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山县人民医院骨科,安徽 含山,238100)
【摘要】 目的 探讨、总结踝骨折手术内固定技术。方法 回顾性我院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11年12月手术治疗三踝骨折106例的患者的疗效。结果 随访106,优良率92.4%。结论 三踝骨折内固定顺序为内踝、后踝、外踝,最后固定下胫腓联合,具有切实可靠的疗效,易操作、易暴露、易掌握。
【关键词】 内固定;踝关节; 骨折;顺序
三踝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是踝关节骨折中较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容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手术内固定治疗目前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恢复踝穴的稳定性是学者们的一致观点[1]。合理的内固定顺序,对简化手术起着重要作用。现将我院2002年1月~2011年12月手术治疗三踝骨折106 例患者的经验和体会汇报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06 例中,男74 例,女32例;年龄21~58 岁,平均38.5 岁。按DanisWeber分类法,A型18例,B型58例,C型30例,本组病例均摄片检查后确诊,均在伤后5 d消肿后手术。1.2 手术方法 单侧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上气囊止血带,手术切开复位按照内踝、后踝、外踝及下胫腓联合的顺序固定三踝骨折。自内踝尖上6 cm沿胫骨内后缘下行到内踝尖弯向前,止于内踝前下,预防损伤大隐静脉,沿内踝骨折线向后剥离直达后踝骨折线;向前剥离显露踝穴内上角及胫骨下端前内侧面,先将内踝解剖复位,布钳临时固定,用1枚3.5 mm松质骨螺钉固定;后踝骨折复位,用复位钳临时固定,平行于关节面,自前向后拧入1~2枚直径3.5 mm的松质骨螺钉固定,再作外踝外侧直切口,止于外踝前下缘,以显露下胫腓前联合、外踝及腓骨下段。用预弯后的1/3管状钢板固定,如骨折线方向在额状位,可先从矢状线垂直于骨折线置1枚皮质骨螺丝钉;下胫腓分离采用平行于胫骨下端关节面,在水平面向前倾斜30°,以1枚直径3.5 mm松质骨螺丝钉贯穿两层腓骨及1层胫骨骨皮质固定,踝关节背伸95°位,加压固定。2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1.5年,平均1年,根据Baird等[2]疗效评定标准,优84 例,良14例,可8例,差0 例,优良率92.4%。其中发生浅层感染4例,经换药二期愈合,未影响骨折愈合。3 讨论
踝关节骨折手术复位固定顺序,对于简化手术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手术的质量和治疗效果。笔者认为,三踝骨折复位固定的顺序应为内踝、后踝、外踝,最后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4.1 内踝复位固定 在三踝骨折中应首先固定内踝,内踝是胫骨下端的一部分,是骨性一体结构,属于稳定结构,不是关节及韧带结构,不存在微动,它也不依外踝、后踝或下胫腓联合为标尺或依托来对位,所以首先给予解剖复位,骨性坚强固定。同时,内踝解剖复位、坚强固定也为后踝及下胫腓联合进一步固定提供标尺和依托。在复位固定内踝时,主要预防骨折不愈合。4.2 后踝骨折的复位固定 笔者体会后踝骨折复位与内踝骨折同一切口入路,比较安全可靠且方便,将切口向上延长,能直视后踝骨折块。张铁良[3]认为后踝总是通过下胫腓后韧带和关节囊与腓骨下段相连,所以后踝骨折块四周,只有内侧与上侧是光滑的骨皮质面,外侧与下胫腓后韧带相连,下侧与关节囊相连,都是粗糙面,不易把下胫腓后韧带及关节囊从骨块上全部剔除。底面又是关节软骨面,不易观察骨折线,不易复位固定,只有靠骨折块的内侧和上侧骨折线的对合来判断关节面复位情况。后踝骨折块又类似三角形,大多常位于后踝的外侧,一般较薄,不可以多次固定,最好一次固定成功。骨折复位后,用复位钳临时固定,与内踝同一切口自前侧用1~2枚3.5 mm松质骨螺钉固定。4.3 外踝骨折 这是治疗踝关节骨折近年来人们最关注的焦点,包括腓骨断端的长度,恢复外踝10°~15°的外翻角,预防骨折远端的外旋,以及AO观点[4]认为踝穴的稳定性依赖于腓骨在胫骨腓切迹中的精确位置,最终目的是外踝骨折断端达到解剖复位,稳固固定,完成以上要求。