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4月20日,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向盘踞在江南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势。为了确保四野寻歼盘踞在湘鄂赣地区的白崇禧集团,中央军委电令从九江以东渡江的我二野四兵团(陈赓兵团)暂归第四野战军司令林彪指挥,全兵团沿浙赣线向西进击,拊白崇禧集团之侧背,配合四野主力全歼该敌。
此后,在我军向华南、西南的进军过程中,一代名将陈赓在战略方针和战役部署上与威名赫赫的林彪发生了几次直接的冲突。在歼灭白崇禧集团这样一个共同的大前提之下,两位名将各抒己见,各显其能,最后使我军在规模空前的大迂回和大包围作战中获得了全胜。
西进三湘,林彪酝酿大决战
南下广东,陈赓执意大迂回
对于率百万雄兵滚滚南下的林彪来说,在武汉一带歼灭白崇禧集团无疑是他的梦想。但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也绝非徒有虚名,在明知不能力敌的情况下,他金蝉脱壳,率部弃守武汉,退踞三湘,使林彪想在湖北的家乡父老面前美美地露上回脸的愿望变成了泡影。机警过人的白崇禧虽然闪转腾挪,但依旧难以躲过林彪的步步追杀。国民党的"小诸葛"碰上了共产党的"黑土地之狐",几乎连还手之力都没有。见白崇禧退守湖南,作势欲战,一直苦于抓不住他的林彪不禁大喜过望,他决心将计就计,在长沙与衡阳一线发起一个被称为"新的百团大战"的战役,彻底把白崇禧集团封闭并消灭在湖南境内。
为此,他一边严令正面攻击的四野各部向敌人压迫,一边电令陈赓的第四兵团西渡赣江,经宜春、萍乡进入湘境,进而威胁醴陵、衡阳、株州一线,配合四野的正面攻击部队,与白崇禧的主力进行决战。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林彪甚至在命令中为四兵团指定了开进路线。令四兵团之十三、十四、十五3个军为第一梯队,十八军为第二梯队,全兵团沿浙赣铁路以南西进;同时令四野十五兵团作为右翼,沿浙赣铁路以北西进。两路大军齐头并进,拊敌侧背。
从林彪的部署来看,这实际上是一个击溃战的布势。他一厢情愿地幻想着白崇禧会在湖南境内跟他决战。事实上,以白崇禧的狡诈和机敏,他决不会做这种拿鸡蛋碰石头的蠢事。接到林彪的电令之后,陈赓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整个战局。他认为:在四野强大的正面压力之下,白崇禧的退缩肯定是很快的。
以四兵团当时的位置(位于江西吉安)来看,向侧击充其量是揪一下白崇禧的尾巴,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相反,如果他此时能率部南下广东,从长远距离上对白崇禧部进行大范围的迂回,则可以一举封闭白部出逃的退路,进而达到封闭全歼该敌的目的。在考虑成熟之后,陈赓果断地致电中央军委并报林彪、刘、邓,建议由他率四兵团南下广东,作大迂回运动,占领广州,堵截白崇禧向广东及海南岛的退路。同时,他附电说明,部队正集结待命,随时准备执行第四野战军的作战计划。没料到,毕业于黄埔四期的小师弟林彪并不买陈赓这个黄埔一期老大哥的帐。他既不等军委的回电,也不征求刘、邓的意见,而是干脆利落地重申前令:"我决心已下,不可更改,立即执行!"
