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时,物联网产业就被寄予了厚望。经过四年的发展,大到智慧地球,小到智能家居、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渗入到各个行业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时,物联网产业就被寄予了厚望。经过四年的发展,大到智慧地球,小到智能家居、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渗入到各个行业。
但在今天,这个朝阳行业开始面临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的成长烦恼。据上海电子标签与物联网产学研联盟秘书长王东介绍:“一枚超高频射频识别标签市场价已经从1块钱降到了4毛钱,我估计很快要降低到两毛钱。”目前,RFID电子标签的天线主要采用金属材料,他预计一旦更低成本的石墨烯天线被广泛应用,RFID系统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为了探究目前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建宁先生(以下简称张建宁)。
《中国新时代》:对于目前物联网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您是怎么看待的?
张建宁:应该说这种现象是一个新兴行业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从物联网产业的整体来看,它是信息化产业的一个新阶段。物联网行业有拼图式、递进式的特点。它涉及产业链长,包括了传感器网络、信息传输网络和信息应用与服务等各环节,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中国在几年前就把物联网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所以在这几年中,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扶持这一产业的发展,企业看中了这一市场需求时,就会蜂拥而上,投资这一领域,最近物联网产品市场供求饱和,所以导致一部分产品产能过剩,出现了产品同质化现象,导致产品价格下降。
另外,RFID系统本身的生产成本就不是很高,当市场出现相同产品过剩,价格战也就自然打响。举个例子来说,在半导体存储器行业发展之初,韩国投产的企业比较多,最后导致整个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于是掀起了价格战,遇到经济低迷期,就导致一大批企业倒闭或者破产。当半导体存储器市场开始回暖时,许多企业再次对其进行投资,所以现在的半导体储存器产业就变成了一个周期性产业。物联网行业在发展初期,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阵痛的过程。
《中国新时代》:有报道指出,目前中国的物联网产品生产标准不够完善,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吗?
张建宁:其实这种说法是一个很大的舆论误导,实际上在物联网领域里,物联网产品的标准是存在的,并且是分层的。因为它所涵盖的行业非常广泛,既包括互联网,又包括传感器,而这些又可以细分成一个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它的标准存在。
在物联网应用中,有一些是公共性的项目,比如说智慧城市中的一些大型的解决方案和建设工程,需要解决共同的数据接口标准问题,由于它牵扯的环节比较多,从整个行业来说做一个大的标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最主要使用到的标准是IP/ TCP协议,这些关键性的问题解决了,至于说后台的管控,大家遵照着一个互通协议,由各自的领域来进行管理,解决一些关键性的互通标准,其他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过于强调标准,其实不适宜物联网行业,因为物联网是一个以应用为导向的行业。现实是各个行业的标准都在实施,物联网的发展又快于我们制定标准的速度,所以物联网产品的标准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践性的标准。
从标准的发展情况来看,有很多的标准是由行业内大公司投产的产品所带动的,通过市场的检验,容易形成相对合理的生产规格,然后再与整个行业进行分享,这种方式在中国的物联网行业运用得比较多,所以也做了一些标准。比如说在视频监控领域,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去年颁布了国家级的编解码标准。在我看来,物联网应用领域的标准制订是逐渐丰富起来的一个过程。所以标准也是在实践中慢慢发展出来的,进而在关键的环节形成公认的标准。市场在不断推进的同时,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做着各自的贡献。不是说标准低就很落后,标准太高也可能使企业的研发成本增加,在实际操作体验中未必有很大的用处。
《中国新时代》:您前面也讲到,从物联网产业的整体来看,它是信息化产业的一个新阶段,那么近几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如何呢?
