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抓住机遇,整合赣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赣州文化产业。弘扬主旋律,着力打造赣南红色文化;突出特色,着力打造赣南客家文化;传承历史,着力打造赣南宋城文化。
[关键词] 文化 资源 产业
文化产业是专门为社会和大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部门。文化的产业化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消费需要所决定的,当今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明显成绩。当然革命老区赣南也不例外,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市” 理念,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实现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进赣南文化产业建设,着力打造三大特色品牌。
一、弘扬主旋律,着力打造赣南红色文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升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红色文化和现实生活相对接,对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激勵全国人民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赣南是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赣南革命根据地留下大批革命历史纪念地和革命战争遗址、遗迹。她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是我国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摇篮,还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和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是新四军的红色源头之一。还有一些书籍、照片、标语、题词、锦旗、武器和生活用具等各类革命时期的珍贵文物,特别是毛主席在赣南留下的许多诗词,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对于发展“红色”旅游,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利用红色文化, 努力培育红色文化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事业。科学布局“红色”旅游线路,形成景区互动。充分挖掘和利用赣南老区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市内的红色旅游资源。开辟以城区为中心幅射整个赣南老区的红色旅游线路,做到编排成线。目前可先行开发东线路“红色故都游”由赣州—于都长征第一渡—瑞金云石山长征第一山—瑞金沙洲坝、叶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旧址群;北线路“将军县游”由赣州—兴国将军馆、将军广场—宁都起义纪念馆—宁都翠微峰;西线路“梅岭游”由赣州—大余—崇义—上犹。此后,还可开发南线路,以及多条省际线路。
二是努力培育红色文化产业。突出品牌形象,开展特色宣传。在营销上,要针对目前不少红色旅游地存在的开发方式简单化、程式化的弊端,创新开发、展示手段。一要突出重点,打造品牌,即以瑞金为龙头,突出打造好“红色故都”、“长征第一渡”、“将军县”、“梅岭游击”等知名品牌;二要开发赣南红色旅游纪念品作为形象载体,制作赣南红色经典影视和旅游VCD,比如兴国县的“兴国山歌”、“送郎当红军”、“四星望月”等有特色的红色文化,在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出售或随门票赠送;三要通过采取街头宣传、广场演出,召开新闻发布会、旅游资源推介洽谈会,组织红色旅游产业研讨等形式开展全方位的宣传促销,扩大赣南红色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宣传形式上还可以像延安学习,组织民间优秀艺人在革命旧址搞说唱、打腰鼓、跑旱船等小品表演;像遵义一样,开发“四渡赤水情景再现”项目。
三是建立合作机制。与江西省内的南昌、吉安、井冈山、等地建立合作机制,并积极发展与广东、福建、湖南及全国其他红色旅游区的联合,实现省际旅游互动,共同挖掘市场潜力。良好的区位优势为赣州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空间条件。从交通条件讲,京九铁路贯穿赣州辖区南北,赣龙铁路、赣韶铁路、赣粤高速、 昆厦高速途经赣州,105、319、323、206四条国道在市内星罗棋布,新建赣州机场可供大型客机降落。同时赣州还是赣江、东江两条江的发源地,水路运输也很方便。在省内,赣州地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与井冈山山水相连。主动与省内的南昌旅游公司合作建立赣南红色旅游专线;与吉安、井冈山合作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旅游专线。在省际,赣州是个边际城市与粤闽湘交界。可以建立粤赣红色旅游线、闽赣红色旅游线、湘赣红色旅游线。
二、突出特色,着力打造赣南客家文化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这里的18个县市,除章贡区和信丰嘉定及其他少数居民点的世居居民外,其余都属客家方言区。全市客家人口占90%以上。
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物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挖掘、整合、创新客家文化,研究和宣传民族风情,努力建设具有客家特色、客家风格、客家气派的区域文化。
一是打造客家文化精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一批体现较高创作水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抓好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市场发展潜质和积极导向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及深受基层群众欢迎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弘扬赣南优秀客家文化和具有传承、创新意义的文化艺术成果。
二是实施文化阵地工程,积极开展“优秀文化县(市、区)”、“文化名县(市、区)名乡(镇)名村”评选活动,推动赣南客家文化形象建设。
三是狠抓群众文化繁荣,不断加强群众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做到队伍常在、活动常搞、节目常新;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
四是大力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利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图书、互联网等文化传播媒体,大力宣传赣南客家文化, 扩大赣南客家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传承历史,着力打造赣南宋城文化
