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几年,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工作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科学调查与有效评估是开展相关素养培训服务的前提.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包括认知与观念、行为与技能的网络素养构成框架,并基于此编制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问卷,抽样调查我国某高校1073名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采用描述性分析、差异检验、聚类分析方法考察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水平、不同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差异、大学生网络素养特征人群分类.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素养在行为与技能维度得分低于认知与观念维度;网龄、家庭居住地、家庭资本方面存在
【机 构】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北京10087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工作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科学调查与有效评估是开展相关素养培训服务的前提.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包括认知与观念、行为与技能的网络素养构成框架,并基于此编制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问卷,抽样调查我国某高校1073名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采用描述性分析、差异检验、聚类分析方法考察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水平、不同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差异、大学生网络素养特征人群分类.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素养在行为与技能维度得分低于认知与观念维度;网龄、家庭居住地、家庭资本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普遍存在网络媒介认知不足和网络接触习惯不良问题.本研究基于研究结果对正确认知网络世界、不良上网习惯隐患、提升网络信息素养与联通能力、家庭资本在网络素养中的折射四个问题展开讨论,期望文章结论能够为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与培训提供支撑.
其他文献
教育元宇宙的虚拟与真实、线上与线下融合特征,将极大拓展教与学的时空边界,促进教学观念与模式的变革.本研究首先从教育元宇宙的虚拟重现、虚拟仿真、虚实融合和虚实联动四个应用层次入手,分析教育元宇宙在情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游戏化学习和教学研训场景中的应用潜力,然后指出教育元宇宙在行业标准、信任机制和应用导向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最后从政府部门、教育主体、行业和企业多方协同的角度,提出制定行业标准、建立管理制度和培育典型案例等推进策略.本研究从教育元宇宙的应用视角,探析其应用潜力、风险挑战及未来发展,可为我国教育元
后疫情时代,教育形态已经发生重大变革,不断向着大规模、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元宇宙被称为是第三次互联网革命,是通过去中心化架构对真实场景进行镜像的虚拟社会和社交网络.教育是元宇宙的主要行业场景和创新通道,开展教育元宇宙研究是寻求高质量教育发展道路、重塑教育主体间关系、解决教育公平等社会问题的重要方式.然而,元宇宙形态将走向何种未来以及面临何种挑战,产生何种社会影响,亟需“热炒作”下的“冷思考”.本研究从技术-社会互构视角出发,分析了教育元宇宙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及其特点和应用案例,旨在厘清教
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引领教育变革创新的战略性技术,如何推动教师主动探索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自适应教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教师作为未来教育教学工作创新主体,既要发挥基于人工智能协作的创新意识,更要面对AI环境的创造力培养,必须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多元交互,积极跨界,重塑自身的工作态度、角色和工作效能.面对发展迅猛的复杂技术,以及人机协同共存、共融、共生发展的真实需求,未来教师应转变和提升对智能技术的应用意识与能力,从而获得更高的发展动力,体现自我价值.
教育游戏作为备受关注的教育技术,近年来在国内的推广和使用并不顺利.技术接受模型认为,除了技术本身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还存在其他外部变量显著影响该技术的系统使用.为了解我国教师对教育游戏的接受状况,检验技术接受模型中可能的外部变量,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使用经过结构化检验的标准问卷抽样调查了6809名教师.研究发现,性别、年龄、教师学历、学校类型、城乡差别等因素对教师的接受过程产生一定影响,但程度较弱.相对而言,技术准备和主观印象因素的影响更显著和重要.研究据此对原有接受模型进行了完善.新模型在保留主观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