张建宁:物联网发展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是把传感感知技术加入互联网以后,延长了可以感受和感知的渠道。原来传感器就是一个产业,将传感器联网,就成为了传感网,让其在更大的范围内使用,这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技术。
大家都在一个局域的范围内,以有线的方式联系。这就决定了物联网的三个特点:第一,传感网是处在发展当中的一个产业,给它的定义也是正在培育和发展中的产业;第二,国家已经意识到物联网行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生产型的中小企业、计算机领域解决应用方案的企业,甚至传统行业的企业都积极地投入到这个产业当中,基本上形成了物联网领域里面的三组大军;第三,物联网有具体应用的特点,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在2010年做了一个物联网产业分析报告,这几年由于政府的推动和相关产品的广泛应用推动着整个行业向前发展。城市管理是最先形成规模的,其中包括监控类和管控类等。根据城市安全管理做的一些方案已经投入到正常应用当中,智慧交通、节能用电这些领域一方面有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行业里也做了一些示范工程。
从物联网的人力资源平台搭建来看,国内有一百多个高校开设了物联网相关的专业,因为物联网涉及的领域很多,国内高校本身就有自己的培养体系,许多院校都开设了电子机械、自动化监控等专业,还有很多软件学院也开设了这个专业,比如说北航的软件学院,它就是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与物联网需求相结合,为物联网培养出更专业的人才。现在的物联网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所以并没有出现许多高端的产品或技术,从目前情况来看,物联网的重点在于资源的整合。它是一个大的集成应用行业。所以目前并没有出现一个企业做的产品,其他企业无法完成的情况。最近几年物联网的发展情况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中国新时代》:中国很注重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同样在国际上物联网产业也一直被寄予了厚望,大家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那么中国的物联网与欧美国家相比有哪些不同? 张建宁:首先,物联网这个词对应的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在美国物联网行业更侧重于网络平台的搭建,他们的概念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所以美国物联网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物联网解决方案上。这与中国信息化的概念稍有不同。
其次,在产业平台搭建上,美国硅谷的物联网产业是企业自发的,这和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战略有很大不同,以政府为主导去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政府会在政策和资金上对企业进行支持,出现一批示范性工程,缺点是这些投入与市场、产业规律不一定合拍,有时会造成某一产品的投入过剩,市场无法完全消化。同时,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这与产业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某些投入可能有价值,但价值的大小是不能提前预测的。
对于一个新兴产业,社会重视是好的,它让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处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从产业内部来看,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国内的IT产业和做物联网产业是泾渭分明的。IT行业目前最热的就是移动互联网,但是移动互联网从严格意义来讲是物联网的第一个阶段。原先是PC互联网,现在说的移动互联网是手机终端的衍生品,所以物联网有可能会最先成为移动互联网,这和政府推行的概念还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市场的认知来说,移动互联网是物联网现代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从国际形势来看,美国的思科、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惠普公司几年前也提出一些应用解决方案,因为IBM想从高端咨询的角度推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IBM等国际知名企业扮演着提出概念和指出未来愿景的角色,同时他也有接受咨询的团队,确实有能够整合全球资源,做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但是从解决的实际效果来看,并没有比思科或者国内的其他的一些企业高明到哪里去。我们国内的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电科集团等企业,他们在国内做的一些解决方案应用起来非常有效。同时,在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和物流行业的运用也非常成熟。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扫盲期由外国大企业大力做宣传对大家是有好处的,但中国的物联网发展并不比欧美国家差。要想把握未来发展方向需要在实践中见真章。
《中国新时代》:在您看来,未来物联网企业怎样才能更好地生存下来?
张建宁:要想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把握好物联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新兴产业,目前市场上同质化的产品比较多,谁能够在下一轮竞争中选择好生产产品的方向,谁就能够创造利润。比如说在PC机生产初期,四通没有做,但联想和同方都做了,现在联想和同方的发展就很好。所以企业的业务发展方向,是在物联网领域企业发展必须要把控的。
现在许多企业会选择帮助政府做系统工程的工作,这些解决方案在短期看是有现金流的,但从长远来看不具有行业的规模性,它的发展局限性很大,就像狗熊掰棒子一样,今天掰这个,明天掰那个。未来的物联网企业应该针对行业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甚至把解决方案做成运营型业务。比如针对车联网做解决方案的企业,不是局限于生产设备,而是提出一整套的服务体系,甚至要做一个和电信运营商一起合作的车联网服务平台,这样的发展模式就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物联网本身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需要这种长期的技术支撑。做持续性的解决方案与只做单一的产品相比,它的未来更有前景。
另外,从IT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做硬件的企业现在发展得很艰难,国际上像苹果这样的大企业,不是一个单纯的硬件或者软件公司,它已经把企业转变成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去硬件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的物联网行业应该从商业模式上做更多考量,避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不利局面,这对企业和行业都得不偿失。
《中国新时代》:面对中国的物联网行业,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将来会做哪些工作来促进行业的发展?