赣州是宋代古城,在这里保留有众多的宋代文物古迹,有“宋代历史博物馆”之誉,1993年11月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宋代赣州,是古代赣州最繁荣时期。由于西域丝绸之路受阻,中国对外贸易的通商渠道改走水上丝绸之路,即经赣州——大余越梅关古驿道过广东南海。这时,赣州城就为长江、珠江、闽江三大流域的交通枢纽,是全国兴盛繁荣的30名城之一,赣州城规模和格局,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基本形成,城市功能也基本完善。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设施,现在保存较好的有西安、南京、平遥、荆州、赣州,但大多是明以后的。明朝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因此,全国兴起城墙热,包括万里长城都是这时改为砖墙的。只有赣州是全国惟一的宋代砖城墙,保留有数以万计的“铭文城砖”,有记时的、记地名的、记人名的,共有500多种不同内容,在全国城墙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如同一部史书,记载着古城的兴衰历史。
赣州宋城文化遗产显示了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我们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传承、开发和利用赣州宋城文化,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实施宋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保证,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坚持在抢救和保护基础上的利用和发展。保护是基础,是关键,是前提,没有保护就没有发展。我国实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明确地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将那些珍贵的、濒危的并具有历史价值的 文化遗产保护下来,在保护的基础上将有价值的部分赋予其一定的生命力,使之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欣赏、所接受,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对于宋城赣州来说要维护宋城的总体格局,重点保护城墙、城门、“六街”(阳街、横街、阴街、斜街、 剑街、长街 )。“三桥”(东河浮桥,原西河浮桥,原南河浮桥)、福寿沟等遗址。
二是要强调在科学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利用。所谓科学保护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宋城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原则,防止对宋城文化遗产的曲解、误解,甚至歪曲、滥用。要讲求保护方式,必须尊重历史,按照“原汁原味”的本来面目进行记载,不能马虎对待、不负责任,更不能随意加以改变。为此必须做到:(1)深入了解宋城的历史、地理及民俗习惯,在准确把握其空间布局、建筑内涵和特色的基础上来维护宋城文化古迹。(2)在整治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保留与宋城风貌取得统一的外围建筑。(3)在实施保护的过程中采取扩建新区的方法,将旧城区的功能引向新区,从而减轻老城区的压力为宋城的保护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既保护了宋城文化古迹,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是要依靠全体市民的努力形成多元投入机制。赣州宋城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资量大,如果单靠政府或民间力量来完成都是不可取的。必须形成多元投入机制,积极鼓励民间开发力量协同政府一起参与保护和开发。
[关键词] 文化 资源 产业
文化产业是专门为社会和大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部门。文化的产业化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消费需要所决定的,当今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明显成绩。当然革命老区赣南也不例外,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市” 理念,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实现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进赣南文化产业建设,着力打造三大特色品牌。
一、弘扬主旋律,着力打造赣南红色文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升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红色文化和现实生活相对接,对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激勵全国人民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赣南是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赣南革命根据地留下大批革命历史纪念地和革命战争遗址、遗迹。她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是我国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摇篮,还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和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是新四军的红色源头之一。还有一些书籍、照片、标语、题词、锦旗、武器和生活用具等各类革命时期的珍贵文物,特别是毛主席在赣南留下的许多诗词,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对于发展“红色”旅游,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利用红色文化, 努力培育红色文化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事业。科学布局“红色”旅游线路,形成景区互动。充分挖掘和利用赣南老区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市内的红色旅游资源。开辟以城区为中心幅射整个赣南老区的红色旅游线路,做到编排成线。目前可先行开发东线路“红色故都游”由赣州—于都长征第一渡—瑞金云石山长征第一山—瑞金沙洲坝、叶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旧址群;北线路“将军县游”由赣州—兴国将军馆、将军广场—宁都起义纪念馆—宁都翠微峰;西线路“梅岭游”由赣州—大余—崇义—上犹。此后,还可开发南线路,以及多条省际线路。
二是努力培育红色文化产业。突出品牌形象,开展特色宣传。在营销上,要针对目前不少红色旅游地存在的开发方式简单化、程式化的弊端,创新开发、展示手段。一要突出重点,打造品牌,即以瑞金为龙头,突出打造好“红色故都”、“长征第一渡”、“将军县”、“梅岭游击”等知名品牌;二要开发赣南红色旅游纪念品作为形象载体,制作赣南红色经典影视和旅游VCD,比如兴国县的“兴国山歌”、“送郎当红军”、“四星望月”等有特色的红色文化,在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出售或随门票赠送;三要通过采取街头宣传、广场演出,召开新闻发布会、旅游资源推介洽谈会,组织红色旅游产业研讨等形式开展全方位的宣传促销,扩大赣南红色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宣传形式上还可以像延安学习,组织民间优秀艺人在革命旧址搞说唱、打腰鼓、跑旱船等小品表演;像遵义一样,开发“四渡赤水情景再现”项目。
