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F·S·菲茨杰拉德最经典的作品,因为故事的情节与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有很大的相似性而具有强烈的自传体色彩。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这段时期是传统的美国梦和工业化的美国文明的交替时期。在社会财富急剧膨胀的同时,传统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与现代社会对财富的追求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出身贫寒却雄心勃勃的盖茨比把富家美女黛西视作自己“美国梦”的化身,拼命追求,甚至不择手段,并最终为保护她而丧命。盖茨比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那个“喧嚣的爵士时代”的缩影。
关键词:F·S·菲茨杰拉德 盖茨比 黛西 美国梦
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的天性。少年盖茨比不甘心于贫困,十几岁时就在他最爱读的小说《牛仔卡西迪》最后的空白页上写下了一份“时间表”和一份“个人决心”,表明少年盖茨比是个在贫困的境遇中奋发向上、满怀理想的好少年。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他经历了传奇般的人生历程,却因为把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女人身上而功败垂成、身赴黄泉,令人唏嘘不已。众多文学评论家都把这场爱情悲剧归咎于女主角黛西的轻浮、贪财、薄情,而本文力图证明,这场悲剧的受害者盖茨比本人才是始作俑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盖茨比害死了自己。
一 假戏真做坠入爱河
在遇到纯真美丽的富家少女黛西之前,盖茨比已经是一个情场老手,他玩弄过不少女人,但把她们都视为玩物,从未动过真情。在以欺骗手段占有了黛西之后,本想一走了之的他却被黛西惊人的美好、富裕的家境和奢华的上流社会生活方式所震撼,“他为她神魂颠倒”“他深刻体会到财富怎样使人保持清新,体会到黛西像白银一样皎皎发光”。这份突如其来的爱情感受甚至震惊了盖茨比这个情场浪子:“我真没法向你形容我发现自己爱上了她以后感到多么惊讶,老兄。有一阵我甚至希望她把我甩掉,但她没有,因为她也爱我,唉,我就是那样,把雄心壮志撇在一边,每一分钟都在情网里越陷越深”。此时,热恋中的情侣想不到悲剧的种子已经悄悄地被种下了。黛西是养尊处优的真正的贵族少女,而她在懵懵懂懂中爱上的盖茨比却是个伪装成富家阔少的穷光蛋。为了避免真相大白之时那可以想见的可怕后果,盖茨比必须在随后的日子里把自己造就成真正的富豪。这场始于欺骗的“爱情”本应是逢场作戏的欢场游戏,黛西在经历了短暂的真情付出之后,很快就回归了本色,嫁给了与她“门当户对”的汤姆·布坎农,而理想主义者盖茨比却陷入情网不能自拔,梦想着在获取巨大财富之后能够获取黛西的爱情,结果只能是悲剧性的。
二 铤而走险只为破镜重圆
战争结束后,对黛西的思念令盖茨比无法自拔,他用尽最后一块钱去了一趟黛西的故乡路易斯维尔,“走遍当年他俩在十一月的夜晚并肩散步的街道,又重访了开着她那辆白色轿车曾去过的那些僻静的地方,虽然她已经一去不返,(这个地方)在他看来还是弥漫着一种忧郁的美。”与此同时,穷困潦倒的盖茨比知道自己没有任何本钱夺回黛西,而他也深知黛西对社会地位和金钱的热爱——“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于是,赚钱、赚大钱,必然成为盖茨比为夺回心爱的女人而必须做到的头等大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正处在工业时代的开端,欣欣向荣的经济造就了一批批富豪。恰逢此时,1920年1月,禁酒法案正式生效。贩卖任何种类的违禁品历来都是黑社会重要的财源之一。禁酒法案的推动,使贩卖私酒成为铤而走险者的暴利生意。在获得贩卖私酒的大亨沃尔夫·山姆的青睐之后,盖茨比迅速发了横财。此时,痴迷于爱情的新富豪盖茨比只想做一件事:重新赢得黛西的爱。为此,他在与黛西一家隔水相望的西卵区买下一幢豪宅,并持续举办盛大奢华的晚会,引得纽约城里的达官显贵、各界名流纷至沓来,一时间,盖茨比声名赫赫、如日中天。然而,众人仰慕的神秘的大亨盖茨比并不真的在意宾客们,在夜深人静的晚上,他站在水边,痴痴地遥望对岸黛西家码头上的一盏绿灯,把他对昔日爱情的深切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尽管我离他很远,我可以发誓他正在发抖。”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盖茨比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贞感动了几代读者,使得本书成为“爵士时代”的经典作品。此时,黛西早已由一个纯情少女变成了贪图享乐的放荡少妇,而盖茨比对她的痴情却与日俱增,当他把重获黛西的爱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的时候,悲剧的结局其实就已经注定了。
