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本人试图从影响谚语翻译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剖析,提出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兼意译和释译四种翻译模式,以期收到良好成效。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翻译方法
一、 引言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曾经说过:“The 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硕果累累的一枝,是语言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何为谚语呢?《谚语·歇后语概论》给谚语下了如此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戒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话语”。英语一则谚语告诉我们:“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 of daily 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生活的产物)英国搜集家Thomas Fuller曾对谚语作过描述:“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英国首相John Russel认为谚语是:“众人的智慧,一人的妙语。”
以上观点虽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谚语的特点:1、智慧的闪光2、经验的结晶3、精美的语言4、人生的启迪5、无翼的飞翔6、真实的写照。一般我们对谚语的含义理解为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它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 。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试图从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和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两个方面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做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能够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神话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例如: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习习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多拂尔海峡(the straits of Dover),东面隔北海(the North Sea)。这里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例如: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 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要想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的比喻意义相似。
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大鱼吃小鱼。
这条谚语形象的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激烈斗争,相互倾轧的状况。
He that would sail without danger must never come on the main sea. 谁在航行时不冒险,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
这条谚语比喻“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相当于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降雨量特别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响,又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 (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rain. (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Dog does not eat dog. (狗不吃狗。)
这条谚语比喻“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与这条英语习语相近的汉语有:“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Love me, love my dog. (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观点意见。同这条谚语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rise up with fleas. (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近似与汉语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猫也是英美文化的宠物,多用来比喻女人,猫和狗一样,常被比喻成人,自然也引出不少谚语。
All cats are grey in the dark.(所有的猫在黑暗中都是灰色的。)
这条谚语比喻“人在未成名时,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
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命。)
在英美文化习俗中,传说猫天资聪明,动作灵敏,在很多其他动物会被伤害的情况下,猫都能逃脱劫难。这条谚语比喻“生命力极强”。
A cat in gloves catches no mice. (戴手套的猫捉不到老鼠。)
这条谚语比喻“四肢不勤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出来”。
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谚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谚语的影响。英美国家,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谚语源自《圣经》,或与基督教有关。了解英美人的信仰对翻译相关谚语起重要作用。
The heart knows his own bitterness. 《圣经·箴言》
一颗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
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own cross. (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词就有了“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
Forbidden fruit (禁果)一语也出自《圣经》,并为众人所周知。在《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所吃的苹果是禁果,这个典故使“Forbidden fruit”一语获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东西”的转义。从而产生:
Forbidden fruit is sweet.
禁果是甜的。这句谚语表示“不让得到的东西格外有诱惑力”。
在英语谚语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和体育美术等因素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 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卢梭说过:“谚语是一个人的机智,所有人的智慧”。既然谚语反映的内容是经验的结晶,智慧的闪光,历史文化的沉淀,那么谚语的翻译也是必然要反映谚语的本质,揭示谚语的内涵。著名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应是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英语谚语的内涵和本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针对不同的谚语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语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意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 home without love is no more than a baby without a soul. (没有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Life is short and time is swift.(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The eye is the window of the mind.(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可见,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达手法,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意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用译语常用的语言和熟悉的形象来翻译英语谚语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其表达方式和汉语有着某些差异。当原文的意思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取直译法处理,或用直译法处理会给读者带来歧义时,就应采用意译法。例如:
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两雄相遇,必有一争。)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Every bean has it’s black. (凡人各有其短处。)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新官上任三把火。)
直译兼意译
有时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例如:
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 (量布裁人,量入为出。)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 (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A daughter is fairer than fair mother. (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意法
释意法就是指在对一个谚语翻译的同时,其后再附上注释或解释,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内在含义。在英语谚语中有一些本民族持有的人名、地名和历史典故等,给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完全达到翻译准确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翻译时需要用一定手段来补偿,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或直译意译加注释的方法,达到对谚语原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例如:
If the sky falls, we shall catch larks. (天塌下来正好抓云雀,意指:何必岂人忧天。)
Bacchus bath drowned more men than Nepture. (酒比海淹死的人多,Bacchus-酒神,Nepture-海神。)
What is a workman without his tools. (没有工具的工匠有什么用,意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He that lives with Muse shall die in the straw.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天文等的女神。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视,只有死后才出名。)
四、 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精炼的形式中。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到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神话等因素,灵活地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释意法等方法,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全面正确理解谚语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 王德春, 杨素英, 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培基, 喻云根, 李宗杰 ,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 胡文仲 ,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 北京:外语教育与文化出版社,1995.
[6] 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 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 中国翻译,1999,(3).
