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2650内蒙古扎兰屯市中蒙医院
摘 要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病因、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合理治疗以期改善预后。方法:分析32例AD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误诊情况、治疗方法及近期预后。结果:32例AD临床表现多样,大部分病人表现为突发剧烈持续胸痛、腹痛,少部分表现为晕厥、腹部搏动性包块、胸腔积血等。病因由高血压引起26例,以中老年病人多见;马凡综合征引起3例,以青年病人多见。超声、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3种技术联合应用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本组误诊18例,首诊误诊率达56.25%。30例AD病人住院存活20例(66.67%),死亡10例(33.33%)。结论:主动脉夹层是少见和危险的疾病,高血压是引起中老年人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因素,青年人主动脉夹层主要由马凡综合征引起。早期确诊、早期合理治疗是降低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诊断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11.042
资料与方法
2005年4月~2010年4月收治AD病人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5~64岁,平均50.2岁。AD的诊断依据:根据病史及体征,经超声多普勒、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依据为发现假腔活游离的内膜片。依据Debakey分型法【sup】[1]【/sup】进行分型,本组中Ⅰ型8例,Ⅱ型6例,Ⅲ型18例。32例病人中有明确高血压引起26例,马凡综合征引起3例。
方法:对符合诊断的AD病人的一般病史、发病特点、临床变现、体格检查、各种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
临床表现:急性发病28例,缓慢发病4例。有确切诱因记载12例,分别是情绪激动3例,活动和运动7例,饱餐后1例,酒后1例;无确切诱因记载20例。以疼痛为主要症状30例,其中27例为突发剧烈撕裂样、刀割样或搏动样疼痛,慢性疼痛3例;疼痛部位:胸部23例,腹部7例,背部及肩胛区12例,心前区11例,腰部3例,头颈部1例;伴随症状:发热8例,胸闷17例,气促12例,恶心、呕吐9例,呕血、便血1例,咳嗽、咯血2例,血尿1例,头晕嗜睡3例,晕厥1例,四肢麻木、活动障碍2例;以非疼痛为主要症状2例,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1例,以晕厥为首发症状1例。
体征:入院时血压增高29例,最高220/150mmHg,血压正常2例,血压降低或休克1例;双侧血压不对称或无脉7例,单侧颈动脉搏动减弱1例,搏动性腹部包块1例。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6例,背、腹部血管杂音4例。8例病人合并胸腔积液,5例病人合并少至中量心包积液。3例有身材细长、关节过伸等马凡综合征表现。
早期误诊率及误诊疾病:本组早期误诊18例,误诊原因皆因病人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就诊或疼痛不典型,分别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胰腺炎、肾绞痛、消化性溃疡并出血、腹部肿瘤。
辅助检查:①心电图:正常心电图3例,窦性心动过速22例,左室肥厚伴或不伴心肌劳损5例,ST-T改变2例。②X线胸片:本组行X线胸片检查32例,示主动脉增宽14例,胸腔积液8例(35.71%)。③超声多普勒检查:本组有32例行超声检查,均发现主动脉增宽;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包积液;4例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5例发现夹层分离现象而确诊。④螺旋CT:本组有20例行增强螺旋CT检查,均显示主动脉增宽,腔内有线状低密度影,直接显示真假腔、破口位置、附壁血栓。⑤MRI检查:本组有16例行MRI检查,均显示真假二腔及其间可见附壁血栓12例和内膜破口4例。
治疗:一旦诊断为AD,病人立即绝对卧床休息,监测心电、血压、尿量等,给予镇静、止痛、降压、抑制心肌收缩力等药物治疗。迅速应用硝普钠和美托洛尔,而后口服联合降压药物包括钙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使血压控制<120/80mmHg,心率控制在60~80次/分原则早期应用短效降压药,病情稳定后改为长效制剂。
结 果
病情稳定出院18例,自动出院2例,手术10例。30例AD病人住院存活20例(66.67%),死亡10例(33.33%)。
讨 论
AD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易与急性心肌梗死等胸腹部疼痛性疾病相混淆,具有误诊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早期诊断、尽快进行合理治疗是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主要病理变化为严重的中层囊性坏死、中层弹力纤维稀疏、黏液样变性【sup】[2]【/sup】。主动脉夹层的原因【sup】[3]【/sup】,其中高血压是主要病因。还有研究发现在高血压的基础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脉夹层的發生率也明显增加。
