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慕课是课程环境、课程条件和课程技术等课程变革因素发展到变革阶段时应课程发展需求而形成的课程新形态。该文从大学使命、课程功能和高等教育普及的视角,比较了慕课等线上课程形态与线下课程形态在课程功能实现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了课程功能、大学使命和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究了慕课在大学的课程功能、大学使命和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现实与潜在价值,证实了慕课可以帮助大学履行新的使命而不是带来生存危机,可以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尤其是弱势或边缘群体的高等教育机会而不是引发教育变革,提出慕课应由与大学内部线下课程竞争转向发挥优势服务大学外部群体,应由挑战既有高等教育体系转向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和提升弱势与边缘群体的高等教育机会,建议慕课研究和慕课实践跨出线下课程的边界,实现课程在大学使命和高等教育发展中尚未实现的功能。
关键词:慕课功能;高等教育普及;底层人口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2014年,慕课平台已有近200个国家的注册生,其中2/3来自美国和西欧地区、6%来白巴西、5%来自印度、4%来白中国。在国内,慕课正在成为课程研究者和课程实践者关注的热点。有人认为慕课正在引发着一场学习和教育革命,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正在倒逼我国教育改革。也有人发出疑问:“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更有人认为慕课的出现,引发了教育界、文化界、商业界、学术界等高度关注,并搅动了高等教育的格局。当前改革的大势和惯性,使得研究者和实践者更多的把慕课作为教育改革的力量而非教育发展的力量,忽略了新事物的出现既可能是旧事物的替代者,也可能是旧事物的合作者。
一、课程形态的发展与比较
1.课程形态的发展
课程环境、课程条件和课程技术是课程形态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课程环境、课程条件和课程技术发展到可以孕育并产生新的课程形态的时候,应课程需求的推动,课程形态必然会出现变革,从而产生新的课程形态。新的课程形态既可能是原有课程形态的替代者,也可能与原有的课程形态共同存在和发展着,从而构成更加丰富的课程生态体系。纵观大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课程形态因课程环境、课程条件和课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历史趋势,但是课程形态的变革从来不是课程形态的更替,而是课程形态的丰富和完善,不同的课程形态可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具有不同的价值,彼此并不能完全代替。虽然每一种课程形态出现时,都被极力推崇并尝试普遍应用以替代之前的课程形态,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新的课程形态与原有的课程形态共存下来、共同发展。
大学课程走出大学围墙为更多的需求者提供服务,是课程发展的常态。从开放大学课堂到大学课程以出版物、音像制品和讲座培训等形态走出大学围墙服务大众,再到以广播、电视、网络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课程,直到今日以互联网并尊崇CC协议的慕课,都是大学使命的要求和社会学习的需求在课程环境、课程条件和课程技术具备的情况下,课程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2.课程形态的比较
从课程技术的角度,可以将课程形态分为以课堂为代表形态的线下课程和以慕课为最新形态的线上课程。从线下课程到线上课程,并不是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功能等变化,而是课程的结构和形式等课程形态的变化,带来的主要是课程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显著提高,更多的人可以花费更少的成本学习更新的知识,更多没有机会进行课程学习的人可以获得学习机会。但是有些课程无法以线上课程的形态实现,如实验类课程;有些线下课程的一些功能和价值也是难以在线上课程上实现的,例如学习者之间的情感影响和课程的社会价值等。从课程功能的视角,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之间在课程功能的实现上各有侧重、互有优势、不能完全替代。
慕课的出现,是课程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大学应该并已经运用慕课服务大众,但是慕课并不会成为课程的单一存在形态,也不能实现课程的全部功能,仅仅是大学课程走出围墙的目前的最好选择,而非唯一选择,并且在大学围墙之内相对于原有课程形态而言并无多少优越性可言。
二、慕课形态的课程与大学使命、课程功能和高等教育发展
1.慕课与大学使命和高等教育发展
现代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使命,课程在现代大学履行使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手段,并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起着基础性和推动性作用。大学培养人才的类型与质量主要决定于课程,大学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所培养的人才的差异性也主要决定于课程。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超出了大学校园的范围,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优质的课程学习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共同愿景。但是大学本身的资源和条件限制,只能以出版物、公开课等形式将自己的课程部分传播到大学之外,对于课程的资源、条件和实践等无法对社会开放和共享,因而大学课程的人才培养功能无法在大学之外得以全部实现,只是有限地发挥着作用。
