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德育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系统教育,尽管语文课堂教学是德育主干线,但由于语文教材是按照知能训练需要而编排的,这其间的德育因素与德育训练系统先后不一致,深浅不相同。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只能是一点一点的积累,不能追求自成一整体。语文教学中不可刻意追求、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必须注重社会,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联系学生思想认识实际来进行,如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方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53-02
教书必先育人,我始终坚信这一点,也堅持实践这一点。因为,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见载于史籍,传承于教育,而具体的继承工具便是语文教学。我国古代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百工技艺教育,其均是以德性为主兼及智性的人文教育。《易•贲卦》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化成天下”句正形象说明教育的初衷和旨归,即政治教化和人格修养。由此,人才的前提是良好的政治思想和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是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也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是故,我坚信教书必先育人。我始终坚信这一点,也坚持实践这一点。
然而,德育现状却令人忧虑。尽管中学教育将德育摆在首位,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可行的检测手段,学校、家长、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率仍然是升学率、重点率、名牌率。真正有实效长抓不懈的德育活动常被复习补课时间侵占,仅有的活动也是看年看月(如“五•四”、“国庆节”、“一一二•九”等上级组织比赛)。使用的教材也空洞乏味,口号多,理论性强。难怪有识之士评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便是德育削弱了。于是,充分发挥德育主干线——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便不失为一种之有效的好方法。
当然,这里的德育不仅指政治思想,还包含健全的人格,崇高的品德,生活哲理思考,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本文拟就笔者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与研究总结几点尝试。
1.解决思想根源——正确认识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为第一任务
这一点看起来很大、很空,但对现今的学生却很实用。由于舆论媒体的宣传,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抨击规模大,程度深,用词狠,诸如“误尽苍生”类的字眼。而处在时代浪潮中的青年学生则看得多,想得少,教学中常会振振有词煞有其事地与老师动则论及“应试教育的弊端”“扼杀了个性,消灭了创新”“教育体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文言文无用”等,又说美国、英国如何如何先进,考大学又如何容易等。可以想象:学生抱着这样的认识,这样的积怨,学习兴趣有多大,学习动力又从何而来:教学的难度也随之急剧增大等。而高三的学生又尤其矛盾,一方面认为落后,抵触情绪大;一方面又迫于家庭、社会压力不得不学。于是学习过程中思想波动大,一遇到挫折、成绩不理想就不顺心的事便翻出以上理由来保护自己。因此,三届高三教学之初我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以化解“心病”。
1.1 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是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延续下来的,经过两千多年的的摒弃与发扬完成而形成的教育制度真的就那么落后,一无是处?
1.2 立即废除现有的教育体制,换用什么体制?美国的好不好?行不行得通?
1.3 你们说美国教育制度好,科技发达先进,就真的全是美国教育制度的产物吗?就我所知,研究开发电脑的最佳年龄是20~40岁,而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人把这段黄金年华贡献给了多少美国企业!“硅谷”的公司中没有美国人并不稀奇,没有中国人却罕见!每年“托福”到国外的优秀中国学生成百上升,回来的有多少?到底又是谁托谁的“福”?面对这些现实的感伤你流不流得出眼泪?
1.4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多以文言出现,以现代汉语不足一百年的历史否定文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可不可以?