三 亦真亦幻水月镜花
黛西家码头上的“一盏通宵不灭的绿灯”是本书中两个重要的意象之一。那可望而不可及、浓雾中若隐若现的虚幻的灯光正象征了盖茨比梦想中的爱情。
盖茨比对黛西的感情一直停留在他出征欧洲之前,那时,天真的黛西被盖茨比的花言巧语和翩翩风度所迷惑,以为他是阔家少爷,真诚地爱上了他,而盖茨比对她的感情也从最初的玩弄心理过渡到了死心塌地的迷恋。但是,盖茨比走后,不甘寂寞的黛西迅速地忘却了忧伤,恢复了往常的社交生活,“她又重新每天和五六个男子订五六次约会,到破晓才困顿不堪地入睡。”不久她就遇到了真正的阔少汤姆·布坎农,“婚礼之隆重豪华是路易斯维尔前所未闻的。他和一百位客人乘了四节包车一同南来,在莫尔巴赫饭店租了整个一层楼,在婚礼的前一天他送了她一串估计值三十五万美元的珍珠。”这足以证明,黛西的爱情是建立在金钱和社会地位的基础上的。背叛爱情、放纵情欲、贪图金钱和物质享受是黛西的显著特点,对此,叙事者尼克多次表露过鄙夷的态度:“她的声音里满是金钱。这正是她的声音抑扬起伏的无穷魅力的源泉。金钱叮铛的声音、饶钹齐鸣的歌声……高高的白色的宫殿里,国王的女儿,黄金女郎。”而她对盖茨比的爱情是肤浅的,感情基础非常薄弱,经不起任何考验。
黛西对她的丈夫汤姆·布坎农也谈不上有什么爱情。当初嫁给他是因为寂寞和贪图他的富有,婚后,她对汤姆频繁的风流韵事也无可奈何,甚至为了维护面子而在朋友面前撒谎,替汤姆遮掩他的风流勾当。她自己也不甘寂寞,甚至不止一次试图勾引她的表兄尼克。第五章中,当尼克为帮助盖茨比而邀请黛西来到自己家喝茶时,黛西轻佻地在他耳边说:“你是爱上我了吗?要不然为什么我非得一个人来呢?”在参加盖茨比的舞会前,她又说:“尼克,今天晚上如果你想吻我,只需告诉我,我会乐于为你安排……”此时,黛西完全是一副破罐子破摔的嘴脸,在人品上同她丈夫的情妇茉特尔是一丘之貉。 与黛西日益走向堕落相反,在漫长的期待中,黛西的形象被盖茨比的想象力不断地美化、神化,成为他“美国梦”的化身,成为一个他要用毕生努力去获得的无价珍宝。当他美梦成真,在尼克家里与黛西久别重逢的时刻到来之时,他激动得难以自持:“他简直是光芒四射,虽然没有任何表示欣喜的言语,一种新的幸福感从他身上散发出来,充塞了那间小屋子。”旧情复燃所带来的狂喜,恰恰就是盖茨比爱情的巅峰。盖茨比用幻想创造了自己的完美女神,并痴迷其中无法自拔。旁观者尼克曾经提醒过他:“我看你对她不宜要求过高,你不能重温旧梦的。”“不能重温旧梦?”盖茨比大声嚷道,“哪儿的话,我当然能!”然而,事与愿违,当激情渐渐冷却,梦想中完美无暇的女神与眼前这个俗世妇女之间巨大的反差如同退潮后的沙滩一样,渐渐露出远非完美的一面来。旁观者尼克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那天下午一定有一些时刻,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这并不是由于她本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梦幻有巨大的活力。他的梦幻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梦幻,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盖茨比心目中这个绚丽的爱情肥皂泡注定了必然破灭的结局。
黛西的丈夫汤姆·布坎农富有而粗俗,有强烈的占有欲。他身体强壮,十分好色,风流韵事不断,但他对婚姻的不忠并不妨碍他时时警惕妻子出轨。当他感觉到黛西与盖茨比的关系非同一般时,便对盖茨比这个暴发户展开了调查,并很快了解到了真相。当盖茨比向汤姆摊牌时,汤姆立刻抛出杀手锏,当着黛西的面揭穿了盖茨比的老底,使得在感情上本来已经倾向于盖茨比的黛西摇摆起来,并在惊慌和冲动中开车狂奔,恰巧撞死了汤姆的情妇茉特尔。醋意大发的汤姆借刀杀人,利用那个精神已经崩溃了的威尔逊的手除掉了情敌。
