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十年前的“冷冷清清”,到今天的25家规范经营的配载业户忙得不亦乐乎,宁国市物流配载的发展可谓迅速。
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的宁国市,地处皖东南,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距沪、宁、杭三大城市仅170-300公里,良好的地理位置为宁国市发展物流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从企业运输队到物流中心
2001年前,宁国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配载业户,几家稍大的企业都靠自身的车队完成运输任务,如宁国海螺水泥公司、凤形耐磨球公司等,车队运输基本都是跑单趟,成本高、空驶率高。
2001年,配载业户的雏形开始出现,当时仅有4家,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主要是为一些小企业服务,影响力小得可怜。
随着宁国市经济的腾飞,特别是水泥、耐磨球、密封件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为该市跻身全国百强县立下了汗马功劳。2002年第一届山核桃节之后,农副产品如山核桃、青笋、茶叶、毛竹制品、禽业养殖也迅速走红,享誉全国,农副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这些都给宁国市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改变物流发展相对滞后的窘境,宁国市运管所曾深入调研,在宣城市率先成立货运管理办公室,主抓物流规范经营,引导货运配载业健康发展。
2004年,宁国市货运配载业户迅速发展到15家,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由于互相压价等不正当竞争,各类投诉与日骤增,严重损害了当地配载业户的形象。此时,宁国市运管所下定决心“力挽狂澜”。
2004年12月,宁国市运管所经多方努力引进外资800余万元,在工业开发区征地30亩,建造办公楼和停车场,成立了安徽省首家县级市物流中心——宁国市物流中心。
随后,宁国市运管所兼顾各方利益,将全市配载业户集中到物流中心经营,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规定发放经营许可证,实行运输纠纷保证金制度。
一起纠纷引发的变革
2005年的一起纠纷事件成为宁国市配载业户发展的转折点。
这年1月13日,福建省建瓯市货车司机郭某为宁国市一个配载业户运送高铭球,交货后,该配载业户用种种借口拖欠近6000元运费。4月13日,郭某无奈之下向宁国市运管所投诉。
经核实,宁国市运管所当天即将剩余运费从该配载业户保证金中扣除,这一举动引起了当地货运配载业的极大震动,成为配载业户向诚信经营方向发展的一个拐点。
为减少托运双方的运输纠纷,2005年5月,宁国市运管所牵头,联合宁国市工商局统一制定《货运运输合同》,套印工商局“格式条款合同备案章”,由宁国市物流中心统一发放。
如此,宁国市物流中心管理更加规范、运价更趋合理,其他各大企业全部解散了运输车队,把运输任务交给他们,推动了宁国市物流业的发展壮大。
至2009年,宁国市配载业户发展到25家,进驻宁国市物流中心经营的有19家,其中,年营业额达500万元以上的配载业户有4家,300万元以上的达15家,100万元以上的6家,已有90%的配载业户实行网上配载,网上交易,货损、货差、欠款、骗货纠纷逐年大幅减少。
仍未摆脱“弱小散”
但是,这些规范经营的场站收益却不理想,资源整合不够有力、硬件建设相对滞后、管理机制不够精细,物流发展从“传统”迈向“现代”尚需时日。
1.弱小资源有待整合
货运场站总量偏少,规模较小,几乎没有仓储型的企业。25家业户规模不大、功能不强,跟不上宁国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步调。
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宁国市绝大部分配载业户相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模化业户差距甚远,不少小型配载业户就是二三人“坐镇”,“夫妻站”、“兄弟站”小而不精,竞争力弱小。
物流中心虽然搬迁到城郊结合部,但与宁国市运输总量需求尚有差距,目前还没有一家仓储型企业,大量市内货运增加了城市道路交通压力。
许多个体货车还没有被有效整合到物流中心形成合力,散、小、弱式的经营事倍功半。这些车辆大都停在社会停车场“等米下锅”,形成“有车无站,有站无货”的现象,导致货运场站总体处于弱小状态,抗风险能力差。
2.软硬设施都不完善
货运场站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当前道路货运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个体业户,为降低费用,基本上实行门对门运输,货物装卸、配载基本不通过货运场站。对于这批“自力更生者”,配载业户只收取信息费。
究其原因,除与个体户经营观念有关外,场站的设施条件也是重要原因。现代物流所需的装卸设备、装卸平台,物流中心没有经济实力添置,所有装卸都通过人力完成,有的甚至直接在企业内完成;大部分道路货运场站不提供仓储服务,难以聚集大宗货物,遑论规模化发展。
对于货运交易信息,大部分货运场站还只是通过电话或传真来完成,很少使用计算机、条形码,信息化水平很低。经过宁国市运管所推广,已有90%的业户用上物流信息平台,但形式较单一,无法提供多式联运的服务。
3.货运市场亟待规范
货运市场过度无序的竞争,扰乱了货运业前进的步调。目前,货运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充斥着大量小型运输企业,他们大都只拥有几部车,有些甚至没有经营资质。