慕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虽然不能把大学课程完全搬到校园之外,仍然无法与社会完全共享课程学习资源、课程学习环境和课程关联影响等,但是相对于其他课程形态,能够更多地为社会提供课程学习机会。一门课程可以允许上万人以上同时在线学习,显著增加了课程学习者的数量;一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允许课程讲师和学习者之间任意互动,显著增加了课程学习的效益;一门课程可以允许学习者随时学习、随地学习,显著增加了课程学习的方便;一门课程可以允许学习者利用一台电脑和一条网线便实现课程的学习,显著降低了课程学习的成本。慕课的出现和发展为大学之外的更多人学习大学课程提供了可能性,使得大学培养人才的功能有了显著的进步。
2.慕课与大学课程和高等教育发展
现代大学已经不能再等同于高等教育,它不但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功能,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缩影和未来社会的雏形,已经超越了教育的范畴。现代大学不仅是教育的场所、成长的场所,也是生活的场所、生产的场所。现代大学的发展,早已生成了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相对优越性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成为现行社会中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一部分。在大学以人才培养为单一使命的阶段,大学课程是大学的生命;在大学发展到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使命的阶段,大学课程与大学学术是大学的生命;在大学发展到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使命的阶段,大学课程、大学学术和大学资源是大学的生命;在大学发展到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为使命的阶段,大学课程、大学学术、大学资源和大学精神成为大学的生命。 慕课是课程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慕课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淹没掉原有的课程形态,使得课程以慕课的单一形态存在。实际上,慕课的出现,只是课程开发与应用技术上的进步,而不是课程本身的进步。把一门传统的大学课程开发为慕课,并不能使传统课程的学习者和慕课的学习者在学习结果上有显著的差异,更多的只是体现了课程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可以说,慕课并不增加课程本身的力量,只是增加了课程的影响力。同时,慕课作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由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限制,并不能把全部大学课程和大学课程的全部要素都囊括其中。大学中的实验类课程、实训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是目前的技术无法使其开发成为慕课的,目前已经开发和能够开发的慕课基本都是大学课程中的认知类课程。大学课程中的校园文化、人际影响、时空激励等并不能在慕课中实现,而大学课程中的基础资源、物质条件、生成环境更不是慕课能够具备的。
现代大学不能没有课程,但是现代大学仅仅有课程是不能称之为大学的。大学课程已经不能缺少慕课这种形态的课程,但是大学课程仅仅有慕课这种唯一的课程形态是无法支撑起大学课程的。慕课的出现使得大学更加具备了主动面向社会培养人才、引领文化的条件,迎来了大学发展的机遇,也迎来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有责任而无能力担当的大学会继续履行着应有的使命,而有责任、能担当的大学必将在慕课来临时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使得大量的人在大学之外尽可能共享到大学的教育。
三、慕课转向:未完成的大学使命与未实现的高等教育普及
普及义务教育已经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得以实现,很多国家已经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成功普及义务教育以后,迎来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目前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在人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被一致认可,但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受到了资源的约束和条件的限制,并不能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下得以实现,如果得以实现,那高等教育普及的成本也是公民和社会无法承担的。
