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创新意识就是通过教师的率先垂范和言传身教,使学生养成崇尚真知,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能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多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1 设计创新型问题
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这个主要阵地的作用发挥好了,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由于创造教学是从问题中开始,在问题中推进,又在问题中发展,因此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这是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前提。所以,课堂教学的教学问题具有“新”、“精”、“活”的特色,问题新颖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精炼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活络的问题才更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活问题的提出和回答都具有相当的随机性和反应性,让学生的大脑总是处于受激状态。
2 鼓励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从多角度进一步去思考,才能提出疑问。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这一行为应充分给予肯定。甚至允许他们有错误的思考,有些可以从错误、失败中学习、鼓励发展。例如:《月光曲》一课上到贝多芬是由于听到轻柔的钢琴声和穷兄妹俩的谈话,才走进茅屋,给他们演奏的。这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举手说:“老师,这文章里有错误,音乐书里告诉我们《月光曲》是贝多芬耳聋后写的,怎么能听到穷兄妹俩的谈话呢?”当时,笔者先是愣住了,觉得这是自己备课的疏忽,但马上说道:“这篇文章开头说这是一篇传说,究竟这传说是不是真实的,我们可以课下再查找有关资料,进一步考证一下。这位同学课外知识很丰富,而且她也把各科知识联系起来,勤于思考,希望同学们都要向她学习。”课下,学生和我都查找了资料,有的学生还向音乐老师请教。最后知道贝多芬二十六岁听力开始减弱,五十多岁听力完全丧失,《月光曲》是贝多芬在听力减弱时所写,同时《月光曲》的手稿也经过反复修改后才定稿,不是一气呵成即兴创作的。
3 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它具有流畅性,变能性和独创性,常常含有发现和创造的胚芽。发散性思维要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种可能是结果去思考,思维的角度越新奇,越别出心裁,越出人意料,质量也就越高。比如在写作文《水》时,有人会想到池子里、瀑布、温泉、江河、海洋中的水,还会想到露水、冰、雪,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成雾、雨、云,以及地下水。但还有一些学生想得非常有创意。他们想到了人体中的水……在写到水的作用时,不光想到了洗涤、饮用、灭火、灌溉等。最后还想到了采矿、切割、战争等作用。
4 利用学科互补性
各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互相渗透的,发挥学科的互补性,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而且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1 与绘画相结合 在教学《鹿柴》一课时,给学生介绍作者王维,既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又是唐代著名的大画家,因此,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讲完此课时,让学生动手去画一幅画,用画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创造。这一作业的设计,引起学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加深了对诗的意境的体会,拓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绘画能力。
4.2 与音乐相结合 现在脑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是一种形象思维,它主要是右脑的功能,而右脑又是创造思维的基地。音乐对智慧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因而被称作“智慧的催化剂”。在动听的音乐环境中,大脑细胞能更好地发育成长,在优美的音乐氛围下工作,大脑能发挥最大的功能。如教《鸟的天堂》中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笔者播放了《天堂鸟》中一段音乐,非常恰当的再现了文中描绘“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回光明,起初周围一片寂静,忽然一声鸟叫。接着第二只、第三只,树上就变得热闹了……”音乐把学生带入了这一境界,然后再教学这一段,学生很快就体会到文中的意境,最后再进行配乐朗读,一直到了下课,学生还未回过神来,仍滞留在那优美的音乐和课文之中。
5 知识技能的迁移
知识技能的迁移要在加深理解课文语言为主的基础上,同时还要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以致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加以引导,设计一些富有内涵和启发性的练习。例如:在教授《月光曲》一课,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把学生带入这种情境,听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自己在听音乐时,眼前所展现的景象。有的学生说:“窗外树影婆娑,月光像水一样倾泻到小屋里来……”,还有学生说:“清澈的月光照在稀疏的小树林里,照在波光粼粼的小河上,照在柳絮飞舞的花园里……,也照在月光下情人的心里……”上完此课后,立即安排学生欣赏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边听边想,再把所想用笔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写:“在静静的春天的夜晚,空气中弥散水草的芳香,月光倒映在流动的溪水中,化成一块块碎玉;一条小船在河中行过,发出沽沽的声音,一群夜宿的鸟被浆声惊起,鱼儿不时从水中泼喇喇地跳跃而起……”。