接到林彪的电令,陈赓颇感为难。就在他进退两难之际,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电报为他解决了这个难题。毛泽东在电报中明确指示:第四兵团与四野第十五兵团(两个军)由陈赓指挥,9月份从赣州进军广东,占领广州后,十五兵团留粤,经营该省。第四兵团则深入广西省寻歼白崇禧部,而后再进入云南,经营云南省。很显然,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支持了陈赓的意见。消除了违抗军令的后顾之忧,一身轻松的陈赓随即率部南下,兵锋直指南国重镇--广州。
舍近求远,林彪千里调援兵
审时度势,陈赓挥军取阳江
作出了南下广州的决定之后,陈赓立即率部翻越赣粤边界的大庾岭,日夜兼程向南奔袭。此时在湖南的白崇禧并没有像林彪所想的那样在长沙地区与他决战。因程潜、陈明仁突然在长沙发动起义,后院起火的白崇禧不得不急速收缩兵力,调整部署,退守在湘桂边境的衡(阳)宝(庆)一线,寻机再战。
进入广东省之后,陈赓兵团直扑广东的北大门曲江(韶关),意在切断粤汉线,堵住白崇禧集团南逃广州的退路。见我军进展甚速,驻守广东的国民党余汉谋集团一夕三惊,大为恐慌。奉命防守曲江的敌六十三军还没等我军发起攻击,便弃城南逃,致使广东省的北部门户大开。陈赓见敌人无心恋战,迅速指挥所部对敌人展开宽大正面的跟踪追击,大军直接向广州席卷而去。
余汉谋见广州势危,急切间想在广州外围建立最后一道防线。没料想架式还没拉开,陈赓兵团的数万大军便掩杀而至。顷刻间,清远、英德等外围城镇皆陷我手。至此,广州外围已无险可守,成了陈赓兵团唾手可得的一座孤城。
此时在湖南,狡猾的白崇禧一反常态,在衡宝地区摆开了一付准备和林彪决一死战的架式。这位祖籍广西、与李宗仁并称"李白"的一代名将,不忍使生他养他的八佳大地毁于战火。因此他屯兵湘桂边境,意欲在湘南的崇山峻岭中和林彪放手一搏。
林彪见白崇禧停下身来,立刻调兵谴将,准备将白崇禧集团一举聚歼在湘桂边境一带。为此,他电令正在向广州疾进的陈赓兵团立即停止前进,主力由曲江、英德右旋向西,平行入桂,以达到与四野会合在湘桂地区解决白崇禧集团之目的。
陈赓接到林彪的电令不久,中央军委也于10月10日来电,"同意(林彪)这个建议,陈赓兵团即由曲江、英德之线直插广西的桂林、柳州,断敌后路,协同四野聚歼白军。"
陈赓接到两封电令之后,对着作战地图思谋良久,决心难下。他认为:林彪关于把白崇禧集团歼灭在湘桂边境,不使其退入广西老家的想法是对的。但此时命令四兵团不进攻广州,转往桂林、柳州地区堵击白崇禧集团的考虑欠妥。因为四兵团与桂林、柳州直接距离为1300余里,以时间计算,不如就近调派四野部队来得迅速。以四兵团现有的进攻速度,广州城指日可下,但如果此时急刹车,仅凭十五兵团两个军夺战广州势必迁延时日。同时,四兵团右转向西,需要重新集结部队、筹措后勤等,极有可能形成广州不能迅速解放,广西路远又赶不上的"尖担两头脱"的局面......