然后再委婉地向他们阐明:一种体制是否落后,以我们的阅历和能力,能起多大作用?只不过是“听说”而已,逃避、埋怨是不是明智之举?我们当务之急还是得努力学习,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自己,尽量使自己适应社会时代,不被淘汰。
2.深钻教材,联系社会,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切合学生思想、生活实际的德育思考题
在解决了思想根源治好“心病”以后,学生会平静下来面对现实,思考现实,这时再以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思考题,长时间的教学活动来巩固,学生才能动起来。
2.1 首先得教给学生思考方法:思考角度的变换、思考层次的深浅。
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一般是文质兼美、载道颇丰,但如果学生没有好的思考方法,即使是在老师的提示下冥思苦想或是胡乱想一通记记笔记等也是收不到效果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堂课:指明桌上有半杯酒,请学生思考后说一句有意思的话。学生说了很多,诸如甜酒、啤酒、假酒等均在“酒”的质或味上做文章。对此,我加以肯定,但同时又指出我们得变换思考角度,不能“云深不知处”,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世上之物若被主观情感驾驭,会诞生很多有哲理的话,这里我们何不跳出来看“我”与“酒”,酒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等。于是有学生想到那半瓶到哪里去了,这半瓶为什么剩下,甚至有说是毒酒的。最后总结,可以说“咦,还有半瓶酒”(高兴、满足、乐观)或“唉,只有半瓶酒”(失望、贪婪、悲观)。如此再以多次训练,学生思考问题时逐渐学会跳出自我,以第三者的眼光来思考。如一位学生在周记中说自己总是发现别人时间很多,而自己时间却不够用,想想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总是把时间用于发现别人时间很多去了。尽管有时有些幼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思考会再周到更全面。
解决了思考角度还得学会分析思考问题层次,这样学生才会想得开,想得深,想得远。在复习小说时我举《药》与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例,如何欣赏?在学生颇费思考的争论后我总结如下。鲁迅写《药》,设计华家、夏家、华夏一家的深意是指中国,华家治病之药出自夏家,意为还得“自己”救“自己”。华小栓与夏瑜同为年青人,一个因病而终,一个为国而牺牲,前者竟以后者鲜血为“药”以求生而未能!两人死后坟墓也在一条路两边,坟上光景也不同,一长草,一长“花”,鲁迅先生正是以他良苦用心在告诉我们:人生意义是死后坟上长“草”还是长“花”,同时也希望本文即为救治如同那一帮“看客”“说客”的中国人的“药”。 《泰坦尼克号》多数学生也看过,都说好看,问及什么好看,却又半天不知从何说起,说什么好,我便与他们一同讨论:影片拍摄规模宏大,画面极具观感是一看点;男女主人爱情的悲欢离合是又一看点;人生爱情观、价值观是第三看点;而最大看点还在于展示了一种人性力量:面对死亡,生存权首先给妇女儿童,那些丑恶的诸如用钱贿赂船员、男扮女装等与美国的乐队坚守到最后一刻的对比。这样一分析一对比,学生感受很多,震动很大。于是我又布置作业:选择一例生活事件加以剖析,有位学生写《晨报》上一则感人故事——父亲卖眼为圆儿子大学梦,一句朴素的话“我老了,一只眼睛足够了”,打动了他的心,令他想起了初中教材中老舍笔下的那只麻雀,这是“弱者”强有力的搏击。这个学生能不只停留在亲情的表面,说明他已有收获,其他层次不一的还有。
2.2 其次是教给学生辩证的认识评判方法。在学习《促织》《治平篇》中均要对作者的局限性和积极性作评价,在学生谈了一大通后,我引用了一句有哲理的话:
孔雀张开了美丽的翅膀
却露出了
——屁股。
在学生哈哈大笑之余,我立即“乘胜追击”,板书“笑人齿缺,狗窦大开”,学生立即又安静下来,这时我联系到他们的生活实际:总喜欢说别人不是,攻击别人,争强好胜,易偏激。因此,生活中我们要公正客观地认识别人,正确地认识自己,时刻不要忘了我们用食指指着别人时,大拇指却是指着自己的。
2.3 抓住他们多有远大理想,欲成就一番事业的心态阐述人自身因素与成功的关系。学习《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在分析评价周瑜、蒋干、曹操等人物形象后,如何评价蒋干,他真的蠢吗?学生多认识到奸雄曹操帐下无弱兵,之所以中计还有两个因素是周瑜的智及自负和用计的针对性——蒋干的妄自尊大和曹操的多疑。而曹操心知中计后欲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却因曹操奸诈多疑扣留蔡中蔡和的家眷而失败。然后,告诉他们,要从这些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明白事业的成功与人的素质紧密联系,从而修炼自己的性格,丰富自己的头脑。
2.4 利用课文设置关于“家情”的问题。“代沟”自出现至今,非但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反而因社会发展快而加剧,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不处于定型期的前提下,学生接受新生事物快,也易被一些“时髦(俗)”影响,言谈举止穿着思维等均与父母多有矛盾之处。再加上独生子女易被娇宠,导致了他们眼中只有自己,诸如只知道自己的生日却不知是母亲的受难日,父母为什么总是与自己过不去等。针对此,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引进朱自清的《背影》,比较分析了两文饱含深情的细节和生活场面以后,布置作业:周末回家有父母不觉察的情况下观察他们半个小时,注意一些细节和言语,写一片段文字,结果学生我能用一些看似平淡的语句寄托真挚情感。这时再趁热打铁,设置争鸣题:焦母真的可恨吗?假如你与父母有了矛盾怎么办?有了前面的分析和观察作基础,学生多能认识到焦母的做法也是一种爱,只不过是荒唐、愚昧错误的爱。但这是她自身不能认识的,根源在于那个社会的观念对她的影响。在谈到自己与父母时,许多学生表示先从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再想想自己,要理解父母,不能敌视,更不能有一些伤感情甚至不理智的做法。
