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锦桥

来源 :燕赵诗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in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那时,通锦桥大街背后有一排平房,离河不到五十米。河边有很多大柳树,槐树,榆钱树,一到五月,就落下很多槐花,一地的榆钱。那条宽阔的河流叫饮马河,对岸的人家能看得清清楚楚。门前一个洗衣台。那些树中间最大的是一棵黄桷树,它长出地面的根像些乱跑的蛇,树冠遮天蔽日,像一把大伞,树下是那一排破旧房子里的居民们天然的活动场地,人们在那里乘凉,吃饭,说话,孩子跳,狗叫,构成了一个热闹的世界。
  莉莉6岁前住在那里,那是她外婆的家。莉莉的父母在城东工厂上班,成天无人管她,野放着,性子蛮横得很。母亲就把她交给了住在西门的外婆。“好好跟着你外婆,要听话。”母亲把莉莉交到外婆手里时这样说,但她大约对莉莉能否听外婆的话也没有信心,说话的腔调有些不那么肯定。莉莉自然对外婆不陌生,她张大的眼睛里的是外婆有些木然的笑,和握住自己的温暖的手。
  莉莉更像一头鲁莽的牛闯进了人家的园子,外婆那宽阔的河边、树下、一排排的小房子里有更适合她的天地。她见什么都能玩,都要乱弄一气。五岁时,她对一根铁丝燃起兴趣,一个人在门口用脚踩。跷起的一头戳到眼皮,把小舅舅吓坏了。外婆让小舅舅背上她到医院去看。血流出来,恍眼一看,还以为她把眼睛弄瞎了。
  外婆叫小舅舅去通知她爸妈,在外边找了很远才找到电话。好在只擦破了眼皮。眼睛用白纱布包上,冬天天冷,莉莉天天赖在床上“养病”,用厚厚的棉铺盖拥起,像个真正的病人。外婆给她蒸红苕,红苕很甜。
  外婆端来喂她吃,她这时文静起来,小口小口地吃,咳。
  被窝里很暖和,莉莉多想不那么快好起来啊。
  虽说是城里,外婆周边却都是些穷苦的平民,卖炸油条的,拉板车的,在效益不好的小工厂上班的,小商品小贩,工人。但孩子多,好玩。
  夏天,莉莉和伙伴们去柳树上粘知了(知了藏在树枝上叫,用有黏性的东西给粘下来)。他们拿根长竹杆,开始说用饭团,后又说用浆糊涂在竹杆顶上。浆糊不好找,要用家里的灰面,孩子们就偷偷地去翻,掺水,反复挼,一伙人“轰”地从这家屋里窜出来,又“轰”地往那家窜进去。
  伙伴很多,其中在旁边一条叫桃花沟的沟边有家人,是炸油条的,七姊妹,最小的叫“七道道”(为什么不叫七仙女呢,大约因为是穷人家的孩子,怎么也和仙女搭不上边),七道道和莉莉年龄差不多,“你又去跟七道道耍!”外婆常说。
  七道道家里孩子多,虽然俭朴,但干净。七道道似乎没那么听莉莉的话,莉莉常撵到人家家里要打七道道,人家姐姐骂,“你咋在我们家还要欺负人呢?”有回在外头,七道道又把莉莉惹到了,七道道跑回去,莉莉在门口喊,“七道道,你出来,你出来。”
  莉莉常像个泥人儿一样回到家里,而外婆总是在那里,好象永远不会离开,永远会准时给她热好的水,烧好的饭。
  “外婆,外婆。”
  受了欺负,她也总这样哭着回去,而外婆,就站在门口,总有一双温暖的手来拉她。
  外婆皮肤白,相貌慈祥,不怨人也不恼人,不爱说话。只是不停地做事。
  长大后莉莉听母亲说过,外婆其实有轻微智障,识不得钱,认不得钟。外婆从小是个童养媳,一辈子没上过学,只在家里煮饭,洗衣。母亲说外婆命苦,小时当过丫头,爹妈很早就把她交给人家了。
  莉莉后来才知道外婆姓曾,叫曾红云,本没名字,是晚年报户口时勉为其难给取的,平常都跟着外爷被叫成卢太婆。七道道的妈回来,就常去找外婆,说,“卢太婆卢太婆,你孙女才横呢,还要到我们家里打七道道,把她引回去。”小舅舅就窜出来,把莉莉一把抓回屋,边喊,“妈,撮一撮箕炭花出来。”他把炭花倒在地上,让莉莉把裤脚挽起,跪在上边。莉莉咧着嘴哭,看一眼外婆,外婆也抹一下眼泪。
  小舅舅那时才十七八,在家待业。他拿根凳子坐下,说:
  “看你还跟人家匪啵!”