由于中央军委明确表态支持林彪的主张,因此陈赓在对作战部署提出不同意见时,颇费踌躇。但他思之再三,最后还是果断地致电林彪和中央军委,坦诚地谈出了自己的思考,并明确表态:"(我们)也许这是偏重局部的看法,你们从全局考虑认为必要,我们坚决执行。"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立即致电陈赓:"同意陈赓意见,决定第四兵团仍照原任务执行。"
林彪审时度势,也同意了陈赓所请。
陈赓接到中央军委电令,立即指挥所部向广州城进击。余汉谋集团见势不妙,仓惶弃城南逃,陈赓见状,果断命令部队不进广州城,绕城而过,全力追歼逃敌。至10月23日,陈赓兵团终于在阳江将国民党军余汉谋集团团团包围,激战3天,将敌6万余人全部歼灭。
战果上报之后,中央军委及四野都发来贺电,称阳江大捷为"伟大的胜利。"
为敌所惑,林彪意欲歼敌"偏师"
洞若观火,陈赓立马雷州半岛
陈赓在阳江大获全胜,广东余汉谋集团灰飞烟灭。同时,林彪也在衡宝一线结结实实"教训了一下"小诸葛白崇禧,一口吃掉了他的精锐主力近5万人。经此一战,本来就兵微将寡的白崇禧元气大伤,不得不收拢残部,退回了自己的广西老巢。
对于败退广西的白崇禧来说,故乡的山山水水也绝非他的福泽之地。他很明白,凭自己这点可怜的实力,能在林彪的手下全身而退已属不易,更别说倾力一战了。当时,可供他选择逃跑的路线有两条:一是西入云南和贵州,二是逃海外。11月15日,我二野五兵团解放贵阳,关上了白崇禧西逃的大门。这样,夺取雷州半岛南逃海外,就成了穷途末路的白崇禧集团惟一的选择。
无奈之下,白崇禧决心利用手中现有的力量,在广东省的西南海滨地区发动"南线攻势",以求夺取雷州半岛,打开通往海南和海外的大门。为了确保突围成功,足智多谋的"小诸葛"精心制定了一个声东击西的"作战计划"。他派鲁道源兵团在岑溪县以东大举佯动,做突围状,以吸引和迷惑四野的注意力,同时将主力张淦兵团秘密向博白、陆川、玉林一线集结,准备伺机杀出重围,夺取雷州半岛。
为了激励部下们拼死力战,以求败中求生,白崇禧亲自对部队作了动员。他在动员令中直截了当地说:"此次南路攻击乃我生死存亡之关键,胜则大量美元立即可获,败则涂地......"
此时的陈赓在阳江大捷之后,已经意识到雷州半岛是白崇禧集团南逃的必经之路。因此,他未雨绸缪,先在廉江至信宜一线展开了自己的主力十三军和十四军,牢牢地卡住了白崇禧进入雷州半岛的入口。
足智多谋的"小诸葛"算无遗策,硬是没算到他的"声东击西"妙计在暂时糊弄了林彪之后,自己的逃生之路上又杀出一个提起来让许多国军将领为之气馁的陈赓。
鲁道源兵团的大规模佯动,确实让一向反应灵敏的林彪捕捉到了。在和白崇禧交手以来,林彪最感头痛的就是白部非常狡滑,行踪飘忽不定,极难抓住。现在鲁道源兵团大张旗鼓地向岑溪以东方向逃跑,正好使林彪看到了在运动中歼灭该敌的契机,所以他丝毫没有犹豫,立即电令陈赓兵团除留一个师兵力在廉江阻击白崇禧部向雷州半岛的进攻之外,主力即刻兼程北上,与四野部队合力围歼鲁道源兵团。
接到林彪的电令之后,陈赓和其他的兵团领导都大吃一惊。留一个师阻击白崇禧集团的倾力猛攻,无论如何是挡不住的。如果雷州半岛有失,则白部会轻而易举地从海上逃走。如四兵团主力不动,坚决堵住雷州半岛入口,一旦四野主力赶到之后,不仅白崇禧主力插翅难逃,鲁道源兵团也必成瓮中之鳖。
考虑成熟之后,陈赓立即向林彪和中央军委发电:"建议我部牢固占领廉江、信宜一线,控制出海口,截断敌人的海上逃路......"最后还附上一句:各军正待命出动,准备随时执行第四野战军的命令。
雄才大略的毛泽东又一次显示了他的英明。他回电极快,也很简短:"同意陈赓同志建议。"
由于陈赓兵团的十三、十四军在雷州半岛入口一带按兵不动,持重待机,使白崇禧的张淦兵团在苦战了两天后,依旧寸步难行,最后不得不黯然撤兵,败退北海、钦州一带,最后在陈赓兵团和四野主力的围歼之下灰飞烟灭。
在陈赓兵团配属第四野战军期间,才华横溢的一代名将陈赓不惟上,只惟实,三抗林彪军令,为我军解放华南和西南大片地区及歼灭国民党军余汉谋集团和白崇禧集团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敢于坚持真理和光明磊落的名将风范,为历史、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责编 东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