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们有没有想过,当你们老了的时候,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是不是吃吃饭散散步喝喝茶打打麻将?而你们的爷爷奶奶们,现在的小日子又过得怎么样了呢?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爷爷天团,打破了85岁组4×400米接力赛世界纪录,而这四位老人的平均年龄为88.5岁。
苏朋学90岁了,身子骨健朗。每回出门,别人说这老爷子看起来最多70岁。他咧着嘴笑,好像白白赚了20年。他头发、眉毛全白了,背有点微驼,除了双腿静脉曲张,身体没大毛病。
去年,他召集老伙伴李心和范兆木做军师,准备干件大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4名85岁以上的老人,参加2016年世界老将田径锦标赛,打破85岁组4×400米接力赛的世界纪录。
这几乎不可能。在他们这个年纪,很多人不是坐在轮椅上,就是躺在病床上,早就向生命这个庞然大物缴械投降了。苏朋学也知道,80岁以上,能走的都没几个,甭提跑了。
他们不服老,可年岁这东西就是邪乎。跑接力这事儿,放在十几年前,轻轻松松,但现在,却像一场大冒险——找人、组队、报名、参赛,每一步都比想象中艰难。
李心有时候也怀疑,“我们年纪大了,想要做点事情,这是阿Q精神吗?”
“不行,我得出山”
拿金牌,破紀录,苏朋学一辈子有这样的执念。
年轻时,他在北京市电信管理局工作,是电报大楼里当年几个发报最快的电报员之一。二十来岁时,正赶上50年代国家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全民健身,热火朝天。他是北京市长征长跑队和铁人三项协会的成员。1982年起,就曾代表中国到国外参赛。参加过的比赛和拿过的奖牌,数不清了。
2003年,老伴儿半身不遂,卧床不起,苏朋学被困住了——四个孩子都忙,他得待在家里给老伴儿做饭、喂饭、喂药、打扫卫生、推着她出门遛弯。去楼下跑跑步都成了奢望。
他眼睁睁看着每年世界老将田径锦标赛的世界纪录被刷新。当年赛场驰骋、能拿金牌的酷老头,要在家里憋成糟老头了。
“不行!我得出山。”2012年,距离85周岁还有五个月,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参加当年的世界老将田径锦标赛,打破85岁年龄组1500米的世界纪录,此前的纪录已经维持了二十多年。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以前长跑队的伙伴李心和范兆木。李心做事耐心,适合当陪练;范兆木擅长“搞情报”,可以帮他整理参赛选手的信息和资料。
两人答应了。李心比苏朋学小7岁,他知道什么叫“想得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范兆木出生在1940年代,1998年,他和苏朋学是第一届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各自年龄组的跳高冠军。对他来说,帮助苏朋学,是重温峥嵘岁月——“金牌得主再聚首”。
三人班子一搭成,赶忙给苏朋学做了一回测试。结果显示,他1500米能跑7分11秒。大伙儿高兴坏了,和世界纪录就差8秒,进行技术改进,破纪录这事儿有戏!
不过,当年,没能破成;第二年苏朋学老伴儿过世,又耽搁一年。时间越往后,这事儿越难——衰老不可抗拒,以微妙的方式施加它的威力。苏朋学发现,同样跑1500米,刚开始和世界纪录差秒,再后来差分。这中间的差距,叫衰老。
“岁月不饶人,自然规律。人老了,一年不如一年。”他说。
很多事情再不做就来不及了。2016年年初,他出个主意,既然单人项目不行,那就试试团体的?范兆木整理的世界纪录资料显示,85岁组4×400米的接力赛,世界纪录已经保持了8年多。
三人一拍即合。
“就是要证明‘我行’,活着有用”
找到队友好像比破世界纪录还难。
苏朋学想到了以前一起训练的孙桂本。年轻时,孙桂本在东城区副食公司搞宣传,是长跑队队员,退休后参加过不少比赛,90年代还被评为北京市职工体育积极分子。
孙桂本是1928年生人。过了80岁,还有一头茂盛的花白头发,除了牙掉光了,身体也没毛病。
苏朋学联系上他时,他是拒绝的。2008年以后,他再没参加过比赛,每天去地坛体育场跑5圈,只图强身健体,对比赛没什么兴趣。“这么老远,还要坐飞机,我害怕;而且出国一趟,得好几万块钱呢。”
“要破纪录,为国争光呢。”苏朋学强调这次参赛的意义。这句特别受用。孙桂本决定了——去。
在那天的记事本里,孙桂本写上:“对我这个年龄来说,能出国去看一看,这是极佳的机会。要参加,就一定要拿奖牌,否则就甭参加。”
联系王志勇则相当顺利。没等苏朋学把话说完,电话那头的王志勇就说:“想去想去!”
