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去马叔的Tiny是在夏日的夜晚,坐在门口的椅子上饮着一杯混合着咖啡的酒和他就像老友一样聊着北京的夜晚,身后的餐厅里顾客如织,正坐在我们身后的是孟京辉的话剧《恋爱的犀牛》的男主角。
亦如它的名字一般,最开始的Tiny是个隐藏在单元楼里的小精酿酒馆,后来辗转开了新店才加入了晚餐还有咖啡,颇有几分深夜食堂的意味。后厨展露出的小小窗口里厨师打开一颗新鲜的海胆,是好看的橙黄色,这边是桌子上冒着粉红色气泡的波子汽水,几串烤猪颈肉烤到入口即化简直是当天晚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浓墨重彩,一杯夹杂着咖啡的马天尼被端上桌,夜晚便从这张小小的酒桌开始。
“二十多岁的这个时候,夏天的夜晚我大概会从静安庄跨过三元桥走到三元里等我朋友下楼,他住14楼,我们就在三元桥某个安静的绿化带抽根烟聊聊天把这一晚上消磨过去。”马叔这么回忆着自己年少时的夜晚,那时候的北京没有现在炎热,人也没有那么多。
其实在成为Tiny的老板之前马叔更著名的身份是乐队的贝斯手,马继亮这个名字常年混迹在Live House的人大多都有所耳闻。那时候的夜晚他大多是在大大小小的Live House度过,演出稠密的时候一年要演个一百多场,“那时候在Live House也算是一种夜生活,但是我一般是下午调完音就回家了,在外地就是回宾馆,我一般会最晚一个去场地,有时候他们就会给我发短信,前面的乐队就剩两首歌了你赶紧过来,演完了我会第一个走”回忆着演出的时光大多数的时候马继亮都是最后一个到场又早早退场的人,因为他说在陌生人面前他很难放松自己。
同很多在台下仰望着马继亮的人一样,如今与他合开这间餐厅之一的韦寒夜也曾经是他的一位歌迷,那时候他的夜生活是在城市里大大小小的Live House展开的,“那时候每周五必去看演出,我在星巴克打工会把剩下的糕点打包背着去看演出,看这些摇滚乐手的演出和那些明星的不同,你可以在门口跟他们聊天,你可以跟你喜欢的乐手一起开店,他们没有很大的距离感,然后就把吃的拿出来一吃”。韦寒夜说曾经在Live House看演出是他的精神支柱,因为在这些歌手背后可以看见他们对于生活的、对于社會的态度。
生活总是要归于平静,当两个男人闹腾不起来的时候,Tiny成为了他们的避风港,马继亮说“现在的夜生活就是看店,端盘子,收盘子,摆盘,点单,跟人家介绍一下酒。”而韦寒夜说“你站在吧台后面跟别人分享一件事也是挺好的一件事,能跟别人交换生活经验。”
如同北京的夜晚连接了咖啡师韦寒夜和乐手马继亮这样惺惺相惜的人,在Tiny你会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切感,这里有曾经马叔的乐迷们、下班后忙里偷闲的白领、总是失眠的大叔,他说来这里喝几杯他才能睡得安稳。
有人说日剧《深夜食堂》的可贵之处是一种时刻隐忍着的真诚,并不可以煽情,也不过多解释,这是我们热爱这部剧的原因,而追究起来喜欢Tiny的原因也大抵是如此,喝着马叔凭直觉选来的酒,坐在这间被他戏谑是四不像的店里,突然感受到一股莫名的真诚感,我想,这间小小的Tiny就是属于北京的深夜食堂。
夜渐渐地深了,但是属于Tiny的夜晚才刚刚开始。
Q = 《北京青年》周刊
M = Tiny创始人马继亮
W = Tiny空间合作伙伴韦寒夜
Q:跟马叔一起合作开店的感觉怎么样?
W:可能很多人觉得玩摇滚乐的人做事不太靠谱,但是马继亮是那种特别低调、做事很认真的人,有个细节是之前他跟我们一边说话一边墩地的时候,他会把那个拖把洗干净然后把上面的毛摘干净的人,他是个有洁癖的摇滚乐手,是个认真做事并且很有自己的一套逻辑的人,所以我觉得跟他一起合作非常放心。包括他把之前店里的东西挪到这个店里也是在节约成本,这都说明他是一个认真做事情的人,因为对于现代人来说,省钱是最难的。
Q:我看这里的很多人都跟你们很熟悉,所以是因为开店跟他们成为朋友了吗?
