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与回归:灵与肉的抉择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mat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龙一家三代经历了追求土地、拥有土地、离开土地、回归土地的生命体验。他们对土地的认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最初的生存依赖,到离开后的无助空虚,到最后的精神回归。大地不仅仅是他们的故园,更是心灵的港湾。王家三代人与土地的关系,在今天依然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他们的故事启迪我们:善待土地,善待环境,善待农民,善待自己的心灵,守住人类美好的家园。
  关键词:土地 故园 乐园
  土地为农民提供了生存所需的一切,他们吃的是从田里收获的粮食,穿的是地里长出的棉花织成的布,就连房子也是泥砌的土屋。农民拥有土地,就能拥有自给自足的生活。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根本,主宰着他们的命运。
  美国作家赛珍珠小说《大地》讲述了王龙一家三代人与土地血脉相连的故事,这里的“土地”意蕴丰厚,给人启迪。
  一、王氏三代:乐园的追逐者
  王龙和他的儿孙们与土地生死相依,荣辱与共。他们三代人经历了“得乐园”“失乐园”“歸乐园”三个阶段的悲欢离合。
  (一)得乐园
  王龙是一个贫苦的农民,穷得只能买一个相貌极丑的灶房丫头做妻子。妻子阿兰高大结实,她的到来,翻开了王龙人生新的篇章。阿兰与王龙有着共同的理想——拥有更多的土地。婚后,夫妻二人日夜辛勤耕耘。阿兰甚至在生产前几个小时,还在田里劳动。为了能攒钱买地,他们省吃俭用,舍不得花一个铜板。他们深信这洋钱,是从耕锄劳作的土地上得来的。他靠一滴滴汗水从土地得到粮食,从粮食得到洋钱。一有了钱,他们立刻买下了黄家那块虽远却能旱涝保收的肥地,如获至宝,更加拼命地劳作。
  土地是农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他们在土地上生存,自己也是土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土地融为一体。劳作的阿兰“满头大汗一脸泥土,她像个土人,浑身成了和土地一模一样的褐色”。她和孩子在田里坐着,“就像是两个泥塑的人……都沾满了田里的尘土”。那种与土地血肉相依的情感,在王家人身上延伸。
  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还得仰仗老天的照应。一旦旱灾水涝就可能有灭顶之灾。一场无情的旱灾,悄无声息地夺取了王龙的庄稼,他们苦心积累的金钱、粮食也被邻人掠夺一空。可是,他的土地不能让人夺走,一家人几近饿死,也不愿意失去土地。但是,王龙最终不得已选择了逃荒异乡,乞讨为生。他们在异乡挣扎着,倔强地活着。而当春天来临,他们就听到了故土热切的召唤。王龙只要攒下一点钱,就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条上好的耕牛,开始了田间的耕作。他把钱全投在土地上,“买了一块又一块的田”,乐此不疲,逐渐成为一个有钱的地主,他的儿孙享受着土地赠予的财富。富裕后的王龙一度迷恋小妾荷花,为她耗费了大量金钱,甚至疏离了土地。但骨子里对土地的深情,很快让他清醒过来:“锄在哪里?犁在哪里?麦的种子在哪里……我要到地里去。”土地给王龙带来无与伦比的快乐,只要能耕地,他即刻充满了勃勃生机。而当王龙听从儿子的话,来到城里生活时,他即刻失去了这种生机,他的生命开始急速萎缩,他无法忍受没有土地滋养的生活。最后,他在年老的时候搬回乡下的土屋,享受土地赐予的幸福,他“一看到自己的土地,便感到心旷神怡”。王龙垂危之际得知儿子欲卖掉土地,他悲从中来,失声痛哭:“我们从土地上来的……我们还必须回到土地上去……如果你们守得住土地, 你们就能活下去……如果你们把地卖掉, 那可就完了。”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人有着深厚的农本观念,遵循着向土地讨生活的传统。中国农民与土地有着紧密的精神联系,土地对个体生命及家庭的意义超越一切。对土地的依恋,对多子的期盼,就是中国农民对人生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土地既是他们温暖的家园,更是他们精神的港湾。
  (二)失乐园
  王家的第二代已经没有了上一辈对土地的深情。他们的土地意识日渐淡漠,一心想离开自己的土地,迁居到热闹的城市。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商界、军界和黑道。他们或者慵懒无为,或者巧取豪夺,或者仗势欺人,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了农民的淳朴善良,呈现出乱世中人们的投机心态,以及人情的淡漠。他们买下黄家的土地,买下黄家的院子,自己也慢慢成了他们曾经恐惧和憎恨的“黄家人”。
  王大喜欢奢侈享乐,“在他看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他买不起的贵重东西……从苏州买来了雕花的桌椅,还买来红色的丝绸门帘,悬挂在门上。他买来大大小小的花瓶,还买了画轴挂在墙上。他还弄来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按照他在南方见过的式样,在院子里造了假山。”他努力将自己与泥土分开,努力成为“高雅”的城里人。
  王二工于心计,乐于挣钱。他开米行、放高利贷。为了赚更多的钱,他甚至卖祖传的土地,占弟弟的便宜,甚至连孤苦无依的梨花的几个银子也不放过。他没有了农民的忠厚,成为贪婪狡诈的守财奴。
  王龙原本希望老三王虎管理土地,然而老三读了书,离家出走当了兵。初时,王虎“作战勇敢,有时耽于幻想,有时损人利己”;后来,他利用金钱诱使士兵为他效力,“他知道怎么了解他们的性情,利用他们的性情,怎么样做到看上去给他们一点自由但又能不失去控制,随心所欲地摆布他们”。王虎从一个善良正直的小兵,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当他看到儿子王源穿着革命党人的服装,他无比愤怒,打算像杀任何仇敌那样地把儿子干掉。失去了土地的温润抚慰,王虎日益变得骄躁疯狂,不复有农民的善良。
