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与他的生花妙笔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qiefanq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震撼世界的报告文学。这部书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第一次向世界公布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出版后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轰动,成为许多国家的经久不衰的畅销书和研究中国问题的必备读物,被称为是“西方对中国了解的一个新纪元”的标志,是与哥伦布发现美洲一样“震撼世界的成就”,“起了具有重要世界历史意义的作用,因为他推动美国以至世界舆论接受(中国)共产党作为盟友参加反对国际侵略的斗争”。
  《西行漫记》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斯诺用生花妙笔向国际社会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生动的“中国故事”,在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彭德怀印象》堪称其中的一个典型实例。
  二
  在《彭德怀印象》中,斯诺不仅关注这个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他对“小人物”的刻画,以及彭德怀与“小人物”之间亲密关系的叙述也很成功。作品中讲述的几段关于他和“红小鬼”的故事,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斯诺更多选取了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细节加以特写,行云流水而又风趣活泼的语言出现在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真的让人眼前一亮,赏心悦目。
  一天我同彭德怀和他一部分参谋人员到前线去参观一所小兵工厂,视察工人的文娱室,也就是他们的列宁室即列宁俱乐部。在屋子里的一道墙上有工人画的一幅大漫画,上面是一个穿和服的日本人双脚踩着满洲、热河、河北,举起一把沾满鲜血的刀,向其余的中国劈去。漫画中的日本人鼻子很大。
  “那是谁?”彭德怀问一个负责管理列宁俱乐部的少先队员。
  “那是日本帝国主义者!”那个孩子回答。
  “你怎么知道的?”彭德怀问。
  “你瞧那个大鼻子就行了!”
  彭德怀听了大笑,看看我。“好吧,”他指着我说,“这里有个洋鬼子,他是帝国主义吗?”
  “他是个洋鬼子,那没问题,”那个少先队员说,“但不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他有个大鼻子,但要做日本帝国主义者还不够大!”
  彭德怀高兴地大笑,后来就开玩笑地叫我大鼻子。事实上,我的鼻子在西方人的社会中是正常的,并不惹眼,但在中国人看来,外国人都是大鼻子。我向彭德怀指出,当红军真的与日本人接触后,发现日本人的鼻子同他们自己的鼻子一般大时,这种漫画可能使他们感到极其失望。他们可能认不出敌人,而不愿打仗。
  “不用担心!”司令员说。“我们会认出日本人来的,不管他有没有鼻子。”
  这是一个场景的特写,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彭德怀的“三问”、“二笑”和“一答”。
  我们先来看“三问”。彭德怀的“三问”都是明知故问,一连三问,环环相扣,咄咄逼人,此时的彭德怀好像突然忘记了斯诺的记者身份,忘记了这时候应该由斯诺来提问才对,“喧宾夺主”,临时客串起了犀利的记者。
  第一问:意在启发。
  彭德怀指着漫画上那个“双脚踩着满洲、热河、河北,举起一把沾满鲜血的刀,向其余的中国劈去”的“穿和服的日本人”问负责管理列宁俱乐部的少先队员:“那是谁?”这一问看似平常,好像是打官腔式的随口一问,其实大有深意。毛泽东同志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斯诺访问边区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五年,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步步紧逼,成为中国人民的最大敌人。本来,漫画上的人是谁,斯诺已经知道了,彭德怀也知道,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但是少先队员(代表中国普通民众和一线士兵)知不知道?明确不明确?这是斯诺想知道的,也是彭德怀希望斯诺知道,并希望通过斯诺传达给西方人的。彭德怀是在问少先队员,更是借少先队员之口说给西方人听,向他们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抗日,真抗日。少先队员回答的不是“那是日本人”,而是“那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准确地向国际社会表达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第二问:意在引导。
  彭德怀问“你怎么知道的?”少先队员告诉他:“你瞧那个大鼻子就行了!”有意思啊,为什么少先队员说辨认日本帝国主义“你瞧那个大鼻子就行了”,而不是“你瞧那个和服就行了”,或是“你瞧那把沾满鲜血的刀就行了”呢?从外貌上来看,大鼻子并非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特征;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装,可以作为普通日本人身份的一个特征,但也不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特征;“双脚踩着满洲、热河、河北,举起一把沾满鲜血的刀,向其余的中国劈去”的姿势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特征,但缺乏漫画的幽默要素。从漫画的技法上看,简化、夸张的作画方式,夸张脸部特征的画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鼻子,鼻子是脸庞的比例尺,鼻子丑就成谐星了。“大鼻子”是对侵略者丑恶嘴脸的具象化、漫画化、脸谱化,像京剧里的白脸曹操,人们不会以其现实中的形象与舞台上的截然不同而否定其真实性,将日本帝国主义者画成大鼻子,少先队员用“大鼻子”来指代日本帝国主义者,充分表达了嘲讽、蔑视之意,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氣概。
  第三问:意在比较。
