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十堰市的一位妙龄女孩。为了改变家庭贫困面貌,她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求职受挫之后,她剑走偏锋,学起了墓碑影雕。出师后,她来到重庆,在一家公墓找到了工作,每天与墓碑、遗像和钢钻为伴,并且成为重庆首位墓碑影雕师。她,就是郧县22岁的女青年——陈兴凤。
陈兴凤1985年出生在郧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人多,全部收入靠坡上的几亩地,所以一直很穷。初中毕业后,她的哥哥陈兴海就出门打工了。2002年,陈兴凤17岁,为改变家庭的贫困,她来到十堰,在一家美容美发学校学习美容。她发现学美容美发的人太多,竞争过于激烈。即使她在美容美发行业坚持几年,一样改变不了命运!有一句俗话,家财万贯,不如有技在身。她觉得,应该学一门技术,并且是冷门的技术。于是,她给哥哥打电话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当时,哥哥陈兴海在福建泉州的建筑工地上务工。对妹妹的想法,陈兴海非常赞同。可他是建筑工人,每天和钢筋、水泥打交道,接触的行业很有限,也不知该让妹妹学什么。当天晚上,陈兴海在工棚里把这件烦心事说了出来。一位工友和他开玩笑:“让你妹妹来跟我学砸石头,保证她以后衣食不愁。”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陈兴海心想:“妹妹不是干这种体力活的,但可以从事雕刻啊!”顿时,他有了主意。
之后,陈兴海便开始留意起雕刻这个行当。没过多久,他听人说起了影雕,还了解到,影雕是东南沿海地区一项传统的纯手工工艺,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以早年的“针黑白”工艺为基础发展创新而来。它用头如针尖般的雕具在琢磨得如镜子般光滑的墨玉石板上不断点击凿刻而成,靠着铅点的大小、深浅、粗细、疏密和虚实的有机结合,精心雕琢,相应成像,使这些图案成为一件特殊的永不变形、退色的精美手工艺术品。在一些地方,人们通过影雕,把亲人生前的影像雕刻在墓碑上,从事这种技术的人,被称为墓碑影雕师。陈兴海想,这门技术应该是冷门,学的人不多。他当即决定,让妹妹学影雕!
当天晚上,陈兴海给家里打电话,和父母及妹妹商量。陈兴凤还没有表态,母亲已抢过话筒骂了起来:“你是不是有病?她一个女娃子,怎么能做这种和死人打交道的活?”因为母亲不太懂影雕,以为是学着刻墓碑。无论陈兴海怎么劝说,母亲死活不依。最后,她一气之下,把话筒都摔了。
尽管这样,陈兴海还是不死心。他觉得,影雕真的值得去尝试。几天后,他特意请了假赶回老家。父母还是不同意让妹妹去学影雕,说是让女儿自己拿主意。陈兴凤说:“只要是正当职业,我愿意去学!”
就这样,陈兴凤跟着哥哥来到福建。陈兴海打听到,附近一家雕艺城里有一名影雕师,手艺非常好。这位影雕师虽然愿意收徒弟,但是要价很高,至少6000元。这时,他手上也没有多少积蓄,可还是一咬牙,把妹妹送到了那家雕艺城。
影雕需要具有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可陈兴凤却一点基础都没有,得从头学起。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影雕,不辜负哥哥的期望。由于肯吃苦,陈兴凤进步很快。一个月后,她就对多达几十件的复杂影雕工具了如指掌。师傅对她的表现也非常满意,开始手把手教她影雕。其实,影雕最主要的工具就是钢钻。然而,这个看似很简单的工具却非常难掌握,每当陈兴凤手持钻头在大理石上雕刻时,钢钻的振动让陈兴凤手臂发麻,钻头也不听使唤。为了让徒弟掌握好这一步,师傅便要求陈兴凤整天重复着同一个动作,那就是用钻子不停敲打大理石,一直将黑色的表面敲成体无完肤为止。几天下来,陈兴凤的手掌被磨出许多血泡,胳膊痛得连饭盒都拿不稳。