2.5 利用课文中的一些现象加强学生“国情”意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教学中你只要请学生谈谈对社会的看法,他们多会如数家珍,小小年纪却很老成的说“我看穿了”“没意思”等,但仔细一分析,你会发现他们眼中的多数是一些阴暗面、社会不良现象等。教学《治平篇》《阿房宫赋》时发现他们总是很激动,有说不完的话。认真分析后我这样说: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尽义务,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加以揭露和抨击是我们应该做的,但年轻的我们,正处于成长阶段的我们,善良纯朴的心是不是只有这引起丑恶的东西?这个社会还有没有可喜现象,是多还是少?太阳也有黑子,而社会正如一大染缸,各种颜色都有,但绿色是主色调,我们不能因为黑色而看不起绿色。后来又跟踪了两次片段描写,学生眼中才逐渐有了完整的社会。
2.6 语文老师要时刻明白,语文课堂是“后方”,社会才是“前方”,“后方”要时刻为“前方”服务。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社会上一些热门而又有益于学生健康的大众话题均要加以细细分析,适时地教育学生。有一次,我走进教室后发现黑板没擦,就随意请第一排的一位成功不错的男生擦一下,谁知他一句“不是我值日”,便推托过去。我又问一句:“不是你值日,你就不可能擦黑板吗?”他又说:“不该我做的我为什么要做?!”我听了后,稍加思索,便自己亲自擦了,然后在上课时讲: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成就我们光辉形象、展示我们美好心灵和健康人格的机会,如果平时不养好习惯,机会可能稍纵即逝。如此,不如临事时吃点亏,免得事后后悔,以养成自己勇于承担责任的瞬间思维和良好习惯。学生们听了后很受启发,在周记上又写了不少类似的现象和内心。
至于大众话题,我对此引用颇多,但效果还有待检测和进一步实践,在此不赘述。
以上仅是我这两年多高三教学中的一些德育尝试。由于德育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系统教育,尽管语文课堂教学是德育主干线,但由于语文教材是按照知能训练需要而编排的,这其间的德育因素与德育训练系统先后不一致,深浅不相同。因此,語文教学中的德育只能是一点一点的积累,不能追求自成一整体。语文教学中不可刻意追求、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必须注重社会,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联系学生思想认识实际来进行,如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方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53-02
教书必先育人,我始终坚信这一点,也堅持实践这一点。因为,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见载于史籍,传承于教育,而具体的继承工具便是语文教学。我国古代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百工技艺教育,其均是以德性为主兼及智性的人文教育。《易•贲卦》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化成天下”句正形象说明教育的初衷和旨归,即政治教化和人格修养。由此,人才的前提是良好的政治思想和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是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也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是故,我坚信教书必先育人。我始终坚信这一点,也坚持实践这一点。
然而,德育现状却令人忧虑。尽管中学教育将德育摆在首位,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可行的检测手段,学校、家长、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率仍然是升学率、重点率、名牌率。真正有实效长抓不懈的德育活动常被复习补课时间侵占,仅有的活动也是看年看月(如“五•四”、“国庆节”、“一一二•九”等上级组织比赛)。使用的教材也空洞乏味,口号多,理论性强。难怪有识之士评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便是德育削弱了。于是,充分发挥德育主干线——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便不失为一种之有效的好方法。
当然,这里的德育不仅指政治思想,还包含健全的人格,崇高的品德,生活哲理思考,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本文拟就笔者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与研究总结几点尝试。
1.解决思想根源——正确认识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为第一任务
这一点看起来很大、很空,但对现今的学生却很实用。由于舆论媒体的宣传,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抨击规模大,程度深,用词狠,诸如“误尽苍生”类的字眼。而处在时代浪潮中的青年学生则看得多,想得少,教学中常会振振有词煞有其事地与老师动则论及“应试教育的弊端”“扼杀了个性,消灭了创新”“教育体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文言文无用”等,又说美国、英国如何如何先进,考大学又如何容易等。可以想象:学生抱着这样的认识,这样的积怨,学习兴趣有多大,学习动力又从何而来:教学的难度也随之急剧增大等。而高三的学生又尤其矛盾,一方面认为落后,抵触情绪大;一方面又迫于家庭、社会压力不得不学。于是学习过程中思想波动大,一遇到挫折、成绩不理想就不顺心的事便翻出以上理由来保护自己。因此,三届高三教学之初我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以化解“心病”。
1.1 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是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延续下来的,经过两千多年的的摒弃与发扬完成而形成的教育制度真的就那么落后,一无是处?
