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主要从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在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授课内容简介、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展开叙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就如何提升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教与学的有效互动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风景园林;教学方法;改革
一、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简介
在安徽科技学院最新版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工程与技术两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性质为专业方向课,属于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模块,开课学期在第6学期。鉴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选用的教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主要的内容为旅游资源概述、自然旅游景观资源、人文旅游景观资源、旅游景观资源的保护、旅游规划的编制、旅游专项规划设计、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要点及热点案例等。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属于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的一门方向课,对提高本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以讲授为主,结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课外实践练习同步进行。课程的难点是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主题定位、项目创意、可行性分析等内容[1]。在授课内容上,根据课程的特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侧重基本知识和规划理论的阐述,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后,能够熟悉风景旅游区这一特殊的规划项目,并能够掌握风景旅游资源规划的编制,旅游专项规划设计,了解旅游资源评价方法,能够独立进行风景资源项目的规划设计、分析与评价。
三、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就快、理解知识也越深刻,这就关系到授课教师如何引导、启发,才能够真正把学生引导到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这一领域。因此,除了在备课中有针对性搜集相关资料,还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消除学生上课过程中的紧张、压力等问题,真正做到学生与老师发生共鸣。
2.结合学科发展前沿,不断调整授课内容。我国作为一个风景资源丰富的大国,在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带给我们新的思考。因此,有必要继续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授课内容上应不断调整、更新,时刻关注有关风景名胜区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讨论题目在课堂供学生分组讨论,如旅游资源的过渡开发问题、景区游人过多超出环境容量问题、随意改变风景区的规划问题等。通过实践效果来看,这种热点题目的讨论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3.改革教学方法,增加翻转课堂、案例教学。以往的课堂基本都是教师一个人在教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现代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不再是教室唯一的讲授者,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给学生一个讲述自己观点的机会,让学生也有机会称为课堂的讲授者,具体做法就是挑选某一节课的1-2个知识点,完全让学生进行讲授,之后教师加以点评,在讲授之前学生有3-4周查阅、准备资料的时间,讲授的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对其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会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同时,作为倾听者的学生也可以听到不同角度的观点和叙述方式,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较新的、较好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是MBA课程中最主要的教学手段,特别是案例讨论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都是极好的锻炼[2]。
4.改革考核方法,增加过程性考核比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片面评价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实践热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3]。在前几次的课程考核中,主要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模式为主,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回答问题、平时表现等,占比20%,期末成绩为试卷成绩,占比80%,试卷考试为闭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调整后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20%)+课外绘图成绩(20%)+期末成绩(60%),期末成绩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这样的考核方式比较合理,考查比较全面,且能够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
5.以学生为本,增加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获得知识的结果,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难,处处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组织教学,积极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及时关注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6.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区别于其它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4]。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景观施工与技术专业知识,具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施工与园林植物应用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能够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岗位的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创新能力为首要任务,具体的做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全局观,作为项目的规划师必须要具备这种能力,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讲解和阐述,要求学生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以点带面,再有就是注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课前要预习,课后要总结,特别是对一些著名的风景区或景点要理解并能够默写出其景点名称及旅游路线图。
四、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评价效果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与教学观念,并针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这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表1)
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四个:遵守教学纪律,准时上下课,课前准备充分,授课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学生,课堂次序好;进度和所授内容均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内容有适当的深度、广度,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楚;能用普通话教学,表达清晰,板书工整规范,简明扼要或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师生互动好;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品格,融德育于学科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本课程所学知识方面,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
五、结束语
风景资源规划与开发这门课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重要方向课程,对学生将来的专业发展及工作定位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教学中做的这些改革措施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还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还有更多、更好的教学改革方法和手段需要探索。
参考文献:
[1]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8-242.
[2]何丽波,冯烨,胥应龙,彭荧.风景园林工程课程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探索[J].中国园艺文摘,2016,7,218-219.
[3]朱梦冰,刘晶如,杨燕,张洪文,刘春林,陈智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7),186-189.