三是建立合作机制。与江西省内的南昌、吉安、井冈山、等地建立合作机制,并积极发展与广东、福建、湖南及全国其他红色旅游区的联合,实现省际旅游互动,共同挖掘市场潜力。良好的区位优势为赣州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空间条件。从交通条件讲,京九铁路贯穿赣州辖区南北,赣龙铁路、赣韶铁路、赣粤高速、 昆厦高速途经赣州,105、319、323、206四条国道在市内星罗棋布,新建赣州机场可供大型客机降落。同时赣州还是赣江、东江两条江的发源地,水路运输也很方便。在省内,赣州地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与井冈山山水相连。主动与省内的南昌旅游公司合作建立赣南红色旅游专线;与吉安、井冈山合作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旅游专线。在省际,赣州是个边际城市与粤闽湘交界。可以建立粤赣红色旅游线、闽赣红色旅游线、湘赣红色旅游线。
二、突出特色,着力打造赣南客家文化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这里的18个县市,除章贡区和信丰嘉定及其他少数居民点的世居居民外,其余都属客家方言区。全市客家人口占90%以上。
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物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挖掘、整合、创新客家文化,研究和宣传民族风情,努力建设具有客家特色、客家风格、客家气派的区域文化。
一是打造客家文化精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一批体现较高创作水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抓好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市场发展潜质和积极导向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及深受基层群众欢迎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弘扬赣南优秀客家文化和具有传承、创新意义的文化艺术成果。
二是实施文化阵地工程,积极开展“优秀文化县(市、区)”、“文化名县(市、区)名乡(镇)名村”评选活动,推动赣南客家文化形象建设。
三是狠抓群众文化繁荣,不断加强群众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做到队伍常在、活动常搞、节目常新;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
四是大力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利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图书、互联网等文化传播媒体,大力宣传赣南客家文化, 扩大赣南客家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传承历史,着力打造赣南宋城文化
赣州是宋代古城,在这里保留有众多的宋代文物古迹,有“宋代历史博物馆”之誉,1993年11月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宋代赣州,是古代赣州最繁荣时期。由于西域丝绸之路受阻,中国对外贸易的通商渠道改走水上丝绸之路,即经赣州——大余越梅关古驿道过广东南海。这时,赣州城就为长江、珠江、闽江三大流域的交通枢纽,是全国兴盛繁荣的30名城之一,赣州城规模和格局,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基本形成,城市功能也基本完善。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设施,现在保存较好的有西安、南京、平遥、荆州、赣州,但大多是明以后的。明朝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因此,全国兴起城墙热,包括万里长城都是这时改为砖墙的。只有赣州是全国惟一的宋代砖城墙,保留有数以万计的“铭文城砖”,有记时的、记地名的、记人名的,共有500多种不同内容,在全国城墙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如同一部史书,记载着古城的兴衰历史。
赣州宋城文化遗产显示了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我们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传承、开发和利用赣州宋城文化,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实施宋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保证,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坚持在抢救和保护基础上的利用和发展。保护是基础,是关键,是前提,没有保护就没有发展。我国实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明确地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将那些珍贵的、濒危的并具有历史价值的 文化遗产保护下来,在保护的基础上将有价值的部分赋予其一定的生命力,使之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欣赏、所接受,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对于宋城赣州来说要维护宋城的总体格局,重点保护城墙、城门、“六街”(阳街、横街、阴街、斜街、 剑街、长街 )。“三桥”(东河浮桥,原西河浮桥,原南河浮桥)、福寿沟等遗址。
二是要强调在科学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利用。所谓科学保护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宋城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原则,防止对宋城文化遗产的曲解、误解,甚至歪曲、滥用。要讲求保护方式,必须尊重历史,按照“原汁原味”的本来面目进行记载,不能马虎对待、不负责任,更不能随意加以改变。为此必须做到:(1)深入了解宋城的历史、地理及民俗习惯,在准确把握其空间布局、建筑内涵和特色的基础上来维护宋城文化古迹。(2)在整治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保留与宋城风貌取得统一的外围建筑。(3)在实施保护的过程中采取扩建新区的方法,将旧城区的功能引向新区,从而减轻老城区的压力为宋城的保护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既保护了宋城文化古迹,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是要依靠全体市民的努力形成多元投入机制。赣州宋城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资量大,如果单靠政府或民间力量来完成都是不可取的。必须形成多元投入机制,积极鼓励民间开发力量协同政府一起参与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