这一训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1 设计创新型问题
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这个主要阵地的作用发挥好了,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由于创造教学是从问题中开始,在问题中推进,又在问题中发展,因此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这是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前提。所以,课堂教学的教学问题具有“新”、“精”、“活”的特色,问题新颖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精炼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活络的问题才更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活问题的提出和回答都具有相当的随机性和反应性,让学生的大脑总是处于受激状态。
2 鼓励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从多角度进一步去思考,才能提出疑问。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这一行为应充分给予肯定。甚至允许他们有错误的思考,有些可以从错误、失败中学习、鼓励发展。例如:《月光曲》一课上到贝多芬是由于听到轻柔的钢琴声和穷兄妹俩的谈话,才走进茅屋,给他们演奏的。这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举手说:“老师,这文章里有错误,音乐书里告诉我们《月光曲》是贝多芬耳聋后写的,怎么能听到穷兄妹俩的谈话呢?”当时,笔者先是愣住了,觉得这是自己备课的疏忽,但马上说道:“这篇文章开头说这是一篇传说,究竟这传说是不是真实的,我们可以课下再查找有关资料,进一步考证一下。这位同学课外知识很丰富,而且她也把各科知识联系起来,勤于思考,希望同学们都要向她学习。”课下,学生和我都查找了资料,有的学生还向音乐老师请教。最后知道贝多芬二十六岁听力开始减弱,五十多岁听力完全丧失,《月光曲》是贝多芬在听力减弱时所写,同时《月光曲》的手稿也经过反复修改后才定稿,不是一气呵成即兴创作的。
3 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它具有流畅性,变能性和独创性,常常含有发现和创造的胚芽。发散性思维要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种可能是结果去思考,思维的角度越新奇,越别出心裁,越出人意料,质量也就越高。比如在写作文《水》时,有人会想到池子里、瀑布、温泉、江河、海洋中的水,还会想到露水、冰、雪,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成雾、雨、云,以及地下水。但还有一些学生想得非常有创意。他们想到了人体中的水……在写到水的作用时,不光想到了洗涤、饮用、灭火、灌溉等。最后还想到了采矿、切割、战争等作用。
4 利用学科互补性
各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互相渗透的,发挥学科的互补性,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而且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1 与绘画相结合 在教学《鹿柴》一课时,给学生介绍作者王维,既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又是唐代著名的大画家,因此,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讲完此课时,让学生动手去画一幅画,用画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创造。这一作业的设计,引起学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加深了对诗的意境的体会,拓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绘画能力。
4.2 与音乐相结合 现在脑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是一种形象思维,它主要是右脑的功能,而右脑又是创造思维的基地。音乐对智慧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因而被称作“智慧的催化剂”。在动听的音乐环境中,大脑细胞能更好地发育成长,在优美的音乐氛围下工作,大脑能发挥最大的功能。如教《鸟的天堂》中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笔者播放了《天堂鸟》中一段音乐,非常恰当的再现了文中描绘“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回光明,起初周围一片寂静,忽然一声鸟叫。接着第二只、第三只,树上就变得热闹了……”音乐把学生带入了这一境界,然后再教学这一段,学生很快就体会到文中的意境,最后再进行配乐朗读,一直到了下课,学生还未回过神来,仍滞留在那优美的音乐和课文之中。
5 知识技能的迁移
知识技能的迁移要在加深理解课文语言为主的基础上,同时还要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以致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加以引导,设计一些富有内涵和启发性的练习。例如:在教授《月光曲》一课,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把学生带入这种情境,听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自己在听音乐时,眼前所展现的景象。有的学生说:“窗外树影婆娑,月光像水一样倾泻到小屋里来……”,还有学生说:“清澈的月光照在稀疏的小树林里,照在波光粼粼的小河上,照在柳絮飞舞的花园里……,也照在月光下情人的心里……”上完此课后,立即安排学生欣赏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边听边想,再把所想用笔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写:“在静静的春天的夜晚,空气中弥散水草的芳香,月光倒映在流动的溪水中,化成一块块碎玉;一条小船在河中行过,发出沽沽的声音,一群夜宿的鸟被浆声惊起,鱼儿不时从水中泼喇喇地跳跃而起……”。
这一训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