究。在整个电视专题叙述的语言中无论是电视情节的构思还是画面语言的设计都应合理安排高潮或?“兴奋点”,注重细节刻画的把控?,人物专题片中可以没有情节,但是不可以没有细节。
当然,无论在电视新闻还是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拍摄者是主体,是灵魂,摄像机则是工具,是武器。电视画面要遵循一般规范,横平竖直、主体合焦、正确曝光这是基本要求。但吸引人的镜头画面一定是具有美感的,灵活运用一些拍摄技巧,不仅能对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进行深层刻画和更高层次的升华,同时,还可以营造出具有审美意义的氛围和意境。
首先来说说景别和拍摄角度。一般景别由近至远可分为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不同的景别可以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应,远景、全景主要用来表现环境、气氛,近景、特写这些景别主要用来刻画细节、情绪,侧重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中景主要用来表现人物的交流。画面拍摄角度对观众有着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正常的角度可以将现实客观、公正地展示出来。而一些非正常的角度会使观众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倾向。比如俯摄表达渺小、受制的感觉,隐喻弱势或压抑的情绪气氛。又比如背面拍摄使主体背景中的事物成为画面的主要内容,将主体与背景融为一体,让观众有强烈的参与感,容易与画面主体产生情绪共鸣。
接着来聊聊影调。这里先要阐述一下“准确曝光”和“正确曝光”的区别:正确曝光是有一定的范围和宽容度的,在这个标准内,曝光是正确的,但是正确曝光不一定是最完美的。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节,在正确曝光里挑选比较完美的和最佳的曝光来表达自己想要的拍摄效果,这是准确曝光。拍摄者运用准确曝光,让不同亮度的景物,形成有明亮差别的影像,这些明暗差异形成影调。不同的影调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情绪感受:低调可表现忧郁、压抑、深沉、恐怖等;高调表现明快、欢乐、激昂、纯静;中间调表现平衡、安定;柔调富于浪漫色彩和抒情意味;硬调反差强烈,有鲜明、爽快、坚定、强硬之感。利用影调转换创作出来的必定是带着情绪色彩的画面组合。
觉得特别有必要来单独说一下空镜头。空镜头,是指画面里不出现人物或动物的镜头,又称景物镜头。如斑驳的树影、厚厚的云层等等。一部好的电视作品中,空镜头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创作者寄托思想、抒发情感、发挥想象有效载体。通过移动拍摄和蒙太奇剪接,使空镜头与有人物出现的镜头组接出多种意义关系,如表达思想感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进行时空转换,控制叙事节奏等。很多时候,空镜头不仅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还可以唤起观众的联想,从而达到借景抒情的效果。
当然,拍摄一组组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镜头画面,只是电视作品创作的一项前期工作。这些镜头,只有通过创造性的剪辑,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将创作者的思考、个性、想像力和美学追求充分的展现出来,才能透过完整的电视作品表达出自己的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剪辑工作是按内容要求的顺序,将拍好的一个个镜头,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方法接在一起,使其成为叙述事实、表达情感和阐发思想的整体。同样的镜头,选择不同的剪辑点和长度,用不同的组接顺序,能传达不同的含义。为了清楚的表达某种思想,就要根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对镜头加以整理。
所以,剪辑是大同小异的,但又是因人而异的。每个摄像有个人对电视作品的理解,有自己喜好的剪辑手法,从而表现出风格迥异的镜头画面特色。它是需要通过实践,通过长期创作积累起来的。
2012年开始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之所以能持续保持着高收视率,这不仅仅在于片中的“美食”与“故事”,还在于其精致唯美的镜头语言让观众耳目一新,带给观众视觉的享受与震撼。仔细观看片子,你就会发现特写镜头运用的却是非常频繁,这无疑成为它的一大特色。作为美食为主体的纪录片,如果想清楚的展现出食材的制作过程,清晰而有质感的展现食材诱人的色泽与味道,特写镜头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长焦距浅景深拍摄的特写镜头,把周围背景完全虚化只清晰凸显出主体内容,起到了强化视觉的作用,能让观众排除一切干扰,注意力只集中在主体物上;同时微距摄影拍摄出的特写镜头也清晰的再现出食材本身具有的美妙的纹理和色彩,给观众带来一种非同寻常的,奇妙的视觉感受。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近景和特写镜头也常常用来刻画人物,通过表现人物的表情或动作,来体现被摄人物的心理活动。满身淤泥却高高举起莲藕的挖藕人脸上,是付出汗水后获得回报的喜悦;出海后却空手而归的船长,脸上写满了对生计的担忧;每年外出长达十一个月,几乎时时刻刻都在路上的养蜂人,脸上是对家乡味道的自豪和眷恋。在特写镜头里,养蜂人夫妇家里的灶台上“君爱妻”三个大字配着烟雾缭绕的厨房背景,和笑着斗嘴的夫妇一起,呈现出了富有烟火味道的浪漫。
而今年爆红的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镜头语言表现上却是完全走了另一个路子,它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的策略,舍弃了大场景俯拍等手段,而是以平实、散淡的镜头处理人与文物、人与场景、人与人的关系,使整个片子充满了一种韵味。片中宫廷气象依然恢弘、宫廷文物价值连城,但国宝级专家却同我们这些平常人一样,累时弹吉他,闲时种菜打杏儿,互相开玩笑。整个片子剪辑平稳而不失紧凑,輕快简约,体现着一种有序的变化。而光影的快速变动,暗示着时光的流逝,隐喻着历史变迁中的故宫。
两部纪录片,两种不同的风格,但同样是非常的精彩。它们的精彩是整体的,反映的是所有主创人员的意图和思想,是不可割裂的,但出彩的镜头画面,注入个人的情感的后期剪辑,无疑为整个作品加分,让观众受到静和美的涤荡,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高波:《电视摄像》,1997.
[2] 刘荃:《电视摄像艺术》,2003.
[3] 骆志伟:浅析电视摄像的美学之道,2009.
[4] 李宁:电视摄像中的艺术技巧,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