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
1.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的意义
相对于语数学科而言,体育学科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是一个永远开放亦将不断深化进步的知识体系。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地观察、思考、操作、实践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预测,未来的体育学科将成为促进人类健康、幸福的重要学科。诚然,仅凭体育学科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够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来启迪学生创新的思维、发现学生创新的萌芽、保护学生创新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这样日积月累、由小及大、循序渐进,我相信部分学生会到达创新海洋的彼岸。
2.体育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先是一个富有个性和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不能按照一个模式一成不变地教学,这样的教学不仅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体育教师要在传统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转变教学的观念,学习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既要重视开发具有体育学科自身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又要大胆地引用借鉴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手段。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3.建立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 ,彻底陶汰那种“教者发令,身顺而心违”的课堂教学,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强制性的管理,严和罚的手段,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兴趣,而且逐渐地增强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恐惧感”和“逃避心理”, 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只要我们给学生民主的空间,他们就会展现出惊人想象力和创造力。
4.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4.1 改进方法,培养创新。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生被动学,教师主宰课堂教与学的一切,学生只是一个盛放知识的容器。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体育活动的形式,表现“忽然间遇到倾盆大雨”的活动,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准备。练习口令下达后,有的学生连跑带跳地越过假想的障碍、有的学生拉着伙伴急速跑向“安全区”、有的学生则以冲刺的速度躲到“无雨区”,来逃避“雨淋”,还有些学生则边跑边跳,喊着“下雨啦!快回班吧!”,各种形式不一而足,既愉悦了身心,也提高的兴趣。在各显神通的瞬间,不但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他们的力量、速度、跳跃等能力,而且给了他们一个极好的自我表现的机会。
4.2 问题设置,促进创新。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发现依赖于思维的动作,学生只有在动作练习中发现了问题,才能进一步开动脑筋来积极地思考。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利用、创造问题的情境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设置悬念,通过巧妙的提问,激起学生对问题产生好奇,学生有追问下去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创造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交学生的问题要力求明确;第二,问题的难度应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三,应给予学生周密思考的时间;第四,应引导学生独立地处理一定的问题。可以从客观实际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可以结合动作技术技能的重点、难点和要点,使学生积极思维,提出新颖的创见和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反复、持续的探究、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步养成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的良好习惯。如:在山羊分腿腾越教学中,学生过箱时易形成两腿侧分不直这一错误动作,上课时我主学生加快以前学过的压腿动作,开动脑子,发挥思维,学生练习情绪高涨,教学气氛活跃,创造出多种解决办法:左右大分腿压腿、跳人马、推手成分腿站立等。以后再有相关练习时,学生即能自行解决类似的错误。
4.3 发现探索,孕育创新。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动作技术、技能形成规律。教师要深入备课,把教学内容改编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环境的探究或发现的问题,编拟出适宜学生思考的发现程序,让学生按这个程序去发现动作的形成过程。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还要教会学生善于自我发现、自我完善。从而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启发,以便学生尽快掌握。如:准备部分的徒手操,教师可把编排徒手操的原则、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创编。学生通过思考把原有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寻找运动特性、规律,从而编排出新的徒手操,这也是一种创新。
又如:在上步投掷垒球的教学中,教师先在垒球上缝一条彩色的飘带(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垒球飞行的路线、弧度),做三次或高、或低、角度适中的投掷,让学生感知,观察,提出问题:“对老师的三次试投,你们有什么想法,为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积极思考,说出下列看法:
甲生:垒球的成绩是看你掷得远不远的,越远成绩越好,角度太高了,垒球飞不远。
乙生:投得太低也一样不能掷得更远。因为角度太低,力量虽然很大,但球飞得快落地也快。 丙生:远不远跟力量和角度有关系,也和方向有关系。
4.4 求异追思,引导创新。我国大教育爱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只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质疑的习惯,才能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为今后进行创造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多方开拓学生的思路,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存在,也要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一些简单的练习内容,由学生自行选择练习方法,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如: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从甲地到乙地。结果学生想出了跑、跳、走、翻、滚、爬等各种不同的方法从甲地到乙地。也许有些学生的想法不一定很正确,但也一定要鼓励,不要扼杀他们的创造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个儿童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4.5 因人而异,个性创新。创新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各人的创新素质在不相同,这一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和爱好的不同。要想发挥每人学生的创新性,就得考虑他们的个性特长,包容他们的“越轨”行为,鼓励他们自己竞争。如学校体育课外活动设置田径、篮球、乒乓球、棋类、羽毛球、足球等项目,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选择项目练习。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向创新发展。