  一会,又说,“你起来了嘛。”莉莉的腿都跪酸了。
  二
  夏天的傍晚,天上的云霞渐渐暗下去,外婆抬个门板放在洗衣台上,莉莉就爬上去躺着睡觉,有些人搬些矮凳零零散散地坐在树下纳凉。外婆拿把大蒲扇给莉莉扇,慢下慢下地。莉莉在洗衣台上,看到天空中星星很亮,很密。心里有种很特别的感觉,神秘的感觉。
  也很温暖的感觉。
  “外婆,给我讲故事!”她喊。但外婆不会讲故事。外婆只是给她扇凉,只是看着她木木的温和地笑。
  耳边大人们在闲闲散散地聊天,莉莉耍一会,躺一会,就睡着了,外婆抱起莉莉到房间里去睡觉。醒来时莉莉还以为睡在外边,就喊“外婆,外婆”,却看到外婆站在床前,温和地看着她。
  大人们聊天时,莉莉的外爷有时也插上几句嘴,但更多的时候是坐在一边听。外爷是蹬三轮车的,在三轮车运营公司上班。他喜欢喝酒,坐在矮凳上,用一点花生米当下酒菜。夏天的中午,没有事的空闲时分,外爷喜欢在黄桷树下睡一会,他靠在一把一动就“咯吱,咯吱”响的竹椅子上,穿着件白色旧汗衫,蜷在椅子里,睡得那么舒坦,又显得那么小。
  外爷是个性格和善的人,他吃着饭时,有人来了,总是赶忙拿筷子拿碗,生怕把人慢待。
  他也不爱说话,只是喜欢在黄桷树下听那些人的天南海北,听得津津有味,脸上挂着笑意。
  外爷做菜很好吃,最好的是芋儿烧五花肉,加大蒜酱油。莉莉总是在不停往嘴里喂,腮帮鼓起芋儿那么大一个包。
  外爷烧肉是不加惯常用的豆瓣的。外爷不吃豆瓣,他以前要吃,有次拉人去豆瓣厂,看到像游泳池那么大的池子里,发酵的豆瓣里很多蛆,从此再也不吃豆瓣了。
  有时,桌上有几样菜,外爷高兴了,就用筷子蘸点白酒,叫,“莉娃,过来,尝一口”,莉莉看到外爷乐呵呵的表情,过去舔一口,好辣,就跑开去。一会又想蹭到外爷身边去,尝他的那种辣。
  外爷又拈起几颗花生米,喂莉莉,莉莉仰起头,张着嘴,等爷爷的花生米香香地掉进来。   外爷蹬三轮车多年,有些见识,他晚年得了肝癌,临死前,他给莉莉妈说,“我是不是要走了?你们不要安慰我,毛主席这么伟大的人都要死,何况我这种人,我不怕死。”
  莉莉六岁后离开了通锦桥,和父母住在一起,上学,长高。她上学后变得文静了,听话了,穿着格子衣裳,显得乖巧多了,当她再次站在饮马河树下时,外婆都有些认不得她了。莉莉在星光下看书,书里的世界吸引了她,她看着大孩子们的课本,被那个有条叫“泥鳅”的狗的孩子万卡、小音乐家扬科们的命运吸引着,她对外婆黑黢黢的屋子不再那么有兴趣。
  但父母强迫她背的那些九九乘法表、加减运算、A、B、C、D一类的知识她兴趣不大。莉莉是聪明的,她小小年纪对这些已经运算自如了。
  而外婆还是默默的,不停地做事。看到莉莉来,很高兴,也只是笑,给她弄饭,有豆腐,有一小碗肉。
  桃花沟那边的斜坡上,有个女子姓石,叫石敏,比莉莉大一岁,原来也是莉莉的玩伴。但石敏很早就不喜欢跟小女孩玩,而总在和男孩子一起跳,闹。莉莉回去看外婆,也要去看石敏。石敏也上学了,但她周边的风气似乎和莉莉不同,听她说话,做事,莉莉心理都有些怪怪的。外婆家里来了客人,住不下,莉莉就到石敏家挤上一晚。石敏也长高了,白,但模样还是不好看,单眼皮,吊角眼,脸有点婴儿肥。两人躺在床上,石敏拿起莉莉的手,说,“来,你摸我胸部”。莉莉有些惊讶,说,“摸你啊,咋摸呢?”石敏一副春心荡漾的样子,她说原来一起玩的三娃喜欢她,“老是想和我在一起耍。”