1.2 立即废除现有的教育体制,换用什么体制?美国的好不好?行不行得通?
1.3 你们说美国教育制度好,科技发达先进,就真的全是美国教育制度的产物吗?就我所知,研究开发电脑的最佳年龄是20~40岁,而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人把这段黄金年华贡献给了多少美国企业!“硅谷”的公司中没有美国人并不稀奇,没有中国人却罕见!每年“托福”到国外的优秀中国学生成百上升,回来的有多少?到底又是谁托谁的“福”?面对这些现实的感伤你流不流得出眼泪?
1.4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多以文言出现,以现代汉语不足一百年的历史否定文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可不可以?
然后再委婉地向他们阐明:一种体制是否落后,以我们的阅历和能力,能起多大作用?只不过是“听说”而已,逃避、埋怨是不是明智之举?我们当务之急还是得努力学习,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自己,尽量使自己适应社会时代,不被淘汰。
2.深钻教材,联系社会,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切合学生思想、生活实际的德育思考题
在解决了思想根源治好“心病”以后,学生会平静下来面对现实,思考现实,这时再以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思考题,长时间的教学活动来巩固,学生才能动起来。
2.1 首先得教给学生思考方法:思考角度的变换、思考层次的深浅。
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一般是文质兼美、载道颇丰,但如果学生没有好的思考方法,即使是在老师的提示下冥思苦想或是胡乱想一通记记笔记等也是收不到效果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堂课:指明桌上有半杯酒,请学生思考后说一句有意思的话。学生说了很多,诸如甜酒、啤酒、假酒等均在“酒”的质或味上做文章。对此,我加以肯定,但同时又指出我们得变换思考角度,不能“云深不知处”,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世上之物若被主观情感驾驭,会诞生很多有哲理的话,这里我们何不跳出来看“我”与“酒”,酒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等。于是有学生想到那半瓶到哪里去了,这半瓶为什么剩下,甚至有说是毒酒的。最后总结,可以说“咦,还有半瓶酒”(高兴、满足、乐观)或“唉,只有半瓶酒”(失望、贪婪、悲观)。如此再以多次训练,学生思考问题时逐渐学会跳出自我,以第三者的眼光来思考。如一位学生在周记中说自己总是发现别人时间很多,而自己时间却不够用,想想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总是把时间用于发现别人时间很多去了。尽管有时有些幼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思考会再周到更全面。
解决了思考角度还得学会分析思考问题层次,这样学生才会想得开,想得深,想得远。在复习小说时我举《药》与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例,如何欣赏?在学生颇费思考的争论后我总结如下。鲁迅写《药》,设计华家、夏家、华夏一家的深意是指中国,华家治病之药出自夏家,意为还得“自己”救“自己”。华小栓与夏瑜同为年青人,一个因病而终,一个为国而牺牲,前者竟以后者鲜血为“药”以求生而未能!两人死后坟墓也在一条路两边,坟上光景也不同,一长草,一长“花”,鲁迅先生正是以他良苦用心在告诉我们:人生意义是死后坟上长“草”还是长“花”,同时也希望本文即为救治如同那一帮“看客”“说客”的中国人的“药”。 《泰坦尼克号》多数学生也看过,都说好看,问及什么好看,却又半天不知从何说起,说什么好,我便与他们一同讨论:影片拍摄规模宏大,画面极具观感是一看点;男女主人爱情的悲欢离合是又一看点;人生爱情观、价值观是第三看点;而最大看点还在于展示了一种人性力量:面对死亡,生存权首先给妇女儿童,那些丑恶的诸如用钱贿赂船员、男扮女装等与美国的乐队坚守到最后一刻的对比。这样一分析一对比,学生感受很多,震动很大。于是我又布置作业:选择一例生活事件加以剖析,有位学生写《晨报》上一则感人故事——父亲卖眼为圆儿子大学梦,一句朴素的话“我老了,一只眼睛足够了”,打动了他的心,令他想起了初中教材中老舍笔下的那只麻雀,这是“弱者”强有力的搏击。这个学生能不只停留在亲情的表面,说明他已有收获,其他层次不一的还有。
2.2 其次是教给学生辩证的认识评判方法。在学习《促织》《治平篇》中均要对作者的局限性和积极性作评价,在学生谈了一大通后,我引用了一句有哲理的话:
孔雀张开了美丽的翅膀
却露出了
——屁股。
在学生哈哈大笑之余,我立即“乘胜追击”,板书“笑人齿缺,狗窦大开”,学生立即又安静下来,这时我联系到他们的生活实际:总喜欢说别人不是,攻击别人,争强好胜,易偏激。因此,生活中我们要公正客观地认识别人,正确地认识自己,时刻不要忘了我们用食指指着别人时,大拇指却是指着自己的。