王志勇以前也是长跑队的队员。81岁那年,他以4小时48分27秒的成绩跑完北京国际马拉松,捧到了国家二级业余运动员的证书,已经算是给体育生涯画了句号。他从没想过,到了92岁,还能和老伙伴并肩作战。
最后一个人是苏朋学委托大连老将协会主席刘日福找到的。刘日福留意到上海的一个老将,最近几年,已经连续出国参加了5次比赛,应该没问题。他叫汪锦标,上海人,1931年出生。汪锦标比其他三人年纪小,跑得慢。但也没有更好的人选了。
见证了整个组队过程的纪录片导演骆冠宏觉得鼻酸。“老年人最害怕别人说他没用。这是一个尊严问题,这几个老先生不断去挑战自我,就是要证明‘我行’,活着有用。”
他知道,到了这个年纪,很可能哪天给某位老先生打电话,就再也联系不上了。但即便这样,他们还是有勇气去面对人生末端的黑暗。这让他看到光芒。
“我跑着,我就还年轻”
2016年10月25日,苏朋学、汪锦标、王志勇、孙桂本和其他队员一起,登上了香港飞往珀斯的飞机。
2016年11月6日下午3点,四人准时出现在起跑线上。站在终点延长线上的李心,为他们掐表,手心冒汗,比自己参加比赛还要紧张。他心想,能找够四个人,站在珀斯赛场的起跑线上,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发令枪打响,第一棒是汪锦标,2分22秒95后,二棒孙桂本起跑,再过1分55秒94,接力棒传到了王志勇手中,再有2分17秒96,苏朋学最后冲刺。
8分35秒23!
“苏老,破了!”李心颤巍巍跑到终点线上,一边搀扶苏朋学,一边喊着。
他们都没觉得自己老了。
孙桂本说,年岁就像股票代码,股票质量怎么样,和代码没关系。身体好坏和年岁也没关系。“很多人一天无所事事,活着就是为了吃和睡,这叫行尸走肉。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早就老了;我跑着,我就还年轻。”
苏朋学打算在100岁那年,再去创跳高世界纪录。汪锦标说他要跑到90岁、95岁,和老伙伴一直跑下去。(来源:《新京报》)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爷爷天团,打破了85岁组4×400米接力赛世界纪录,而这四位老人的平均年龄为88.5岁。
苏朋学90岁了,身子骨健朗。每回出门,别人说这老爷子看起来最多70岁。他咧着嘴笑,好像白白赚了20年。他头发、眉毛全白了,背有点微驼,除了双腿静脉曲张,身体没大毛病。
去年,他召集老伙伴李心和范兆木做军师,准备干件大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4名85岁以上的老人,参加2016年世界老将田径锦标赛,打破85岁组4×400米接力赛的世界纪录。
这几乎不可能。在他们这个年纪,很多人不是坐在轮椅上,就是躺在病床上,早就向生命这个庞然大物缴械投降了。苏朋学也知道,80岁以上,能走的都没几个,甭提跑了。
他们不服老,可年岁这东西就是邪乎。跑接力这事儿,放在十几年前,轻轻松松,但现在,却像一场大冒险——找人、组队、报名、参赛,每一步都比想象中艰难。
李心有时候也怀疑,“我们年纪大了,想要做点事情,这是阿Q精神吗?”
“不行,我得出山”
拿金牌,破紀录,苏朋学一辈子有这样的执念。
年轻时,他在北京市电信管理局工作,是电报大楼里当年几个发报最快的电报员之一。二十来岁时,正赶上50年代国家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全民健身,热火朝天。他是北京市长征长跑队和铁人三项协会的成员。1982年起,就曾代表中国到国外参赛。参加过的比赛和拿过的奖牌,数不清了。
2003年,老伴儿半身不遂,卧床不起,苏朋学被困住了——四个孩子都忙,他得待在家里给老伴儿做饭、喂饭、喂药、打扫卫生、推着她出门遛弯。去楼下跑跑步都成了奢望。
他眼睁睁看着每年世界老将田径锦标赛的世界纪录被刷新。当年赛场驰骋、能拿金牌的酷老头,要在家里憋成糟老头了。
“不行!我得出山。”2012年,距离85周岁还有五个月,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参加当年的世界老将田径锦标赛,打破85岁年龄组1500米的世界纪录,此前的纪录已经维持了二十多年。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以前长跑队的伙伴李心和范兆木。李心做事耐心,适合当陪练;范兆木擅长“搞情报”,可以帮他整理参赛选手的信息和资料。
两人答应了。李心比苏朋学小7岁,他知道什么叫“想得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范兆木出生在1940年代,1998年,他和苏朋学是第一届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各自年龄组的跳高冠军。对他来说,帮助苏朋学,是重温峥嵘岁月——“金牌得主再聚首”。
三人班子一搭成,赶忙给苏朋学做了一回测试。结果显示,他1500米能跑7分11秒。大伙儿高兴坏了,和世界纪录就差8秒,进行技术改进,破纪录这事儿有戏!