AD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本组资料显示本病大多以急起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部位以胸部、背部、腹部、心前区为主,且疼痛部位随夹层进展的行径而改变,但有2例以非疼痛为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与晕厥。主要体征为血压增高、心脏杂音,少部分病例血压正常或降低。由于夹层波及主动脉分支或夹层血肿压迫周围软组织,可引起相应器官系统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并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发生误诊、漏诊。
影像学检查是发现和诊断AD的主要手段,当胸片检查发现大动脉、纵隔影增宽和胸腔积液征象时,应进一步做其他检查以尽快确诊。MRI、CT平扫加增强均能直接显示主动脉夹层真假腔,清楚显示内膜撕裂口、剥离内膜片或血栓以及夹层累及的范围。本组资料表明,MRI、CT平扫加增强对AD检出率均100%,为临床提供诊断线索或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AD需要积极治疗,均以内科治疗开始,应立即给予镇痛、降血压、减轻血流搏动波对主动脉壁的冲击和降低左心室收缩力及收缩速率,使血压控制<120/80mmHg,心率控制在60~80次/分。待病情平稳后复查超声、CT、MRI等,以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因AD均引起主动脉结构的破坏,故有条件的病人应行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AD是一种最危重心血管急症,临床表现多样,病死率高,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对本病应争取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合理早治疗,减少误诊,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李小明,李伟.主动脉夹层动脉瘤[J].继续医学教育,2000,9:85.
2 Ghosh AK.Clinical diagnosis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J].Arch Intern Med,2001,161(20):2507-2509.
3 罗芳,周宪宗,惠汝太.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进展[J].内科危重症杂志,2007,13(5):266-269.
摘 要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病因、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合理治疗以期改善预后。方法:分析32例AD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误诊情况、治疗方法及近期预后。结果:32例AD临床表现多样,大部分病人表现为突发剧烈持续胸痛、腹痛,少部分表现为晕厥、腹部搏动性包块、胸腔积血等。病因由高血压引起26例,以中老年病人多见;马凡综合征引起3例,以青年病人多见。超声、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3种技术联合应用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本组误诊18例,首诊误诊率达56.25%。30例AD病人住院存活20例(66.67%),死亡10例(33.33%)。结论:主动脉夹层是少见和危险的疾病,高血压是引起中老年人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因素,青年人主动脉夹层主要由马凡综合征引起。早期确诊、早期合理治疗是降低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诊断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11.042
资料与方法
2005年4月~2010年4月收治AD病人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5~64岁,平均50.2岁。AD的诊断依据:根据病史及体征,经超声多普勒、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依据为发现假腔活游离的内膜片。依据Debakey分型法【sup】[1]【/sup】进行分型,本组中Ⅰ型8例,Ⅱ型6例,Ⅲ型18例。32例病人中有明确高血压引起26例,马凡综合征引起3例。
方法:对符合诊断的AD病人的一般病史、发病特点、临床变现、体格检查、各种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
临床表现:急性发病28例,缓慢发病4例。有确切诱因记载12例,分别是情绪激动3例,活动和运动7例,饱餐后1例,酒后1例;无确切诱因记载20例。以疼痛为主要症状30例,其中27例为突发剧烈撕裂样、刀割样或搏动样疼痛,慢性疼痛3例;疼痛部位:胸部23例,腹部7例,背部及肩胛区12例,心前区11例,腰部3例,头颈部1例;伴随症状:发热8例,胸闷17例,气促12例,恶心、呕吐9例,呕血、便血1例,咳嗽、咯血2例,血尿1例,头晕嗜睡3例,晕厥1例,四肢麻木、活动障碍2例;以非疼痛为主要症状2例,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1例,以晕厥为首发症状1例。