在以大学为主和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体系下,高等教育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存在的。一门大学课程的学习,一个阶段的大学学习,一般都不被视为高等教育体系之内的。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从当代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碎片化的高等教育已经是现实之需了。人们因生活和工作之需而寻求掌握所需的高等教育阶段的知识或技能,这样的知识或技能可能是一门或几门大学课程可以提供的,也可能是一门大学课程中的一个或几个单位可以提供的,并不需要接受某种形式的整体性的高等教育来获得,而是碎片化的高等教育就可以实现。
因而,在当代社会,高等教育的普及已经不再是以获得高等教育阶段的学历证书作为唯一标准了,而应该是以人们根据需要获得碎片化高等教育的可能性作为尺度了。也就是说,当人们需要掌握某些知识或技能时,便能及时地获得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的机会,就意味着高等教育普及了。我国1400多所高校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学历取向的高等教育需求,但是如果高等教育碎片化,就可以满足人们因生活和工作之需而产生的以掌握所需知识或技能为目的的高等教育需求。
慕课所具有的大规模受众、开放性课程、在线式学习、模块化单元,完全符合碎片化高等教育的特征,有可能满足人们因生活和工作之需而产生的以掌握所需知识或技能为目的的高等教育需求。当前慕课学习过程中的辍课率比较高,其中原因并不是相当一部分学习者不能坚持学完整个课程,而是学习者根据其生活和工作需要有选择地学习了其中的部分模块,并不想继续学习目前并不需要的其他模块,也不需要获得课程证书。大学课程开发为慕课,正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只是当前大学课程开发成的慕课还没有摆脱掉其大学课程的整体性,没有关注到学习者的碎片化需求。
四、慕课未来走向:大学与高等教育未曾触及的区域与人口
大学,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基本都位于大城市和区域内相对发达的地区,一国之内的大部分大学覆盖了一国之内的小部分的地区和人口是普遍的。在我国,随着大学竞争和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位于小城市或相对欠发达区域的大学正以合并或新建校区等途径走向大的城市或相对发达区域,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在大学集中的趋势下,大学越来越远离边缘或弱势的区域与群体,其直接影响的人群的数量正在减少,不利于大学使命的实现和高等教育的普及。
在我国,无论是大学还是高等教育,由于资源的限制和成本的制约,对于处在金字塔底部的大多数群体而言,都是处于获取机会和实现能力的弱势地位。慕课的出现,从可能性和需求性而言,都可以为金字塔底部的人口带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大众化只是为经济上和能力上占优势的金字塔上部人口带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普及化则可为处于金字塔下部的人口带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慕课的特点使其成为金字塔下部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当前最为可能的形式。全球范围内的慕课运动有着”人人平等”的美好愿景,试图将全球优质课程资源渗透到世界各个偏远角落,但研究发现慕课真正服务的还是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学习者,有进一步加大教育落差之趋势。大学如何推进慕课走向金字塔的底部,应该成为慕课发展的关注方向。
关键词:慕课功能;高等教育普及;底层人口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2014年,慕课平台已有近200个国家的注册生,其中2/3来自美国和西欧地区、6%来白巴西、5%来自印度、4%来白中国。在国内,慕课正在成为课程研究者和课程实践者关注的热点。有人认为慕课正在引发着一场学习和教育革命,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正在倒逼我国教育改革。也有人发出疑问:“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更有人认为慕课的出现,引发了教育界、文化界、商业界、学术界等高度关注,并搅动了高等教育的格局。当前改革的大势和惯性,使得研究者和实践者更多的把慕课作为教育改革的力量而非教育发展的力量,忽略了新事物的出现既可能是旧事物的替代者,也可能是旧事物的合作者。
一、课程形态的发展与比较
1.课程形态的发展
课程环境、课程条件和课程技术是课程形态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课程环境、课程条件和课程技术发展到可以孕育并产生新的课程形态的时候,应课程需求的推动,课程形态必然会出现变革,从而产生新的课程形态。新的课程形态既可能是原有课程形态的替代者,也可能与原有的课程形态共同存在和发展着,从而构成更加丰富的课程生态体系。纵观大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课程形态因课程环境、课程条件和课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历史趋势,但是课程形态的变革从来不是课程形态的更替,而是课程形态的丰富和完善,不同的课程形态可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具有不同的价值,彼此并不能完全代替。虽然每一种课程形态出现时,都被极力推崇并尝试普遍应用以替代之前的课程形态,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新的课程形态与原有的课程形态共存下来、共同发展。
大学课程走出大学围墙为更多的需求者提供服务,是课程发展的常态。从开放大学课堂到大学课程以出版物、音像制品和讲座培训等形态走出大学围墙服务大众,再到以广播、电视、网络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课程,直到今日以互联网并尊崇CC协议的慕课,都是大学使命的要求和社会学习的需求在课程环境、课程条件和课程技术具备的情况下,课程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2.课程形态的比较
