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睢宁有53个经济薄弱村和13.18万贫困人口,近80万人生活在农村。过去的睢宁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群众要求改变居住条件的愿望非常迫切。2015年,睢宁县委、县政府顺应群众期盼,抢抓部省级土地改革试点,以集中居住改善住房条件为突破口,实施“强镇强村”计划,力争5年建设100个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和50万亩高标准农田。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又率先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并根据省委最新精神,进一步优化集中居住工作思路。
--紧扣乡村实际,理清集中居住的方向路径。过去睢宁村庄布局散乱,要改善2800多个村组的基础配套十分困难。县委、县政府积极顺应城镇化规律,将全县优化调整为1个主城区、5个中心镇、10个小城镇、138个集中居住点(含35个保留村)的“1+5+10+138”的城乡规划布局。整体完成后,可形成40%、30%、30%的县、镇、村人口居住格局。一是人口向城区集中。加大城区安置房和功能性项目建设,增加货币化安置补偿和政策性补贴,吸聚更多农民进城购房居住。二是人口向镇区集中。“十三五”期间,按照一般镇50万㎡、中心镇100万㎡的开发规模,以集中安置和功能性配套为主、兼顾商品房开发,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三是人口向规划布局点集中。按照“一户一宅”原则,以成本价将有搬迁意愿的村民安置到集中居住点。对低收入户给予搬迁补助、先行安置,五保户无偿入住老年房。2015年以来,县城新集聚13.94万人,镇区新集聚9.85万人;启动建设80个集中居住区,7万余人搬进新居。
--突出问题导向,以系统思维破解集中居住难题。集不集中,群众说了算。坚持让百姓需求贯穿集中居住全过程,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一是搬迁充分尊重民意。坚持公平公开,补偿标准、奖励政策“一把尺子量到底”,全村95%以上群众同意后方可启动搬迁。对个别不愿搬迁的群众,尊重其意愿,在改善周边环境的基础上,保留其房屋作为历史见证。二是建设充分保留乡愁。秉持打造“艺术品”理念,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乡愁记忆,最大限度保留古树、水塘、碑石等乡村印记,并以两层传统苏北民居为主,配套多种户型,最大程度满足群众需要。三是配套充分保障民利。按照高于省公共服务配套标准,统筹建设路网、绿化、供电、通讯、沼气、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村史馆、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体育场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为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难题,睢宁依托多项部省级土地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增减挂钩和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深挖闲置土地“富矿”,将存量土地变为宝贵资源和发展空间。首先,用好融资平台资金。成立江苏润土融资公司,以增减挂钩入库项目为依托,先后融资21亿元,为集中居住区建设提供了启动资金。其次,用足上级政策资金。在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的基础上,抢抓黄河故道流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贫困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使用等政策机遇,通过土地节余指标交易补充建设资金。再次,用活搬迁扶贫基金。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的前提下,腾挪出的土地按照“增减挂钩”转为县内城市建设用地,并按照商住用地30万元/亩、工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5万元/亩标准,提取土地出让金设立搬迁扶贫基金,累计筹集资金15亿元,实现了农村以土地要素参与城市化、工业化红利分配。
--坚持统筹推进,提升集中居住的质量与内涵。一方面,“三产融合”让百姓口袋鼓起来。推动产业形态与村庄形态同步转变,将集中居住与脱贫致富统筹推进,带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村民获得“土地租金+入股分红+打工薪金”等多元收入,也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土地由村集体合作社流转生产经营,并建立了1个县农业公司、18个镇农业公司、400个村集体股份合作社、1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的县镇村户四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通过自上而下提供扶持资金、发展订单农业、打造品牌农业等方式,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依托每个镇区1km2工业园和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的2000m2标准厂房,招引服装、电子和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复制推广电子商务“沙集模式”,推动农产品触网销售,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产业,拓展农民致富渠道。另一方面,治管并重,让百姓脑袋富起来。重整社会秩序、重振乡村文明,推动“内在气质”与“外在颜值”同步提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依托全县“1+18+400”网格化体系,构建党建领航的农村网格化治理体系,结合乡镇综合执法改革全覆盖,将社保就业等便民事项下沉到村,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
集中居住不仅是农民居住形态的物理集中,更是农村发展形态的同步升级。睢宁通过三年的实践,不仅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且增加了耕地面积、拓展了发展空间、改善了生态环境、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水平,也为“四化”同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以集中居住撬动“1+N”的综合集成改革效应。
