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问卷法对254名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探索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自我同一性和职业探索方面,高年级学生均高于低年级学生,生源地方面均呈县城>中小城市>农村>城市,理科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显著高于文科专业学生;(2)同一性的扩散维度与环境探索和自我探索呈极其显著负相关,早闭维度与环境探索的相关不显著,与自我探索呈显著的低相关,延缓维度和获得维度与环境探索和自我探索呈极其显著正相关;(3)不同自我同一性地位类型在职业探索上存在显著差异,环境探索和自我探索这两个维度的得分均出现获得型>延缓型>早闭型>扩散型的趋势,即同一性地位越高,职业探索得分也高。
【关键字】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职业探索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供需矛盾的突出,就業难已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与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探索意识缺乏有很大关系。职业心理学家Super认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的阶段,他认为职业探索是指为了增加个体对自我和环境的了解和认识以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的行为[l]。而大学生正是处在职业探索的重要时期。已有的国外研究均表明,职业探索行为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求职强度与求职有效性,进行开放的、有效的职业探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2]。同时可以解决由此引发的诸多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阶段亦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3]。个体的自我同一性这一发展任务的完成及其质量关系到个体一生的发展。
本研究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职业探索的发展特点进行探讨,并分析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探索之间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一部分是从山西大学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选取而得;另一部分是通过网络发放的方式进行选取而得。发放问卷共28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254份,有效问卷率90.7%(其中网络形式有效问卷39份)。
本研究一共得到有效数据共254份,其中男生130人,女生124人;文科专业学生131人,理科专业学生123人;大一学生51人,大二学生71人,大三学生64人,大四学生68人;汉族学生232人,少数民族学生22人;大城市学生29人,中小城市学生55人,县城学生55人,农村学生115人。
2.2 研究工具
2.2.1 自我同一性问卷
采用由王树青于2007年修订的Bennion & Adams(1986)年编制的“自我同一性地位客观测量问卷(第二版)”对被试的同一性地位进行测量。四种同一性地位的得分为其对应分量表的平均分,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4]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5,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均为0.65~0.88。
2.2.2 职业探索问卷
采用的由李文道等人(2005)翻译修订的Stumpf等人(1983)年编制的而成的“职业探索问卷”用于测查个体在过去的3个月内的职业探索活动。总量表的得分以及其维度得分均为对应量表或分量表的平均分。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一致性效度,在本研究中职业探索问卷中环境探索与自我探索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87和0.89。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特点研究
为了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特点,本研究分别以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为自变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问卷下的四个维度的维度分为因变量,使用SPSS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是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同一性获得维度上存在差异,男生在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的各个维度上不存在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则在扩散、延缓以及获得这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事后平均数检验(Tukey)发现,大一学生的扩散得分显著高于大四的学生;大一学生的延缓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大四的学生。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扩散和延缓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事后平均数检验(Tukey)发现,大城市的大学生的扩散得分显著高于中小城市及县城学生的扩散得分,以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扩散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县城的学生;大城市学生在此维度上的延缓得分显著低于中小城市及县城学生的延缓得分;获得维度上虽然总体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事后检验中也呈现自大城市学生在此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县城的学生的得分。
3.2 大学生职业探索特点研究
为了探讨大学生职业探索活动的特点,本研究分别以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为自变量,大学生职业探索问卷下的2个维度的维度分,以及职业探索的总分为因变量,使用SPSS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是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职业探索问卷的总分以及维度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职业探索问卷的总分存在显著差异,理科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显著高于文科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职业探索问卷的总分以及维度分上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通过事后平均数检验(Tukey)发现,职业探索问卷的总分以及维度分均呈现大四>大三>大二>大一的趋势,职业探索总分上,大四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的得分,大三学生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环境探索维度方面,大三、大四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的得分;自我探索维度方面,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大四学生的得分。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职业探索问卷的总分以及维度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事后平均数检验(Tukey)发现,职业探索问卷的总分以及维度分均呈县城>中小城市>农村>城市,大城市的学生的职业探索问卷总分以及自我探索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来自于县城的学生;的县城的大学生的环境探索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大城市、农村的学生。 3.3 同一性与职业探索的关系研究
3.3.1 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探索之间的相关分析
为探讨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探索之间的关系,分别计算自我同一性量表中的各维度与职业探索问卷中的各维度皮尔逊相关,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同一性的扩散维度与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早闭维度于环境探索呈相关不显著,而与自我探索呈现显著负相关;延缓维度、获得维度均与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3.3.2 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大学生职业探索的比较