4.4 下胫腓联合的固定 三踝骨折多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外踝外移,踝穴增宽,造成距骨在踝穴内向外侧半脱位。笔者认为,当骨折复位后,虽然下胫腓联合得到复位,但胫腓关节是一个微动关节,正常情况下,有0.13~0.18 mm的活动范围,如不固定,则在术后功能锻炼中会影响韧带的修复,导致踝穴增宽和踝关节的不稳。胫骨下段是松质骨,笔者认为,下胫腓联合应用松质骨螺钉固定,术中我们应用1枚3.5 mm的松质骨钉对所有病例均给予下胫腓联合三层皮质固定,术后摄片及随访,骨折及功能均恢复良好。
总之,在三踝骨折的治疗上,基于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负重,且踝部骨折又均属关节内骨折,应尽早手术,尽可能恢复解剖对位,保持关节面光滑,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尽可能地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由于内踝、后踝、外踝属于骨性稳定结构,应按顺序给予固定,下胫腓联合处属于微动结构,应后复位固定。参考文献[1]Canale ST.坎贝尔骨科手术学[J].卢世璧译.第9版.第3卷.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96-1997[2]Baird RA,Jackson ST.Fracture of the distal part of the fibula with associated disruption of the deltoid ligarment treatment with out repair to deltoid ligarnent[J].J Bone Joint Surg(Am),1987,69(9):1346[3]张铁良.踝关节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61[4]荣国威,翟桂华.骨科内固定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15.
【摘要】 目的 探讨、总结踝骨折手术内固定技术。方法 回顾性我院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11年12月手术治疗三踝骨折106例的患者的疗效。结果 随访106,优良率92.4%。结论 三踝骨折内固定顺序为内踝、后踝、外踝,最后固定下胫腓联合,具有切实可靠的疗效,易操作、易暴露、易掌握。
【关键词】 内固定;踝关节; 骨折;顺序
三踝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是踝关节骨折中较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容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手术内固定治疗目前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恢复踝穴的稳定性是学者们的一致观点[1]。合理的内固定顺序,对简化手术起着重要作用。现将我院2002年1月~2011年12月手术治疗三踝骨折106 例患者的经验和体会汇报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06 例中,男74 例,女32例;年龄21~58 岁,平均38.5 岁。按DanisWeber分类法,A型18例,B型58例,C型30例,本组病例均摄片检查后确诊,均在伤后5 d消肿后手术。1.2 手术方法 单侧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上气囊止血带,手术切开复位按照内踝、后踝、外踝及下胫腓联合的顺序固定三踝骨折。自内踝尖上6 cm沿胫骨内后缘下行到内踝尖弯向前,止于内踝前下,预防损伤大隐静脉,沿内踝骨折线向后剥离直达后踝骨折线;向前剥离显露踝穴内上角及胫骨下端前内侧面,先将内踝解剖复位,布钳临时固定,用1枚3.5 mm松质骨螺钉固定;后踝骨折复位,用复位钳临时固定,平行于关节面,自前向后拧入1~2枚直径3.5 mm的松质骨螺钉固定,再作外踝外侧直切口,止于外踝前下缘,以显露下胫腓前联合、外踝及腓骨下段。用预弯后的1/3管状钢板固定,如骨折线方向在额状位,可先从矢状线垂直于骨折线置1枚皮质骨螺丝钉;下胫腓分离采用平行于胫骨下端关节面,在水平面向前倾斜30°,以1枚直径3.5 mm松质骨螺丝钉贯穿两层腓骨及1层胫骨骨皮质固定,踝关节背伸95°位,加压固定。2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1.5年,平均1年,根据Baird等[2]疗效评定标准,优84 例,良14例,可8例,差0 例,优良率92.4%。其中发生浅层感染4例,经换药二期愈合,未影响骨折愈合。3 讨论
