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来源 :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ling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谅我这一生爱自由
  话说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去往杭州,远离朝堂。赴任途中,只见夕阳西下,江面波光粼粼,半江碧水,半江赤水。白居易不禁吟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
  这首诗展现了白居易离开朝廷后轻松惬意的心情,格调清晰,自然可爱……打住!打住!
  我们都知道,入朝为官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当诗人遭遇罢免、流放,远离朝堂之后,所作的诗词一般都会展现自己壮志难酬,心情更是凄苦惨淡。比如杜甫登岳阳楼时就曾感叹自己报国无门:“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陆游被弹劾罢官后也心有不甘:“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读了这些古人的诗词,更让人疑惑了。怎么白居易就这么与众不同?为什么他在离开朝廷之后,创作的诗却是如此的轻松灵动?他的内心就没有一丝凄凉吗?难道说他就喜欢归隐田园的生活?那为什么他一开始会选择入朝为官呢?
  “原谅我这一生爱自由,也怕有一天会跌倒……”看,白居易唱着《海阔天空》向我们走来了,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他的的故事吧!
  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
  要说白居易为何入朝当官,不得不说说当时唐朝的风云变幻了。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方面都领先于世界。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国力呈断崖式下跌。因此,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想要复兴唐朝。这可谓是仁人志士们心中最浪漫的事儿,就好像超人的浪漫是拯救地球一样。白居易呢?他也不例外。
  受环境的影响,白居易从小的梦想就是复兴唐朝,实现伟大的盛唐梦!因此,他选择仕途,也就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儿了。他的才华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官场上势如破竹,一路高升,前途一片光明。在这期间,白居易从未被高官厚禄迷惑双眼。他心系百姓,认为自己应该“达则兼济天下”,让皇帝看见百姓的疾苦,从而救民于水火之中。怎么做呢?白居易拿起了他最鋒利的武器——笔。他举着这柄“尖刀”,刺向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用诗文揭露了百姓生活的疾苦。
  怀着冷却了的心飘向远方
  然而这样的白居易,在当时混乱不堪的官场,就像浑水里的一股清流,黑夜中的一颗明星。白居易因为直言不讳得罪了高官,看似一片祥和的官场,其实暗潮涌动,山雨欲来风满楼。
  终于,机会来了。
  白居易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孝。归来之后升职辅佐太子。这时的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宰相在上朝途中遭人刺杀!如果把皇帝比作董事长,宰相比作总经理,连总经理在上班路上都被暗杀了,谁还敢去上班?官员们得等到天大亮的时候才敢出门。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董事长”都已经准备好开早会了,“员工们”还没来呢!
  白居易自然不是这样胆小如鼠的人,于是他第一个上书请求缉拿凶手。这时的官员们却群情激奋,纷纷指责白居易:“你的工作是辅佐太子,这事儿不归你管!”“没错,你这是越职!”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白居易背着“罄竹难书”的罪行,被一再罢免,最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虽然后来白居易重返朝廷,却不再被朝廷重用。心灰意冷的他看着藩镇割据、牛李党争不断,朝廷一片混沌黑暗,最终下定决心,远离这是非之地。于是他自己申请外放,怀着一颗冷却的心,飘向远方——杭州。
  保全性命造福一方
  躲避了朝廷勾心斗角的纷乱,卸下了心中的大石,白居易轻松愉悦了不少。这才有了我们课本中的那首《暮江吟》轻松惬意的诗句。
  白居易曾言: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中隐》(节选)
  他认为大隐也好,小隐也罢,都不如中隐,在朝廷当个闲官,不愁吃穿还有俸禄。这时的白居易年过五十,早已不是曾经那个踌躇满志的少年了,但他真的就这样每日吃喝玩乐,闲散自由了吗?难道他不再顾念疾苦的百姓了吗?其实,白居易并没有像诗中说的那样,远离政治。
  他见杭州的六口古井早已堵塞,便主持重修古井,解决老百姓的吃水难题;
  他见西湖农田干旱,便实地考察、制定新政,与当地搜刮民脂民膏的利益集团抗争,用通俗易懂的碑文动员百姓,最终解决了西湖农田灌溉的问题,促进杭州商贸繁华;
  他离开杭州之时,把多年积攒下来的俸禄都留在了杭州,作为市政基金,这笔钱支撑杭州直到唐朝末年。
  即使这样,白居易仍然觉得自己做的不足——
  他离任时只取走了天竺山的两片石头,却仍觉得无颜面对百姓: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三年为刺史》(二首)
  唱着歌,白居易走远了。白居易知道,谁都有可能背弃理想,但是他仍然坚持自我,仍然心系百姓,哪怕这条道路上只剩他一人。
  其实,“中隐”就是白居易在保全性命的前提下为百姓服务。虽然他不说,但是史书记得,杭州记得,百姓记得。“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偏居一隅的白居易其实还是曾经那个心系天下的少年。
