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鼻炎方(方名苍耳子散)
方药:苍耳子、辛夷花、荆芥、黄芩、桔梗各10克,薄荷、白芷各6克,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煎10分钟,分2次服,儿童用量酌减。
功效:散风除湿,通窍排脓。
主治:慢性鼻炎。
加减:有黄脓涕者加金银花20克,生黄芪12克。煎药时放入茶叶适量,葱白3根。
疗效:7天为1个疗程,经治2~3个疗程,治疗慢性鼻炎183例,痊愈142例,显效3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4%。
(详见《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第12期21~22页)
流行性腮腺炎方(方名青黛散)
方药:青黛粉30克,食醋适量。
用法:用食醋将青黛粉调成糊状,涂在塑料布上,贴敷患处,每天2次。敷药面要大于肿胀部位。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疗效:治疗138例,敷药2次痊愈67例,4次痊愈65例,5次以上痊愈6例。一般敷药后10~30分钟局部疼痛明显减轻,8~36小时体温降至正常,16~72小时腮腺肿胀消退。未发现并发症和副作用。
(详见《中成药研究》1987年第10期42页)
阻塞性肺气肿方(方名鹅梨汤)
方药:杏仁、苏子、瓜蒌仁、清半夏、茯苓、桑白皮各9克,橘红4.5克,当归、麻黄各6克,鹅管石12克,梨汁1杯冲入(或以梨膏15克代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理气宽胸,泻肺平喘。
主治:肺气肿。
疗效:治疗肺气肿60例,症状缓解52例,症状明显改善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年内未复发者15例,半年以上未复发者35例,其余9例半年内曾有不同程度的复发,但发作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
(详见《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第3期99页)
手足皲裂方(方名白芨散)
方药:白芨30克,大黄50克,冰片3克。
用法:凉血止血,清热燥湿。
功效:上药共研为极细末,混合过筛,瓶装备用,洗净患处后,取药粉适量,加少许蜂蜜,调成糊状外涂,每日3次,治愈为止。
主治:手足皲裂。
疗效:治疗13例,全部治愈,轻者一般2~3天,严重者5~7天治愈。
(详见《广西中医药》1986年第9期48页)
慢性肝炎方(方名解毒愈肝散)
方药:青黛、猪苓、川芎各100克,血竭30克,人工牛黄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白醋、蜂蜜各等份拌匀,涂于直径1厘米的圆形塑料薄膜上,药糊1毫米厚,敷贴双侧肝俞、右侧期门、右侧章门穴位上,用胶布固定,24小时更换1次,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湿。
主治:慢性肝炎,属肝胆湿热型,胸闷胁痛,口苦纳呆,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疗效:治疗46例,基本治愈18例,显效13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3%。
(详见《中医外治杂志》1997年第1期12页)
急性胆囊炎方(方名二金公茵胆汁汤)
方药:茵陈、金银花各60克,蒲公英、连翘各40克,赤芍30克,柴胡、鸡内金、黄芩、大黄、姜半夏、生甘草各10克,猪胆汁2毫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主治:急性胆囊炎。
疗效:治疗172例,临床治愈103例,显效(症状体征消失,一年无复发)29例,好转(症状体征控制,半年无复发)2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3.3%。
(详见《山东中医杂志》1992年第11期17~18页)
鸡眼方(方名蜈蚣乌梅散)
方药:蜈蚣30条,乌梅9克。
用法:焙干研末,加菜油适量,浸泡7~10天。先以1%温盐水浸泡患部15~25分钟,待粗皮软化后剪去,外敷本药适量,用纱布包扎,每12小时换药1次,3天为1个疗程。
功效:通络止痛,解毒散结。
主治:鸡眼。
疗效:共治疗87例,痊愈(3年不复发)71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9%。
(详见《江苏中医杂志》1984年第2期10页)
方药:苍耳子、辛夷花、荆芥、黄芩、桔梗各10克,薄荷、白芷各6克,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煎10分钟,分2次服,儿童用量酌减。
功效:散风除湿,通窍排脓。
主治:慢性鼻炎。
加减:有黄脓涕者加金银花20克,生黄芪12克。煎药时放入茶叶适量,葱白3根。
疗效:7天为1个疗程,经治2~3个疗程,治疗慢性鼻炎183例,痊愈142例,显效3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4%。
(详见《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第12期21~22页)
流行性腮腺炎方(方名青黛散)
方药:青黛粉30克,食醋适量。
用法:用食醋将青黛粉调成糊状,涂在塑料布上,贴敷患处,每天2次。敷药面要大于肿胀部位。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疗效:治疗138例,敷药2次痊愈67例,4次痊愈65例,5次以上痊愈6例。一般敷药后10~30分钟局部疼痛明显减轻,8~36小时体温降至正常,16~72小时腮腺肿胀消退。未发现并发症和副作用。
(详见《中成药研究》1987年第10期42页)
阻塞性肺气肿方(方名鹅梨汤)
方药:杏仁、苏子、瓜蒌仁、清半夏、茯苓、桑白皮各9克,橘红4.5克,当归、麻黄各6克,鹅管石12克,梨汁1杯冲入(或以梨膏15克代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理气宽胸,泻肺平喘。
主治:肺气肿。
疗效:治疗肺气肿60例,症状缓解52例,症状明显改善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年内未复发者15例,半年以上未复发者35例,其余9例半年内曾有不同程度的复发,但发作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
(详见《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第3期99页)
手足皲裂方(方名白芨散)
方药:白芨30克,大黄50克,冰片3克。
用法:凉血止血,清热燥湿。
功效:上药共研为极细末,混合过筛,瓶装备用,洗净患处后,取药粉适量,加少许蜂蜜,调成糊状外涂,每日3次,治愈为止。
主治:手足皲裂。
疗效:治疗13例,全部治愈,轻者一般2~3天,严重者5~7天治愈。
(详见《广西中医药》1986年第9期48页)
慢性肝炎方(方名解毒愈肝散)
方药:青黛、猪苓、川芎各100克,血竭30克,人工牛黄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白醋、蜂蜜各等份拌匀,涂于直径1厘米的圆形塑料薄膜上,药糊1毫米厚,敷贴双侧肝俞、右侧期门、右侧章门穴位上,用胶布固定,24小时更换1次,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湿。
主治:慢性肝炎,属肝胆湿热型,胸闷胁痛,口苦纳呆,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疗效:治疗46例,基本治愈18例,显效13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3%。
(详见《中医外治杂志》1997年第1期12页)
急性胆囊炎方(方名二金公茵胆汁汤)
方药:茵陈、金银花各60克,蒲公英、连翘各40克,赤芍30克,柴胡、鸡内金、黄芩、大黄、姜半夏、生甘草各10克,猪胆汁2毫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主治:急性胆囊炎。
疗效:治疗172例,临床治愈103例,显效(症状体征消失,一年无复发)29例,好转(症状体征控制,半年无复发)2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3.3%。
(详见《山东中医杂志》1992年第11期17~18页)
鸡眼方(方名蜈蚣乌梅散)
方药:蜈蚣30条,乌梅9克。
用法:焙干研末,加菜油适量,浸泡7~10天。先以1%温盐水浸泡患部15~25分钟,待粗皮软化后剪去,外敷本药适量,用纱布包扎,每12小时换药1次,3天为1个疗程。
功效:通络止痛,解毒散结。
主治:鸡眼。
疗效:共治疗87例,痊愈(3年不复发)71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9%。
(详见《江苏中医杂志》1984年第2期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