创造了就业岗位,农民更有实惠。集中居住后,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拓宽了富民增收渠道。社区居民在获得“土地租金、入股分红”等基础收入外,还可通过进社进厂务工、社区管理服务、社区商业经营等方式再添收入。以高党社区为例,全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404人,115人通过耕地租金和农业劳动收入,年可增收1万元以上,160人参与社区日常管护工作,年均增收超1.2万元;社区其他居民通过电商创业、开设商铺、进服装厂务工等,实现就近创业就业致富。2017年全社区人均年收入1.59万元,同比增长25.3%,是集中居住前的1.5倍。
凝聚了民心,乡村更有精神。集中居住区党建领航的农村网格化治理体系,让更多的无职党员和村后备干部参与社区管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同时,社区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邻里间有了更多的沟通交流场所,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以官路社区为例,村里建设了茶馆书场,组建了农民艺术团,群众自编自演节目,并持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闲人少了、好人多了,牢骚少了、笑脸多了。过去村“两委”接班人难找,集中居住后,不少年轻人都想回来为村里作贡献。人心的提振,人员的回流,为乡村振兴注入最持久的动力。
盘活了土地资源,发展更有空间。通过科学规划城镇布局、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农村户均占用住宅用地由原来的1-1.3亩减少到了3分地左右,每个集中居住区平均可新增耕地900-1000亩,通过指标转换,全县可盘活农村近20万亩的集体建设用地资源,为加速城镇化进程、推动二三产业发展拓宽了空间。目前,已验收复垦耕地4.6万亩,其中9000亩用地指标用于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为睢宁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释放了耕地潜力,农业更有奔头。在实施集中居住中,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万村整治”和公共空间治理等工作,目前全县5000亩以上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方达19处。土地由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推动农村三产融合、提升综合效益。以双沟镇为例,全镇20个村领办合作社50个,流转土地3.8万亩,通过种植鲜食玉米等高效作物,亩均效益过万元。
壮大了集体资产,农村更有实力。每个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商业街、标准厂房和村史馆等设施,为村集体新增了大量优质资产。以湖畔槐园社区为例,社区新建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乡风文明馆,配建了3000m2高标准厂房和2500m2的商业设施,还有沼气站、“微动力”污水处理厂,村级资产由集中居住前的1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4650万元。2017年,村集体收入由集中居住前的3.2萬元增长到52.4万元,2018年预计将超过100万元。
(作者系中共睢宁县委书记)
--紧扣乡村实际,理清集中居住的方向路径。过去睢宁村庄布局散乱,要改善2800多个村组的基础配套十分困难。县委、县政府积极顺应城镇化规律,将全县优化调整为1个主城区、5个中心镇、10个小城镇、138个集中居住点(含35个保留村)的“1+5+10+138”的城乡规划布局。整体完成后,可形成40%、30%、30%的县、镇、村人口居住格局。一是人口向城区集中。加大城区安置房和功能性项目建设,增加货币化安置补偿和政策性补贴,吸聚更多农民进城购房居住。二是人口向镇区集中。“十三五”期间,按照一般镇50万㎡、中心镇100万㎡的开发规模,以集中安置和功能性配套为主、兼顾商品房开发,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三是人口向规划布局点集中。按照“一户一宅”原则,以成本价将有搬迁意愿的村民安置到集中居住点。对低收入户给予搬迁补助、先行安置,五保户无偿入住老年房。2015年以来,县城新集聚13.94万人,镇区新集聚9.85万人;启动建设80个集中居住区,7万余人搬进新居。
--突出问题导向,以系统思维破解集中居住难题。集不集中,群众说了算。坚持让百姓需求贯穿集中居住全过程,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一是搬迁充分尊重民意。坚持公平公开,补偿标准、奖励政策“一把尺子量到底”,全村95%以上群众同意后方可启动搬迁。对个别不愿搬迁的群众,尊重其意愿,在改善周边环境的基础上,保留其房屋作为历史见证。二是建设充分保留乡愁。秉持打造“艺术品”理念,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乡愁记忆,最大限度保留古树、水塘、碑石等乡村印记,并以两层传统苏北民居为主,配套多种户型,最大程度满足群众需要。三是配套充分保障民利。按照高于省公共服务配套标准,统筹建设路网、绿化、供电、通讯、沼气、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村史馆、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体育场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为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难题,睢宁依托多项部省级土地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增减挂钩和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深挖闲置土地“富矿”,将存量土地变为宝贵资源和发展空间。首先,用好融资平台资金。成立江苏润土融资公司,以增减挂钩入库项目为依托,先后融资21亿元,为集中居住区建设提供了启动资金。其次,用足上级政策资金。在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的基础上,抢抓黄河故道流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贫困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使用等政策机遇,通过土地节余指标交易补充建设资金。再次,用活搬迁扶贫基金。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的前提下,腾挪出的土地按照“增减挂钩”转为县内城市建设用地,并按照商住用地30万元/亩、工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5万元/亩标准,提取土地出让金设立搬迁扶贫基金,累计筹集资金15亿元,实现了农村以土地要素参与城市化、工业化红利分配。