为获得生存空间,他们经常压价,有时甚至是采用非法的营运手段来“竞争”,减少营运成本几乎就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哪里管什么运输服务质量。
所以,包括车辆技术标准与车型、从业人员、注册资金、经营场地等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还有待完善,行业经营资质管理要加强,企业年审制度必须严格执行,不能走过场。
软硬兼施做大做强
1.“筹钱”需用心
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完善场站硬件建设。目前道路货运场站建设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因此需要采取多渠道的投融资方式。
当前,国家加快中西部经济建设发展的举措为宁国市送来了阵阵“春风”:一是对发展道路运输业的直接投资增多;二是给予道路运输业及其相关领域更多的优惠政策。
所以,如何享受“春风”,使“春风化雨”,是相关部门迫切需要思考的,合理规划场站、完善场站的硬件条件、提升运输服务功能是加快货运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在融资时,需本着投资与收益对等、经营机会与经营风险对等的原则,充分考虑到道路货运场站的社会性,从其公益性功能角度出发扶持。另外,要兼顾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规模设计上一般要超前,留有一定的余量。
同时,需制定相关的货运场站建设、管理标准,建好站更要管好站,争取早日形成集配载业户、仓储、信息交流、货运交易、停车等功能为一体的货运枢纽,以解决货运市场管理薄弱、市场集中度低、货运组织化水平低、仓储功能缺失等难题。
2.积极融入行业网络
充分利用物流信息网平台,提高货物组织水平。全国物流信息网已吸引了很多货主和运输企业进场交易,宁国市运管所据此积极引导、推广配载业户运用这一平台,组织当地货运从业人员进行应用培训。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推广以来,至今已有90%的配载业户实行了网上配载,提高了货运效率。
同时,全省道路货运场站物流信息平台的作用日益显现,能够提供市市之间、省省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服务,并逐步和全省运政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3.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利用条形码、数据库、POS和RFID技术,使货物数据信息快速输入、输出和管理;利用GIS、GPS监测车辆位置,降低回程空载率,并对货物进行跟踪;借助INTERNET、MRP和DRP技术,实现仓库远程联网管理,有效提高仓库的利用效率;利用专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加强资金管理。(作者单位:宁国市公路运输管理所)
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的宁国市,地处皖东南,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距沪、宁、杭三大城市仅170-300公里,良好的地理位置为宁国市发展物流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从企业运输队到物流中心
2001年前,宁国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配载业户,几家稍大的企业都靠自身的车队完成运输任务,如宁国海螺水泥公司、凤形耐磨球公司等,车队运输基本都是跑单趟,成本高、空驶率高。
2001年,配载业户的雏形开始出现,当时仅有4家,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主要是为一些小企业服务,影响力小得可怜。
随着宁国市经济的腾飞,特别是水泥、耐磨球、密封件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为该市跻身全国百强县立下了汗马功劳。2002年第一届山核桃节之后,农副产品如山核桃、青笋、茶叶、毛竹制品、禽业养殖也迅速走红,享誉全国,农副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这些都给宁国市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改变物流发展相对滞后的窘境,宁国市运管所曾深入调研,在宣城市率先成立货运管理办公室,主抓物流规范经营,引导货运配载业健康发展。
2004年,宁国市货运配载业户迅速发展到15家,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由于互相压价等不正当竞争,各类投诉与日骤增,严重损害了当地配载业户的形象。此时,宁国市运管所下定决心“力挽狂澜”。
2004年12月,宁国市运管所经多方努力引进外资800余万元,在工业开发区征地30亩,建造办公楼和停车场,成立了安徽省首家县级市物流中心——宁国市物流中心。
随后,宁国市运管所兼顾各方利益,将全市配载业户集中到物流中心经营,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规定发放经营许可证,实行运输纠纷保证金制度。
一起纠纷引发的变革
2005年的一起纠纷事件成为宁国市配载业户发展的转折点。
这年1月13日,福建省建瓯市货车司机郭某为宁国市一个配载业户运送高铭球,交货后,该配载业户用种种借口拖欠近6000元运费。4月13日,郭某无奈之下向宁国市运管所投诉。
经核实,宁国市运管所当天即将剩余运费从该配载业户保证金中扣除,这一举动引起了当地货运配载业的极大震动,成为配载业户向诚信经营方向发展的一个拐点。
为减少托运双方的运输纠纷,2005年5月,宁国市运管所牵头,联合宁国市工商局统一制定《货运运输合同》,套印工商局“格式条款合同备案章”,由宁国市物流中心统一发放。