在被威尔逊谋杀之前,盖茨比似乎已经慢慢地从梦魇般的爱情幻觉中清醒过来了。经过了一整夜忐忑不安的徒劳的等待,他万分惦记的黛西一直没给他打电话,被谋杀之前的那一时刻,盖茨比一定已经醒悟了:黛西已经彻底地离他而去了,五年来的苦苦等待、铤而走险的非法生意、巨额的金钱、奢华的豪宅和晚会,终究是一场空。正如尼克所推测的那样:“盖茨比本人并不相信会有电话来的,而且他也许已经无所谓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一定会觉得他已经失去了那个旧日的温暖的世界,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对比刚刚在西卵购得豪宅、夜夜笙歌、万事俱备只欠美人的盖茨比来说,这一场期待已久的梦破碎得过于仓促,几乎使他猝不及防。“他(盖茨比)经历了漫长的道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上,他的梦一定似乎近在眼前,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然而,现实无情地嘲弄了他。当汤姆揭穿了他的老底,黛西立刻觉察到他的巨额财富所带来的不安全感,爱情的天平刹那间就偏向了汤姆。
四 结语
纵观全书,这场爱情悲剧的受害者盖茨比恰恰是始作俑者。首先,盖茨比在追求自己的美国梦的过程中,过于理想化,他以为只要自己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就可以重新夺回黛西,却不知道黛西所处的世俗贵族阶层并不肯接纳他这个出身底层、靠非法手段赚得大钱的暴发户;其次,他对他的梦中情人黛西的堕落程度估计不足,虽然早已知道黛西热爱金钱,却没想到早已堕落不堪、丧失了人格和真诚、不再拿爱情当回事了;第三,盖茨比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缺乏清醒的认识,正如作者所总结的那样,这个时代“一切神明统统死光,所有的战争都已经打完,对人的一切信念都已动摇”。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从叙事者尼克的女友乔丹、汤姆夫妇,到汤姆的情妇茉特尔姐妹、数百名经常来参加盖茨比晚会的各界名流以及盖茨比的生意伙伴们,几乎个个都抛弃了传统道德观,尽情地追逐醉生梦死的生活,在这种现实情况下,盖茨比依然执着地追求他梦想中的美好爱情,结果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 巫宁坤等译:《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 Rubinstein,Annette:《美国文学源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3] 刘英瑾、安秋萍:《金钱捕获下未泯的天真》,《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8期。
[4] 周新平:《论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0期。
[5] 杨金才:《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赵冬梅,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讲师)
关键词:F·S·菲茨杰拉德 盖茨比 黛西 美国梦
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的天性。少年盖茨比不甘心于贫困,十几岁时就在他最爱读的小说《牛仔卡西迪》最后的空白页上写下了一份“时间表”和一份“个人决心”,表明少年盖茨比是个在贫困的境遇中奋发向上、满怀理想的好少年。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他经历了传奇般的人生历程,却因为把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女人身上而功败垂成、身赴黄泉,令人唏嘘不已。众多文学评论家都把这场爱情悲剧归咎于女主角黛西的轻浮、贪财、薄情,而本文力图证明,这场悲剧的受害者盖茨比本人才是始作俑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盖茨比害死了自己。
一 假戏真做坠入爱河
在遇到纯真美丽的富家少女黛西之前,盖茨比已经是一个情场老手,他玩弄过不少女人,但把她们都视为玩物,从未动过真情。在以欺骗手段占有了黛西之后,本想一走了之的他却被黛西惊人的美好、富裕的家境和奢华的上流社会生活方式所震撼,“他为她神魂颠倒”“他深刻体会到财富怎样使人保持清新,体会到黛西像白银一样皎皎发光”。这份突如其来的爱情感受甚至震惊了盖茨比这个情场浪子:“我真没法向你形容我发现自己爱上了她以后感到多么惊讶,老兄。有一阵我甚至希望她把我甩掉,但她没有,因为她也爱我,唉,我就是那样,把雄心壮志撇在一边,每一分钟都在情网里越陷越深”。此时,热恋中的情侣想不到悲剧的种子已经悄悄地被种下了。黛西是养尊处优的真正的贵族少女,而她在懵懵懂懂中爱上的盖茨比却是个伪装成富家阔少的穷光蛋。为了避免真相大白之时那可以想见的可怕后果,盖茨比必须在随后的日子里把自己造就成真正的富豪。这场始于欺骗的“爱情”本应是逢场作戏的欢场游戏,黛西在经历了短暂的真情付出之后,很快就回归了本色,嫁给了与她“门当户对”的汤姆·布坎农,而理想主义者盖茨比却陷入情网不能自拔,梦想着在获取巨大财富之后能够获取黛西的爱情,结果只能是悲剧性的。
