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蒲松龄应聘游幕宝应近一年,期间为创作《聊斋志异》多方搜集民间故事与传说。在《聊斋志异》中有三十四篇的素材,取自于当地的《宝应县志》及《县志类编》中记载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可见,蒲翁与宝应缔结了较为深厚的文化情缘,这对他创作鸿篇巨制《聊斋志异》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宝应县志;类编;民间故事与传说
中图分类号:K825.6 文献标识码:A
清康熙九年(1670)庚戌秋九月,时年31岁的蒲松龄应同乡好友、新任江南省(包括今江苏、安徽及上海)宝应知县的山东淄川进士孙蕙(字树百)之邀,应聘至宝应入同邑知交孙蕙幕。蒲翁在宝应近一年的时间,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离齐鲁大地的出游;亦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涉足官场的生涯;同时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在一度时间里熟悉南方人生活起居、地理风物,搜集创作《聊斋》鬼狐故事的素材,而辛勤、劳碌、奔波的一段日子。
宝应境内的寺庙庵观、古宅旧居及荒塚野林中时常看到黄鼠狼、狐狸的出没,也有很多的民间传说,这为他创作《聊斋志异》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相传,蒲翁那时在宝应,凡在处理政务、捉刀文牍之余,便会身挂内藏“文房四宝”的布袋,流连于邑内的大街小巷,常光顾八宝亭、孔庙、泰山殿,登临松岗、槐楼、花家城,或是亲历柳园,以至乘舟远游数十里外的古镇天平及射阳湖等处;有时逢文人雅会,抑或闻市井俚语,凡见到奇事、听到异闻,均做记载,如有疑惑,必再亲询细问;若遇民间不平之事,亦加议论、直到排解。诚如蒲翁在《自志》中所述:“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已成编。”于此,他常常在书斋内秉烛夜书,于灯下写成《娇娜》《席方平》《酆都御史》《伍秋月》《龙取水》《阿霞》《聂小倩》《秦桧》等多篇脍炙人口的优秀精美文章。
笔者对照《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中有关篇目与《宝应县志》(以下简称《县志》)及《县志类编》(以下简称《类编》)所载宝应历史上流传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发现当时宝应民间的一些传闻或轶事,被蒲翁阅后,选为《聊斋》创作素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意识地加工,对原来故事的发生发展以及结果作了改补润色,使其再创作“更加具备了现代小说观念的基本素质”,以及所具有的“审美情致和思想内蕴” [1]。
试举例以佐证:例一:《聊斋》中《苏仙》篇:“高公明图知郴州时,有民女苏氏,浣衣于河。河中有巨石,女踞其上。有苔一缕,绿滑可爱,浮水漾动,绕石三匝。女视心动,既归而娠。腹渐大,母私诘之,女以情告,母不能解。数月,竟举一子。”
《县志》原载:“淮中老獭,因女浣纱,悦之,不意遭逢圣师,乞自此屏迹,但痛腹中子未育,若生而不杀,以还某是望外也。”言毕呜咽,人皆悯之,遂作别。诗曰:湖来逐湖上,湖落在空滩,有来终有去,情易复难难。肠断腹中子,明中秋江寒……。翌日乃释然,方说:“初浣纱时,有美少年相诱,因而来往,亦不自知也,后日产獭三个。欲杀之。或曰,彼魅也而信,我人也而妄,不如释之。其人送于湖中,有巨獭迎跃负之,少顷而没。”