从课程技术的角度,可以将课程形态分为以课堂为代表形态的线下课程和以慕课为最新形态的线上课程。从线下课程到线上课程,并不是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功能等变化,而是课程的结构和形式等课程形态的变化,带来的主要是课程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显著提高,更多的人可以花费更少的成本学习更新的知识,更多没有机会进行课程学习的人可以获得学习机会。但是有些课程无法以线上课程的形态实现,如实验类课程;有些线下课程的一些功能和价值也是难以在线上课程上实现的,例如学习者之间的情感影响和课程的社会价值等。从课程功能的视角,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之间在课程功能的实现上各有侧重、互有优势、不能完全替代。
慕课的出现,是课程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大学应该并已经运用慕课服务大众,但是慕课并不会成为课程的单一存在形态,也不能实现课程的全部功能,仅仅是大学课程走出围墙的目前的最好选择,而非唯一选择,并且在大学围墙之内相对于原有课程形态而言并无多少优越性可言。
二、慕课形态的课程与大学使命、课程功能和高等教育发展
1.慕课与大学使命和高等教育发展
现代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使命,课程在现代大学履行使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手段,并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起着基础性和推动性作用。大学培养人才的类型与质量主要决定于课程,大学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所培养的人才的差异性也主要决定于课程。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超出了大学校园的范围,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优质的课程学习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共同愿景。但是大学本身的资源和条件限制,只能以出版物、公开课等形式将自己的课程部分传播到大学之外,对于课程的资源、条件和实践等无法对社会开放和共享,因而大学课程的人才培养功能无法在大学之外得以全部实现,只是有限地发挥着作用。
慕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虽然不能把大学课程完全搬到校园之外,仍然无法与社会完全共享课程学习资源、课程学习环境和课程关联影响等,但是相对于其他课程形态,能够更多地为社会提供课程学习机会。一门课程可以允许上万人以上同时在线学习,显著增加了课程学习者的数量;一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允许课程讲师和学习者之间任意互动,显著增加了课程学习的效益;一门课程可以允许学习者随时学习、随地学习,显著增加了课程学习的方便;一门课程可以允许学习者利用一台电脑和一条网线便实现课程的学习,显著降低了课程学习的成本。慕课的出现和发展为大学之外的更多人学习大学课程提供了可能性,使得大学培养人才的功能有了显著的进步。
2.慕课与大学课程和高等教育发展
现代大学已经不能再等同于高等教育,它不但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功能,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缩影和未来社会的雏形,已经超越了教育的范畴。现代大学不仅是教育的场所、成长的场所,也是生活的场所、生产的场所。现代大学的发展,早已生成了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相对优越性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成为现行社会中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一部分。在大学以人才培养为单一使命的阶段,大学课程是大学的生命;在大学发展到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使命的阶段,大学课程与大学学术是大学的生命;在大学发展到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使命的阶段,大学课程、大学学术和大学资源是大学的生命;在大学发展到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为使命的阶段,大学课程、大学学术、大学资源和大学精神成为大学的生命。 慕课是课程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慕课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淹没掉原有的课程形态,使得课程以慕课的单一形态存在。实际上,慕课的出现,只是课程开发与应用技术上的进步,而不是课程本身的进步。把一门传统的大学课程开发为慕课,并不能使传统课程的学习者和慕课的学习者在学习结果上有显著的差异,更多的只是体现了课程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可以说,慕课并不增加课程本身的力量,只是增加了课程的影响力。同时,慕课作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由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限制,并不能把全部大学课程和大学课程的全部要素都囊括其中。大学中的实验类课程、实训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是目前的技术无法使其开发成为慕课的,目前已经开发和能够开发的慕课基本都是大学课程中的认知类课程。大学课程中的校园文化、人际影响、时空激励等并不能在慕课中实现,而大学课程中的基础资源、物质条件、生成环境更不是慕课能够具备的。
