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来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ulan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陕西关中平原是我国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冬小麦播种前将上季收获后的玉米秸秆还田是当地普遍采用的作物秸秆管理方式。本研究以优化秸秆还田条件的小麦养分资源管理,实现作物增产和肥料增效为目标,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探索关中地区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佳养分管理措施。【方法】试验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进行,供试冬小麦品种为周麦23,夏玉米品种为郑单958。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S1)和秸秆不还田(S0),副处理为5个不同氮肥施用水平(N 0、84、168、252和336 kg/hm2),种植作物为冬小麦。通过不同氮水平的回归分析,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对后茬冬小麦的籽粒产量、生物量和收获期地上部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与玉米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收获期地上部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影响均表现出低氮降低、高氮增加的趋势。第一年和第二年在施氮量分别低于N 153和187 kg/hm2时,秸秆还田处理小麦减产,相反则增产,并且增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生物量与产量趋势一致,前后两年玉米秸秆还田与不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生物量相等时的氮肥用量分别为N 190和202 kg/hm2。在产量构成要素中,同一氮水平时,秸秆还田对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没有明显影响,而每公顷穗数却表现为低氮降低、高氮增加的趋势,所以秸秆还田后穗数增加是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同时,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增加时,第一年的氮肥用量分别高于N 275、123和213kg/hm2,第二年分别高于N 200、165和241 kg/hm2,但氮、磷、钾的收获指数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增。而且过量施氮也会造成小麦籽粒磷含量的降低。【结论】在综合同一施氮水平时,秸秆还田后的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地上部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变化,建议在陕西关中平原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域,氮肥用量应控制在N 150~200kg/hm2,以保证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的增产和氮、磷、钾养分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其他文献
随着建筑工程功能不断提高和完善,电气工程是发展生产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电力的应用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电气自动、电气工程应用化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现代化的重
截至2012年底,全省现有职业院校566所(含技工学校75所),其中,中职496所,高职高专70所,共有在校生136.8万人。中职学校全年招生33.94万人、在校生95.14万人,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教育
期刊
前言在现代建筑工程中,项目管理法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分支,这种方法运用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会对其成败产生重要的影响,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水平也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整体效益。
2011年9月,山西晋汇南白水泥有限公司100万t水泥生产线正式投产运营,该生产线配备了多种先进设备,将更加节能环保。
随着城市交通的日益发展,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大力开展市政工程建设。在市政桥梁工程建设中,预应力技术被广泛应用,当然预应力施工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作者给予了简要的阐述和分析,以
并联机构在运动过程中存在弹性变形和刚柔耦合效应,对机构的运动及其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针对上述问题,以3自由度刚柔耦合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基于线性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
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及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对公路绿化的要求也日趋提高,它不仅是一种路基和边坡稳定的防护措施,而且是道路标准化、美化的必备条件,更是建设"绿色通道"工
1995~2005年期间是我国"三北防护林"第3期工程的实施阶段,林木树种主要以经济林为主,而作为我国独有大扁杏树种无论从其抗寒、抗旱、耐瘠薄、易管理、杏仁耐贮方面均优于其他
与传统建材相比,制造新型建材不仅可以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和能耗,而且能使大量的废弃物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制造新型建材不仅可以采用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生产技术,而且在产品
垂枝榆又叫龙爪榆,榆科榆树,属亚乔木落叶树,是白榆形态变异典型的垂枝型品种。1974年新疆林业厅组织林业科技人员,在甘肃省境内采集种条引种到新疆,次年嫁接繁殖试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