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巫师的山”走来的林璎以及她的越战纪念碑

来源 :城市地理·论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uan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璎的越战纪念碑让进入纪念碑场地的人们都无可自拔的陷入一场纪念的心灵仪式中去。人头窜动起来,便能领略到黑色大理石的魅力。那黑色的石头似有灵性,它反射着蓝天白云,芳草碧地,还有川流不息的行人,似乎世间万物都被它收摄于内。黑色长墙如黑色镜廊,人世间的光影流动叠映在死者的姓名行列里,终成生与死的一场对话。隐秘的情怀在此刻被激发出来,游历者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关键词:纪念;沉浸式场所;人性;隐秘;东方情怀
  一、纪念与沉浸
  在纪念与记忆交织的背后,所有沉浸式的感知汇聚,都在此刻迸发出异样的能量。仿佛在挺拔苍郁的高山和广袤而沉默的大地上,在这碎风飘摇而又沉默的黑夜,在这天地间,人们看到了已经沉酣而灯光依然闪灼缥缈的世界,它静静地没有声息地沉落,落入地平线、落入无尽的夜里,又各自相拥、碰撞,没有声息,放佛一切在地上的世界都未惊醒,但却暗流涌动。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到林璎的越战纪念碑时的感受。它就是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被人们称为“美国历史上的一道伤痕”。这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东西方设计融合的女性代表——林璎(Maya Ying Lin) 设计的。
  “我的作品,来源于一种使人们能够认识他们所生存环境的单纯愿望。这种环境既包括他们物质上的,也包括他们心理上的生存环境。” [1] 林璎如是说。的确,她的纪念碑让进入场地的人都无可自拔的陷入一场纪念的心灵仪式中去,感受着悲痛,沉默,哀伤,思念。
  走下林肯纪念堂,穿过树林,踏进草坪,视线延伸过去,视角缓缓下陷,领略这个黑色的场地犹如阅读一本越南战争的历史书。纪念碑就像一个活生生的刀疤印刻在公园的草地上,如同大地开裂一般接纳了死者,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转换。给生的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和警示作用。在逝者已矣,生者仍需生活的世界里,她的创作自发的启迪着人们的内心环境,深入而透彻,而不是通过外在的符号和形式去传达即时性的纪念。
  巨大的纪念碑既与周围光鲜亮丽的城市公园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放佛是从这片土地上根生出来的一个裂痕,暗示着战争的丑陋面目和生死离别的人间悲剧,但凡走近它的人们,进入这个场所的人们,不自觉的沉浸其中,在暂时隔绝的空间与时间中,集体的认知幻化成了一场个体的记忆解读,人们面对著同样的黑色大理石,寄托着各种不同的哀思。这也就是林璎的设计至今依旧感人的原因。
  她在《界线》一书中曾指出“身体在运动中的体验是建筑的重要部分,身体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也体现了她的设计在沉浸式体验上的用心与用力,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纪念形式的感动,更透彻,更深入人心的是对细微情感的专注,对环境的沉浸体验。
  二、隐谧与美丽
  正如那一轮圆月照耀在东方大地上时,人们不禁会想起月洒前堂竹影婆娑的东方情调。土壤之中孕育的东方情怀是成长之后也不会忘怀的,更可况是林璎这样一个女子,流淌着林氏家族的血液。
  林璎自幼年时期,就在一片竹林深处生活。房子被青葱大山和郁郁林荫包围着。林璎回忆说“我们家的后院是一大片山林,或者说是由几片林子组成的一大片山林。那些地面在每个山脊之间起起伏伏,是孩子们的天堂,其中有一个山脊,我们叫它“巫师的后山”。”她常常远足,或骑上自行车,去山的另一头看看,享受亲近自然的融融乐趣,童年就这样在一片林子的环抱中渡过。这是值得让人留恋、怀念的隐谧与美景。
  林璎在耶鲁大学读书期间也喜欢到附近的林荫小路和墓地,看看那里各色的墓碑和雕刻。她回忆说:“那儿有一个渡船船长的墓,墓碑上刻着一条渡船,线条简单又优美,我就喜欢简单而不复杂的东西。” [2]
  这样的童年经历给了林璎对自然,对设计独特的观察方式和思考方式。她仿佛是大山深处走来的东方儿女,穿过深深林木,潺潺溪流,质朴山村,来到这里西方的土地上,传递着东方的土壤、根系和情怀。这样一个女子,传承着林氏家族的艺术细胞,又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背景,才使得她秉着东方的思维方式去关注人们内心隐秘的动态,去实践着西方几何化下简洁的表达。从她那具有生命和思考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她对自然原始力量的歌颂和崇敬。
  黑色、消失、下沉、飘渺、闪烁、这些词汇的表达无疑不展示着越战纪念碑的东方情怀和林璎根植于内心的隐秘生活。放佛那个黑墙是生者与死者联接的唯一纽带,在那一刻,于外部世界包裹着的人们,纷至沓来,终于放下内心的戒荫,慢慢释放出自己内心压抑的悲痛和伤感。直到消失在远方。随着向下面的世界降落,人们更加清晰的感到了他们的存在,比以前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清晰。这种隐秘的参与性纪念,与东方场所庭院的透而不漏,私密隐蔽却又朦胧的气氛是多么的异曲同工啊。这位略带女性羞涩和隐秘的设计,其内核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三、感知与关怀
  “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林璎的纪念碑设计的出发点就是是以“人”为核心,人本主义的精神在特有的东方女子的细腻中展现。“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林璎自述)
  越战纪念碑的沉浸式机制:在相对封闭的场所环境中,让人身临其境、深入其中,全时间段,毫无阻断干扰,在短时间内形成记忆感知,从而达到对人内心需求的关怀。
