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制造的“异质性”r——以西戎《赖大嫂》1960年代的接受过程为例

来源 :关东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che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赖大嫂》在1960年代被批判的理由是“写中间人物”的“黑样板”,但无论是从理论的定义,还是倡导者所举的例子来看,这篇小说都与“写中间人物”论无关.这种对应关系的错位从1964年末《文艺报》的批评开始,源于《赖大嫂》在被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发生的三重误差:茅盾、邵荃麟的称赞,沈思、侯墨的引申和批评者的话语“编织”模式;《赖大嫂》被重点批判的原因还在其与“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论和邵荃麟的关系,其被塑造为“异质”的命运是政治角力的必然结果.从《赖大嫂》的遭际中,既可以看出1960年代多重文坛势力的博弈过程,也预示着“文革”前夕更加政治化、粗暴化批评模式的开启.
其他文献
破解党建工作和科研工作“两张皮”难题的关键在于找准结合点,推动二者深度融合,结合科技创新要素和党组织的优势之间的逻辑关联,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党建工作以引导人、团结人、凝聚人为中心;科技创新以依靠人、服务人、满足人的需要为根本.加强二者融合,国家科研院所要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的能力,选准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组织创新资源和协同攻关团队,坚定攻坚克难的志气和自信,增强敢啃“硬骨头”的韧劲和能力,坚持自立自强,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建设科技强国和满足人民对美好
阎连科十年磨一剑,于2020 年出版了长篇非虚构作品《她们》.《她们》上承《我与父辈》,讲述了河南农村女性生命中的温情与追寻、苦痛与挣扎.本次读书会以“女性经验、男性书写与启蒙视角的限度”为主题对文本展开讨论.
期刊
个体在虚无、孤独、荒谬、断裂、苦痛、有限、罪性之中,面对生命的属己存在,“在横逆面前承担自己的罪责以便挺身为一自由人”.张志扬的哲学言述昭示着个体要在言说中寻回自身的本位.因为这样的问题意识,面对人在文化中的处境,张志扬追问“个人的真实性及其限度”,展开了对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清理.本文通过对张志扬哲学著述的评注,从四个方面展示张志扬对儒家“天人合一”结构拆解的论证.论证一指出了人的有限性,有限的人上升为无限从而“天人合一”是一种僭越;论证二指出这种僭越的结果就是“理想罪”,因为有限的人达不到普遍真理,所以
高校女硕士研究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点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未来国家各行业的人才主力军.当前,对于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不够重视,常见的负性情绪阻碍着这个群体的发展.聚焦女性硕士研究生心理焦虑现状,选取长春市某高校16名在读女硕士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采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发现女硕士研究生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问题,主要包括学业、就业、婚恋、社交及自我认知5个影响因素,进而从社会、学校以及个人三个方面深入分析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心理焦虑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加强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心理健
木心未必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家,他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宣称构架“体系”乃是不诚实.但木心却长于思考,善于思考,思考的问题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每能触及当代读者灵府,木心实在是一个能敏锐观察、有透辟见解的思想者.作为思想者的木心,其所思所想,涉及对哲学、宗教、历史、社会、生命、艺术诸方面的认识,往往既有宏观的、超越的判断,又渗透着一己的生命体验,既不悖乎常识,又给人高屋建瓴之感,实为见识卓异的人生智慧.
跨文化交际障碍虽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在中国翻译界尤其突出.近些年在历史学和文学界出现了一些令人难以容忍的翻译乱象,这些乱象的背后涉及行业规范问题,也深度触及翻译理论界的伦理问题,比如再现伦理、沟通伦理、承诺伦理等.
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改编自我国乐府民歌《木兰辞》,其作为“木兰从军”故事最经典的改编作品之一,使“花木兰”成为了风靡全球的中国女性形象.但是公主木兰已经与传统的东方木兰有着显著的内在差异,其在跨文化、跨媒介、跨形态方面的传播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使用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理论对动画电影《花木兰》和《木兰辞》进行分析,梳理电影改编演绎过程中的经验与偏差,思考其对跨文化传播中国故事的启示.
汉语文学史分期问题是古典文学研究中久悬未决的公案.本文在综述前人诸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分期的三个标准,即一观文体,二察文风,三审前人评论;将文学史分为四个时期:(一)先秦——发生期;(二)汉魏晋南北朝——发展期;(三)隋唐五代宋金——极盛期;(四)元明清——蜕变期.
与其他少数民族作家一样,作为近年来声名鹊起的蒙古族散文作家,鲍尔吉·原野始终对自然有着持续的关注,草原和族群是其散文创作的重要内容.相较于其他生态文学作品,鲍尔吉·原野的生态散文更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长期的蒙古族文化熏陶,使他崇奉蒙古族的萨满信仰与长生天信仰,尊重生命至上,相信万物有灵.这让他散文创作中的人、动物、植物乃至自然万物在草原上都拥有着同等的生命尊严与伦理意识.
近年来中篇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种创作倾向:一些作家聚焦于现实生活中各类社会新闻事件,尤其是各种刑事案件,形成了一种“罪案小说”的创作趋势.本文通过对张学东《一意孤行》、范稳《橡皮擦》、孙频《鲛在水中央》、尹学芸《青霉素》和王松《别字》等几部中篇小说的解读,尤其是通过对小说情节的设置、人物关系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挖掘出隐匿于人物内心深处的行为动机,甚至是遮蔽于潜意识中的行为逻辑,进而揭示罪案发生的深层社会原因和人性的复杂多变,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历史深度的反思.这有助于推进未来中篇小说的创作,进一步提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