张建宁: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是在北京市领导的关心下,在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经信委等单位的支持下成立的民间组织。中国的物联网正处于一个形成期,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因为会员企业各自所在的区域不同,他们各自的生产渠道也不一样,所以联盟本身会为企业搭建一个比较好的平台,会员企业会根据各自的需求来寻求企业间的合作。
另外,我们今后还会促进联盟之间的合作,做好产业协作工作,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不会去主导产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根据各个企业自身的发展来决定发展方向,联盟只是一个引导和提供相关服务的平台,解决一些行业之间的合作壁垒问题,同时促进企业间的合作,总之,物联网企业还是要结合产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发展。
北京物联网呈现产业链长,资源相对分散的发展结构。联盟将会继续促进会员单位间的合作,形成资源集聚,加大中关村的产业优势。在物联网应用领域,推动一批重大示范工程,促进物联网集成应用解决方案的成熟和产业化发展。促进以科技奥运项目为代表的物联网成熟应用项目的成果转化与推广,扩大中关村优势企业市场影响力。物联网高端传感器和芯片设计制造、网络传输、云计算与应用等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快发展产业化能力。另外,还要开展物联网相关标准创制工作,通过标准合作,提高北京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导能力。
从定位方面来讲,中关村产业联盟未来会继续深化服务,最后的发展还是要交给市场。毕竟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还是要紧跟市场,在未来谁能够顺应和主导市场,谁就会赢得未来。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时,物联网产业就被寄予了厚望。经过四年的发展,大到智慧地球,小到智能家居、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渗入到各个行业。
但在今天,这个朝阳行业开始面临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的成长烦恼。据上海电子标签与物联网产学研联盟秘书长王东介绍:“一枚超高频射频识别标签市场价已经从1块钱降到了4毛钱,我估计很快要降低到两毛钱。”目前,RFID电子标签的天线主要采用金属材料,他预计一旦更低成本的石墨烯天线被广泛应用,RFID系统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为了探究目前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建宁先生(以下简称张建宁)。
《中国新时代》:对于目前物联网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您是怎么看待的?
张建宁:应该说这种现象是一个新兴行业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从物联网产业的整体来看,它是信息化产业的一个新阶段。物联网行业有拼图式、递进式的特点。它涉及产业链长,包括了传感器网络、信息传输网络和信息应用与服务等各环节,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中国在几年前就把物联网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所以在这几年中,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扶持这一产业的发展,企业看中了这一市场需求时,就会蜂拥而上,投资这一领域,最近物联网产品市场供求饱和,所以导致一部分产品产能过剩,出现了产品同质化现象,导致产品价格下降。
另外,RFID系统本身的生产成本就不是很高,当市场出现相同产品过剩,价格战也就自然打响。举个例子来说,在半导体存储器行业发展之初,韩国投产的企业比较多,最后导致整个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于是掀起了价格战,遇到经济低迷期,就导致一大批企业倒闭或者破产。当半导体存储器市场开始回暖时,许多企业再次对其进行投资,所以现在的半导体储存器产业就变成了一个周期性产业。物联网行业在发展初期,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阵痛的过程。
《中国新时代》:有报道指出,目前中国的物联网产品生产标准不够完善,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吗?