如此,宁国市物流中心管理更加规范、运价更趋合理,其他各大企业全部解散了运输车队,把运输任务交给他们,推动了宁国市物流业的发展壮大。
至2009年,宁国市配载业户发展到25家,进驻宁国市物流中心经营的有19家,其中,年营业额达500万元以上的配载业户有4家,300万元以上的达15家,100万元以上的6家,已有90%的配载业户实行网上配载,网上交易,货损、货差、欠款、骗货纠纷逐年大幅减少。
仍未摆脱“弱小散”
但是,这些规范经营的场站收益却不理想,资源整合不够有力、硬件建设相对滞后、管理机制不够精细,物流发展从“传统”迈向“现代”尚需时日。
1.弱小资源有待整合
货运场站总量偏少,规模较小,几乎没有仓储型的企业。25家业户规模不大、功能不强,跟不上宁国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步调。
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宁国市绝大部分配载业户相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模化业户差距甚远,不少小型配载业户就是二三人“坐镇”,“夫妻站”、“兄弟站”小而不精,竞争力弱小。
物流中心虽然搬迁到城郊结合部,但与宁国市运输总量需求尚有差距,目前还没有一家仓储型企业,大量市内货运增加了城市道路交通压力。
许多个体货车还没有被有效整合到物流中心形成合力,散、小、弱式的经营事倍功半。这些车辆大都停在社会停车场“等米下锅”,形成“有车无站,有站无货”的现象,导致货运场站总体处于弱小状态,抗风险能力差。
2.软硬设施都不完善
货运场站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当前道路货运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个体业户,为降低费用,基本上实行门对门运输,货物装卸、配载基本不通过货运场站。对于这批“自力更生者”,配载业户只收取信息费。
究其原因,除与个体户经营观念有关外,场站的设施条件也是重要原因。现代物流所需的装卸设备、装卸平台,物流中心没有经济实力添置,所有装卸都通过人力完成,有的甚至直接在企业内完成;大部分道路货运场站不提供仓储服务,难以聚集大宗货物,遑论规模化发展。
对于货运交易信息,大部分货运场站还只是通过电话或传真来完成,很少使用计算机、条形码,信息化水平很低。经过宁国市运管所推广,已有90%的业户用上物流信息平台,但形式较单一,无法提供多式联运的服务。
3.货运市场亟待规范
货运市场过度无序的竞争,扰乱了货运业前进的步调。目前,货运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充斥着大量小型运输企业,他们大都只拥有几部车,有些甚至没有经营资质。
为获得生存空间,他们经常压价,有时甚至是采用非法的营运手段来“竞争”,减少营运成本几乎就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哪里管什么运输服务质量。
所以,包括车辆技术标准与车型、从业人员、注册资金、经营场地等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还有待完善,行业经营资质管理要加强,企业年审制度必须严格执行,不能走过场。
软硬兼施做大做强
1.“筹钱”需用心
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完善场站硬件建设。目前道路货运场站建设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因此需要采取多渠道的投融资方式。
当前,国家加快中西部经济建设发展的举措为宁国市送来了阵阵“春风”:一是对发展道路运输业的直接投资增多;二是给予道路运输业及其相关领域更多的优惠政策。
所以,如何享受“春风”,使“春风化雨”,是相关部门迫切需要思考的,合理规划场站、完善场站的硬件条件、提升运输服务功能是加快货运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在融资时,需本着投资与收益对等、经营机会与经营风险对等的原则,充分考虑到道路货运场站的社会性,从其公益性功能角度出发扶持。另外,要兼顾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规模设计上一般要超前,留有一定的余量。
同时,需制定相关的货运场站建设、管理标准,建好站更要管好站,争取早日形成集配载业户、仓储、信息交流、货运交易、停车等功能为一体的货运枢纽,以解决货运市场管理薄弱、市场集中度低、货运组织化水平低、仓储功能缺失等难题。
2.积极融入行业网络
充分利用物流信息网平台,提高货物组织水平。全国物流信息网已吸引了很多货主和运输企业进场交易,宁国市运管所据此积极引导、推广配载业户运用这一平台,组织当地货运从业人员进行应用培训。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推广以来,至今已有90%的配载业户实行了网上配载,提高了货运效率。
同时,全省道路货运场站物流信息平台的作用日益显现,能够提供市市之间、省省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服务,并逐步和全省运政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3.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利用条形码、数据库、POS和RFID技术,使货物数据信息快速输入、输出和管理;利用GIS、GPS监测车辆位置,降低回程空载率,并对货物进行跟踪;借助INTERNET、MRP和DRP技术,实现仓库远程联网管理,有效提高仓库的利用效率;利用专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加强资金管理。(作者单位:宁国市公路运输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