2.3 抓住他们多有远大理想,欲成就一番事业的心态阐述人自身因素与成功的关系。学习《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在分析评价周瑜、蒋干、曹操等人物形象后,如何评价蒋干,他真的蠢吗?学生多认识到奸雄曹操帐下无弱兵,之所以中计还有两个因素是周瑜的智及自负和用计的针对性——蒋干的妄自尊大和曹操的多疑。而曹操心知中计后欲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却因曹操奸诈多疑扣留蔡中蔡和的家眷而失败。然后,告诉他们,要从这些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明白事业的成功与人的素质紧密联系,从而修炼自己的性格,丰富自己的头脑。
2.4 利用课文设置关于“家情”的问题。“代沟”自出现至今,非但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反而因社会发展快而加剧,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不处于定型期的前提下,学生接受新生事物快,也易被一些“时髦(俗)”影响,言谈举止穿着思维等均与父母多有矛盾之处。再加上独生子女易被娇宠,导致了他们眼中只有自己,诸如只知道自己的生日却不知是母亲的受难日,父母为什么总是与自己过不去等。针对此,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引进朱自清的《背影》,比较分析了两文饱含深情的细节和生活场面以后,布置作业:周末回家有父母不觉察的情况下观察他们半个小时,注意一些细节和言语,写一片段文字,结果学生我能用一些看似平淡的语句寄托真挚情感。这时再趁热打铁,设置争鸣题:焦母真的可恨吗?假如你与父母有了矛盾怎么办?有了前面的分析和观察作基础,学生多能认识到焦母的做法也是一种爱,只不过是荒唐、愚昧错误的爱。但这是她自身不能认识的,根源在于那个社会的观念对她的影响。在谈到自己与父母时,许多学生表示先从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再想想自己,要理解父母,不能敌视,更不能有一些伤感情甚至不理智的做法。
2.5 利用课文中的一些现象加强学生“国情”意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教学中你只要请学生谈谈对社会的看法,他们多会如数家珍,小小年纪却很老成的说“我看穿了”“没意思”等,但仔细一分析,你会发现他们眼中的多数是一些阴暗面、社会不良现象等。教学《治平篇》《阿房宫赋》时发现他们总是很激动,有说不完的话。认真分析后我这样说: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尽义务,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加以揭露和抨击是我们应该做的,但年轻的我们,正处于成长阶段的我们,善良纯朴的心是不是只有这引起丑恶的东西?这个社会还有没有可喜现象,是多还是少?太阳也有黑子,而社会正如一大染缸,各种颜色都有,但绿色是主色调,我们不能因为黑色而看不起绿色。后来又跟踪了两次片段描写,学生眼中才逐渐有了完整的社会。
2.6 语文老师要时刻明白,语文课堂是“后方”,社会才是“前方”,“后方”要时刻为“前方”服务。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社会上一些热门而又有益于学生健康的大众话题均要加以细细分析,适时地教育学生。有一次,我走进教室后发现黑板没擦,就随意请第一排的一位成功不错的男生擦一下,谁知他一句“不是我值日”,便推托过去。我又问一句:“不是你值日,你就不可能擦黑板吗?”他又说:“不该我做的我为什么要做?!”我听了后,稍加思索,便自己亲自擦了,然后在上课时讲: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成就我们光辉形象、展示我们美好心灵和健康人格的机会,如果平时不养好习惯,机会可能稍纵即逝。如此,不如临事时吃点亏,免得事后后悔,以养成自己勇于承担责任的瞬间思维和良好习惯。学生们听了后很受启发,在周记上又写了不少类似的现象和内心。
至于大众话题,我对此引用颇多,但效果还有待检测和进一步实践,在此不赘述。
以上仅是我这两年多高三教学中的一些德育尝试。由于德育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系统教育,尽管语文课堂教学是德育主干线,但由于语文教材是按照知能训练需要而编排的,这其间的德育因素与德育训练系统先后不一致,深浅不相同。因此,語文教学中的德育只能是一点一点的积累,不能追求自成一整体。语文教学中不可刻意追求、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必须注重社会,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联系学生思想认识实际来进行,如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方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