张建宁:其实这种说法是一个很大的舆论误导,实际上在物联网领域里,物联网产品的标准是存在的,并且是分层的。因为它所涵盖的行业非常广泛,既包括互联网,又包括传感器,而这些又可以细分成一个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它的标准存在。
在物联网应用中,有一些是公共性的项目,比如说智慧城市中的一些大型的解决方案和建设工程,需要解决共同的数据接口标准问题,由于它牵扯的环节比较多,从整个行业来说做一个大的标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最主要使用到的标准是IP/ TCP协议,这些关键性的问题解决了,至于说后台的管控,大家遵照着一个互通协议,由各自的领域来进行管理,解决一些关键性的互通标准,其他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过于强调标准,其实不适宜物联网行业,因为物联网是一个以应用为导向的行业。现实是各个行业的标准都在实施,物联网的发展又快于我们制定标准的速度,所以物联网产品的标准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践性的标准。
从标准的发展情况来看,有很多的标准是由行业内大公司投产的产品所带动的,通过市场的检验,容易形成相对合理的生产规格,然后再与整个行业进行分享,这种方式在中国的物联网行业运用得比较多,所以也做了一些标准。比如说在视频监控领域,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去年颁布了国家级的编解码标准。在我看来,物联网应用领域的标准制订是逐渐丰富起来的一个过程。所以标准也是在实践中慢慢发展出来的,进而在关键的环节形成公认的标准。市场在不断推进的同时,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做着各自的贡献。不是说标准低就很落后,标准太高也可能使企业的研发成本增加,在实际操作体验中未必有很大的用处。
《中国新时代》:您前面也讲到,从物联网产业的整体来看,它是信息化产业的一个新阶段,那么近几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如何呢?
张建宁:物联网发展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是把传感感知技术加入互联网以后,延长了可以感受和感知的渠道。原来传感器就是一个产业,将传感器联网,就成为了传感网,让其在更大的范围内使用,这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技术。
大家都在一个局域的范围内,以有线的方式联系。这就决定了物联网的三个特点:第一,传感网是处在发展当中的一个产业,给它的定义也是正在培育和发展中的产业;第二,国家已经意识到物联网行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生产型的中小企业、计算机领域解决应用方案的企业,甚至传统行业的企业都积极地投入到这个产业当中,基本上形成了物联网领域里面的三组大军;第三,物联网有具体应用的特点,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在2010年做了一个物联网产业分析报告,这几年由于政府的推动和相关产品的广泛应用推动着整个行业向前发展。城市管理是最先形成规模的,其中包括监控类和管控类等。根据城市安全管理做的一些方案已经投入到正常应用当中,智慧交通、节能用电这些领域一方面有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行业里也做了一些示范工程。
从物联网的人力资源平台搭建来看,国内有一百多个高校开设了物联网相关的专业,因为物联网涉及的领域很多,国内高校本身就有自己的培养体系,许多院校都开设了电子机械、自动化监控等专业,还有很多软件学院也开设了这个专业,比如说北航的软件学院,它就是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与物联网需求相结合,为物联网培养出更专业的人才。现在的物联网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所以并没有出现许多高端的产品或技术,从目前情况来看,物联网的重点在于资源的整合。它是一个大的集成应用行业。所以目前并没有出现一个企业做的产品,其他企业无法完成的情况。最近几年物联网的发展情况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中国新时代》:中国很注重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同样在国际上物联网产业也一直被寄予了厚望,大家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那么中国的物联网与欧美国家相比有哪些不同? 张建宁:首先,物联网这个词对应的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在美国物联网行业更侧重于网络平台的搭建,他们的概念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所以美国物联网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物联网解决方案上。这与中国信息化的概念稍有不同。
其次,在产业平台搭建上,美国硅谷的物联网产业是企业自发的,这和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战略有很大不同,以政府为主导去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政府会在政策和资金上对企业进行支持,出现一批示范性工程,缺点是这些投入与市场、产业规律不一定合拍,有时会造成某一产品的投入过剩,市场无法完全消化。同时,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这与产业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某些投入可能有价值,但价值的大小是不能提前预测的。