刚开始,陈兴凤由于把握不好力度,有时用力过大便把石碑敲掉一大块,会遭到师傅的责骂。这时,泪水在她的眼眶里直打转。一次,陈兴凤心急,敲掉一大块石碑。师傅看到了,对她一阵臭骂:“你这个小丫头,怎么这么笨呢?说了很多次了,用力要均匀,你怎么听不进去呢?”陈兴凤觉得特别委屈,趁休息时,她躲在无人处放声痛哭,想到交了那么贵的学费,她又擦干眼泪,咬紧牙关继续刻苦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多后,陈兴凤不仅能顺利雕出花草等,而且还学习了头像等雕刻。在影雕中,头像是最为复杂的一项。为了掌握技术要领,陈兴凤对着画像一次又一次在石碑上临摹。也不知雕碎了多少石碑,流下了多少汗水,最后她终于全部掌握了雕刻技术。2005年5月,经过两年的勤学苦练后,陈兴凤如愿以偿地学会了影雕,成为一位影雕师。
通过调查,陈兴凤发现,墓碑影雕有很大的市场前景,由于一般的人不愿干这个,所以墓碑影雕师非常走俏。她就想,应该设法在墓碑影雕方面发展。学成出师后,陈兴凤从泉州回到郧县。可是,一时找不到工作。因为影雕行业属于冷门,一些大的石碑、雕塑都会找有名的影雕师完成。陈兴凤初出茅庐,很难和那些有名的影雕师抢饭吃。
2005年10月,重庆市某公墓得知陈兴凤会影雕,向她发出了邀请。该公墓是重庆市4大公墓之一,地处市郊。陈兴凤没有犹豫,只身踏上了开往重庆的列车。
起初,公墓的老总对陈兴凤并不信任。老总觉得,一个20岁的女孩,不可能做好影雕,更不可能当好墓碑影雕师。所以,老总提出要求,让陈兴凤试用3个月。来到这处公墓后不久,一位顾客预定了一块影雕墓碑,老总点名要陈兴凤制作。陈兴凤拿出工具,很快就完成了。就连很挑剔的老总和顾客,都频频点头称好。所以,试用期还没有结束,老总就拍板正式录用陈兴凤,工资也由当初的每月1500元涨至3000元。
为了方便工作,陈兴凤的吃、住都被安排在墓园里。每天,她不仅要面对墓碑和逝者的照片,晚上还得一个人睡在墓园里的一间房屋里。夜晚,墓园里寂静无声,就连胆子大的男孩都会害怕,何况她一个女子?但是,陈兴凤没办法,只能自己去适应。她用被子紧紧地捂着头,逼自己熬过恐惧关……
由于重庆市当时只有陈兴凤一个人在做墓碑影雕,她成为当地首位墓碑影雕师。她的影雕作品非常完美,找她做墓碑影雕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墓碑影雕是细致的手工活,最快也要四五天才能完成一件,遇到大的影雕甚至要花上半个月及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陈兴凤有时把逝者的遗像带到了自己的住处,逐渐养成了睡前躺在床上构思作品的习惯。刚开始,她听到客户讲逝者的故事就恐惧,甚至噩梦连连。过了几个月后,恐惧感在繁忙中不知不觉消失,她在公墓也工作得得心应手。
陈兴凤开始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墓碑影雕不像其它行业竞争激烈,她虽然忙,但压力不大。
艺术追求永无止境,墓碑影雕也不例外。对陈兴凤来说,一件满意的影雕作品会给她带来快乐。随着对墓碑影雕认识不断加深,她认为,人死了,把头像刻上墓碑,冷冰冰的石头就有了灵气。只要碑不毁,生命的符号就不会消失,还便于后人缅怀故人。所以,对每一件作品,陈兴凤都力求尽善尽美。很多客户由衷地对她发出赞叹:“我们原以为做影雕艺术的都是很大年纪的,你才这么小,就做得这么好,了不起!”
一晃,陈兴凤在重庆工作两年了。两年中,她的姐姐已出嫁,哥哥也从泉州回来,在襄樊开了一家副食批发店。陈兴凤收入高,每个月都会给远在十堰的父母寄钱。在她的帮助下,家里早已脱贫,父母也彻底改变了对墓碑影雕师的偏见,并且以她为荣。离家多年,乡情始终在她心头萦绕。她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留在十堰发展。因为在公墓上班,她习惯了孤独。由于忙于打工,她至今还没有谈恋爱。工作之余,逛街和上网是她的爱好。
几年来,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是重庆首位墓碑影雕师,而且做得非常出名,所以,2006年12月,《重庆晚报》曾以整版的篇幅报道了陈兴凤。作为十堰人,她觉得自己没有为十堰人丢脸。每当别人问陈兴凤:“你是哪里人啊?”她总是很骄傲地回答:“我是湖北十堰人!”
