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学习衔接障碍分析与对策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longyan0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初、高中物理差别的基础上,探讨了初、高中物理学习中的衔接问题。
  关键词: 初高中物理 衔接 对策
  
  高中物理是一门初高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不但可以使学生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由于高中物理本身的学科特点(知识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学生学习的诸多因素(学习基础、学习方法等)的影响,以及从初中到高中的学科跨度较大,学生普遍感到高中物理难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研究。
  一、导致衔接障碍的原因分析
  1.教材内容不对称加大了学生学习的“台阶”。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往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题型少而简单。一般都是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定性分析多,与绝大部分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高中物理章节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表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初中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接受困难。近几年虽然高中教材也有所调整,但由于受高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实际教学中,难度降不下来。初高中教材体系和内容的不对称,使得学生学习物理的“台阶”比较明显。
  2.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包括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和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与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
  3.思维方式僵化。
  一些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盲目地照搬旧经验,不考虑新旧问题间的差异;在建立概念和规律时,未真正掌握其内涵和外延,造成“定势错觉”。初中物理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去猜测正确的结论,而高中阶段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一些经验性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例如,在“力的分解”中,一些学生认为拉小车的绳子的拉力大小与绳子的长度有关,而难以理解成角度的二力合成;一些学生不能区别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物理概念,如电压和电动势,电势与电势能,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这些都导致了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切,不能抓住其本质。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探讨
  1.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学生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教师应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妥善过渡,降低台阶。
  教师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教师应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应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而且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析,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如反三角的表示、倍角公式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期中和期末的测试题应根据学生实际,控制难度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地去阐述它们。最后,对学生因想当然犯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
  4.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重要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但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教师在教学中切不可跳跃式地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如对教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初、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差别,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以提高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刘云超.浅谈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教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1).
  [2]张永红.谈新课程理念下初高中物理教衔接.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3).
  [3]吴怡.新课程理念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题的探索与实践.物理教师,2007,(3).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共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学生整个生命体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本文作者从一些环节、做法介绍了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习负担,不准加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我在践行新课程、新课标的标准后
猪伪狂犬病( Pseudorabies , PR)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 Pseudorabies virus, PR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我国自1947年首次报道该病以来,随着养猪业集约化规模化
高中物理中圆周运动一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向心力的来源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无从下手。向心力是一个效果力,通常由一个力的分力或几个力的合力提供,在受力分析中不能画在受力图上,那该怎么去寻求向心力呢?  如果我们按下列步骤去做,向心力即可清晰地显现出来。  (1)确定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平面、圆心,以及半径。  (2)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  (3)将物体受到的力沿半径方向和垂直于半径方向进行正
一、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  1.多元性。  教师确定或师生共商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认知目标明确、具体、有层次、可操作;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达成认知目标的过程中生成。教学过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整合在一起,完成一个大目标——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仅仅围绕着这三维目标,让学生获得物理知识,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丰富学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