为比较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情况,以同一性地位类型为自变量,职业探索的两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表明:同一性地位类型的主效应极其显著,在职业探索的两个维度上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差异极其显著。事后平均数检验(Tukey)发现,在环境探索以及自我探索两个维度上,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大学生得分均呈获得型>延缓型>早闭型>扩散型的趋势,在此基础上,除了在环境探索维度上的早闭型大学生的得分不显著高于扩散型大学生的得分之外,其余均为显著差异,即高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大学生其探索得分显著高于低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学生
4 讨论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性别差异在本研究中已经证实,男生在获得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专业间理科专业的学生职业探索行为显著高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此研究结果是其他研究中并没有发现的。理科专业的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本身就是更多的是學习一门专业技术(如工科等),存在更多的直接与其专业相关的职业、环境的机会,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以及其职业探索行为显著高于文科学习的其他专业,这是有着明显的现实依据的。
年级间自我同一性水平以及职业探索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高,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水平也高,其职业探索行为也越多,这一结果同我国学者王辉(2008)研究结果一致,也与其它的一些职业探索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不同生源地之间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水平以及职业探索行为也存在显著差异,大致呈现县城>中小城市>农村>城市,此研究结果是其他研究中并没有发现的。相对与只接触繁华的大城市和贫困的乡村的学生而言,来自县城、中小城市的学生更具有探索以及接受外界事物的潜力;亦能更好地融合在大学这个蕴含着诸多冲突的环境中[5]。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职业探索在理论上的密切关系在本研究中也已得到证实。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自我同一性地位类型在职业探索上的主效应显著,在职业探索的两个维度及总分上均呈获得型>延缓型>早闭型>扩散型的趋势,即同一性地位越高,职业探索的得分就越高。同时,对自我同一性各维度与职业探索各维度的相关分析也表明,除早闭维度外的其它三个同一性维度均与职业探索的两个维度呈极其显著相关,而在早闭维度上只有自我探索与其显著相关,环境维度并不显著相关。此研究结果支持李文道等人(2007)的研究结果,而与王辉(2008)的研究结果有差异。同时此研究结果也等到国外研究的支持,如Blustein的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探索的维度同完成型和延缓型同一性呈正相关,同弥散型自我同一性呈负相关[6]。除此之外此研究结果亦得到了理论支持,如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的个体对职业以及与工作相关行为的选择有所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较低的个体通常不能做出职业选择[7]。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职业探索水平之间的这种关系,与两者理论中均非常重视探索、融合以及对自我意识的培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l]Super,D.E.A life-span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0,16:282-298.
[2]Werbel,J.D.Relationships among Career Exploration,Job Search Intensity,and Job Search Effectiveness in Graduating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0,57:379-394.
[3]王树青,张文新,纪林芹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地位问卷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21-226.
[4]王树青,李尚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亲子依恋、因果取向之间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1):32-38.
[5]周红梅,郭永玉.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l):133-137.
[6]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227-234.
[7]王辉.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分化对职业探索行为的影响[C].2008,54:279-295.
作者简介:
张梅英(1975-),女,山西省岚县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太原大学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心理学
【关键字】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职业探索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供需矛盾的突出,就業难已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与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探索意识缺乏有很大关系。职业心理学家Super认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的阶段,他认为职业探索是指为了增加个体对自我和环境的了解和认识以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的行为[l]。而大学生正是处在职业探索的重要时期。已有的国外研究均表明,职业探索行为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求职强度与求职有效性,进行开放的、有效的职业探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2]。同时可以解决由此引发的诸多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阶段亦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3]。个体的自我同一性这一发展任务的完成及其质量关系到个体一生的发展。
本研究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职业探索的发展特点进行探讨,并分析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探索之间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一部分是从山西大学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选取而得;另一部分是通过网络发放的方式进行选取而得。发放问卷共28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254份,有效问卷率90.7%(其中网络形式有效问卷39份)。
本研究一共得到有效数据共254份,其中男生130人,女生124人;文科专业学生131人,理科专业学生123人;大一学生51人,大二学生71人,大三学生64人,大四学生68人;汉族学生232人,少数民族学生22人;大城市学生29人,中小城市学生55人,县城学生55人,农村学生115人。
2.2 研究工具
2.2.1 自我同一性问卷
采用由王树青于2007年修订的Bennion & Adams(1986)年编制的“自我同一性地位客观测量问卷(第二版)”对被试的同一性地位进行测量。四种同一性地位的得分为其对应分量表的平均分,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4]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5,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均为0.65~0.88。
2.2.2 职业探索问卷
采用的由李文道等人(2005)翻译修订的Stumpf等人(1983)年编制的而成的“职业探索问卷”用于测查个体在过去的3个月内的职业探索活动。总量表的得分以及其维度得分均为对应量表或分量表的平均分。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一致性效度,在本研究中职业探索问卷中环境探索与自我探索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87和0.89。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特点研究
