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的杜甫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haha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首《兵车行》伴随着辚辚车声嘶嘶马鸣碾过了几个世纪,永远凝固在历史画廊上。杜甫用他那支神奇的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战乱年代百姓生离死别的悲惨场面。
  闻一多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杜甫:“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有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诗人能够与百姓站在一起,用诗歌记录下时代的声音、百姓的痛苦。杜甫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遭遇的同情,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作出牺牲,高度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强烈表达了诗人为民请命,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他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至衰的历史,因而被称为“诗史”。
  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形成与他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杜甫自小才能出众,十五岁扬名,三十五岁时满怀信心赴长安应试,却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他在长安滞留十年,一再碰壁,他生活贫困,幼子甚至饿死。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亲眼目睹战乱惨象,亲历国破家亡的苦难,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逝于湘江的一只小船中。滞留长安的十年里,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让他对现实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使他成为忧国忧民的诗人,形成现实主义的文风。
  《兵车行》这首诗创作于唐天宝十一载,为历代所推崇。唐玄宗在执政后期贪图享乐,重用李林甫等奸臣,且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诗人把这一史实放入自己诗歌中,揭露了唐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诗歌一开头就展现了兵车队伍出征时的情形,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被官吏们驱赶着奔赴前线。“行人”的父母妻子听闻消息,匆匆赶来为亲人送行。他们呼喊着自己的亲人,拉扯着亲人的衣服,捶胸顿足,不忍放手,舍不得亲人离去。无数的车马人群扬起的滚滚尘埃遮天蔽日,连咸阳桥都淹没了,千万人的哭声直冲云霄,人们多么悲愤,景象多么凄惨!诗人以铺陈渲染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成千上万家庭生离死别的画面。
  诗人以一个“道旁过者”的身份故意向一个“行人”询问,行人首句就是“点行频”,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这一惨象的根源。而一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更是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唐玄宗,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控诉和悲愤之情。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远不止这些,从“行人”的回答中,我们还看到了“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征人超期服役的痛苦;看到了“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农村生产凋敝,家园荒芜,由眼前之景扩至全国,加深了诗的深度;看到了“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如狼似虎的衙役对百姓残忍逼租;看到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战争给人们心灵上带来的严重摧残;更看到了“古来白骨无人收”——青海古战场上累累白骨的惨象!在看似平实的叙述描写中,字字句句饱含诗人对统治阶级的谴责和对广大人民的无限同情,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首为人民的苦难而作的诗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同情百姓的那颗火热的心。诗人一生颠沛流离,一身才华无处施展,满腔热情报国无门,生活穷苦,幼子饿死,然而他却并没有沉溺于个人的悲愤情感之中,而是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了普通百姓,用广阔的心胸去关心底层人民。能够看到百姓的痛苦,感受到百姓的苦难,正是因为心怀百姓,这关切并非做作,而是真情。“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他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是揭露了贫富的悬殊,不正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吗?而作者抵奉先时,安禄山正在范阳发动叛乱,证明了诗人的洞察力。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痛苦,更能够感受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之心。更可贵的是,诗人清楚地认识到百姓苦难的根源是战争,而且敢于把矛头直指统治者。这种勇气多么难得,这是当时诗人中少有的!这控诉与批判恰恰透露出杜甫深以家国为念的情怀。饱读圣贤书的诗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希望能够修身治国平天下,满怀忠君爱国之情,即使自身不得志,仍然关心国事。从当时的形势中,诗人敏锐地感觉到大唐王朝危机四伏,对国家前途深感忧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诗人一心期盼国家安定,天下太平,一直到临死之前仍然不忘时局,在他的绝笔之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中还在慨叹“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其他文献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作文也一样,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作文能力的提高才是指日可待的。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经验和思想感情的书面形式。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可见,作文在教学
[摘 要:本文笔者首先描述了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职院校]  随着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今天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下,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高职教育效果实施的一种不可跨越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媒介。  一、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职物理课堂也应该深刻契合互联网 理念,积极借助于现代化技术和平台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体系,打造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混合式教学课堂。当下中职物理教学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有待提升、教学体系有待完善以及课程考核机制有待完备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考量,基于互联网 改革课程体系,全面支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创新评价体系的建设和课
[摘 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对封建糟粕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进行批判。在“启发新思想,造就新青年”的主旨的推动下,唤醒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的大解放,新文化运动成功完成了历史使命,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关系]  一、对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的阐述  以《新青年》的出
[摘 要: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可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发展。而班主任工作一直都属于教育活动中的基本项目,想要切实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质量成效,进一步体现其科学性。就应当根据新课改政策良好履行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建立相应合理的管理对策,从而为学生未来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管理;科学性策略]  小学时期学生都会体现明显的年龄特征,所以在班级管理环节,
喜欢一个老师的课,就如同喜欢一本书:静静地等他走上讲台,静静地等待一卷书徐徐打开。  有书卷味的课堂,也许庸常但却热烈醉人。热闹时,恰如鲁迅所在的三味书屋,学生们放开喉咙读书,整个课堂书声琅琅,老师和学生一同沉浸在书卷里。读到极佳处,老师也许未必如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但却可以跟学生一起走进书里,醉在书里。——书卷味,有时就是一种极投入的“读”
语文教师负担重是大家公认的,“误尽苍生是语文”似乎也是不争的事实,一言以蔽之:吃力不讨好,工作量与工作效率不能成正比。长此以往,累垮了教师,拖垮了学生,心理负担比工作负担更重。再说作文,尤其令教师心烦,学生头疼。自古以来,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天经地义,没有谁说过半个“不”字,君不见“优作评选”“作文评点”满天飞,有哪一篇出自学生之手?况且学校评教,学生家长判断教师负责与否,均要看教师的批改,家长看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在永嘉郡写下的名作。永初三年(422)五月,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逝世,太子刘义符继位,六月徐羡之、傅亮等人辅政。七
[摘 要:小说《恩主》是美国新左翼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通过不同阶层人物的社会生存,针对整个美国社会环境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探索,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本文也针对小说《恩主》中各个角色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分析,深入探索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恩主;人物形象;艺术价值;自我实现]  一、桑塔格小说《恩主》的创作背景  桑塔格是美国知名作家和批评家,她的一生完成了很多文学作品创作,同时她的很多作品都具
[摘 要: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生活和生存的需要,很多农村的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随之出现。在教育不断改革的形势下,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逐渐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深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意义所在。最后,针对如何改善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