--坚持统筹推进,提升集中居住的质量与内涵。一方面,“三产融合”让百姓口袋鼓起来。推动产业形态与村庄形态同步转变,将集中居住与脱贫致富统筹推进,带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村民获得“土地租金+入股分红+打工薪金”等多元收入,也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土地由村集体合作社流转生产经营,并建立了1个县农业公司、18个镇农业公司、400个村集体股份合作社、1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的县镇村户四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通过自上而下提供扶持资金、发展订单农业、打造品牌农业等方式,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依托每个镇区1km2工业园和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的2000m2标准厂房,招引服装、电子和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复制推广电子商务“沙集模式”,推动农产品触网销售,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产业,拓展农民致富渠道。另一方面,治管并重,让百姓脑袋富起来。重整社会秩序、重振乡村文明,推动“内在气质”与“外在颜值”同步提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依托全县“1+18+400”网格化体系,构建党建领航的农村网格化治理体系,结合乡镇综合执法改革全覆盖,将社保就业等便民事项下沉到村,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
集中居住不仅是农民居住形态的物理集中,更是农村发展形态的同步升级。睢宁通过三年的实践,不仅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且增加了耕地面积、拓展了发展空间、改善了生态环境、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水平,也为“四化”同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以集中居住撬动“1+N”的综合集成改革效应。
创造了就业岗位,农民更有实惠。集中居住后,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拓宽了富民增收渠道。社区居民在获得“土地租金、入股分红”等基础收入外,还可通过进社进厂务工、社区管理服务、社区商业经营等方式再添收入。以高党社区为例,全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404人,115人通过耕地租金和农业劳动收入,年可增收1万元以上,160人参与社区日常管护工作,年均增收超1.2万元;社区其他居民通过电商创业、开设商铺、进服装厂务工等,实现就近创业就业致富。2017年全社区人均年收入1.59万元,同比增长25.3%,是集中居住前的1.5倍。
凝聚了民心,乡村更有精神。集中居住区党建领航的农村网格化治理体系,让更多的无职党员和村后备干部参与社区管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同时,社区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邻里间有了更多的沟通交流场所,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以官路社区为例,村里建设了茶馆书场,组建了农民艺术团,群众自编自演节目,并持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闲人少了、好人多了,牢骚少了、笑脸多了。过去村“两委”接班人难找,集中居住后,不少年轻人都想回来为村里作贡献。人心的提振,人员的回流,为乡村振兴注入最持久的动力。
盘活了土地资源,发展更有空间。通过科学规划城镇布局、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农村户均占用住宅用地由原来的1-1.3亩减少到了3分地左右,每个集中居住区平均可新增耕地900-1000亩,通过指标转换,全县可盘活农村近20万亩的集体建设用地资源,为加速城镇化进程、推动二三产业发展拓宽了空间。目前,已验收复垦耕地4.6万亩,其中9000亩用地指标用于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为睢宁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释放了耕地潜力,农业更有奔头。在实施集中居住中,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万村整治”和公共空间治理等工作,目前全县5000亩以上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方达19处。土地由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推动农村三产融合、提升综合效益。以双沟镇为例,全镇20个村领办合作社50个,流转土地3.8万亩,通过种植鲜食玉米等高效作物,亩均效益过万元。
壮大了集体资产,农村更有实力。每个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商业街、标准厂房和村史馆等设施,为村集体新增了大量优质资产。以湖畔槐园社区为例,社区新建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乡风文明馆,配建了3000m2高标准厂房和2500m2的商业设施,还有沼气站、“微动力”污水处理厂,村级资产由集中居住前的1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4650万元。2017年,村集体收入由集中居住前的3.2萬元增长到52.4万元,2018年预计将超过100万元。
(作者系中共睢宁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