以上两篇均是写民女浣纱、既归而娠的故事。
例二:《聊斋》中《窦氏》篇:“……南山复失偶遇窦氏,向窦氏求婚曰:‘倘获怜眷,定不他娶。’女要誓:南指矢天日,以坚永约,女乃允之,……女以体孕,催并益急,南遂绝迹不往。无何,女临蓐,产一男。父怒搒女,女以情告,且言:‘南要我矣。’窦乃释女,使人问南,南立即不承。……女倚户悲啼,五更始不复闻。至明视之,女抱儿坐僵矣。窦忿,讼之上官,悉以南不义,欲罪南。南惧,以千金行赂得免。”
《县志》记述:“宝应马氏家贫,以授徒为业,馆于沙沟某氏。某氏家资甚富,子弟多好狭邪游,有某甲者,狎一女,与有割臂盟,谓后必聚为侧室,久之,女欲如约,甲忽背盟,遂结讼,久不决。一日甲至馆中以呈词请马决胜负,马曰:‘若易二字必可使曲者直也。’遂为易之,呈于县。女果受扑责,羞忿缢死。”
同是订婚而背盟,一女子蒙冤于贪官受赂;一女子羞死于刀笔恶讼的颠倒是非,两者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严肃的批判。
例三:《聊斋》中《太医》篇:“万历间,孙评事少孤,母十九岁,守柏舟之节。孙举进士,而母已死,尝语人曰:‘我必博诰命以光泉娘,始之不负萱堂苦节。’忽得暴病,綦笃。素与太医善,使人招致之,使者出门,而疾益剧。张目曰:‘生不能扬名显亲,何以见老母地下乎!’遂卒,目不瞑。无何,太医至,闻哭声,即入临吊,见其状,异之。家人告以故,太医曰:‘欲得诰赠,即亦不难。今皇后旦晚临盆矣,但活十余日,诰命可得。’立命之取艾,炙尸一十八处,炷將尽,床上已呻,急灌以药,居然复生。”
《县志》记事:“瞿秋夫,东海人,工医,濮阳太守熙之子也。时为射阳令,尝夜闻鬼呻吟,声甚凄苦。秋夫曰:‘汝是鬼,何所须?’答曰:‘我姓斛名斯,患腰痛死,虽为鬼可疼痛不可忍,闻君善术,愿相投济。’秋夫曰:‘汝是鬼而无形,云何措治?’鬼曰:‘君但缚刍为人,索孔穴,针腰俞二处,又针肩井二处,设祭而埋之。’明日,一人来谢曰:‘蒙君医疗,复为设祭,疾除股解,感惠实深。’忽然不见,当代称其通灵。”
一人因疾而故,另一人困病而亡。两位医者,均“善术救死”,都采用“针”“灸”医技,竞使二人复活、重生,真乃“神医”也。
仅举以上几例,不一一赘述,待后续叙。
“蒲松龄不仅是优秀的小说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所创作的诗歌与俚曲,雅俗共赏,成就不逊于一些留名千古的大诗人。” [2]在宝应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就写下了多首如《早春》《河堤远眺》《射阳湖》《堤上作》等饱览色彩鲜丽、柔媚可爱的江淮水乡美景的诗歌,还写了数首如《寄家》《泊舟》《漫兴》《元宵酒阑作》等既有诗人的乡思离愁,更有对“南国”湖光水色、佳景胜地感喟与叹赏的杰作,共有古今体七十八首,这些后来均被他收入《南游诗草》集子中 [3]。另外,蒲松龄还是个学贯五斗的博学家,他在《聊斋》多篇作品中,还谈到了历史、经商、医药、农桑、婚嫁、气象等各方面的知识,足见蒲翁的博学多闻。
蒲翁作为小说家、诗人、博学家,在“第二故乡——宝应”期间,以本地民间故事与传说为蓝本,旁搜博采、捉笔成文,经过再创作,写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留传千古的小说精品;与此同时,他也和这方水土及这里的人民,亦缔结了较为深厚的文化情缘。诚如山东省散文家学会理事、淄博市文化局原局长刘心德在文章中所写:“在宝应近一年的日子,对蒲翁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还应该是那里的民间故事和文学底蕴。” [4]
参考文献:
[1]袁世硕.《聊斋志异》的再创作研究[J].蒲松龄研究,2010,(3).
[2]袁俊卿,杨世祥.《蒲松龄研究》编辑部就杂志发展走访申城学者[J].蒲松龄研究,2014,(1).