陈兴凤还告诉记者,当墓碑影雕师只是她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她的目标是自己做老板。因为一直在接济家里,所以几年来她也没有多少积蓄。她想等有经济条件了,开一间影雕工作室,自己做老板。因为目前变数很多,所以她一时也很难确定工作室会开在哪里。“不管是开在哪里,我想教一批十堰人学会影雕技术。”她告诉记者。
一位青春时尚的女孩,成天和墓碑、遗像打交道,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想像的,然而就是这位柔弱的湖北女孩,走了一条非同寻常的“冷门”道路,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陈兴凤的经历也说明,只要敢于向传统行业挑战,就能够在普通而平常的行业找到财富的金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陈兴凤1985年出生在郧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人多,全部收入靠坡上的几亩地,所以一直很穷。初中毕业后,她的哥哥陈兴海就出门打工了。2002年,陈兴凤17岁,为改变家庭的贫困,她来到十堰,在一家美容美发学校学习美容。她发现学美容美发的人太多,竞争过于激烈。即使她在美容美发行业坚持几年,一样改变不了命运!有一句俗话,家财万贯,不如有技在身。她觉得,应该学一门技术,并且是冷门的技术。于是,她给哥哥打电话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当时,哥哥陈兴海在福建泉州的建筑工地上务工。对妹妹的想法,陈兴海非常赞同。可他是建筑工人,每天和钢筋、水泥打交道,接触的行业很有限,也不知该让妹妹学什么。当天晚上,陈兴海在工棚里把这件烦心事说了出来。一位工友和他开玩笑:“让你妹妹来跟我学砸石头,保证她以后衣食不愁。”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陈兴海心想:“妹妹不是干这种体力活的,但可以从事雕刻啊!”顿时,他有了主意。
之后,陈兴海便开始留意起雕刻这个行当。没过多久,他听人说起了影雕,还了解到,影雕是东南沿海地区一项传统的纯手工工艺,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以早年的“针黑白”工艺为基础发展创新而来。它用头如针尖般的雕具在琢磨得如镜子般光滑的墨玉石板上不断点击凿刻而成,靠着铅点的大小、深浅、粗细、疏密和虚实的有机结合,精心雕琢,相应成像,使这些图案成为一件特殊的永不变形、退色的精美手工艺术品。在一些地方,人们通过影雕,把亲人生前的影像雕刻在墓碑上,从事这种技术的人,被称为墓碑影雕师。陈兴海想,这门技术应该是冷门,学的人不多。他当即决定,让妹妹学影雕!
当天晚上,陈兴海给家里打电话,和父母及妹妹商量。陈兴凤还没有表态,母亲已抢过话筒骂了起来:“你是不是有病?她一个女娃子,怎么能做这种和死人打交道的活?”因为母亲不太懂影雕,以为是学着刻墓碑。无论陈兴海怎么劝说,母亲死活不依。最后,她一气之下,把话筒都摔了。
尽管这样,陈兴海还是不死心。他觉得,影雕真的值得去尝试。几天后,他特意请了假赶回老家。父母还是不同意让妹妹去学影雕,说是让女儿自己拿主意。陈兴凤说:“只要是正当职业,我愿意去学!”
就这样,陈兴凤跟着哥哥来到福建。陈兴海打听到,附近一家雕艺城里有一名影雕师,手艺非常好。这位影雕师虽然愿意收徒弟,但是要价很高,至少6000元。这时,他手上也没有多少积蓄,可还是一咬牙,把妹妹送到了那家雕艺城。
影雕需要具有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可陈兴凤却一点基础都没有,得从头学起。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影雕,不辜负哥哥的期望。由于肯吃苦,陈兴凤进步很快。一个月后,她就对多达几十件的复杂影雕工具了如指掌。师傅对她的表现也非常满意,开始手把手教她影雕。其实,影雕最主要的工具就是钢钻。然而,这个看似很简单的工具却非常难掌握,每当陈兴凤手持钻头在大理石上雕刻时,钢钻的振动让陈兴凤手臂发麻,钻头也不听使唤。为了让徒弟掌握好这一步,师傅便要求陈兴凤整天重复着同一个动作,那就是用钻子不停敲打大理石,一直将黑色的表面敲成体无完肤为止。几天下来,陈兴凤的手掌被磨出许多血泡,胳膊痛得连饭盒都拿不稳。
