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是个文艺青年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lo1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志异》说:“宣德(朱瞻基的年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显然朱瞻基爱促织是出了名的。除了这个爱好,朱瞻基还有鲜为人知的、更高雅的兴趣—文艺。
  朱瞻基出生后,明成祖觉得这个孙子长得非常像自己,一脸英气,于是对他百般疼爱,不仅指派著名文臣姚广孝担任他的老师,还亲自教导他,带他外出打猎、视察军事,甚至远征漠北,以此来锻炼他的勇气,培养他的尚武精神。因为明成祖的精心培养,朱瞻基确实有文治武功,艺术才华更是显露无遺。
  朱瞻基从小就艺术细胞爆棚,长大后在书法、诗歌方面颇有造诣。当时就有人评价其“翰墨图书,随意所在,尽极精妙”,可见他这方面才华横溢。
  他不仅爱画,还喜欢通过画来表达自己的小心思,颇接地气。朱瞻基特别喜欢画老鼠,更专门画了一幅《苦瓜鼠图》。在民间,老鼠与瓜都是多子的象征,他画此图时已经大婚十年还没有子嗣,他的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要向世人表达:我想要子嗣!
  朱瞻基也爱画猫,只是他笔下的猫别有用意。从他的猫图上看,猫是抓贪捉奸的能手,这其实表达了朱瞻基希望官员清正廉洁、国家昌盛的意图。朱瞻基巧妙地“画以载道”,真是文艺范儿十足!
  不仅爱文艺,朱瞻基还特别具有人文情怀。当时,普通画师没有社会地位,一言不合就被杀头,可朱瞻基了解画师的不易,常常放下姿态与画家交朋友,并一起切磋技艺,就连有时画师犯错,他也尽量宽容,不予治罪。
  当时宫里有个画师边文进,尤为精通花鸟画,深受朱瞻基喜爱。可后来边文进任武英殿待诏多年,沾染了官场习气。有一年,他在向朱瞻基举荐文艺人才时,竟然大胆收取贿赂。事情败露后,朱瞻基非常生气,斥责边文进:“你因为一点小技艺得到官职,竟然敢恃宠而骄!”可朱瞻基并没有杀边文进的头,只是将其贬为庶民。相比于先祖动辄对画师们开刀问斩,朱 瞻基已经相当宽容了。
  爱文艺的朱瞻基还曾参与设计“宣德炉”—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用黄铜铸造的铜器。他画过一幅扇面《松下讀书图》,这把折扇纵59.5厘米,横152厘米,是世间绝无仅有的一把“巨型扇”。正是受朱瞻基爱文艺的影响,明初文艺氛围浓厚,其影响甚至漂洋过海,改变了一些邻国的文艺气氛。
  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朱瞻基不仅没有玩物丧志,反而励精图治,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毫不逊色。他当政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相比于只顾着文艺、却忘记治国的李后主、宋徽宗,朱瞻基显然既兼顾了自己的高雅情趣,又做好了本职工作。
  编 辑/朱 寒
其他文献
凌叔华系出名门,精通绘画,在文学方面也大放异彩,且颜值颇高,可以说她满足了人们对才女的一切幻想。可纵观凌叔华生平,虽其经历之传奇一点儿不亚于同时代的其他淑女名媛,但相较于林徽因和陆小曼在当下的盛名,凌叔华算得上默默无闻了。  究其原因,凌叔华最初是为丈夫陈西滢所累。陈西滢发表的一些评论文章被一些爱国者认为“比军阀还凶”,陈西滢因此被定位为刽子手的辩护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在近代文学史上几乎销声
祖坟在很多人心中地位特殊,分量非同一般,因此常将祖坟修得高大上。一方面,显示自己尽孝道;另一方面,更希望祖坟能因此冒青烟,保佑自己兴旺发达、官运亨通,永世荣耀。  1909年,袁世凯被清政府解除一切职务,赶出朝廷,回乡养病。袁世凯在隐居之所,每天草笠木屐,乘舟垂钓,看似无官一身轻,其实无官真伤心。他一边钓鱼,一边反思自己宦海受阻、仕途不顺的原因。思来想去,袁世凯突然顿悟,认为是袁家祖坟出了问题。 