对于一个新兴产业,社会重视是好的,它让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处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从产业内部来看,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国内的IT产业和做物联网产业是泾渭分明的。IT行业目前最热的就是移动互联网,但是移动互联网从严格意义来讲是物联网的第一个阶段。原先是PC互联网,现在说的移动互联网是手机终端的衍生品,所以物联网有可能会最先成为移动互联网,这和政府推行的概念还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市场的认知来说,移动互联网是物联网现代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从国际形势来看,美国的思科、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惠普公司几年前也提出一些应用解决方案,因为IBM想从高端咨询的角度推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IBM等国际知名企业扮演着提出概念和指出未来愿景的角色,同时他也有接受咨询的团队,确实有能够整合全球资源,做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但是从解决的实际效果来看,并没有比思科或者国内的其他的一些企业高明到哪里去。我们国内的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电科集团等企业,他们在国内做的一些解决方案应用起来非常有效。同时,在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和物流行业的运用也非常成熟。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扫盲期由外国大企业大力做宣传对大家是有好处的,但中国的物联网发展并不比欧美国家差。要想把握未来发展方向需要在实践中见真章。
《中国新时代》:在您看来,未来物联网企业怎样才能更好地生存下来?
张建宁:要想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把握好物联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新兴产业,目前市场上同质化的产品比较多,谁能够在下一轮竞争中选择好生产产品的方向,谁就能够创造利润。比如说在PC机生产初期,四通没有做,但联想和同方都做了,现在联想和同方的发展就很好。所以企业的业务发展方向,是在物联网领域企业发展必须要把控的。
现在许多企业会选择帮助政府做系统工程的工作,这些解决方案在短期看是有现金流的,但从长远来看不具有行业的规模性,它的发展局限性很大,就像狗熊掰棒子一样,今天掰这个,明天掰那个。未来的物联网企业应该针对行业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甚至把解决方案做成运营型业务。比如针对车联网做解决方案的企业,不是局限于生产设备,而是提出一整套的服务体系,甚至要做一个和电信运营商一起合作的车联网服务平台,这样的发展模式就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物联网本身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需要这种长期的技术支撑。做持续性的解决方案与只做单一的产品相比,它的未来更有前景。
另外,从IT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做硬件的企业现在发展得很艰难,国际上像苹果这样的大企业,不是一个单纯的硬件或者软件公司,它已经把企业转变成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去硬件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的物联网行业应该从商业模式上做更多考量,避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不利局面,这对企业和行业都得不偿失。
《中国新时代》:面对中国的物联网行业,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将来会做哪些工作来促进行业的发展?
张建宁: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是在北京市领导的关心下,在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经信委等单位的支持下成立的民间组织。中国的物联网正处于一个形成期,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因为会员企业各自所在的区域不同,他们各自的生产渠道也不一样,所以联盟本身会为企业搭建一个比较好的平台,会员企业会根据各自的需求来寻求企业间的合作。
另外,我们今后还会促进联盟之间的合作,做好产业协作工作,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不会去主导产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根据各个企业自身的发展来决定发展方向,联盟只是一个引导和提供相关服务的平台,解决一些行业之间的合作壁垒问题,同时促进企业间的合作,总之,物联网企业还是要结合产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发展。
北京物联网呈现产业链长,资源相对分散的发展结构。联盟将会继续促进会员单位间的合作,形成资源集聚,加大中关村的产业优势。在物联网应用领域,推动一批重大示范工程,促进物联网集成应用解决方案的成熟和产业化发展。促进以科技奥运项目为代表的物联网成熟应用项目的成果转化与推广,扩大中关村优势企业市场影响力。物联网高端传感器和芯片设计制造、网络传输、云计算与应用等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快发展产业化能力。另外,还要开展物联网相关标准创制工作,通过标准合作,提高北京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导能力。
从定位方面来讲,中关村产业联盟未来会继续深化服务,最后的发展还是要交给市场。毕竟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还是要紧跟市场,在未来谁能够顺应和主导市场,谁就会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