刚开始,陈兴凤由于把握不好力度,有时用力过大便把石碑敲掉一大块,会遭到师傅的责骂。这时,泪水在她的眼眶里直打转。一次,陈兴凤心急,敲掉一大块石碑。师傅看到了,对她一阵臭骂:“你这个小丫头,怎么这么笨呢?说了很多次了,用力要均匀,你怎么听不进去呢?”陈兴凤觉得特别委屈,趁休息时,她躲在无人处放声痛哭,想到交了那么贵的学费,她又擦干眼泪,咬紧牙关继续刻苦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多后,陈兴凤不仅能顺利雕出花草等,而且还学习了头像等雕刻。在影雕中,头像是最为复杂的一项。为了掌握技术要领,陈兴凤对着画像一次又一次在石碑上临摹。也不知雕碎了多少石碑,流下了多少汗水,最后她终于全部掌握了雕刻技术。2005年5月,经过两年的勤学苦练后,陈兴凤如愿以偿地学会了影雕,成为一位影雕师。
通过调查,陈兴凤发现,墓碑影雕有很大的市场前景,由于一般的人不愿干这个,所以墓碑影雕师非常走俏。她就想,应该设法在墓碑影雕方面发展。学成出师后,陈兴凤从泉州回到郧县。可是,一时找不到工作。因为影雕行业属于冷门,一些大的石碑、雕塑都会找有名的影雕师完成。陈兴凤初出茅庐,很难和那些有名的影雕师抢饭吃。
2005年10月,重庆市某公墓得知陈兴凤会影雕,向她发出了邀请。该公墓是重庆市4大公墓之一,地处市郊。陈兴凤没有犹豫,只身踏上了开往重庆的列车。
起初,公墓的老总对陈兴凤并不信任。老总觉得,一个20岁的女孩,不可能做好影雕,更不可能当好墓碑影雕师。所以,老总提出要求,让陈兴凤试用3个月。来到这处公墓后不久,一位顾客预定了一块影雕墓碑,老总点名要陈兴凤制作。陈兴凤拿出工具,很快就完成了。就连很挑剔的老总和顾客,都频频点头称好。所以,试用期还没有结束,老总就拍板正式录用陈兴凤,工资也由当初的每月1500元涨至3000元。
为了方便工作,陈兴凤的吃、住都被安排在墓园里。每天,她不仅要面对墓碑和逝者的照片,晚上还得一个人睡在墓园里的一间房屋里。夜晚,墓园里寂静无声,就连胆子大的男孩都会害怕,何况她一个女子?但是,陈兴凤没办法,只能自己去适应。她用被子紧紧地捂着头,逼自己熬过恐惧关……
由于重庆市当时只有陈兴凤一个人在做墓碑影雕,她成为当地首位墓碑影雕师。她的影雕作品非常完美,找她做墓碑影雕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墓碑影雕是细致的手工活,最快也要四五天才能完成一件,遇到大的影雕甚至要花上半个月及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陈兴凤有时把逝者的遗像带到了自己的住处,逐渐养成了睡前躺在床上构思作品的习惯。刚开始,她听到客户讲逝者的故事就恐惧,甚至噩梦连连。过了几个月后,恐惧感在繁忙中不知不觉消失,她在公墓也工作得得心应手。
陈兴凤开始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墓碑影雕不像其它行业竞争激烈,她虽然忙,但压力不大。
艺术追求永无止境,墓碑影雕也不例外。对陈兴凤来说,一件满意的影雕作品会给她带来快乐。随着对墓碑影雕认识不断加深,她认为,人死了,把头像刻上墓碑,冷冰冰的石头就有了灵气。只要碑不毁,生命的符号就不会消失,还便于后人缅怀故人。所以,对每一件作品,陈兴凤都力求尽善尽美。很多客户由衷地对她发出赞叹:“我们原以为做影雕艺术的都是很大年纪的,你才这么小,就做得这么好,了不起!”
一晃,陈兴凤在重庆工作两年了。两年中,她的姐姐已出嫁,哥哥也从泉州回来,在襄樊开了一家副食批发店。陈兴凤收入高,每个月都会给远在十堰的父母寄钱。在她的帮助下,家里早已脱贫,父母也彻底改变了对墓碑影雕师的偏见,并且以她为荣。离家多年,乡情始终在她心头萦绕。她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留在十堰发展。因为在公墓上班,她习惯了孤独。由于忙于打工,她至今还没有谈恋爱。工作之余,逛街和上网是她的爱好。
几年来,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是重庆首位墓碑影雕师,而且做得非常出名,所以,2006年12月,《重庆晚报》曾以整版的篇幅报道了陈兴凤。作为十堰人,她觉得自己没有为十堰人丢脸。每当别人问陈兴凤:“你是哪里人啊?”她总是很骄傲地回答:“我是湖北十堰人!”
陈兴凤还告诉记者,当墓碑影雕师只是她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她的目标是自己做老板。因为一直在接济家里,所以几年来她也没有多少积蓄。她想等有经济条件了,开一间影雕工作室,自己做老板。因为目前变数很多,所以她一时也很难确定工作室会开在哪里。“不管是开在哪里,我想教一批十堰人学会影雕技术。”她告诉记者。
一位青春时尚的女孩,成天和墓碑、遗像打交道,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想像的,然而就是这位柔弱的湖北女孩,走了一条非同寻常的“冷门”道路,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陈兴凤的经历也说明,只要敢于向传统行业挑战,就能够在普通而平常的行业找到财富的金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