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建筑类高校职业指导是应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地方建筑类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提出职业指导开展与实践的相关举措,从而为切实有效地开展地方建筑类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就业稳定、职业生涯发展以及与用人单位和社会“无缝对接”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建筑类 高校 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51-01
目前国内需求存在放缓压力,房地产市场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大,政府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尤其是地方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一、地方建筑类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
1.职业指导认识不到位,全员化程度较低
许多地方建筑类高校对于职业指导的认识不到位,目标功利化,注重短期效益,忽视了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促进就业稳定,引导学生实现中长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以及如何与用人单位、社会“无缝对接”的问题。
职业指导在学校的发展中应该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一些地方建筑类高校并未真正将其纳入学校发展一盘棋工作当中。很多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能认识到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置若罔闻,无法形成全校齐抓共管、合力而为的良好局面。
2.职业指导与用人单位、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地方建筑类高校在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与用人单位、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应届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眼高手低现象普遍,缺乏正确的职业观点和态度;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应届毕业生不能有效找到与企业发展相契合的职业发展路径;学生在企业和社会中的创新意识缺乏,共同创业发展的精神需大力提升;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方面不能与用人单位、社会的当前需求无缝对接,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陈旧,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等。
3.职业指导重视“一站式”就业指导,轻视全过程化职业指导
许多地方建筑类高校由于师资、教学培养方案制定等因素的影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并不能做到全部学生,全过程覆盖。许多学校为了追求毕业生就业率,工作中心依然放在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而忽略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指导需求。一些学校也比较重视低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但是仅停留在入学后的新生专业指导讲座和短期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培训上,没有真正做到职业指导的全过程化。
4.职业指导队伍力量薄弱
一直以来,许多地方建筑类高校的职业指导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组成,力量比较单一。扩招后学生数量激增,老师很难做到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只能是普遍式指导,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另外,许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教师缺乏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制约了职业指导工作的高效高质量的开展。
5.职业指导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
当前诸多高校在职业指导信息化平台建设上存在工作滞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指导工作网站建设内容单一,没有起到职业指导网络化教育功能;职业指导信息发布主要依靠传统媒介发布,未形成立体化信息覆盖模式;职业指导信息只注重了学生群体,没有兼顾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信息需求。
二、地方建筑类高校职业指导开展与实践的建议举措
1.建立全员化参与机制,科学化认知职业指导
高校主管领导应将职业指导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列,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正确认知职业指导,纠正错误认知,同时建立可依据、可操作、可考核的全员化参与机制,真正投入到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中去。
学校应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指导机构,组织和协调学校各部门和教职员工积极探索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社会实践等多个有效工作抓手来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2.多途径促成职业指导与用人单位、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解决地方建筑类高校职业指导与用人单位、社会需求“脱节”现象,首先要做好调研工作。高校应深入用人单位、社会做广泛的调研,以了解他们对高校职业指导的期待目标和需要诉求。其次,高校应积极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专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再者,通过邀请用人单位资深人员和优秀校友回校访谈,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职业发展要求和路径。同时学校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和创业。
3.构建全过程化职业指导模式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群体、不同年级,制定个性化、系统化、递进式的全过程化职业指导模式。专业不同,学生的发展路径也大不相同,因此在职业指导应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学生群体,职业指导需求自然各不相同,对于他们,我们应做到区别化指导;对于想自主创业的学生,要加强他们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并为他们提供创业相关支持等。年级不同,职业指导的侧重点也不同,要进行分年级、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指导。在大学一年级应侧重引导学生了解个体的职业兴趣、性格特质等,在此基础上拟定初步的职业方向。在大学二年级引导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开始尝试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和收集相关信息,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在大学三年级指导学生要全面提高各种素质和能力,并进行就业形势教育。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假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写简历、求职信,收集招聘信息,有针对性地做职业调研。
4.多措并举,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应将职业指导的课时工作量考核和职业指导师的职称待遇问题明确化,尽可能为职业指导做好政策支持。其次,加大财力投入,输送现有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接受专业化、系统化培训,打造专业化队伍。再者,加强与企业、校友之间的溝通,邀请企业专家和优秀校友做学生的课外职业导师。最后,要大力引导学生自发组织成立各种职业指导类学生社团,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
5.强化职业指导信息化平台建设
职业指导网站建设应将职业指导网络学习平台和职业测评、学生简历发布、企业网宣平台、学生与企业互动交流平台等功能完善,真正起到促进职业指导,积极服务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功能。此外,应通过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微博、微信、qq群、校信通等新媒介宣传平台,把职业指导信息更快更直接地传递给学生群体,并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实现“无时差,多触角,零距离”的沟通交流模式。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王尔新.试论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24卷第4期.