[3]焦伟,主编.蒲松龄诗词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2017.
[4]刘心德.蒲翁邀我去宝应[J].蒲松龄研究,2003,(3)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宝应县志;类编;民间故事与传说
中图分类号:K825.6 文献标识码:A
清康熙九年(1670)庚戌秋九月,时年31岁的蒲松龄应同乡好友、新任江南省(包括今江苏、安徽及上海)宝应知县的山东淄川进士孙蕙(字树百)之邀,应聘至宝应入同邑知交孙蕙幕。蒲翁在宝应近一年的时间,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离齐鲁大地的出游;亦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涉足官场的生涯;同时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在一度时间里熟悉南方人生活起居、地理风物,搜集创作《聊斋》鬼狐故事的素材,而辛勤、劳碌、奔波的一段日子。
宝应境内的寺庙庵观、古宅旧居及荒塚野林中时常看到黄鼠狼、狐狸的出没,也有很多的民间传说,这为他创作《聊斋志异》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相传,蒲翁那时在宝应,凡在处理政务、捉刀文牍之余,便会身挂内藏“文房四宝”的布袋,流连于邑内的大街小巷,常光顾八宝亭、孔庙、泰山殿,登临松岗、槐楼、花家城,或是亲历柳园,以至乘舟远游数十里外的古镇天平及射阳湖等处;有时逢文人雅会,抑或闻市井俚语,凡见到奇事、听到异闻,均做记载,如有疑惑,必再亲询细问;若遇民间不平之事,亦加议论、直到排解。诚如蒲翁在《自志》中所述:“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已成编。”于此,他常常在书斋内秉烛夜书,于灯下写成《娇娜》《席方平》《酆都御史》《伍秋月》《龙取水》《阿霞》《聂小倩》《秦桧》等多篇脍炙人口的优秀精美文章。
笔者对照《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中有关篇目与《宝应县志》(以下简称《县志》)及《县志类编》(以下简称《类编》)所载宝应历史上流传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发现当时宝应民间的一些传闻或轶事,被蒲翁阅后,选为《聊斋》创作素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意识地加工,对原来故事的发生发展以及结果作了改补润色,使其再创作“更加具备了现代小说观念的基本素质”,以及所具有的“审美情致和思想内蕴” [1]。
试举例以佐证:例一:《聊斋》中《苏仙》篇:“高公明图知郴州时,有民女苏氏,浣衣于河。河中有巨石,女踞其上。有苔一缕,绿滑可爱,浮水漾动,绕石三匝。女视心动,既归而娠。腹渐大,母私诘之,女以情告,母不能解。数月,竟举一子。”
《县志》原载:“淮中老獭,因女浣纱,悦之,不意遭逢圣师,乞自此屏迹,但痛腹中子未育,若生而不杀,以还某是望外也。”言毕呜咽,人皆悯之,遂作别。诗曰:湖来逐湖上,湖落在空滩,有来终有去,情易复难难。肠断腹中子,明中秋江寒……。翌日乃释然,方说:“初浣纱时,有美少年相诱,因而来往,亦不自知也,后日产獭三个。欲杀之。或曰,彼魅也而信,我人也而妄,不如释之。其人送于湖中,有巨獭迎跃负之,少顷而没。”
以上两篇均是写民女浣纱、既归而娠的故事。
例二:《聊斋》中《窦氏》篇:“……南山复失偶遇窦氏,向窦氏求婚曰:‘倘获怜眷,定不他娶。’女要誓:南指矢天日,以坚永约,女乃允之,……女以体孕,催并益急,南遂绝迹不往。无何,女临蓐,产一男。父怒搒女,女以情告,且言:‘南要我矣。’窦乃释女,使人问南,南立即不承。……女倚户悲啼,五更始不复闻。至明视之,女抱儿坐僵矣。窦忿,讼之上官,悉以南不义,欲罪南。南惧,以千金行赂得免。”