4.6 质疑设想,保护创新。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为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冒险、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索空间,在充分肯定思考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手让学生猜想和提出假说。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发现一部分学生会提出一些奇特的问题,教师不要视为离谱,应积极鼓励他们质疑,引导他们标新立异。
4.7 移植更替,共性创新。学生绝不可能凭空创造,部是要依赖一些已有的知识和原型事物。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移植到具有共性的其它知识中去。这样,既丰富学生的训练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新颖的感觉,促进学生的创造欲望。
4.8 嫁接求新,变异创新。嫁接法是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用嫁接法创编教材和游戏,指导学生把学过的教材嫁接到日常的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嫁接的方法,并在实际锻炼中运用、拓展。如手篮球游戏(以篮球的比赛规则赛手球)、羽毛乒乓球(用羽毛球拍打乒乓球)。既拓展了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动感世界。
4.9 新上再新,提高创新。探索是无止境的,学生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自编。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寻找技能技术的形成规律,鼓励学生对原有知识重组、创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自己的创造成果,享受成功的快乐,更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生的创造热情,以新创知识为起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创新,促使学生不断创新。
对知识的巩固和学习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而要象上台阶一样,上得更高、更高。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应在学会创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创造(二次创造,三次创造……)
总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观念意识,从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去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掌握体育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收稿日期:2013-11-13
1.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的意义
相对于语数学科而言,体育学科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是一个永远开放亦将不断深化进步的知识体系。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地观察、思考、操作、实践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预测,未来的体育学科将成为促进人类健康、幸福的重要学科。诚然,仅凭体育学科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够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来启迪学生创新的思维、发现学生创新的萌芽、保护学生创新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这样日积月累、由小及大、循序渐进,我相信部分学生会到达创新海洋的彼岸。
2.体育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先是一个富有个性和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不能按照一个模式一成不变地教学,这样的教学不仅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体育教师要在传统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转变教学的观念,学习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既要重视开发具有体育学科自身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又要大胆地引用借鉴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手段。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3.建立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 ,彻底陶汰那种“教者发令,身顺而心违”的课堂教学,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强制性的管理,严和罚的手段,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兴趣,而且逐渐地增强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恐惧感”和“逃避心理”, 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只要我们给学生民主的空间,他们就会展现出惊人想象力和创造力。
4.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4.1 改进方法,培养创新。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生被动学,教师主宰课堂教与学的一切,学生只是一个盛放知识的容器。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体育活动的形式,表现“忽然间遇到倾盆大雨”的活动,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准备。练习口令下达后,有的学生连跑带跳地越过假想的障碍、有的学生拉着伙伴急速跑向“安全区”、有的学生则以冲刺的速度躲到“无雨区”,来逃避“雨淋”,还有些学生则边跑边跳,喊着“下雨啦!快回班吧!”,各种形式不一而足,既愉悦了身心,也提高的兴趣。在各显神通的瞬间,不但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他们的力量、速度、跳跃等能力,而且给了他们一个极好的自我表现的机会。