【关键词】建筑类 高校 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51-01
目前国内需求存在放缓压力,房地产市场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大,政府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尤其是地方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一、地方建筑类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
1.职业指导认识不到位,全员化程度较低
许多地方建筑类高校对于职业指导的认识不到位,目标功利化,注重短期效益,忽视了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促进就业稳定,引导学生实现中长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以及如何与用人单位、社会“无缝对接”的问题。
职业指导在学校的发展中应该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一些地方建筑类高校并未真正将其纳入学校发展一盘棋工作当中。很多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能认识到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置若罔闻,无法形成全校齐抓共管、合力而为的良好局面。
2.职业指导与用人单位、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地方建筑类高校在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与用人单位、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应届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眼高手低现象普遍,缺乏正确的职业观点和态度;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应届毕业生不能有效找到与企业发展相契合的职业发展路径;学生在企业和社会中的创新意识缺乏,共同创业发展的精神需大力提升;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方面不能与用人单位、社会的当前需求无缝对接,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陈旧,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等。
3.职业指导重视“一站式”就业指导,轻视全过程化职业指导
许多地方建筑类高校由于师资、教学培养方案制定等因素的影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并不能做到全部学生,全过程覆盖。许多学校为了追求毕业生就业率,工作中心依然放在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而忽略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指导需求。一些学校也比较重视低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但是仅停留在入学后的新生专业指导讲座和短期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培训上,没有真正做到职业指导的全过程化。
4.职业指导队伍力量薄弱
一直以来,许多地方建筑类高校的职业指导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组成,力量比较单一。扩招后学生数量激增,老师很难做到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只能是普遍式指导,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另外,许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教师缺乏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制约了职业指导工作的高效高质量的开展。
5.职业指导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
当前诸多高校在职业指导信息化平台建设上存在工作滞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指导工作网站建设内容单一,没有起到职业指导网络化教育功能;职业指导信息发布主要依靠传统媒介发布,未形成立体化信息覆盖模式;职业指导信息只注重了学生群体,没有兼顾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信息需求。
二、地方建筑类高校职业指导开展与实践的建议举措
1.建立全员化参与机制,科学化认知职业指导
高校主管领导应将职业指导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列,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正确认知职业指导,纠正错误认知,同时建立可依据、可操作、可考核的全员化参与机制,真正投入到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中去。
学校应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指导机构,组织和协调学校各部门和教职员工积极探索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社会实践等多个有效工作抓手来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2.多途径促成职业指导与用人单位、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解决地方建筑类高校职业指导与用人单位、社会需求“脱节”现象,首先要做好调研工作。高校应深入用人单位、社会做广泛的调研,以了解他们对高校职业指导的期待目标和需要诉求。其次,高校应积极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专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再者,通过邀请用人单位资深人员和优秀校友回校访谈,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职业发展要求和路径。同时学校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和创业。
3.构建全过程化职业指导模式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群体、不同年级,制定个性化、系统化、递进式的全过程化职业指导模式。专业不同,学生的发展路径也大不相同,因此在职业指导应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学生群体,职业指导需求自然各不相同,对于他们,我们应做到区别化指导;对于想自主创业的学生,要加强他们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并为他们提供创业相关支持等。年级不同,职业指导的侧重点也不同,要进行分年级、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指导。在大学一年级应侧重引导学生了解个体的职业兴趣、性格特质等,在此基础上拟定初步的职业方向。在大学二年级引导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开始尝试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和收集相关信息,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在大学三年级指导学生要全面提高各种素质和能力,并进行就业形势教育。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假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写简历、求职信,收集招聘信息,有针对性地做职业调研。
4.多措并举,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应将职业指导的课时工作量考核和职业指导师的职称待遇问题明确化,尽可能为职业指导做好政策支持。其次,加大财力投入,输送现有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接受专业化、系统化培训,打造专业化队伍。再者,加强与企业、校友之间的溝通,邀请企业专家和优秀校友做学生的课外职业导师。最后,要大力引导学生自发组织成立各种职业指导类学生社团,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
5.强化职业指导信息化平台建设
职业指导网站建设应将职业指导网络学习平台和职业测评、学生简历发布、企业网宣平台、学生与企业互动交流平台等功能完善,真正起到促进职业指导,积极服务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功能。此外,应通过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微博、微信、qq群、校信通等新媒介宣传平台,把职业指导信息更快更直接地传递给学生群体,并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实现“无时差,多触角,零距离”的沟通交流模式。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王尔新.试论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24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