不过,当年,没能破成;第二年苏朋学老伴儿过世,又耽搁一年。时间越往后,这事儿越难——衰老不可抗拒,以微妙的方式施加它的威力。苏朋学发现,同样跑1500米,刚开始和世界纪录差秒,再后来差分。这中间的差距,叫衰老。
“岁月不饶人,自然规律。人老了,一年不如一年。”他说。
很多事情再不做就来不及了。2016年年初,他出个主意,既然单人项目不行,那就试试团体的?范兆木整理的世界纪录资料显示,85岁组4×400米的接力赛,世界纪录已经保持了8年多。
三人一拍即合。
“就是要证明‘我行’,活着有用”
找到队友好像比破世界纪录还难。
苏朋学想到了以前一起训练的孙桂本。年轻时,孙桂本在东城区副食公司搞宣传,是长跑队队员,退休后参加过不少比赛,90年代还被评为北京市职工体育积极分子。
孙桂本是1928年生人。过了80岁,还有一头茂盛的花白头发,除了牙掉光了,身体也没毛病。
苏朋学联系上他时,他是拒绝的。2008年以后,他再没参加过比赛,每天去地坛体育场跑5圈,只图强身健体,对比赛没什么兴趣。“这么老远,还要坐飞机,我害怕;而且出国一趟,得好几万块钱呢。”
“要破纪录,为国争光呢。”苏朋学强调这次参赛的意义。这句特别受用。孙桂本决定了——去。
在那天的记事本里,孙桂本写上:“对我这个年龄来说,能出国去看一看,这是极佳的机会。要参加,就一定要拿奖牌,否则就甭参加。”
联系王志勇则相当顺利。没等苏朋学把话说完,电话那头的王志勇就说:“想去想去!”
王志勇以前也是长跑队的队员。81岁那年,他以4小时48分27秒的成绩跑完北京国际马拉松,捧到了国家二级业余运动员的证书,已经算是给体育生涯画了句号。他从没想过,到了92岁,还能和老伙伴并肩作战。
最后一个人是苏朋学委托大连老将协会主席刘日福找到的。刘日福留意到上海的一个老将,最近几年,已经连续出国参加了5次比赛,应该没问题。他叫汪锦标,上海人,1931年出生。汪锦标比其他三人年纪小,跑得慢。但也没有更好的人选了。
见证了整个组队过程的纪录片导演骆冠宏觉得鼻酸。“老年人最害怕别人说他没用。这是一个尊严问题,这几个老先生不断去挑战自我,就是要证明‘我行’,活着有用。”
他知道,到了这个年纪,很可能哪天给某位老先生打电话,就再也联系不上了。但即便这样,他们还是有勇气去面对人生末端的黑暗。这让他看到光芒。
“我跑着,我就还年轻”
2016年10月25日,苏朋学、汪锦标、王志勇、孙桂本和其他队员一起,登上了香港飞往珀斯的飞机。
2016年11月6日下午3点,四人准时出现在起跑线上。站在终点延长线上的李心,为他们掐表,手心冒汗,比自己参加比赛还要紧张。他心想,能找够四个人,站在珀斯赛场的起跑线上,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发令枪打响,第一棒是汪锦标,2分22秒95后,二棒孙桂本起跑,再过1分55秒94,接力棒传到了王志勇手中,再有2分17秒96,苏朋学最后冲刺。
8分35秒23!
“苏老,破了!”李心颤巍巍跑到终点线上,一边搀扶苏朋学,一边喊着。
他们都没觉得自己老了。
孙桂本说,年岁就像股票代码,股票质量怎么样,和代码没关系。身体好坏和年岁也没关系。“很多人一天无所事事,活着就是为了吃和睡,这叫行尸走肉。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早就老了;我跑着,我就还年轻。”
苏朋学打算在100岁那年,再去创跳高世界纪录。汪锦标说他要跑到90岁、95岁,和老伙伴一直跑下去。(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