  彭德怀通过比较使少先队员分清敌友。彭德怀指着斯诺问少先队员:“这里有个洋鬼子,他是帝国主义者吗?”这里用“洋鬼子”来称呼斯诺,不含贬义,而含幽默意味,一是因为当时在陕甘宁边区,民众都用“洋鬼子”来称呼外国人,二是用“洋鬼子”与“日本鬼子”相对应,很自然地引出这个问题,测试少先队员分清敌友的能力。同样是“洋鬼子”,斯诺是朋友。答案是令人满意的,少先队员通过比较,不但非常准确地将国际友人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出了严格的区别,而且用了十分幽默的说法。这种儿童式的幽默,使本来非常严肃的政治话题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产生了独特的效果。   再看“二笑”。彭德怀的“大笑”与“高兴地大笑”均由出人意料的回答引出。
  第一笑,当少先队员将“大鼻子”当成判断日本帝国主义的依据时,彭德怀大笑。他本来就是是明知故问,想逗一逗“小鬼”的,大概他也没有想到这个少先队员会说出这么幽默风趣的话,结果反而被逗得大笑。
  第二笑,当少先队员用“鼻子还不够大”将斯诺与日本帝国主义者区分开来时,这时彭德怀高兴地大笑,高兴地赞许少先队员的机智幽默。站在少先队员的角度来看,基于对彭德怀完全的信任和爱戴,彭德怀的客人当然是朋友,如果就这样回答也能算合格。朋友与敌人的区别本不在鼻子的大小,没想到聪颖的少先队员承着“大鼻子”的幽默说法顺势而下,用“鼻子还不够大”来将斯诺与日本帝国主义者相区分,翻出了不一般的境界,进一步强化了幽默的效果,轻松愉快地将现场的友好气氛推向高潮。这种急中生智的巧妙回答让彭德怀喜出望外,情不自禁地“高兴地大笑”,对“红小鬼”的出色表现毫不掩饰地进行了赞许。
  最后看“一答”:“不管他有没有鼻子。”
  当斯诺对“红军真的与日本人接触后,发现日本人的鼻子同他们自己的鼻子一般大,这种漫画可能使他们感到极其失望,他们可能认不出敌人,而不愿打仗”表示担忧时,彭德怀斩钉截铁地说:“不用担心!”“我们会认出日本人来的,不管他们有没有鼻子。”彭德怀没有在斯诺所说的“鼻子大小”上纠缠,而是直接切入问题的本质,“不管他们有没有鼻子”,就像孙悟空洞若观火地看透了白骨精的本质,不管她以什么面目出现。彭德怀准确地把握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本质,意在告诉斯诺和世界,不管日本帝国主义者以何种面目出现,中国人民都一定会认清他们的本质,跟他们血战到底。这是中国人民的钢铁意志,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坚定承诺。
  这一段关于“鼻子”的问答,不仅向西方展示了中国精英分子的认识水平,而且展示了中国普通民众的认识水平,尤其使彭德怀睿智、幽默、人性化的一面熠熠闪光地展示在西方读者面前,并且符合西方的文化心理和审美理念,有助于消解西方人对中国人“愚昧、麻木、松散”的固有看法,增强对英勇抗战的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理解和同情,并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斯诺的“担忧”——本次采访中唯一的提问——简直是一个神来之笔。他终于作为一个记者加入了对话。可是这个问题乍一看完全不像是一个成年人所问,更不像是一个资深记者所问。这种童话般的“担忧”能成为一个问题吗?试想,有哪个军队会根据鼻子大小来辨认敌人呢?问这样一个“萌萌哒”的问题是不是凭添了若干的喜感啊?你可以认为这不是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你也可以拒绝回答这个问题,可是你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很惊讶的发现,在这样的一个语言环境和氛围中,这个问题就绝不是一个能够轻易回答得出彩的问题了。拒绝回答呢,会显得傲慢;回答得或啰嗦或古板或平淡或一本正经或不着边际呢,都会使业已营造起来的幽默感呈现断崖式的下坠,那就大煞风景了。斯诺就是斯诺,不愧为顶级水平的资深记者,正是这样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式的傻傻的疑问,显示了斯诺这个“最佳配角”的童心未泯和大智若愚。他及时奉献了一个“最佳捧哏”,不动声色地完成了与“男一号”彭德怀的绝妙配合。于是在东方式的幽默之后,不着痕迹地接上了西方式的冷幽默,东西方的幽默找到了契合点,在这里完美地融汇,将这出“好戏”推向了高潮。
  三
  如果我们把司令员与“红小鬼”在列宁室里的一番问答看做是一场浑然天成的即兴演出的话,两者如此默契的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心灵相通后的高度一致呢?斯诺在这个特写前后还写了两个具体的例子,讲述了彭德怀与“红小鬼”们的亲密关系。前一个例子是:
  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做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在这个例子里,斯诺使用了这样几个关键词:喜欢,尊重,组织,常常,认真。用“喜欢”赢得爱戴,用“尊重”赢得信任,这是彭德怀的人格魅力之所在。“组织”体现出他卓越的工作能力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赢得下一代就赢得了未来;“常常”说明彭德怀对青少年的组织教育工作是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的,绝不是一时兴起或作秀;“认真”突出他的工作态度,不掺假、不打折、不含糊,真心实意。他用爱心、平等、尊重使“红小鬼”们紧紧团结在他的周围,在情感上与他亲密无间,在认识上跟他息息相通。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在兵工厂的列宁室,那个少先队员何以丝毫不把他当做一个“大官”,丝毫不紧张不怯场,像老朋友、老熟人般的与他谈笑风生。
  在此之后的一个例子是,斯诺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斯诺对此感到“奇怪”,彭德怀的做法超出了他的趋利避害的生活经验。由于天冷,他“把棉袄裹紧”,这是人的正常反应。彭德怀一定也感受到了冷,同时感受到了身边的小号手的“冷”,就脱了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了。彭德怀做来很自然,斯诺看来却很奇怪。斯诺正是通过将彭德怀的“奇怪”做法与自己的“正常”做法进行对比,反衬出彭德怀舍己为人,爱兵如子的难能可贵。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叱咤风云的“彭大将军”,不是国民党宣传报道中的“匪首”“江洋大盗”,而是一个全心全意关心、爱护、帮助下一代成长的宽厚待人的长者形象。
  我们由这前后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斯诺对于叙述的整体性的把握是相当娴熟的,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正是有了前后这两件事,中间对彭德怀视察兵工厂列宁室的精雕细刻才显得那么自然生动,真实可信,没有丝毫的突兀感和生硬感。
