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解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状况,笔者随机抽取200名机电类专业高职毕业生作为研究样本,对高职学生的工作岗位、基本素质、专业能力等进行全面调查,从一个较新的视角探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如何改革的问题。以期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素质
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倍增、技术日益更新的信息时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综合区域经济、培养目标:毕业生素质和能力、行业发展等各方面来考虑,这样才能促使高职教育驶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调研基本情况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全国高职院校数量从最初的13所增加到了2008年的1184所,在校生近900万人,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各个行业都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为了总结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反思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成效,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改革,我们设计了以学生就业岗位、工作能力、基本素质、知识应用为主题的调查问卷,从本校随机抽取了200名工作2~10年的机电类高职毕业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3%。研究样本涵盖了学生的各个层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
(一)工作岗位多样性
高职学生经过3年的学习,大部分都熟悉了所学的专业,爱上了所学的专业,因而选择就业岗位时考虑专业对口、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放在了首位。但是。从调查的结果发现,经过多年的跳槽,能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毕业生只有16%,而在电力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占了32%;在工作岗位上负责技术、主管、设计、运行、调度、管理的毕业生占72%。从中可以看出,机电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胜任各种不同行业、不同的工作岗位,这一方面说明机电专业的专业面较广,另一方面说明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决定性的因素是个人的基本素质而不是专业知识。
(二)基本素质是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的关键
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中,44%的毕业生认为对工作影响最大的是基本素质;70%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是人生态度;68%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职业素质是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40%的毕业生认为刚毕业时自己最缺乏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4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信心和胆量;88%的毕业生认为刚毕业的学生应该吃苦耐劳、不断学习,才能尽快地进人工作角色。而能吃苦、有头脑、善钻研、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毕业生在工作中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影响就业的方向
在关于课程设置的调查中,64%的毕业生认为最有用的公共课(通识知识)是体育;48%的毕业生认为最有用的专业基础课(基础知识)是电工电子技术;52%的毕业生认为最有用的专业课(专业知识)是机床电气控制。正因为课程设置的侧重点和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点是电工、电子、电气类,所以56%的毕业生选择的就业方向是与电相关的工作,最终能够坚持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极少。80%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应该以实践为重,但是也不能忽视理论;68%的毕业生认为在高职院校读书对现在的工作是有影响的,40%的学生认为在校3年有较大的收获,基本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所学的专业就业前景较好。
(四)专业能力
在能力方面的调查中,68%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专业基本能力是绘图与读图能力,可见,制图能力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能力是当之无隗的;80%的毕业生认为对工作影响最大的专业核心能力是设备安装维修与管理的能力,但是,在机电类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中恰恰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68%的毕业生认为在现在的工作中最需要拓展的专业知识是计算机控制技术,说明现代企业的发展与先进技术的联系非常密切,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特别是掌握机、电、计算机一体化应用技术的人才,在各行业企业中是非常匮乏的。
三、机电类离职教育发展的措施
(一)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找准办学基点
高职的就业率逐年提高,但就业难度仍然较大。纵观全局,高职院校开设专业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完全适应、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困扰高职学生就业的瓶颈。对高职院校而言,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瞄准国家支持的支柱产业和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才能走对路子。例如,2009年国产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做出如下预测:2010年、2020年、203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分别达到6219.9万辆、15170.6万辆和27986.5万辆。可以预计,今后20年,我国汽车市场依然会保持较快增长,汽车后市场是汽车产业中最重要、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将源源不断地需要汽车营销服务类的高职毕业生。此外,广西毗陵东南亚,正在积极开拓东盟市场,已培育形成了玉柴机器股份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远销国外。但是要站稳东南亚市场,广西制造业亟须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在高技能人才存量严重缺乏的状况下,给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抓住行业特色,促进学生就业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规模相对较小,同时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但这并不制约这类院校发展,相反,只要能从专业建设上寻找自身的优势,这类学校依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学校在办学特色上的优势可使其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例如,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行业中专升格而来的,带有行业的特色和历史积淀,在传统办学体制下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类高职院校与行业关系比较密切,行业内的职工子弟都愿意到这类院校就读,很大一部分学生也是奔着这个行业而来的。从调查得知,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不管学什么专业的学生都有相当部分期望在本行业内就业,机电专业的毕业生有32%实现水电行业内就业,这说明,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校企应进一步联合建立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和场所,作为学校要从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给予充分考虑,还可通过开设选修课、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等途径拓展专业知识,从而为学生就业、实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共赢拓宽渠道。
(三)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双线并行,夯实学生就业基础
机电专业培养从事产品的设计制造、机电产品的使用、维修、管理工作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既掌握机械产品的局部设计和制造方法,又具备机电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的能力。可见,机电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是机械类生产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但是从调查得知,受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社会、家长、学生把上学作为一个跳板,期望通过读书获取一份轻松的工作,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式是重理论、轻实践,以至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工作,稍不如意就跳槽,既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长期的不稳定也会阻碍自身的发展。
个人素质的养成往往与专业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因而在校期间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类的课程应以项目教学为主,让学生边做边学,养成动手的习惯。一体化的教学除了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外,对学生素质的养成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72%的毕业生认可。此外,大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利用寒暑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特别是到临近的珠三角地区,去了解企业的需求、用工制度及企业文化,在实践过程中认识自我、树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步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
另外,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专业能力对工作的影响,特别提到了“设备安装、维修与管理的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在今后制定机电类专业教学计划时,有必要通过开设机电设备概论、机电设备调试、机电设备维修、机电设备管理等课程或实训来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它既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设置专业的适应性、课程设置恰当与否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因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说到底还是一个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因此,要使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素质
