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开始,在贵州,192万贫困人口陆续告别“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荒凉大山,迁向城镇、园区,迁向充满生机活力的地方,开启各自崭新的人生。
四年多时间完成192万人搬迁,其规模、复杂程度和质量要求,对决策者、实施者的决心、智慧、能力都是一场考验。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团贵州省委2018年9月和2019年6月分别召开“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团建工作推进会”“贵州共青团服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推进会”,带领青年人积极参与“搬得出”的上半场战役,积极探索“留得住、能脱贫”的下半篇文章。
贵州900多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中,具备条件、建立团组织的有700多个,近四万名团员参与其中,建立两千多个志愿服务队伍。这场艰苦的易地扶贫搬迁战役中,涌现出一大批敬业奉献的团干部,团毕节市委书记饶萍是其中一位代表。
2016年,饶萍从工作多年的高校调任团毕节市委书记。易地扶贫搬迁没有经验可循,也没有前路可鉴,一切都得摸索。
贵州省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深化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围绕五个体系建设,团毕节市委组织专职团干、脱贫攻坚青年先锋讲习员、青年志愿者等优秀青年,在搬迁安置点开展政策宣讲、普法宣传。利用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开展基本生活常识培训,让搬迁群众能尽快融入新社区生活。
“团组织一向注重儿童领域工作,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这方面有大胆的探索。比如四点半课堂,后来更名为希望小课堂。下午放学后,由志愿者负责对希望小课堂的学龄儿童,重点是留守儿童,进行作业辅导、安全教育,有的通过游戏互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饶萍说,比如赫章县金银山社区,以青年大学生志愿者为基础,成立团支部,服务社区居民,他们的希望小课堂,做得有声有色。很多孩子的命运得以改变,社区希望小课堂里的朱余,从一个山里面内向的姑娘成长为全国少代会代表。其他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着搬迁带来的生活改变。
服务易地扶贫搬迁,也是团干部得以成长、历练的过程。“我们克服了人手少、经费不足等各种困难,加强群团工作,依托青年志愿者和各方面优秀青年,让团组织下沉社区,打通团组织与群众之间最后一米距离。”
饶萍注重抓落实,具体工作落地到位,比如,赫章县的1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都成立团支部。金银山社区“党建+团建+积分”模式取得很好成果,她在其他社区复制成功经验,取得成效。
她坚持问题导向,在工作中常常讲,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是对领导干部的检验。饶萍欣慰的是,和同事们一起打拼,她看到了团干部的热情、担当、凝聚力,大家一起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敢啃硬骨头,勇于闯难关。
七星关区柏杨林安置点是贵州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占地1037亩。2019年9月,饶萍挂职担任七星关区委副书记,分管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和区残联工作,联系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任伊始,她就前往柏杨林安置点调研,得到的信息并不乐观:共有搬迁群众6381户2988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87户24995人,还有精神病人,孤儿,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智力残障人员,50岁以上人群近六千人。这些都是工作中的难点,饶萍感到肩头的担子不轻。
她努力构建大群团服务工作格局,争取各方面力量支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上下联动争取支持。群团组织主动协调上级对口部门,争取资金支持、项目投入和业务指导,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群团部门共同努力,柏杨林安置点已被列为“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省级示范点和市县凝聚群团力量助推脱贫攻坚示范点,开展医疗救助、学业资助等项目10个。
左右联动整合资源。整合10家群团部门和司法、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项目、资金、队伍等资源,联合开展政策宣传、普法维权、就业创业、健康体检等服务,发挥群团部门和其他区直部门之间协同效应和资源互补效应,服务无重复、不交叉、全覆盖,逐步推动群团部门实现大融合。
内外联动壮大力量。建立网格群团组织和扶贫车间群团组织,配强基层工青妇队伍力量,吸纳街道的优秀党员、团员、少先队员和群众代表组建骨干工作队伍,邀请同心社工、春晖使者和专家加入志愿服务团队,不断充实和壮大工作力量。
“团组织有自己的优势,在党组织领导下参与脱贫攻坚战,团组织应有更大作为。”这是饶萍的理念,“我们积极发挥青年人热情高、活力足的优势,积极主动争取工会、妇联等其他群团组织支持,协调推进帮扶工作,形成合力,助力易地扶贫搬迁”。
2006年,饶萍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前往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任教,一边教学,一边做科研,十年后调到团毕节市委工作。“从科研到行政,有人问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我觉得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行政工作的系统思考和更加严谨。”她将多年理工科的思维运用到行政工作中,觉得助力很多。在行政工作岗位上,她又攻读了博士学位。
饶萍做事认真,不敷衍,对自己要求高,对别人要求也高。
为帮助毕节青少年成长,2019年暑假,團市委组织10个县区深度贫困村100名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到广州开展研学交流营活动。开营之前,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担心那么多孩子出省研学,万一有事,怎么办?饶萍经过认真评估,觉得可行,对孩子成长有益,当即拍板,研学成行,并精心组织,保证孩子们行程安全。很多活动背后,都有这份勇气与担当支撑。
有时,她想做的事情和现实有差距,也会有困惑。她就找书看,例如毛泽东的《矛盾论》等。“困扰时怎么办?就自己当时的情况去办。思想上的困扰解决清楚,然后找到路,心会很定。只要确定这条路对,沿着这条路往前走,就好。”
“事在人为,不为不成,为者常成”,“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些话语,鞭策着饶萍前行,“认真付出过,努力实践过,暗自欢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