  斯诺带着记录者的使命而来,带着探寻真相的愿望而来,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真相,他又把得到的真相忠地而生动地传播给了世界。作为一位优秀的新闻记者,他保持着严肃的新闻态度和强烈的追问意识,他通过与彭德怀的直接接触,零距离的观察,看到了一个“愉快爱笑的人”,一个因拥有一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而“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的人,一个“喜欢说说笑笑”的人,一个在大军出发时还“停下来同出来向他道别的穆斯林阿訇说话”的人,一个下令把悬赏缉拿他的传单“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的人。他将这些鲜活的材料或点缀前后或穿插其中,把“共匪”“匪首”还原为“共产党人”,还原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大写的“人”。他发现了共产党人“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力量之所在,发现了共产党人身上闪烁的“兴国之光”,理解了“为什么许多中国青年象他那样投奔红军”的强大感召力。斯诺以他卓越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通过对一个民族中的精英人物的观照考察,为国际社会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形象——“那个时代最富有吸引力的革命者”,折射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体风貌。
  在斯诺幽默风趣栩栩如生的叙述里,显示了卓越的文学品质。在非常生活化的细节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形象——彭德怀,少先队员,“韩吃瓜的”,甚至斯诺自己——不論着墨多少,都生动鲜活、饱满自然。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斯诺找到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方法,找到了表达的最佳形式,细致地关切到人物的个性、经历、命运,显示了深切的人文情怀;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融入,使得文本内容充盈,耐人寻味,经得起涵咏,自然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张力,成为这个作品感动世界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斯诺文集.第二卷.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2]肯尼斯·休梅克著.郑志宁、黄际英、高二音、简明译.美国人与中国共产党人.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3]杰克·贝尔登著,邱应党译.中国震撼世界.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解泽国,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每一个人因为地域背景、家庭
在素质教育需求和新课程改革需求的双重背景下,合作学习成了学习中广受欢迎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提倡发挥我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突出我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可以对我们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产生良好的效果。在高三的语文复习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注重合作学习的开展,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是教学改革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合作学习在高三语文复习中的实践进行
在现代教育理论观照下,我们可将《牡丹亭》中《闺塾》(近称《春香闹学》)一出视为一节课堂实录,这份实录引起了我对“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个问题的思考。  众所周知,这是一节失败的诗歌教学课。课堂上教师陈最良处处被动,丑态百出,学生丽娘、春香插科打诨,阳奉阴违。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依注解诗”,硬生生将一首“言情”的《关雎》说成是对“后妃之德”的歌颂,大肆宣讲。错误地确定教学内容致使课堂失控。如此沉闷乏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其主要依赖资源投入型的增长方式是否可持续这一问题越来越凸显.本文利用索洛余值法估算了1978-2012年陕西省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全要
无数人学习语文的实践证明,背诵对语文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我认为,在古诗文学习中,背诵显得尤为重要。丰子恺先生在教子女如何写文章时曾提到两个方面:一、说真话;二、背
为确定区域土地整理项目的时空配置模式,以河北省武强县为研究区域,基于景观格局视角,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分析土地整理工程对景观格局及生态学过程的影响,构建结构与功能、
为了探讨溴虫腈在云南2种特色辣椒果实上的安全性,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了10%溴虫腈悬浮剂在丘北辣椒和小米辣果实上以及空白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溴虫腈添加
高中生已经有了朦胧的爱情意识,但尚未形成正确的、良好的爱情观,时不时在校园的某个角落会遇到男女学生拥抱、接吻等所谓的不雅现象。尽管這些现象也已引起部分仁人的重视,但有必要再次提醒同仁,在引导学生赏读爱情类文学作品过程中,应让其对爱情这一人类高尚美好的情感形成一个起码的认识。  一、把爱情课放心搬课堂上  高中对“爱情”这样的话题特别敏感,内心强烈地对异性或爱情的话题产生兴趣和好奇。如果这种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