[4]杨明波.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0):97-100.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
关键词: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风景园林;教学方法;改革
一、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简介
在安徽科技学院最新版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工程与技术两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性质为专业方向课,属于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模块,开课学期在第6学期。鉴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选用的教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主要的内容为旅游资源概述、自然旅游景观资源、人文旅游景观资源、旅游景观资源的保护、旅游规划的编制、旅游专项规划设计、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要点及热点案例等。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属于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的一门方向课,对提高本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以讲授为主,结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课外实践练习同步进行。课程的难点是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主题定位、项目创意、可行性分析等内容[1]。在授课内容上,根据课程的特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侧重基本知识和规划理论的阐述,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后,能够熟悉风景旅游区这一特殊的规划项目,并能够掌握风景旅游资源规划的编制,旅游专项规划设计,了解旅游资源评价方法,能够独立进行风景资源项目的规划设计、分析与评价。
三、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就快、理解知识也越深刻,这就关系到授课教师如何引导、启发,才能够真正把学生引导到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这一领域。因此,除了在备课中有针对性搜集相关资料,还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消除学生上课过程中的紧张、压力等问题,真正做到学生与老师发生共鸣。
2.结合学科发展前沿,不断调整授课内容。我国作为一个风景资源丰富的大国,在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带给我们新的思考。因此,有必要继续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授课内容上应不断调整、更新,时刻关注有关风景名胜区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讨论题目在课堂供学生分组讨论,如旅游资源的过渡开发问题、景区游人过多超出环境容量问题、随意改变风景区的规划问题等。通过实践效果来看,这种热点题目的讨论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3.改革教学方法,增加翻转课堂、案例教学。以往的课堂基本都是教师一个人在教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现代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不再是教室唯一的讲授者,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给学生一个讲述自己观点的机会,让学生也有机会称为课堂的讲授者,具体做法就是挑选某一节课的1-2个知识点,完全让学生进行讲授,之后教师加以点评,在讲授之前学生有3-4周查阅、准备资料的时间,讲授的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对其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会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同时,作为倾听者的学生也可以听到不同角度的观点和叙述方式,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较新的、较好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是MBA课程中最主要的教学手段,特别是案例讨论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都是极好的锻炼[2]。
4.改革考核方法,增加过程性考核比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片面评价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实践热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3]。在前几次的课程考核中,主要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模式为主,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回答问题、平时表现等,占比20%,期末成绩为试卷成绩,占比80%,试卷考试为闭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调整后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20%)+课外绘图成绩(20%)+期末成绩(60%),期末成绩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这样的考核方式比较合理,考查比较全面,且能够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
5.以学生为本,增加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获得知识的结果,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难,处处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组织教学,积极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及时关注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6.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区别于其它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4]。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景观施工与技术专业知识,具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施工与园林植物应用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能够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岗位的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创新能力为首要任务,具体的做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全局观,作为项目的规划师必须要具备这种能力,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讲解和阐述,要求学生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以点带面,再有就是注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课前要预习,课后要总结,特别是对一些著名的风景区或景点要理解并能够默写出其景点名称及旅游路线图。
四、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评价效果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与教学观念,并针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这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表1)
风景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四个:遵守教学纪律,准时上下课,课前准备充分,授课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学生,课堂次序好;进度和所授内容均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内容有适当的深度、广度,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楚;能用普通话教学,表达清晰,板书工整规范,简明扼要或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师生互动好;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品格,融德育于学科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本课程所学知识方面,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
五、结束语
风景资源规划与开发这门课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重要方向课程,对学生将来的专业发展及工作定位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教学中做的这些改革措施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还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还有更多、更好的教学改革方法和手段需要探索。
参考文献:
[1]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8-242.
[2]何丽波,冯烨,胥应龙,彭荧.风景园林工程课程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探索[J].中国园艺文摘,2016,7,218-219.
[3]朱梦冰,刘晶如,杨燕,张洪文,刘春林,陈智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7),186-189.
[4]杨明波.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0):97-100.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