体征:入院时血压增高29例,最高220/150mmHg,血压正常2例,血压降低或休克1例;双侧血压不对称或无脉7例,单侧颈动脉搏动减弱1例,搏动性腹部包块1例。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6例,背、腹部血管杂音4例。8例病人合并胸腔积液,5例病人合并少至中量心包积液。3例有身材细长、关节过伸等马凡综合征表现。
早期误诊率及误诊疾病:本组早期误诊18例,误诊原因皆因病人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就诊或疼痛不典型,分别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胰腺炎、肾绞痛、消化性溃疡并出血、腹部肿瘤。
辅助检查:①心电图:正常心电图3例,窦性心动过速22例,左室肥厚伴或不伴心肌劳损5例,ST-T改变2例。②X线胸片:本组行X线胸片检查32例,示主动脉增宽14例,胸腔积液8例(35.71%)。③超声多普勒检查:本组有32例行超声检查,均发现主动脉增宽;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包积液;4例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5例发现夹层分离现象而确诊。④螺旋CT:本组有20例行增强螺旋CT检查,均显示主动脉增宽,腔内有线状低密度影,直接显示真假腔、破口位置、附壁血栓。⑤MRI检查:本组有16例行MRI检查,均显示真假二腔及其间可见附壁血栓12例和内膜破口4例。
治疗:一旦诊断为AD,病人立即绝对卧床休息,监测心电、血压、尿量等,给予镇静、止痛、降压、抑制心肌收缩力等药物治疗。迅速应用硝普钠和美托洛尔,而后口服联合降压药物包括钙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使血压控制<120/80mmHg,心率控制在60~80次/分原则早期应用短效降压药,病情稳定后改为长效制剂。
结 果
病情稳定出院18例,自动出院2例,手术10例。30例AD病人住院存活20例(66.67%),死亡10例(33.33%)。
讨 论
AD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易与急性心肌梗死等胸腹部疼痛性疾病相混淆,具有误诊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早期诊断、尽快进行合理治疗是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主要病理变化为严重的中层囊性坏死、中层弹力纤维稀疏、黏液样变性【sup】[2]【/sup】。主动脉夹层的原因【sup】[3]【/sup】,其中高血压是主要病因。还有研究发现在高血压的基础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脉夹层的發生率也明显增加。
AD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本组资料显示本病大多以急起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部位以胸部、背部、腹部、心前区为主,且疼痛部位随夹层进展的行径而改变,但有2例以非疼痛为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与晕厥。主要体征为血压增高、心脏杂音,少部分病例血压正常或降低。由于夹层波及主动脉分支或夹层血肿压迫周围软组织,可引起相应器官系统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并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发生误诊、漏诊。
影像学检查是发现和诊断AD的主要手段,当胸片检查发现大动脉、纵隔影增宽和胸腔积液征象时,应进一步做其他检查以尽快确诊。MRI、CT平扫加增强均能直接显示主动脉夹层真假腔,清楚显示内膜撕裂口、剥离内膜片或血栓以及夹层累及的范围。本组资料表明,MRI、CT平扫加增强对AD检出率均100%,为临床提供诊断线索或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AD需要积极治疗,均以内科治疗开始,应立即给予镇痛、降血压、减轻血流搏动波对主动脉壁的冲击和降低左心室收缩力及收缩速率,使血压控制<120/80mmHg,心率控制在60~80次/分。待病情平稳后复查超声、CT、MRI等,以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因AD均引起主动脉结构的破坏,故有条件的病人应行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AD是一种最危重心血管急症,临床表现多样,病死率高,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对本病应争取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合理早治疗,减少误诊,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李小明,李伟.主动脉夹层动脉瘤[J].继续医学教育,2000,9:85.
2 Ghosh AK.Clinical diagnosis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J].Arch Intern Med,2001,161(20):2507-2509.
3 罗芳,周宪宗,惠汝太.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进展[J].内科危重症杂志,2007,13(5):26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