现代大学不能没有课程,但是现代大学仅仅有课程是不能称之为大学的。大学课程已经不能缺少慕课这种形态的课程,但是大学课程仅仅有慕课这种唯一的课程形态是无法支撑起大学课程的。慕课的出现使得大学更加具备了主动面向社会培养人才、引领文化的条件,迎来了大学发展的机遇,也迎来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有责任而无能力担当的大学会继续履行着应有的使命,而有责任、能担当的大学必将在慕课来临时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使得大量的人在大学之外尽可能共享到大学的教育。
三、慕课转向:未完成的大学使命与未实现的高等教育普及
普及义务教育已经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得以实现,很多国家已经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成功普及义务教育以后,迎来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目前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在人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被一致认可,但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受到了资源的约束和条件的限制,并不能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下得以实现,如果得以实现,那高等教育普及的成本也是公民和社会无法承担的。
在以大学为主和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体系下,高等教育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存在的。一门大学课程的学习,一个阶段的大学学习,一般都不被视为高等教育体系之内的。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从当代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碎片化的高等教育已经是现实之需了。人们因生活和工作之需而寻求掌握所需的高等教育阶段的知识或技能,这样的知识或技能可能是一门或几门大学课程可以提供的,也可能是一门大学课程中的一个或几个单位可以提供的,并不需要接受某种形式的整体性的高等教育来获得,而是碎片化的高等教育就可以实现。
因而,在当代社会,高等教育的普及已经不再是以获得高等教育阶段的学历证书作为唯一标准了,而应该是以人们根据需要获得碎片化高等教育的可能性作为尺度了。也就是说,当人们需要掌握某些知识或技能时,便能及时地获得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的机会,就意味着高等教育普及了。我国1400多所高校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学历取向的高等教育需求,但是如果高等教育碎片化,就可以满足人们因生活和工作之需而产生的以掌握所需知识或技能为目的的高等教育需求。
慕课所具有的大规模受众、开放性课程、在线式学习、模块化单元,完全符合碎片化高等教育的特征,有可能满足人们因生活和工作之需而产生的以掌握所需知识或技能为目的的高等教育需求。当前慕课学习过程中的辍课率比较高,其中原因并不是相当一部分学习者不能坚持学完整个课程,而是学习者根据其生活和工作需要有选择地学习了其中的部分模块,并不想继续学习目前并不需要的其他模块,也不需要获得课程证书。大学课程开发为慕课,正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只是当前大学课程开发成的慕课还没有摆脱掉其大学课程的整体性,没有关注到学习者的碎片化需求。
四、慕课未来走向:大学与高等教育未曾触及的区域与人口
大学,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基本都位于大城市和区域内相对发达的地区,一国之内的大部分大学覆盖了一国之内的小部分的地区和人口是普遍的。在我国,随着大学竞争和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位于小城市或相对欠发达区域的大学正以合并或新建校区等途径走向大的城市或相对发达区域,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在大学集中的趋势下,大学越来越远离边缘或弱势的区域与群体,其直接影响的人群的数量正在减少,不利于大学使命的实现和高等教育的普及。
在我国,无论是大学还是高等教育,由于资源的限制和成本的制约,对于处在金字塔底部的大多数群体而言,都是处于获取机会和实现能力的弱势地位。慕课的出现,从可能性和需求性而言,都可以为金字塔底部的人口带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大众化只是为经济上和能力上占优势的金字塔上部人口带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普及化则可为处于金字塔下部的人口带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慕课的特点使其成为金字塔下部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当前最为可能的形式。全球范围内的慕课运动有着”人人平等”的美好愿景,试图将全球优质课程资源渗透到世界各个偏远角落,但研究发现慕课真正服务的还是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学习者,有进一步加大教育落差之趋势。大学如何推进慕课走向金字塔的底部,应该成为慕课发展的关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