为了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特点,本研究分别以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为自变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问卷下的四个维度的维度分为因变量,使用SPSS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是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同一性获得维度上存在差异,男生在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的各个维度上不存在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则在扩散、延缓以及获得这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事后平均数检验(Tukey)发现,大一学生的扩散得分显著高于大四的学生;大一学生的延缓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大四的学生。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扩散和延缓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事后平均数检验(Tukey)发现,大城市的大学生的扩散得分显著高于中小城市及县城学生的扩散得分,以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扩散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县城的学生;大城市学生在此维度上的延缓得分显著低于中小城市及县城学生的延缓得分;获得维度上虽然总体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事后检验中也呈现自大城市学生在此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县城的学生的得分。
3.2 大学生职业探索特点研究
为了探讨大学生职业探索活动的特点,本研究分别以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为自变量,大学生职业探索问卷下的2个维度的维度分,以及职业探索的总分为因变量,使用SPSS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是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职业探索问卷的总分以及维度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职业探索问卷的总分存在显著差异,理科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显著高于文科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职业探索问卷的总分以及维度分上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通过事后平均数检验(Tukey)发现,职业探索问卷的总分以及维度分均呈现大四>大三>大二>大一的趋势,职业探索总分上,大四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的得分,大三学生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环境探索维度方面,大三、大四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的得分;自我探索维度方面,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大四学生的得分。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职业探索问卷的总分以及维度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事后平均数检验(Tukey)发现,职业探索问卷的总分以及维度分均呈县城>中小城市>农村>城市,大城市的学生的职业探索问卷总分以及自我探索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来自于县城的学生;的县城的大学生的环境探索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大城市、农村的学生。 3.3 同一性与职业探索的关系研究
3.3.1 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探索之间的相关分析
为探讨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探索之间的关系,分别计算自我同一性量表中的各维度与职业探索问卷中的各维度皮尔逊相关,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同一性的扩散维度与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早闭维度于环境探索呈相关不显著,而与自我探索呈现显著负相关;延缓维度、获得维度均与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3.3.2 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大学生职业探索的比较
为比较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情况,以同一性地位类型为自变量,职业探索的两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表明:同一性地位类型的主效应极其显著,在职业探索的两个维度上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差异极其显著。事后平均数检验(Tukey)发现,在环境探索以及自我探索两个维度上,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大学生得分均呈获得型>延缓型>早闭型>扩散型的趋势,在此基础上,除了在环境探索维度上的早闭型大学生的得分不显著高于扩散型大学生的得分之外,其余均为显著差异,即高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大学生其探索得分显著高于低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学生
4 讨论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性别差异在本研究中已经证实,男生在获得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专业间理科专业的学生职业探索行为显著高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此研究结果是其他研究中并没有发现的。理科专业的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本身就是更多的是學习一门专业技术(如工科等),存在更多的直接与其专业相关的职业、环境的机会,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以及其职业探索行为显著高于文科学习的其他专业,这是有着明显的现实依据的。
年级间自我同一性水平以及职业探索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高,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水平也高,其职业探索行为也越多,这一结果同我国学者王辉(2008)研究结果一致,也与其它的一些职业探索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不同生源地之间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水平以及职业探索行为也存在显著差异,大致呈现县城>中小城市>农村>城市,此研究结果是其他研究中并没有发现的。相对与只接触繁华的大城市和贫困的乡村的学生而言,来自县城、中小城市的学生更具有探索以及接受外界事物的潜力;亦能更好地融合在大学这个蕴含着诸多冲突的环境中[5]。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职业探索在理论上的密切关系在本研究中也已得到证实。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自我同一性地位类型在职业探索上的主效应显著,在职业探索的两个维度及总分上均呈获得型>延缓型>早闭型>扩散型的趋势,即同一性地位越高,职业探索的得分就越高。同时,对自我同一性各维度与职业探索各维度的相关分析也表明,除早闭维度外的其它三个同一性维度均与职业探索的两个维度呈极其显著相关,而在早闭维度上只有自我探索与其显著相关,环境维度并不显著相关。此研究结果支持李文道等人(2007)的研究结果,而与王辉(2008)的研究结果有差异。同时此研究结果也等到国外研究的支持,如Blustein的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探索的维度同完成型和延缓型同一性呈正相关,同弥散型自我同一性呈负相关[6]。除此之外此研究结果亦得到了理论支持,如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的个体对职业以及与工作相关行为的选择有所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较低的个体通常不能做出职业选择[7]。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职业探索水平之间的这种关系,与两者理论中均非常重视探索、融合以及对自我意识的培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l]Super,D.E.A life-span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0,16:282-298.
[2]Werbel,J.D.Relationships among Career Exploration,Job Search Intensity,and Job Search Effectiveness in Graduating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0,57:379-394.
[3]王树青,张文新,纪林芹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地位问卷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21-226.
[4]王树青,李尚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亲子依恋、因果取向之间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1):32-38.
[5]周红梅,郭永玉.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l):133-137.
[6]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227-234.
[7]王辉.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分化对职业探索行为的影响[C].2008,54:279-295.
作者简介:
张梅英(1975-),女,山西省岚县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太原大学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