其他文献
全书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十二岁的雨来生活在晋察冀北部的一个小村庄,他希望成为一名八路军。有一次,交通员李大叔跑到雨来家藏进了地洞里,鬼子冲了进来,对雨来威逼利诱,他都没有说出真相。鬼子就把雨来拖到河边准备枪毙,雨来跳进河里逃脱。一天,鬼子到雨来家搜查,杜绍英被鬼子抓住了,雨来及时找到了援助部队,救下了杜绍英。八路军大部队傍晚来芦花村住,夜晚鬼子得到消息来进攻芦花村,鬼子死了一大半,八路军也走了。
期刊
考场试题  题目:我最喜欢的小动物  要求:同学们都见过很多动物,天上的飞鸟,地上的爬虫,水里的游鱼,动物园里的猴子大象,家里养的小猫小狗……大家一定和动物发生过动人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写写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小动物。不少于350字。  构思引路  一、写小动物的关键是描写它们的特征,可以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小动物的某个特征,展
期刊
文题再现  叶圣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了爬山虎的生长秘密;法布尔观察了很久,终于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过程;比安基更是用日记的形式,记下了燕子窝的变化。我们也可以试着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下你的收获!  (配合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训练)  大手导写  一、确定对象,观察有序  写作之前,我们先要确定观察的对象。因为本次习作需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所以我们最好选择身邊的事物。如小猫、兔
期刊
7月2日 星期二 晴  好可爱的小猫呀!它们比我的手掌大一点点,小小的耳朵,全身毛茸茸的。一只皮毛是黄色的,另一只和猫妈妈一样是黑色的。猫妈妈一只爪子搭在小猫身上,安详地眯着眼睛。仔细看,小貓还没有睁开眼睛呢。  7月22日 星期日 晴  今天,我拿奶奶的毛线球逗小猫玩。小黄警惕地跑到了一边,小黑看到滚过来的小球,先是试探性地伸出爪子轻拨一下,毛线球就滚了起来。看小猫那认真的样子,好像在想:看你往
期刊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它很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平时,你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吗?下面五位同学,对班里同学的视力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出影响视力的原因,还提出了保护视力的建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武跃轩:我先说说我们班同学们的视力情况吧!我们班,只有两名同学近视;我们学校总人数近两百人,近视人数不超过15个人。  我们的学校是农村学校,近视的人数和市里学校相比,真是少之又少。我认为市里的同学除了正常的学习
期刊
眼睛的余光瞟到脚边,冯再淳酷爱的玩偶小侠客骑着一匹又脏又破的马儿,双手抓住鬃毛,正眯着双眼,咧嘴笑道:“伙计,我没来迟吧?为了给你送上真诚的生日祝福,我好不容易从拥挤的玩具箱中爬出来。幸亏遇见这匹红马,才能在零点钟声敲响以前赶到。”  冯再淳乐不可支:“你不就在离我不足三米远的墙角吗?说得好像相距三公里。”他指了指收纳玩具的箱子。  小侠客伸手拍拍马头:“红马太年迈,跑得太慢。”  “你不是会飞跃
期刊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由黄州被贬官到汝州,途经九江,游览庐山,在庐山西麓的西林寺墙上题写了这首诗。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丘壑纵横、峰峦起伏,显得特别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
期刊
一、1.风筝 凌空 丧气 无奈 牙齿 掩护 顽皮 预料 哄堂大笑 无缘无故 2.shān dīng dìng zhàng  二、1.顽 玩 辫 辩 辨 2.(1)A (2)B (3)C 3.(1)希望 (2)失望 (3)愿望 (4)猛烈 (5)热烈 4.A 5.B  三、通情 失色 风雨 声色 思义 惊动 毫无 应手 1.通情达理 2.得心应手  四、1.鹅一口把我当胸的衣襟咬住了。2.我一回到
期刊
我的爷爷就像憨豆先生,总爱做些好笑又古怪的事。  他总爱穿那件已经穿了十年的洗得发白的绿夹克,还称自己是“绿色侠客”。天热时他会脱了上衣打“赤巴”,露出一身“排骨”,那时候我还有点不敢看那一根根凸现出来的骨頭。  小时候爷爷总骑着他的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全身都在“哐啷”作响的自行车接我放学。我坐在车后抓着爷爷的衣角,感受到他屁股轻微抬起来使劲踩踏板,但车似乎总快不起来。偶尔遇到前面有行人挡住去路,爷
期刊
战国末年,史称“七雄”,其实真正“雄”的只有秦、齐、楚。齐国最富,楚国最大,秦国则是变法最彻底。三家的争斗最后落实在军事上。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锐不可当,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惨败而逃。  秦王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边境。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立即发重兵作战,成天疲于奔命。老将王翦却摆出一派守势,鼓励将士吃饱喝足,养精蓄锐,加强操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