李符挺有才。他念书不多,鬼主意却不少,做事情也卖力,能吃苦。在遇到赵光义之前,李符已经在宋初政坛崭露头角。  还是在后汉年间,叛军割据京兆闹独立,大将军率军平叛,李符主动来投,献计献策,最终将叛军扫灭。由此,草根出身的李符被任命为京兆府的分管户籍的小官,有了小小的出身。在后来的十多年里,李符担任过县主簿(县办公室主任),担任过州里的推官(市法院法官),甚至代理过几个月的知州。虽然他一直做的都是八九
独自一人坐在床边,我望着那夕阳洒下的余晖,眼泪“啪”的一声落在纸箱上。纸箱上扬起一层厚厚的灰,我双眼注视纸箱,脑海里好像浮现出了什么。  凑到纸箱边,我抹去那厚厚的灰,然后轻轻打开纸箱。纸箱慢慢打开,我的思绪也随之飘飞。记忆里的画面一一涌现在眼前,泪水再次洒落。  我从纸箱里拿起一个相册,翻看那早已泛黄的照片,往日时光全留在照片里。其中一张照片是我和爷爷的合影——我被爷爷揽在怀里灿烂地笑着,爷爷望
阳春三月,我踏着明媚的春光,四处游走。突然间,一支箭射来,我急忙躲进草丛里。一支狩猎的队伍前呼后拥而来,正中的少年衣饰华美,弓箭镶金嵌玉,其随从也是一支精锐之师,虽然只有数十人,却个个虎背熊腰,精神抖擞。  其中一人四处巡视了一番,向那少年说道:“启禀陛下,并未射中猎物。”少年有些怏怏不乐,道:“回宫吧!”霎时间,一群人走得干干净净。  我躲在草丛中目睹这一切,那支箭却留在了我心里。尽管我躲在一旁
很多人早已習惯在线阅读各种免费内容,现在突然愿意付费阅读了—只要价格不是高得离谱。原因只有一个:中产阶级太焦虑了。他们生怕被时代抛弃,目标的缺失、精神的迷茫、没有归属感和存在感,让他们时时寻求充电。而且,花钱本身就代表了门槛:这些内容是“独家”的,不是草根可以知道的,自己终于凌驾于草根之上了。因为迷茫不安,他们更加需要“专业深度的”指导,目標规划要听职场大咖的,投资理财要听财经专家的,这才算不Lo
暑假到了,《西游记》又要重播了,你还记得唐僧的义兄吗?然而小编最近才发现,这部剧的坑太深了。历史上,唐僧这位义兄并非大名鼎鼎的唐太宗,那么他到底是谁?又是怎么成了“御帝哥哥”的呢?(详见P34《高昌王:挑衅大唐,坑国坑民》)  韩国某团体现身新加坡做评审,女粉丝们不顾走光奋力冲上评审舞台,这场面简直能令见惯大場面的鲁迅先生咂舌:我追个星也不过是和别人打打嘴仗而已,哪用得上全武行啊!可是鲁迅先生,您
他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却把人生中的二十年留在了湖南;他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在对青少年的指导上一丝不苟;他走遍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心系当地教育事业,将每一个学生视如己出;在美洲,他一直为提高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奔走;在欧洲,他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解决贸易争端问题……今天,他再度踏上湖南这片热情的土地,为我们带来最诚挚的祝愿——他,就是国际文化教育专家泰德·萨马拉斯先生。  “回家的感觉真好!”
胡适酷爱读书,他读的第一部书,是他父亲生前亲手编纂的四言韵文启蒙课本《学为人诗》。父亲虽然在胡适四岁时病逝,但对胡适寄托了很大希望,遗嘱里还要他“努力读书上进”。其母亲虽然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却很有见识,尤其重视胡适的教育。受母亲督促,还在私塾念书的胡适就读了《论语》《孟子》《礼记))等经典。胡适后来总结这段读书经历时说:“我在那九年之中,竟把古文的文理弄通了。”可见,幼时的读书生活对胡适的一生影
一场战乱  白朴是一个怪人。  特别是在晚年,他如一个孤独的苦行僧,四处游历,行踪飘忽不定。当他的脚步在山水之间丈量,抬头看那山河湖泊时,一寸寸都载满了他不堪的回忆。那场战乱,无时无刻不在他脑海里上演……  那时他只有六七岁,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他本该锦衣玉食、无忧无虑,调皮捣蛋地玩耍,他却整日如一只受了惊吓的鸟儿,内心没有一刻安宁——蒙古铁骑早已将金朝都城汴京团团围住,如乌沉沉的云,压得汴京空气稀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