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倍增、技术日益更新的信息时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综合区域经济、培养目标:毕业生素质和能力、行业发展等各方面来考虑,这样才能促使高职教育驶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调研基本情况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全国高职院校数量从最初的13所增加到了2008年的1184所,在校生近900万人,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各个行业都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为了总结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反思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成效,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改革,我们设计了以学生就业岗位、工作能力、基本素质、知识应用为主题的调查问卷,从本校随机抽取了200名工作2~10年的机电类高职毕业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3%。研究样本涵盖了学生的各个层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
(一)工作岗位多样性
高职学生经过3年的学习,大部分都熟悉了所学的专业,爱上了所学的专业,因而选择就业岗位时考虑专业对口、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放在了首位。但是。从调查的结果发现,经过多年的跳槽,能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毕业生只有16%,而在电力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占了32%;在工作岗位上负责技术、主管、设计、运行、调度、管理的毕业生占72%。从中可以看出,机电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胜任各种不同行业、不同的工作岗位,这一方面说明机电专业的专业面较广,另一方面说明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决定性的因素是个人的基本素质而不是专业知识。
(二)基本素质是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的关键
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中,44%的毕业生认为对工作影响最大的是基本素质;70%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是人生态度;68%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职业素质是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40%的毕业生认为刚毕业时自己最缺乏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4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信心和胆量;88%的毕业生认为刚毕业的学生应该吃苦耐劳、不断学习,才能尽快地进人工作角色。而能吃苦、有头脑、善钻研、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毕业生在工作中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影响就业的方向
在关于课程设置的调查中,64%的毕业生认为最有用的公共课(通识知识)是体育;48%的毕业生认为最有用的专业基础课(基础知识)是电工电子技术;52%的毕业生认为最有用的专业课(专业知识)是机床电气控制。正因为课程设置的侧重点和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点是电工、电子、电气类,所以56%的毕业生选择的就业方向是与电相关的工作,最终能够坚持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极少。80%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应该以实践为重,但是也不能忽视理论;68%的毕业生认为在高职院校读书对现在的工作是有影响的,40%的学生认为在校3年有较大的收获,基本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所学的专业就业前景较好。
(四)专业能力
在能力方面的调查中,68%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专业基本能力是绘图与读图能力,可见,制图能力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能力是当之无隗的;80%的毕业生认为对工作影响最大的专业核心能力是设备安装维修与管理的能力,但是,在机电类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中恰恰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68%的毕业生认为在现在的工作中最需要拓展的专业知识是计算机控制技术,说明现代企业的发展与先进技术的联系非常密切,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特别是掌握机、电、计算机一体化应用技术的人才,在各行业企业中是非常匮乏的。
三、机电类离职教育发展的措施
(一)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找准办学基点
高职的就业率逐年提高,但就业难度仍然较大。纵观全局,高职院校开设专业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完全适应、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困扰高职学生就业的瓶颈。对高职院校而言,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瞄准国家支持的支柱产业和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才能走对路子。例如,2009年国产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做出如下预测:2010年、2020年、203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分别达到6219.9万辆、15170.6万辆和27986.5万辆。可以预计,今后20年,我国汽车市场依然会保持较快增长,汽车后市场是汽车产业中最重要、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将源源不断地需要汽车营销服务类的高职毕业生。此外,广西毗陵东南亚,正在积极开拓东盟市场,已培育形成了玉柴机器股份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远销国外。但是要站稳东南亚市场,广西制造业亟须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在高技能人才存量严重缺乏的状况下,给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抓住行业特色,促进学生就业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规模相对较小,同时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但这并不制约这类院校发展,相反,只要能从专业建设上寻找自身的优势,这类学校依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学校在办学特色上的优势可使其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例如,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行业中专升格而来的,带有行业的特色和历史积淀,在传统办学体制下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类高职院校与行业关系比较密切,行业内的职工子弟都愿意到这类院校就读,很大一部分学生也是奔着这个行业而来的。从调查得知,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不管学什么专业的学生都有相当部分期望在本行业内就业,机电专业的毕业生有32%实现水电行业内就业,这说明,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校企应进一步联合建立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和场所,作为学校要从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给予充分考虑,还可通过开设选修课、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等途径拓展专业知识,从而为学生就业、实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共赢拓宽渠道。
(三)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双线并行,夯实学生就业基础
机电专业培养从事产品的设计制造、机电产品的使用、维修、管理工作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既掌握机械产品的局部设计和制造方法,又具备机电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的能力。可见,机电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是机械类生产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但是从调查得知,受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社会、家长、学生把上学作为一个跳板,期望通过读书获取一份轻松的工作,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式是重理论、轻实践,以至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工作,稍不如意就跳槽,既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长期的不稳定也会阻碍自身的发展。
个人素质的养成往往与专业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因而在校期间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类的课程应以项目教学为主,让学生边做边学,养成动手的习惯。一体化的教学除了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外,对学生素质的养成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72%的毕业生认可。此外,大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利用寒暑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特别是到临近的珠三角地区,去了解企业的需求、用工制度及企业文化,在实践过程中认识自我、树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步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
另外,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专业能力对工作的影响,特别提到了“设备安装、维修与管理的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在今后制定机电类专业教学计划时,有必要通过开设机电设备概论、机电设备调试、机电设备维修、机电设备管理等课程或实训来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它既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设置专业的适应性、课程设置恰当与否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因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说到底还是一个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因此,要使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