W:很多来店里的客人我们都会跟他们成为朋友,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人会因此跟你产生联系,之前有个上咖啡课的一位客人我们加了微信,但是当时别人问她是什么职业的时候,她说保密,其实她是阜外医院的大夫,她说我们老要熬夜还有做手术没有咖啡是不行的,手术灯、无菌室的那种生活太需要一点调剂了,我们的享受就是每天早上起来在咖啡机那接一杯咖啡,互相尝尝。这种东西在我没有开店之前我是不敢想象的,医生是这么大的一个喝咖啡的群体,而且因为她我对医患关系也有了新的认知。慢慢地,你会发现客人变成了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Q:在北京吃饭的地方很多,你们觉得跟别的店相比Tiny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W:我觉得我们的店和那些连锁店的差别就在这,外来的人要想了解一座城市不就是通过这些小店吗?它离客人更近,是一个人情味的体现。
M:现在来的客人基本是客人带客人,因为在北京做这种生意竞争很激烈,我觉得我们没有什么东西是超过别人的,我们的啤酒也不是手工啤酒做的最好的,炭火烧也不是最好的,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服务和氛围吸引客人,让大家觉得在这消费是值得的,我们做的老店在这方面也是很有信心的,我们那个店虽然小没什么吃的,就是靠酒和氛围来留住人,来的客人不会说只喝一杯就走,而且他们会持续来。
Q:一般你会怎么选择店里要上什么样的酒?
M:我个人也不是酿酒师,我对于啤酒的感受纯粹是来自于个人,我觉得这酒好喝我就推荐给大家,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对我来说一杯好喝的酒我会不知不觉的把它喝完了,但是一杯难喝的酒别人给我打过来,我走的时候那杯酒都不会喝完。
Q:因为Tiny有啤酒、咖啡还有美食,所以你觉得你对它的定位是什么样的?
M:我觉得这家店是一个四不像,从出品来说餐方面我觉得过关了,酒就是之前那家店的延续,居酒屋我没有刻意想要去做,有很多居酒屋会放很多画贴很多日式的海报,再放点日本的音乐,一进来就要喊日语的欢迎光临,我就觉得没必要,那个也不是我的强项,我就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我的菜单全是中文的,手写的,我有我的诚意在里面,也好看,东西你觉得好吃,酒你觉得好喝就够了。
如果让你跟大家介绍一下Tiny你会怎么介绍?
我觉得这就是北京的深夜食堂,热爱咖啡、热爱精酿啤酒、热爱美食的朋友都可以来这里,在这里你可以把晚饭和喝啤酒这件事连在一起。而且我觉得大家需要另外一个空间去获取点灵感,在这里的人也都挺有生活经历的。我们希望可以和顾客交流聊天,也希望这可以成为大家工作之余的一个精神慰藉,其实有的时候我在咖啡馆都想骑车过来喝杯啤酒再回去,让大脑放松一下,有个生活的调剂。
亦如它的名字一般,最开始的Tiny是个隐藏在单元楼里的小精酿酒馆,后来辗转开了新店才加入了晚餐还有咖啡,颇有几分深夜食堂的意味。后厨展露出的小小窗口里厨师打开一颗新鲜的海胆,是好看的橙黄色,这边是桌子上冒着粉红色气泡的波子汽水,几串烤猪颈肉烤到入口即化简直是当天晚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浓墨重彩,一杯夹杂着咖啡的马天尼被端上桌,夜晚便从这张小小的酒桌开始。
“二十多岁的这个时候,夏天的夜晚我大概会从静安庄跨过三元桥走到三元里等我朋友下楼,他住14楼,我们就在三元桥某个安静的绿化带抽根烟聊聊天把这一晚上消磨过去。”马叔这么回忆着自己年少时的夜晚,那时候的北京没有现在炎热,人也没有那么多。
其实在成为Tiny的老板之前马叔更著名的身份是乐队的贝斯手,马继亮这个名字常年混迹在Live House的人大多都有所耳闻。那时候的夜晚他大多是在大大小小的Live House度过,演出稠密的时候一年要演个一百多场,“那时候在Live House也算是一种夜生活,但是我一般是下午调完音就回家了,在外地就是回宾馆,我一般会最晚一个去场地,有时候他们就会给我发短信,前面的乐队就剩两首歌了你赶紧过来,演完了我会第一个走”回忆着演出的时光大多数的时候马继亮都是最后一个到场又早早退场的人,因为他说在陌生人面前他很难放松自己。
同很多在台下仰望着马继亮的人一样,如今与他合开这间餐厅之一的韦寒夜也曾经是他的一位歌迷,那时候他的夜生活是在城市里大大小小的Live House展开的,“那时候每周五必去看演出,我在星巴克打工会把剩下的糕点打包背着去看演出,看这些摇滚乐手的演出和那些明星的不同,你可以在门口跟他们聊天,你可以跟你喜欢的乐手一起开店,他们没有很大的距离感,然后就把吃的拿出来一吃”。韦寒夜说曾经在Live House看演出是他的精神支柱,因为在这些歌手背后可以看见他们对于生活的、对于社會的态度。
生活总是要归于平静,当两个男人闹腾不起来的时候,Tiny成为了他们的避风港,马继亮说“现在的夜生活就是看店,端盘子,收盘子,摆盘,点单,跟人家介绍一下酒。”而韦寒夜说“你站在吧台后面跟别人分享一件事也是挺好的一件事,能跟别人交换生活经验。”
如同北京的夜晚连接了咖啡师韦寒夜和乐手马继亮这样惺惺相惜的人,在Tiny你会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切感,这里有曾经马叔的乐迷们、下班后忙里偷闲的白领、总是失眠的大叔,他说来这里喝几杯他才能睡得安稳。
有人说日剧《深夜食堂》的可贵之处是一种时刻隐忍着的真诚,并不可以煽情,也不过多解释,这是我们热爱这部剧的原因,而追究起来喜欢Tiny的原因也大抵是如此,喝着马叔凭直觉选来的酒,坐在这间被他戏谑是四不像的店里,突然感受到一股莫名的真诚感,我想,这间小小的Tiny就是属于北京的深夜食堂。
夜渐渐地深了,但是属于Tiny的夜晚才刚刚开始。
Q = 《北京青年》周刊
M = Tiny创始人马继亮
W = Tiny空间合作伙伴韦寒夜
Q:跟马叔一起合作开店的感觉怎么样?