  林璎将她的设计直入人的内心,无处不是用平民大众的标准去度量且遵循内心深处的需求,这种感知力和对人的关怀力是天赋秉性的体现。这种天赋,对人的本质的需求的关注,不知还有谁有比她有更恰当的领悟。   她的作品同时受到了亚洲和欧美文化的影响,既有西方设计表达的简洁化,符号化,又有着东方独特的悲悯情怀和细腻处理。在情感的关注上,产生一种共鸣的艺术,以女性细微独特的眼光看待这个自然世界。她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设计空间,就如同她是用自己的童年经历、东方血脉去切入思考和关注人们的冷暖。
  四、追随与思考
  在任何时代,在任何社会,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都不能忘记这些,对文化的信仰,对根的追寻。
  “如果我可以让你重新考量你看到的东西,你就会再看它一次。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对一切都感到好奇,会注视所有的东西,因为那是第一次看;当我们逐渐长大,我们便不再正视它们了,因為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它们的模样。”在林璎的设计中,沉浸式场所,让观者慢下来,沉浸其中,审视自我。任何达到忘我,忘乎时间的心流状态都能改变人对真实时间的感知能力,在沉浸式场所的空间语境中,时间空间在此交汇,停留。
  林璎的作品主题从战争、和平、民权、到女性、种族等世界性的议题,可见她对大众人民和生活的自然世界的关注大于她个人的名利追逐。“什么在消逝”是林璎的最后一座纪念碑设计,它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多媒体互动装置,在全球不同地区,经由不同媒介,运用声音、影像、雕塑等各种创作手段共同实现。[3] 她一直在追随着她自己的步伐,从第一个越战纪念碑开始,试图通过沉浸式的场所设计,让现代忙碌的人们停下脚步,有个私密的空间,驻足停留,阅读自己,追随思考。
  四、诗意与审视
  做建筑好比,写一首诗。一个好的场所就像一篇非常有力的引语,它吸引着人们继续的阅读下去。遥远的巫山,也许只存在于林璎的记忆中,留下光影婆娑,风声唳唳的诗意,但它带给林璎的却是滋润无数设计的根本土壤。只有诗性的人生才是彩色的人生,而诗性是人与艺术融合才能够达到的境界。
  过去、现在、未来是人们经常审视自己身处的世界的比较词汇。“记忆地图”是林璎新的尝试,她通过自身的参与性,用笔记录,加强记忆的刺激,激发人们对时间流逝,自然资源逐渐减少的反思,从而达到自察自省,其沉浸式的机制是相同的。
  在注入了顽强的生命力的设计中,我阅读到的,更像是一场人性的解放,赤裸裸的刀疤是对战争残酷的控诉,对现代社会生活和快节奏文化的反叛,在带给人们在纪念越南战争的惨痛和悲剧的同时,以裂痕这样诗意的表达,去提醒和警示着世人,对生死的思考,对过去与未来的深省:人们应该怎样活着,以怎样的姿态和方式,以怎样的思维和行动?
  参考文献:
  [1] 李乃清.林璎:最后的纪念碑,献给地球[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19期:53-55.
  [2] 王立科.捕捉瞬间的灵感——林璎的景观设计作品解析及其启示[J].装饰,2007年04期:95-97.
  [3] 张科.林璎:又一片人间四月天[J].环境,2010年06期:14-16.
  作者简介:喻雪 (1990—),女,汉族,河北人,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设计学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政策的逐步放宽以及金融产品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业中的保险业和信托业之间的合作也渐入佳境,其中,人寿保险信托就是一种结合保险和信托
分析网络舆论与我国外交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笔者认为我国网络舆论与外交的互动还处于初级阶段,前者面对后者还处于相对被动,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的位置。笔者从官方、网络舆论自
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的中心工作,财务状况的好坏、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是否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中分析了目前中小型生产加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些现状,并提出改
摘要:本文探讨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城乡规划人才本科教育面临的改革与调整,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目标,城乡规划人才本科应具备的能力和教学思路的调整改革内容,以及五年制教学内容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城乡规划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1.引言  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与建設对城乡规划人才有大量需求,而且是多元化的要求。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变
摘要:传统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全新视角,首次采用直接评价法结合面板数据,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不含港澳台地区)时间序列的科技创新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客观地
国家赔偿法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适时修改国家赔偿法,完善国家赔偿制度,是我国法治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国家赔偿法》的修改与完善已经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