  石敏把莉莉的手逮住,伸进衣裳去,在她尚未发育成熟的胸部摸来摸去,莉莉胡乱摸了两把,把手抽出来。“你感觉舒服啵?”石敏问她,莉莉说不舒服。石敏说,“我很舒服。”
  莉莉有种很异样的感觉,觉得那样不太好。心想石敏好成熟、好奇怪哦。她后来就有点躲着石敏。
  三
  终究因为饮马河水淹得太厉害,后来,政府在西门修了一片房子,把外婆他们那些街坊邻居都搬迁走了,外婆离开了通锦桥,饮马河。
  莉莉也长大了,做了母亲。她对外婆充满了怜悯,心痛外婆辛辛苦苦操劳的一辈子。工余,她有时骑车过去,给外婆剪脚趾甲、手指甲,买些蛋糕,也不知道该怎么对她好。她一回去,外婆还有些惊慌的样子。有次莉莉给了外婆钱,外婆说,她又不认识钱,不晓得能买多少东西。外婆有些越老越胡涂。
  母亲有时会感叹自己以前对外婆不够好。莉莉安慰母亲,以前条件有限,已经可以了。母亲说,我还可以对她更好些,至少可以再多买几只鸡回去。莉莉听了还是深有触动。
  外婆去世后,莉莉曾偶然回通锦桥去过,那里,黄桷树不见了,七道道不知搬哪去了,石敏她倒是遇见过,但变得不那么可爱了,她年纪轻轻就和男生混,像个小街妹,头发也乱扎起,染了,烫了,眼睛画了,嘴涂了……巨大的树荫曾映照了莉莉的童年,曾是她的天堂,但现在没有了。她有片刻的愣神。
  她曾经以为外婆会永远站在那里,总是会在她委屈时伸过来一双温暖的手,但外婆却确实是不在了。
  莉莉偶尔还想起通锦桥,想起那些场景,有时醒来,她还以为睡在那个地方,天上的星星闪烁,面前有外婆温柔、慈祥的目光。
  在那里,小桥边,树荫下,吵吵嚷嚷的邻居间锅响,铲响,孩子叫,狗叫。而树荫下,午睡的人正要醒来……
  2011年8月,2012年2月
其他文献
一  突然到来的是下午。  阳光似乎还是那么明亮,但日规上,影子已经倾斜;腰身还是那么灵活,但已微微臃肿;树叶还是那么茂盛,但已有一些在悄然落下。  阴影不知不觉浮上心里,没发出的“哦”声伴随瞪大的惊异眼神。  这么快,下午就来了。  上午的诺言还言犹在耳,下午却已经在说力不从心了;上午的期许还有一万年,而下午巨大的声音却在内心轰响:要爱的赶紧爱,要说的赶紧说,下午失去的,将不再有时间找回来,下午
期刊
一  渔父的身影有些儿飘逸。  秋水浩荡,江天渺渺,芦花飞白。清晨的茫茫白雾里,桨声由远而近,一只小船慢慢钻出来,渔父身披蓑衣,背挂斗笠,脚着草鞋,手握长竿。他时而停下,把网轻轻撒出去,在秋天里,浑身水气淋漓,张开的网就如江面上一朵转瞬即逝的花。看不清他的脸,总之很清癯,消瘦。听,他唱歌了,歌声怡然自得: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  小船箭一般飞快驶去,尚
期刊
一  隔壁王婆婆的幺儿找了个温婉的美女,叫黄英。  黄英鹅蛋脸,眼睛水汪汪的大,很柔和,她个子不高,但身材妙曼,该有腰有腰,该有腿腿长。气质也温柔可人,嗓音略带些沙哑,听起来有点酥酥的,和她男人在一起显得特别温柔,在宿舍区同进同出,感觉两人感情很好。  她皮肤不算很白。  王婆婆的幺儿叫王小胡,在市无线电一厂上倒班,高个子,接近一米八,五官端正清秀,平时不大多说话,见人点个头,轻轻一笑。他走路动作
期刊