《县志》记述:“宝应马氏家贫,以授徒为业,馆于沙沟某氏。某氏家资甚富,子弟多好狭邪游,有某甲者,狎一女,与有割臂盟,谓后必聚为侧室,久之,女欲如约,甲忽背盟,遂结讼,久不决。一日甲至馆中以呈词请马决胜负,马曰:‘若易二字必可使曲者直也。’遂为易之,呈于县。女果受扑责,羞忿缢死。”
同是订婚而背盟,一女子蒙冤于贪官受赂;一女子羞死于刀笔恶讼的颠倒是非,两者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严肃的批判。
例三:《聊斋》中《太医》篇:“万历间,孙评事少孤,母十九岁,守柏舟之节。孙举进士,而母已死,尝语人曰:‘我必博诰命以光泉娘,始之不负萱堂苦节。’忽得暴病,綦笃。素与太医善,使人招致之,使者出门,而疾益剧。张目曰:‘生不能扬名显亲,何以见老母地下乎!’遂卒,目不瞑。无何,太医至,闻哭声,即入临吊,见其状,异之。家人告以故,太医曰:‘欲得诰赠,即亦不难。今皇后旦晚临盆矣,但活十余日,诰命可得。’立命之取艾,炙尸一十八处,炷將尽,床上已呻,急灌以药,居然复生。”
《县志》记事:“瞿秋夫,东海人,工医,濮阳太守熙之子也。时为射阳令,尝夜闻鬼呻吟,声甚凄苦。秋夫曰:‘汝是鬼,何所须?’答曰:‘我姓斛名斯,患腰痛死,虽为鬼可疼痛不可忍,闻君善术,愿相投济。’秋夫曰:‘汝是鬼而无形,云何措治?’鬼曰:‘君但缚刍为人,索孔穴,针腰俞二处,又针肩井二处,设祭而埋之。’明日,一人来谢曰:‘蒙君医疗,复为设祭,疾除股解,感惠实深。’忽然不见,当代称其通灵。”
一人因疾而故,另一人困病而亡。两位医者,均“善术救死”,都采用“针”“灸”医技,竞使二人复活、重生,真乃“神医”也。
仅举以上几例,不一一赘述,待后续叙。
“蒲松龄不仅是优秀的小说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所创作的诗歌与俚曲,雅俗共赏,成就不逊于一些留名千古的大诗人。” [2]在宝应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就写下了多首如《早春》《河堤远眺》《射阳湖》《堤上作》等饱览色彩鲜丽、柔媚可爱的江淮水乡美景的诗歌,还写了数首如《寄家》《泊舟》《漫兴》《元宵酒阑作》等既有诗人的乡思离愁,更有对“南国”湖光水色、佳景胜地感喟与叹赏的杰作,共有古今体七十八首,这些后来均被他收入《南游诗草》集子中 [3]。另外,蒲松龄还是个学贯五斗的博学家,他在《聊斋》多篇作品中,还谈到了历史、经商、医药、农桑、婚嫁、气象等各方面的知识,足见蒲翁的博学多闻。
蒲翁作为小说家、诗人、博学家,在“第二故乡——宝应”期间,以本地民间故事与传说为蓝本,旁搜博采、捉笔成文,经过再创作,写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留传千古的小说精品;与此同时,他也和这方水土及这里的人民,亦缔结了较为深厚的文化情缘。诚如山东省散文家学会理事、淄博市文化局原局长刘心德在文章中所写:“在宝应近一年的日子,对蒲翁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还应该是那里的民间故事和文学底蕴。” [4]
参考文献:
[1]袁世硕.《聊斋志异》的再创作研究[J].蒲松龄研究,2010,(3).
[2]袁俊卿,杨世祥.《蒲松龄研究》编辑部就杂志发展走访申城学者[J].蒲松龄研究,2014,(1).
[3]焦伟,主编.蒲松龄诗词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2017.
[4]刘心德.蒲翁邀我去宝应[J].蒲松龄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