踝关节骨折手术复位固定顺序,对于简化手术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手术的质量和治疗效果。笔者认为,三踝骨折复位固定的顺序应为内踝、后踝、外踝,最后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4.1 内踝复位固定 在三踝骨折中应首先固定内踝,内踝是胫骨下端的一部分,是骨性一体结构,属于稳定结构,不是关节及韧带结构,不存在微动,它也不依外踝、后踝或下胫腓联合为标尺或依托来对位,所以首先给予解剖复位,骨性坚强固定。同时,内踝解剖复位、坚强固定也为后踝及下胫腓联合进一步固定提供标尺和依托。在复位固定内踝时,主要预防骨折不愈合。4.2 后踝骨折的复位固定 笔者体会后踝骨折复位与内踝骨折同一切口入路,比较安全可靠且方便,将切口向上延长,能直视后踝骨折块。张铁良[3]认为后踝总是通过下胫腓后韧带和关节囊与腓骨下段相连,所以后踝骨折块四周,只有内侧与上侧是光滑的骨皮质面,外侧与下胫腓后韧带相连,下侧与关节囊相连,都是粗糙面,不易把下胫腓后韧带及关节囊从骨块上全部剔除。底面又是关节软骨面,不易观察骨折线,不易复位固定,只有靠骨折块的内侧和上侧骨折线的对合来判断关节面复位情况。后踝骨折块又类似三角形,大多常位于后踝的外侧,一般较薄,不可以多次固定,最好一次固定成功。骨折复位后,用复位钳临时固定,与内踝同一切口自前侧用1~2枚3.5 mm松质骨螺钉固定。4.3 外踝骨折 这是治疗踝关节骨折近年来人们最关注的焦点,包括腓骨断端的长度,恢复外踝10°~15°的外翻角,预防骨折远端的外旋,以及AO观点[4]认为踝穴的稳定性依赖于腓骨在胫骨腓切迹中的精确位置,最终目的是外踝骨折断端达到解剖复位,稳固固定,完成以上要求。4.4 下胫腓联合的固定 三踝骨折多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外踝外移,踝穴增宽,造成距骨在踝穴内向外侧半脱位。笔者认为,当骨折复位后,虽然下胫腓联合得到复位,但胫腓关节是一个微动关节,正常情况下,有0.13~0.18 mm的活动范围,如不固定,则在术后功能锻炼中会影响韧带的修复,导致踝穴增宽和踝关节的不稳。胫骨下段是松质骨,笔者认为,下胫腓联合应用松质骨螺钉固定,术中我们应用1枚3.5 mm的松质骨钉对所有病例均给予下胫腓联合三层皮质固定,术后摄片及随访,骨折及功能均恢复良好。
总之,在三踝骨折的治疗上,基于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负重,且踝部骨折又均属关节内骨折,应尽早手术,尽可能恢复解剖对位,保持关节面光滑,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尽可能地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由于内踝、后踝、外踝属于骨性稳定结构,应按顺序给予固定,下胫腓联合处属于微动结构,应后复位固定。参考文献[1]Canale ST.坎贝尔骨科手术学[J].卢世璧译.第9版.第3卷.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96-1997[2]Baird RA,Jackson ST.Fracture of the distal part of the fibula with associated disruption of the deltoid ligarment treatment with out repair to deltoid ligarnent[J].J Bone Joint Surg(Am),1987,69(9):1346[3]张铁良.踝关节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61[4]荣国威,翟桂华.骨科内固定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