一  那是秋天了,满山荒草,落日正要下坠。我们在山坡上嬉戏,追逐,瑰丽的霞光满布天空。  突然,天鹅出现了。一群洁白的精灵,完美的弧线划过眼前。  我愣住了,搓手失神,茫然无措。我虽不知道她的来历,她的前世今生,但她的美瞬间将我击溃。  我感到羞怯。我太寒伧、粗野了,无法面对这臻于完善的美丽。  霞光下,天鹅短暂停留,天鹅在翩翩起舞。她们浑然不觉这是人间,无视这粗鄙而寒冷的山野。那种风景,也许曾在
期刊
一  卢桢祥师傅年轻时在一家大型军工企业的伙食班当班长,刚开始做白案——相对于红案而言,主要做面食,很早起床就动手做花卷、蒸馒头,大桶大桶发面。后来也做过红案。他虽没文化,但脑子活,会说话。因他的活儿好,有年市电视台采访过他,展示他的白案技术,炸馓子,麻花,他在电视上还表演了一段“抖馓子”技术。  他生得白白净净,非常白,眼睛又圆又亮,国字型的脸,中等个头。可惜小时候胸口害了个碗大的疮,家穷,也没
期刊
一  扬州的风,从南京开始刮起(九月的南京啊,还多么闷热!),扬州的明月,让深陷南京战局的人感到一丝清凉,心里踏实,仿佛那是悬在饥饿的天上的饼子,——在南京,轻易说战局有些轻佻,但他想作一次现代的戏仿,这里是当代的战场。扬州,那里有天下三分之二的明月(五亭桥的桥孔里,在月明之夜甚至可以看到十五个月亮!),有清朝最多的盐商——他们在瘦西湖两岸斗富,在精致的小园里坐雨吹笙,听评弹,一夜之间就能给乾隆修
期刊
一  物资公司货车司机褚卫常驾驶那辆已经有些破旧的皮卡车,在厂区大道上开过,像没发出声音。他常把车停在礼堂门口,打开门,弯腰下来,拖声扬气地在喊谁。那边,灯光球场上,车间的年青人正在打篮球,没人听见他在喊什么,他微昂着头,眯着眼,夹支烟在手上,加快了脚步过来,在某人的肩上拍一下,说,日你哥哦,喊你五道了没听到?  看球正看得入神的那人一惊,车过头看是褚卫,老熟人了,问有啥事,褚卫说没事,看到你,想
期刊
一  钟小萍家住在筒子楼的一楼楼梯边,上下的人都要从她门口过。  钟小萍是火炬帽厂的缝纫工,生得娇小玲珑,鸭蛋脸,眼大有神,衣着朴素,看着也还干干净净。从楼梯边过往的,都能看到门口坐着的她公婆韩老太,而钟小萍在狭窄的屋子里忙忙碌碌。她屋外就是整栋楼的一长溜灶台,一到中午、晚上,锅吱吱地响,人喊马叫。  院子里的人不在同一个单位,但都是东郊工厂区的,属于工人阶级,“穷哥们儿”,又都不是啥大厂的,知根
期刊
一  十月,一下飞机就到了吴国。  阖闾和夫差都在苏州,只是没看到夫差曾演练水军的太湖(他们说,非常近了)。他们说太就是大,很大。这地方,目前也是富可敌国(GDP全国第二)。吴和越,这里的人们都偏好兵器,性格激越,下属动辄在鱼肚里藏下短刀,请一个勇士剌杀上司。或者鞭尸,将头颅挂在城墙。失败了也能忍辱负重,在柴薪上睡觉,日里舔舐苦胆,不惜献出自己心爱的女人,为的是在某一天复仇。但同时,广袤的平原和充
期刊
一  ……阳光洁净而流动,清风徐来,四周多么宁静,仿佛是一个虚空的世界,六月的阳光竟如月光一样洁白而温柔。人都走哪儿去了?怎么一个都不见?我像个情窦初开的少年一样惴惴不安,东张西望,只见宁静的小路弯弯地伸向了柳林深处,我顺着小路找过去,仿佛有什么令人欣喜的东西在前边等待,竟令人心中几至窒息。轻烟飘散,笑声传来,一个荷塘边,圆圆如伞盖的叶子团团紧闭,阳光倾泻在叶面上,洁白的荷花在静美地开放,多么洁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