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2年5月,日酋冈村宁次为了消灭华北平原地区的共产党抗日武装,指挥日伪军5万人发动了残酷的“五一”大扫荡。日军和伪军、汉奸到处搜捕八路军干部和武器、粮食。在扫荡过程中,他们发明了“剔挟清剿”的方法。每次清剿,先抓青壮年男人。
认为可能是八路的,就按以下几条严加盘查:一,问年月,凡答不上民国年号的就是八路,二,突然喊军队口令,凡立正或表情有变化的就是八路,三,扒开衣服看肩膀,扛枪的人有一层厚皮;四,老百姓衣服破烂,衣服整洁、穿好鞋、带钢笔、牙刷的都是八路干部,五,盘问时胆小害怕的是老百姓,从容镇定的是八路。
用这些方法,敌人屡次得手。八路军的伤病员和隐蔽在村里的干部被抓去不少,转移时埋藏的武器、物资和粮食,也被敌人挖了出来。
如何保存自己,在当时非常艰难。平原上,日军的炮搂能把村庄、田野一览无余。四通八迟的公路,敌人的卡车往来奔驰。深深的封锁沟给游击队的行动带来困难。夏天地里有了青纱帐,活动还隐蔽一些;秋后庄稼收完了,就难以躲藏。残酷的战争调动了人民的聪明智慧。著名的地道战就是在那个时代产生出来的。
地道最早是在河北蠡县发展起来的,那里是日军扫荡的重点地区。在恐怖气氛的笼罩下,村干部为了躲避改人的突然袭击,就在荒郊野外过夜。冬天无处藏身,有人就在树林或是坟地里挖一丈多深的地洞,里面铺些柴草。干部夜晚在洞里睡觉,白天回村坚持工作。这种地洞只能藏一个人,大家管它叫“蛤蟆蹲”。
冬天洞里暖和外边冷,天亮时就从洞口往外冒白气,像一缕轻蝈。在野外转悠的汉奸发现了这个秘密,一些洞被起开了。野外蹲不住,只好又回村里。在空院、牲口圈等地方挖洞,或在家里修夹壁墙、垒间密室,躲避敌人搜索。但在家里挖洞也不保密,敌人扫荡时,进村就拿铁条到处乱扎。发现洞里有人,抓出来轻则一顿痛打,重则抓走。这种单口洞很快就失去了效用。
后来发明了多口洞,家家相通,也就是初级的地道。有了多口洞,鬼子想抓人就不容易了。有一次,一个村干部被抓。敌人问他枪在哪里,他说:“没在手上,放在洞里了。”敌人用一条长绳绑着他的手,让他进洞去拿。他在洞里喊够不着,要把绳子松一松。结果他乘机挣脱绳索从别的洞口跑了。敌人等半天,只拉上来一条空绳子,气得朝洞里打了几枪,沮丧地走了。
“五一”大扫荡期间,定县北疃村的民兵和群众钻进地道抗击。结果被日军施放毒气,牺牲了几百人。这给冀中军民一个血的教训:消极的躲藏是靠不住的,再秘密的地道也难免会被发现。要想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必须把地道改造成能运动、能打仗、能储存物资的多功能地道。
此后,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村不但家家户户都通了地道,还与邻近的村子挖通了。大家相约:一村有事发出信号,邻村立即来支援,或组织群众转移。
有一回,30多个敌人从蠢县据点往曲堤村来清剿。区长听到敌情,指挥老百姓先进了地道,自己领着民兵埋伏在村口。待敌人走近,一排抢放倒好几个。敌人逃去。几天后敌人又来报复,曲堤村民兵吹起喇叭,邻村民兵听到信号,都赶来了。民兵以多打少,老乡们也从地道里跑到房顶上,呐喊助威。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
这两次战斗,因为有了地道,大家能进能退,胆量就壮了,敢于同敌人拼一拼了。冀中军区首长高度重视这件事,号召各地普及推广这些经验。于是,地道战在冀中平原乃至华北平原的村庄中普遍开展起来了。
挖地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一个200户的村庄,挖一条500米长的地道,得动用全村2/3以上的劳动力干整整一个月。到1944年冬,冀中区的地道总长度就达到了12000多公里。河北清苑县的冉庄地道,北京顺义区的焦庄户地道,至今保存完好。