[8] 田静. 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 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9] 彭光谦.《英语谚语》[M].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
[10] 李惠芬.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J]. 西安: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4)
[11] 王勤,《谚语歇后语概论》[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翻译方法
一、 引言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曾经说过:“The 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硕果累累的一枝,是语言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何为谚语呢?《谚语·歇后语概论》给谚语下了如此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戒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话语”。英语一则谚语告诉我们:“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 of daily 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生活的产物)英国搜集家Thomas Fuller曾对谚语作过描述:“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英国首相John Russel认为谚语是:“众人的智慧,一人的妙语。”
以上观点虽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谚语的特点:1、智慧的闪光2、经验的结晶3、精美的语言4、人生的启迪5、无翼的飞翔6、真实的写照。一般我们对谚语的含义理解为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它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 。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试图从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和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两个方面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做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能够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神话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例如: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习习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多拂尔海峡(the straits of Dover),东面隔北海(the North Sea)。这里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例如: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 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要想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的比喻意义相似。
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大鱼吃小鱼。
这条谚语形象的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激烈斗争,相互倾轧的状况。
He that would sail without danger must never come on the main sea. 谁在航行时不冒险,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
这条谚语比喻“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相当于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降雨量特别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响,又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 (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rain. (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Dog does not eat dog. (狗不吃狗。)
这条谚语比喻“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与这条英语习语相近的汉语有:“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Love me, love my dog. (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观点意见。同这条谚语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rise up with fleas. (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近似与汉语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猫也是英美文化的宠物,多用来比喻女人,猫和狗一样,常被比喻成人,自然也引出不少谚语。
All cats are grey in the dark.(所有的猫在黑暗中都是灰色的。)
这条谚语比喻“人在未成名时,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
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命。)
在英美文化习俗中,传说猫天资聪明,动作灵敏,在很多其他动物会被伤害的情况下,猫都能逃脱劫难。这条谚语比喻“生命力极强”。
A cat in gloves catches no mice. (戴手套的猫捉不到老鼠。)
这条谚语比喻“四肢不勤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出来”。
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谚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谚语的影响。英美国家,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谚语源自《圣经》,或与基督教有关。了解英美人的信仰对翻译相关谚语起重要作用。
The heart knows his own bitterness. 《圣经·箴言》
一颗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
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own cross. (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词就有了“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
Forbidden fruit (禁果)一语也出自《圣经》,并为众人所周知。在《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所吃的苹果是禁果,这个典故使“Forbidden fruit”一语获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东西”的转义。从而产生:
Forbidden fruit is sweet.
禁果是甜的。这句谚语表示“不让得到的东西格外有诱惑力”。
在英语谚语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和体育美术等因素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 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卢梭说过:“谚语是一个人的机智,所有人的智慧”。既然谚语反映的内容是经验的结晶,智慧的闪光,历史文化的沉淀,那么谚语的翻译也是必然要反映谚语的本质,揭示谚语的内涵。著名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应是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英语谚语的内涵和本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针对不同的谚语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语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意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 home without love is no more than a baby without a soul. (没有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Life is short and time is swift.(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The eye is the window of the mind.(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可见,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达手法,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意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用译语常用的语言和熟悉的形象来翻译英语谚语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其表达方式和汉语有着某些差异。当原文的意思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取直译法处理,或用直译法处理会给读者带来歧义时,就应采用意译法。例如:
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两雄相遇,必有一争。)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Every bean has it’s black. (凡人各有其短处。)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新官上任三把火。)
直译兼意译
有时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例如:
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 (量布裁人,量入为出。)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 (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A daughter is fairer than fair mother. (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意法
释意法就是指在对一个谚语翻译的同时,其后再附上注释或解释,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内在含义。在英语谚语中有一些本民族持有的人名、地名和历史典故等,给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完全达到翻译准确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翻译时需要用一定手段来补偿,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或直译意译加注释的方法,达到对谚语原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例如:
If the sky falls, we shall catch larks. (天塌下来正好抓云雀,意指:何必岂人忧天。)
Bacchus bath drowned more men than Nepture. (酒比海淹死的人多,Bacchus-酒神,Nepture-海神。)
What is a workman without his tools. (没有工具的工匠有什么用,意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He that lives with Muse shall die in the straw.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天文等的女神。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视,只有死后才出名。)
四、 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精炼的形式中。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到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神话等因素,灵活地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释意法等方法,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全面正确理解谚语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 王德春, 杨素英, 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培基, 喻云根, 李宗杰 ,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 胡文仲 ,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 北京:外语教育与文化出版社,1995.
[6] 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 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 中国翻译,1999,(3).
[8] 田静. 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 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9] 彭光谦.《英语谚语》[M].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
[10] 李惠芬.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J]. 西安: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4)
[11] 王勤,《谚语歇后语概论》[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