W:可能很多人觉得玩摇滚乐的人做事不太靠谱,但是马继亮是那种特别低调、做事很认真的人,有个细节是之前他跟我们一边说话一边墩地的时候,他会把那个拖把洗干净然后把上面的毛摘干净的人,他是个有洁癖的摇滚乐手,是个认真做事并且很有自己的一套逻辑的人,所以我觉得跟他一起合作非常放心。包括他把之前店里的东西挪到这个店里也是在节约成本,这都说明他是一个认真做事情的人,因为对于现代人来说,省钱是最难的。
Q:我看这里的很多人都跟你们很熟悉,所以是因为开店跟他们成为朋友了吗?
W:很多来店里的客人我们都会跟他们成为朋友,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人会因此跟你产生联系,之前有个上咖啡课的一位客人我们加了微信,但是当时别人问她是什么职业的时候,她说保密,其实她是阜外医院的大夫,她说我们老要熬夜还有做手术没有咖啡是不行的,手术灯、无菌室的那种生活太需要一点调剂了,我们的享受就是每天早上起来在咖啡机那接一杯咖啡,互相尝尝。这种东西在我没有开店之前我是不敢想象的,医生是这么大的一个喝咖啡的群体,而且因为她我对医患关系也有了新的认知。慢慢地,你会发现客人变成了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Q:在北京吃饭的地方很多,你们觉得跟别的店相比Tiny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W:我觉得我们的店和那些连锁店的差别就在这,外来的人要想了解一座城市不就是通过这些小店吗?它离客人更近,是一个人情味的体现。
M:现在来的客人基本是客人带客人,因为在北京做这种生意竞争很激烈,我觉得我们没有什么东西是超过别人的,我们的啤酒也不是手工啤酒做的最好的,炭火烧也不是最好的,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服务和氛围吸引客人,让大家觉得在这消费是值得的,我们做的老店在这方面也是很有信心的,我们那个店虽然小没什么吃的,就是靠酒和氛围来留住人,来的客人不会说只喝一杯就走,而且他们会持续来。
Q:一般你会怎么选择店里要上什么样的酒?
M:我个人也不是酿酒师,我对于啤酒的感受纯粹是来自于个人,我觉得这酒好喝我就推荐给大家,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对我来说一杯好喝的酒我会不知不觉的把它喝完了,但是一杯难喝的酒别人给我打过来,我走的时候那杯酒都不会喝完。
Q:因为Tiny有啤酒、咖啡还有美食,所以你觉得你对它的定位是什么样的?
M:我觉得这家店是一个四不像,从出品来说餐方面我觉得过关了,酒就是之前那家店的延续,居酒屋我没有刻意想要去做,有很多居酒屋会放很多画贴很多日式的海报,再放点日本的音乐,一进来就要喊日语的欢迎光临,我就觉得没必要,那个也不是我的强项,我就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我的菜单全是中文的,手写的,我有我的诚意在里面,也好看,东西你觉得好吃,酒你觉得好喝就够了。
如果让你跟大家介绍一下Tiny你会怎么介绍?
我觉得这就是北京的深夜食堂,热爱咖啡、热爱精酿啤酒、热爱美食的朋友都可以来这里,在这里你可以把晚饭和喝啤酒这件事连在一起。而且我觉得大家需要另外一个空间去获取点灵感,在这里的人也都挺有生活经历的。我们希望可以和顾客交流聊天,也希望这可以成为大家工作之余的一个精神慰藉,其实有的时候我在咖啡馆都想骑车过来喝杯啤酒再回去,让大脑放松一下,有个生活的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