4.2 问题设置,促进创新。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发现依赖于思维的动作,学生只有在动作练习中发现了问题,才能进一步开动脑筋来积极地思考。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利用、创造问题的情境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设置悬念,通过巧妙的提问,激起学生对问题产生好奇,学生有追问下去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创造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交学生的问题要力求明确;第二,问题的难度应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三,应给予学生周密思考的时间;第四,应引导学生独立地处理一定的问题。可以从客观实际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可以结合动作技术技能的重点、难点和要点,使学生积极思维,提出新颖的创见和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反复、持续的探究、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步养成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的良好习惯。如:在山羊分腿腾越教学中,学生过箱时易形成两腿侧分不直这一错误动作,上课时我主学生加快以前学过的压腿动作,开动脑子,发挥思维,学生练习情绪高涨,教学气氛活跃,创造出多种解决办法:左右大分腿压腿、跳人马、推手成分腿站立等。以后再有相关练习时,学生即能自行解决类似的错误。
4.3 发现探索,孕育创新。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动作技术、技能形成规律。教师要深入备课,把教学内容改编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环境的探究或发现的问题,编拟出适宜学生思考的发现程序,让学生按这个程序去发现动作的形成过程。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还要教会学生善于自我发现、自我完善。从而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启发,以便学生尽快掌握。如:准备部分的徒手操,教师可把编排徒手操的原则、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创编。学生通过思考把原有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寻找运动特性、规律,从而编排出新的徒手操,这也是一种创新。
又如:在上步投掷垒球的教学中,教师先在垒球上缝一条彩色的飘带(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垒球飞行的路线、弧度),做三次或高、或低、角度适中的投掷,让学生感知,观察,提出问题:“对老师的三次试投,你们有什么想法,为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积极思考,说出下列看法:
甲生:垒球的成绩是看你掷得远不远的,越远成绩越好,角度太高了,垒球飞不远。
乙生:投得太低也一样不能掷得更远。因为角度太低,力量虽然很大,但球飞得快落地也快。 丙生:远不远跟力量和角度有关系,也和方向有关系。
4.4 求异追思,引导创新。我国大教育爱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只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质疑的习惯,才能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为今后进行创造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多方开拓学生的思路,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存在,也要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一些简单的练习内容,由学生自行选择练习方法,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如: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从甲地到乙地。结果学生想出了跑、跳、走、翻、滚、爬等各种不同的方法从甲地到乙地。也许有些学生的想法不一定很正确,但也一定要鼓励,不要扼杀他们的创造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个儿童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4.5 因人而异,个性创新。创新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各人的创新素质在不相同,这一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和爱好的不同。要想发挥每人学生的创新性,就得考虑他们的个性特长,包容他们的“越轨”行为,鼓励他们自己竞争。如学校体育课外活动设置田径、篮球、乒乓球、棋类、羽毛球、足球等项目,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选择项目练习。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向创新发展。
4.6 质疑设想,保护创新。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为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冒险、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索空间,在充分肯定思考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手让学生猜想和提出假说。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发现一部分学生会提出一些奇特的问题,教师不要视为离谱,应积极鼓励他们质疑,引导他们标新立异。
4.7 移植更替,共性创新。学生绝不可能凭空创造,部是要依赖一些已有的知识和原型事物。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移植到具有共性的其它知识中去。这样,既丰富学生的训练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新颖的感觉,促进学生的创造欲望。
4.8 嫁接求新,变异创新。嫁接法是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用嫁接法创编教材和游戏,指导学生把学过的教材嫁接到日常的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嫁接的方法,并在实际锻炼中运用、拓展。如手篮球游戏(以篮球的比赛规则赛手球)、羽毛乒乓球(用羽毛球拍打乒乓球)。既拓展了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动感世界。
4.9 新上再新,提高创新。探索是无止境的,学生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自编。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寻找技能技术的形成规律,鼓励学生对原有知识重组、创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自己的创造成果,享受成功的快乐,更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生的创造热情,以新创知识为起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创新,促使学生不断创新。
对知识的巩固和学习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而要象上台阶一样,上得更高、更高。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应在学会创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创造(二次创造,三次创造……)
总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观念意识,从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去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掌握体育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收稿日期:20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