二 铤而走险只为破镜重圆
战争结束后,对黛西的思念令盖茨比无法自拔,他用尽最后一块钱去了一趟黛西的故乡路易斯维尔,“走遍当年他俩在十一月的夜晚并肩散步的街道,又重访了开着她那辆白色轿车曾去过的那些僻静的地方,虽然她已经一去不返,(这个地方)在他看来还是弥漫着一种忧郁的美。”与此同时,穷困潦倒的盖茨比知道自己没有任何本钱夺回黛西,而他也深知黛西对社会地位和金钱的热爱——“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于是,赚钱、赚大钱,必然成为盖茨比为夺回心爱的女人而必须做到的头等大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正处在工业时代的开端,欣欣向荣的经济造就了一批批富豪。恰逢此时,1920年1月,禁酒法案正式生效。贩卖任何种类的违禁品历来都是黑社会重要的财源之一。禁酒法案的推动,使贩卖私酒成为铤而走险者的暴利生意。在获得贩卖私酒的大亨沃尔夫·山姆的青睐之后,盖茨比迅速发了横财。此时,痴迷于爱情的新富豪盖茨比只想做一件事:重新赢得黛西的爱。为此,他在与黛西一家隔水相望的西卵区买下一幢豪宅,并持续举办盛大奢华的晚会,引得纽约城里的达官显贵、各界名流纷至沓来,一时间,盖茨比声名赫赫、如日中天。然而,众人仰慕的神秘的大亨盖茨比并不真的在意宾客们,在夜深人静的晚上,他站在水边,痴痴地遥望对岸黛西家码头上的一盏绿灯,把他对昔日爱情的深切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尽管我离他很远,我可以发誓他正在发抖。”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盖茨比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贞感动了几代读者,使得本书成为“爵士时代”的经典作品。此时,黛西早已由一个纯情少女变成了贪图享乐的放荡少妇,而盖茨比对她的痴情却与日俱增,当他把重获黛西的爱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的时候,悲剧的结局其实就已经注定了。
三 亦真亦幻水月镜花
黛西家码头上的“一盏通宵不灭的绿灯”是本书中两个重要的意象之一。那可望而不可及、浓雾中若隐若现的虚幻的灯光正象征了盖茨比梦想中的爱情。
盖茨比对黛西的感情一直停留在他出征欧洲之前,那时,天真的黛西被盖茨比的花言巧语和翩翩风度所迷惑,以为他是阔家少爷,真诚地爱上了他,而盖茨比对她的感情也从最初的玩弄心理过渡到了死心塌地的迷恋。但是,盖茨比走后,不甘寂寞的黛西迅速地忘却了忧伤,恢复了往常的社交生活,“她又重新每天和五六个男子订五六次约会,到破晓才困顿不堪地入睡。”不久她就遇到了真正的阔少汤姆·布坎农,“婚礼之隆重豪华是路易斯维尔前所未闻的。他和一百位客人乘了四节包车一同南来,在莫尔巴赫饭店租了整个一层楼,在婚礼的前一天他送了她一串估计值三十五万美元的珍珠。”这足以证明,黛西的爱情是建立在金钱和社会地位的基础上的。背叛爱情、放纵情欲、贪图金钱和物质享受是黛西的显著特点,对此,叙事者尼克多次表露过鄙夷的态度:“她的声音里满是金钱。这正是她的声音抑扬起伏的无穷魅力的源泉。金钱叮铛的声音、饶钹齐鸣的歌声……高高的白色的宫殿里,国王的女儿,黄金女郎。”而她对盖茨比的爱情是肤浅的,感情基础非常薄弱,经不起任何考验。
黛西对她的丈夫汤姆·布坎农也谈不上有什么爱情。当初嫁给他是因为寂寞和贪图他的富有,婚后,她对汤姆频繁的风流韵事也无可奈何,甚至为了维护面子而在朋友面前撒谎,替汤姆遮掩他的风流勾当。她自己也不甘寂寞,甚至不止一次试图勾引她的表兄尼克。第五章中,当尼克为帮助盖茨比而邀请黛西来到自己家喝茶时,黛西轻佻地在他耳边说:“你是爱上我了吗?要不然为什么我非得一个人来呢?”在参加盖茨比的舞会前,她又说:“尼克,今天晚上如果你想吻我,只需告诉我,我会乐于为你安排……”此时,黛西完全是一副破罐子破摔的嘴脸,在人品上同她丈夫的情妇茉特尔是一丘之貉。 与黛西日益走向堕落相反,在漫长的期待中,黛西的形象被盖茨比的想象力不断地美化、神化,成为他“美国梦”的化身,成为一个他要用毕生努力去获得的无价珍宝。当他美梦成真,在尼克家里与黛西久别重逢的时刻到来之时,他激动得难以自持:“他简直是光芒四射,虽然没有任何表示欣喜的言语,一种新的幸福感从他身上散发出来,充塞了那间小屋子。”旧情复燃所带来的狂喜,恰恰就是盖茨比爱情的巅峰。盖茨比用幻想创造了自己的完美女神,并痴迷其中无法自拔。旁观者尼克曾经提醒过他:“我看你对她不宜要求过高,你不能重温旧梦的。”“不能重温旧梦?”盖茨比大声嚷道,“哪儿的话,我当然能!”