认为可能是八路的,就按以下几条严加盘查:一,问年月,凡答不上民国年号的就是八路,二,突然喊军队口令,凡立正或表情有变化的就是八路,三,扒开衣服看肩膀,扛枪的人有一层厚皮;四,老百姓衣服破烂,衣服整洁、穿好鞋、带钢笔、牙刷的都是八路干部,五,盘问时胆小害怕的是老百姓,从容镇定的是八路。
用这些方法,敌人屡次得手。八路军的伤病员和隐蔽在村里的干部被抓去不少,转移时埋藏的武器、物资和粮食,也被敌人挖了出来。
如何保存自己,在当时非常艰难。平原上,日军的炮搂能把村庄、田野一览无余。四通八迟的公路,敌人的卡车往来奔驰。深深的封锁沟给游击队的行动带来困难。夏天地里有了青纱帐,活动还隐蔽一些;秋后庄稼收完了,就难以躲藏。残酷的战争调动了人民的聪明智慧。著名的地道战就是在那个时代产生出来的。
地道最早是在河北蠡县发展起来的,那里是日军扫荡的重点地区。在恐怖气氛的笼罩下,村干部为了躲避改人的突然袭击,就在荒郊野外过夜。冬天无处藏身,有人就在树林或是坟地里挖一丈多深的地洞,里面铺些柴草。干部夜晚在洞里睡觉,白天回村坚持工作。这种地洞只能藏一个人,大家管它叫“蛤蟆蹲”。
冬天洞里暖和外边冷,天亮时就从洞口往外冒白气,像一缕轻蝈。在野外转悠的汉奸发现了这个秘密,一些洞被起开了。野外蹲不住,只好又回村里。在空院、牲口圈等地方挖洞,或在家里修夹壁墙、垒间密室,躲避敌人搜索。但在家里挖洞也不保密,敌人扫荡时,进村就拿铁条到处乱扎。发现洞里有人,抓出来轻则一顿痛打,重则抓走。这种单口洞很快就失去了效用。
后来发明了多口洞,家家相通,也就是初级的地道。有了多口洞,鬼子想抓人就不容易了。有一次,一个村干部被抓。敌人问他枪在哪里,他说:“没在手上,放在洞里了。”敌人用一条长绳绑着他的手,让他进洞去拿。他在洞里喊够不着,要把绳子松一松。结果他乘机挣脱绳索从别的洞口跑了。敌人等半天,只拉上来一条空绳子,气得朝洞里打了几枪,沮丧地走了。
“五一”大扫荡期间,定县北疃村的民兵和群众钻进地道抗击。结果被日军施放毒气,牺牲了几百人。这给冀中军民一个血的教训:消极的躲藏是靠不住的,再秘密的地道也难免会被发现。要想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必须把地道改造成能运动、能打仗、能储存物资的多功能地道。
此后,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村不但家家户户都通了地道,还与邻近的村子挖通了。大家相约:一村有事发出信号,邻村立即来支援,或组织群众转移。
有一回,30多个敌人从蠢县据点往曲堤村来清剿。区长听到敌情,指挥老百姓先进了地道,自己领着民兵埋伏在村口。待敌人走近,一排抢放倒好几个。敌人逃去。几天后敌人又来报复,曲堤村民兵吹起喇叭,邻村民兵听到信号,都赶来了。民兵以多打少,老乡们也从地道里跑到房顶上,呐喊助威。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
这两次战斗,因为有了地道,大家能进能退,胆量就壮了,敢于同敌人拼一拼了。冀中军区首长高度重视这件事,号召各地普及推广这些经验。于是,地道战在冀中平原乃至华北平原的村庄中普遍开展起来了。
挖地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一个200户的村庄,挖一条500米长的地道,得动用全村2/3以上的劳动力干整整一个月。到1944年冬,冀中区的地道总长度就达到了12000多公里。河北清苑县的冉庄地道,北京顺义区的焦庄户地道,至今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