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uc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改变命运!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好习惯,会让人终身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我是一名音乐教师,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奋斗了八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音乐教师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这要求我们音乐教师不断地思考、探索和创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来看待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具体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从细小之处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重点在于‘育’。所谓‘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这样,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简单地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我就谈一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进行音乐课堂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明确音乐课堂常规要求
  要想让学生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良好习惯,就必须让学生明确和了解其具体要求。首先是课前准备,主要是要求学生备好学具;其次是学生上课时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还要勇于回答和提出问题;再次是教师在教学之初,就要给每一位学生讲解和示范正确的朗读歌词、演唱歌曲、演奏课堂乐器等姿势,并提出明确要求(如乐器怎么拿?怎么演奏?怎么摆放等)。
  2.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把课堂常规训练放在音乐中进行
  音乐课的常规训练和其他学科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之处。不同点在于对学生进行站、立、坐、进出教室等课堂常规训练要放在音乐中进行,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各项练习。如听音乐做律动进教室,坐下后听音乐拍手,安定学生的情绪;听上行的音阶表示起立上课,通过师生问好歌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同时达到融洽师生感情的目的;用简短的音乐或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儿歌,让学生安静坐好,这些充分体现出语言、动作以及课堂活动的音乐性,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在充满音乐氛围的常规训练中逐渐形成。
  3.持之以恒抓落实
  (1)树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中树立好的榜样非常必要。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发现和表扬备好学具快、静、齐的,时刻注意保持良好坐姿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等好的典型,引导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使学生学有榜样。
  (2)搞比赛
  在树榜样的同时,我在所教班级积极开展人与人、组与组之间的相互挑战,进行遵守音乐课堂常规的比赛,从而强化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意识,激发学生力争上游、不甘落后的上进心,使之在音乐学习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二、培养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习惯
  听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理解、想象的过程。“听”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要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听音乐的方法,养成认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随着参与听赏的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从感官的欣赏到理性的分析,根据旋律的起伏与平稳、节奏的紧凑与松弛,以及不同的力度、速度、节拍、演唱形式等,来“听”出音乐作品所表现的不同情绪、风格和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如欣赏《动物世界》,让学生通过听赏感受不同动物的音乐形象:钢琴演奏的“狮吼”是最具特色的,一连串的上行音阶,听起来很像雄狮的怒吼;大管深沉、厚重的音色表现了乌龟迟缓而笨重的形象;单簧管丰满、圆润的音色奏出了小兔子轻快跳跃的旋律等等。当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美”挖掘出来时,学生就会对聆听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由被动的“要我听”变为自觉的“我要听”,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情感体验的良好习惯
  1.注重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常这样启发学生:作曲家在每首音乐作品里面都表达了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它像一个个谜藏在乐曲里面等着我们去发现,你能发现它们吗?看看你能不能成为作曲家的知音!想一想,你可以怎样把这种情感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理解音乐作品,用心演奏,用情歌唱,努力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进而陶冶其情操、启迪其智慧,激发其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并通过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重要理念。
  2.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演唱发声方法
  在音乐课上,有时会遇到学生“喊唱”的现象,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儿童表现欲的驱使,他们会为了显示自己声音大,而用上全身力气喊唱。另外,高年级的同学有时也会因为特别喜欢某首歌曲,在演唱时相互感染、群情激奋而出现“喊唱”的现象。但是“喊唱”是一种不科学的演唱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因势利导,予以纠正。如在学生演唱教材歌曲《摇篮曲》之前,我启发学生:“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曲吗?摇篮曲是一种哄孩子入睡时演唱的歌曲题材,我们想象妈妈哄宝宝入睡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我们的声音应该怎样?”学生都会说:“要轻轻地唱。”在整个演唱过程中,歌声轻柔亲切,充满了妈妈催宝宝入睡的关爱之情,学生明白之后就不会再喊唱了。因此,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演唱发声方法,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然后再慢慢掌握歌唱的要求和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用“情“歌唱,科学发声,防止喊唱的好习惯。
  四、运用激励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我特别注重学生在音乐课上表现出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寻找一切机会给予激励和肯定。如一个良好的坐姿,一次认真欣赏他人的演唱,一次专心聆听音乐或一次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等等,我均会给予赞许的目光或当众表扬,让其他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并奖予一朵小红花,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带着成功的喜悦,不断地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我还发现学生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有时,老师一个激励的眼神,一个对学生竖起的大拇指,给他音乐书上扣一个小红旗,他会兴奋好几天。激励行为对于老师来说看似不起眼而可以忽略的小动作,实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改革意识的很直观体现,是唤起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措施。凡是被老师表扬过的学生,上课纪律好了、带学具也齐了、唱的歌、吹的小曲子都带有情感了!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激励评价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早日形成。在教师的激励下,我们能看到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纪律表现良好、主动参与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课堂教学秩序良好、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有明显进步。这样,学生在和谐的音乐氛围中不但学会了如何在音乐课上进行学习,同时也初步养成了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形式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种好的学习习惯,我除了有意识地去培养,去提醒,去督促学生养成之外,还要做到坚持,坚持到每一堂课,坚持到每一次活动。让音乐教育伴随着行为习惯的训练融入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学生的全面发展中,使学生能身心放松地、愉快地参加到音乐学习活动中,以此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中各方面表现出来的都是他们的天性,只要教师能善于引导,这些特点将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条件。让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起努力吧!让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孩子们飞翔的翅膀,让每一个孩子能在音乐乐园里,快乐地学习,尽情地飞舞,让孩子笑容像花朵般绽放,灿烂成春!
  【作者单位:深圳观澜中心小学 广东】
其他文献
汽车涂装中危害最大的就是阴极电泳缩孔了,它不但对涂膜的外观质量有着影响,而且还会破坏涂膜的完整性,从而直接影响耐蚀性。电泳成孔现象一旦形成,一般具有连续性,而且还会出现大
伴随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在网络氛围中打造学习环境已变成当代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式。在现阶段教育教学变革中,翻转课堂已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高职英语教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进程中
当前的环境监测中已经开始广泛的使用生物监测技术,这是一种新型的监测技术,就是依据生物学的相关原理,对单独生物体、群落以及种群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影响等反应而进行评价
在我国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逐步加剧的情形下,国民养老这一问题引起社会的重点关注,尤其是农村地区养老保险问题是否能够很好的解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在我国主要的
为了适应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在课程中引进Sakai平台,阐述Sakai平台的背景、理论、方法、成果,建构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实施,效果显
为了了解消费者线上送礼的决策,我们将期望确认理论作为基础架构,结合感知价值和信任,提出了新的研究模型.该模型共包括5个构面(感知价值、确认程度、信任、满意度和购买意向
汉语形象中的现代文人自我:汪曾祺后期小说语言研究,周志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著名学者钱锺书曾这样总结中西方学术的交流: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管锥篇·序》,钱锺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P1)。用他另一个常用的词来描述就是“打通”——打通中西,打通古今,打通各门临近学科。中西方学术固然有差异,但在思维层次、心理惯例等方面也有可资互相阐发之处。假如我们不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