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早期的西医医院(1900—1932)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gree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0—1932年,哈尔滨成立了中东铁路中央医院、哈尔滨市董事会第一医院、哈尔滨特别市第二医院、滨江医院、犹太医院、孔氏医院、明明眼科医院以及其他多家西医医院。这些西医院的出资方及人才来源各有不同,其服务对象也不同,既有综合型医院,也有专科医院,而且临床、教学、科研一体化,促进了20世纪初期西医学在哈尔滨的传播。

其他文献
温病学说发端于《素问》,但其奠基、发展、成熟的过程基本上发生于清代。温病学说在清代能够迅速发展,形成独立的医学流派,除与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和明末清初瘟疫流行等因素相关外,温病学家采用的考据学研究方法无疑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整理校勘前人著作、考证辨析医学术语、训诂诠释词义、善于质疑辩诘,增强了温病学著作的完整性、可靠性、准确性,加深了对温病性质的认识,促进了温病学独特诊疗体系的形成。
期刊
《内经》有"秋伤于湿"和燥应于秋不同记载。金元时期,刘完素补充了燥邪病机;王安道对《内经》的矛盾记载做了解释。清代,喻昌对《内经》"秋伤于湿"明确提出异议,引发了关于燥湿认识的争鸣;余国珮从天人相应规律论述燥湿的阴阳之性,阐述外感内伤皆以燥湿为本,论述了燥湿的病因、病机、诊法和药物的燥湿之性,实为倡"燥湿论"第1人;石寿棠承袭了余国珮的燥湿理论,并有新的发展。近代,有学者主张将燥湿与阴阳、表里、虚
近代中医社团多为民办性质,由个人创办,经费自筹。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是近代中国第1个官办的中医社团。出于统治目的和对中医的认可,山西行政长官阎锡山在社团的创办、运行、发展中都给予大力扶持,军政要员在研究会重要岗位任职,官方给予经费、政策支持,各地方政府积极配合社团事务。由于组织稳定、经费充裕,中医改进研究会发展迅速,运行稳定,在学术研究、中医教育、医疗防疫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近代中国延
《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卷10收载的P.t.1054文书,是一份藏医写卷,写于连缀在一起的4张仿贝叶的长方形纸上,整幅纸页正面的内容为脉诊,背面的内容是药方。药方残卷存留的16行文字,内容可分为5个单元,分别介绍5首医方,包括药油方和导泻方的组成、配制方法、功效、用法等。全篇已鉴别出的药物30种,涉及植物、动物和矿物。外来语的音译药名占了近一半,部分药名冠以"印度""汉地"等,以区别产地和品种。初步判
期刊
期刊
河北定县农村卫生实验区是由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促进会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创立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示范项目。在平民教育促进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系主任兰安生的推动和鼎力支持下,以陈志潜、姚寻源为代表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师生,经过1929—1937年近8年的时间,在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中,自下而上地创建运行了适应农村环境、防治结合的县、区、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定县农村卫生实验区为近代解决中国
期刊
20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粮食产量,实现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中央在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除四害、讲卫生"运动。山西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到这场运动中,"大除四害、大讲卫生"。为迅速提高除害灭病效率,群众在运动中广泛开展技术革新,不断进行创造发明,取得丰硕的技术成果。通过技术革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更重要的是推动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即国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