然而,事与愿违,当激情渐渐冷却,梦想中完美无暇的女神与眼前这个俗世妇女之间巨大的反差如同退潮后的沙滩一样,渐渐露出远非完美的一面来。旁观者尼克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那天下午一定有一些时刻,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这并不是由于她本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梦幻有巨大的活力。他的梦幻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梦幻,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盖茨比心目中这个绚丽的爱情肥皂泡注定了必然破灭的结局。
黛西的丈夫汤姆·布坎农富有而粗俗,有强烈的占有欲。他身体强壮,十分好色,风流韵事不断,但他对婚姻的不忠并不妨碍他时时警惕妻子出轨。当他感觉到黛西与盖茨比的关系非同一般时,便对盖茨比这个暴发户展开了调查,并很快了解到了真相。当盖茨比向汤姆摊牌时,汤姆立刻抛出杀手锏,当着黛西的面揭穿了盖茨比的老底,使得在感情上本来已经倾向于盖茨比的黛西摇摆起来,并在惊慌和冲动中开车狂奔,恰巧撞死了汤姆的情妇茉特尔。醋意大发的汤姆借刀杀人,利用那个精神已经崩溃了的威尔逊的手除掉了情敌。
在被威尔逊谋杀之前,盖茨比似乎已经慢慢地从梦魇般的爱情幻觉中清醒过来了。经过了一整夜忐忑不安的徒劳的等待,他万分惦记的黛西一直没给他打电话,被谋杀之前的那一时刻,盖茨比一定已经醒悟了:黛西已经彻底地离他而去了,五年来的苦苦等待、铤而走险的非法生意、巨额的金钱、奢华的豪宅和晚会,终究是一场空。正如尼克所推测的那样:“盖茨比本人并不相信会有电话来的,而且他也许已经无所谓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一定会觉得他已经失去了那个旧日的温暖的世界,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对比刚刚在西卵购得豪宅、夜夜笙歌、万事俱备只欠美人的盖茨比来说,这一场期待已久的梦破碎得过于仓促,几乎使他猝不及防。“他(盖茨比)经历了漫长的道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上,他的梦一定似乎近在眼前,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然而,现实无情地嘲弄了他。当汤姆揭穿了他的老底,黛西立刻觉察到他的巨额财富所带来的不安全感,爱情的天平刹那间就偏向了汤姆。
四 结语
纵观全书,这场爱情悲剧的受害者盖茨比恰恰是始作俑者。首先,盖茨比在追求自己的美国梦的过程中,过于理想化,他以为只要自己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就可以重新夺回黛西,却不知道黛西所处的世俗贵族阶层并不肯接纳他这个出身底层、靠非法手段赚得大钱的暴发户;其次,他对他的梦中情人黛西的堕落程度估计不足,虽然早已知道黛西热爱金钱,却没想到早已堕落不堪、丧失了人格和真诚、不再拿爱情当回事了;第三,盖茨比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缺乏清醒的认识,正如作者所总结的那样,这个时代“一切神明统统死光,所有的战争都已经打完,对人的一切信念都已动摇”。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从叙事者尼克的女友乔丹、汤姆夫妇,到汤姆的情妇茉特尔姐妹、数百名经常来参加盖茨比晚会的各界名流以及盖茨比的生意伙伴们,几乎个个都抛弃了传统道德观,尽情地追逐醉生梦死的生活,在这种现实情况下,盖茨比依然执着地追求他梦想中的美好爱情,结果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 巫宁坤等译:《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 Rubinstein,Annette:《美国文学源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3] 刘英瑾、安秋萍:《金钱捕获下未泯的天真》,《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8期。
[4] 周新平:《论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0期。
[5] 杨金才:《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赵冬梅,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