  这三个狂妄的儿子遭受种种挫折之后,最终发现父亲对土地的执着是正确的,自己远离土地是那样肤浅无知。土地不仅是王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心灵赖以栖息的家园。一旦彻底丢弃了土地赋予他们的美德,他们也就失去了精神乐园,无所依傍。
  (三)归乐园
  王源,是王氏家族的第三代人。年少时,他为了躲避父亲的专制管理,只身躲到老家的土屋。他“对田野、树木和附近的流水常常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渴求”。他“在这个小村庄的街上倾听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他常常混迹于路边客栈前坐着的人群之中,听他们拉呱……就像一个人正在听一种他虽然不懂,却使他赏心悦耳的语言一般”。王源尽情地享受着土地给予的安适生活。   王源有热情,有梦想,他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看不惯王虎专横独断。他没有遵从父命学习军事,而是去美国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回国后,他到学校讲授科学的种植技术,组织学生到田里参加劳动,实验优良品种。他迷恋土地,喜欢农事,脱掉西装,穿上长袍,看起来像个农夫。他承袭了祖辈的土地情结。王源回归了土地,在土地中获得了心灵的滋养,找回了父辈曾经失却的乐园,并积极地把乐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二、大地:永恒的乐园
  王龙拥有了土地,他的三个儿子离开了土地,而他的孙子重新回归了土地。这样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经过磨难之后的清醒认识,是心灵的必然回归。这样的循环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一)思故園
  海德格尔说:“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绝非其他。”在海德格尔看来,还乡是回归精神家园的根本途径。故乡是一个人的生命之源,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这个生命的起点。
  王龙与他的先辈一样生长于土地,耕耘于土地,在土地中倾注了自己简单而执着的梦想,土地就是他的生命,与他有着精神上的默契。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他究竟还是要回归故土,借此获得心灵的回归。
  王大、王二这一代对土地没有了深情厚谊。他们出生在乡间,却没有在土地上挥洒太多的汗水。他们早早地离开土地去读书或谋生。没有了土地的滋养,受到外面世界的诱惑,他们的心灵发生了蜕变。他们没有耕耘的兴趣,追求奢靡的生活,享受赚钱的快乐,失去了泥土的淳朴,也失去了精神家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当一切随风飘逝,他们猛然发现,身后的家园,才是他们应该坚守的乐土。
  (二)恋故园
  王大、王二在富贵之后,心里便不再依恋大地,没有了泥土的气息,眼里只有金钱的光芒。因此,他们在人生的路上才备感凄凉孤独。
  王龙一度迷失自我,不珍惜阿兰,不珍惜土地,在享乐的世界里飘荡。他为此失去了生机和快乐。后来,他幡然醒悟,重新回归乐土。因此,他不允许儿子卖掉他视如生命的土地,不允许丢弃他们赖以栖息的故园,他要为后代留住精神家园。
  生活中有多少王大、王二这样的人。他们在富庶的生活中失去了方向。在追逐物质的路上走得太远,忘却回望精神的故园。那个重新回归故土的王源,或许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乡土,有着最美妙的魅力。
  由此可见,在《大地》中,土地象征着中国农民生存的根本,象征着农民奋斗的梦想,更象征着人类栖息的精神家园。人类反反复复在家园与外面世界之间来回奔忙,却最终要回归心灵的沃土。王氏三代人在离开与回归土地的轮回中,迷茫、彷徨和挣扎。这是灵与肉的抉择,这样的抉择,是人类追逐物质与安抚心灵中必然的状态,无论哪个时代,都难以停止。
  (三)守乐园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当我们感慨生态环境不尽如人意,担心食品安全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有没有珍惜大地母亲赐予的一切?当我们心中迷茫,精神苦闷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建设心灵的家园?如果每个人都能淡泊名利,喧嚣的世界是否会更安宁?沉重的心灵是否可以重归舒畅?幸福是否因此握在自己的手中?
  《大地》作为一部外国人写的中国农村题材的小说,也有许多不合中国民风民俗的地方,作者对我们文化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甚至还有曲解。但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今天,《大地》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当我们怀揣梦想,走出家园,勇敢地奔向远方的时候,请记得携带故园泥土的芬芳。我们的身体可以走出故园,心灵需要时回归故园。如此,我们才能在纷扰的世界里,守住泥土的淳朴,保持泥土的芬芳。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
  [2] 王仲生.两株大树的召唤:《白鹿原》与《大地》比较研究[J]. 当代文坛,2008(1).
  [3] 赛珍珠.大地[M].马传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2.
  作 者:顾连梅,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研究方向:写作教学、文学欣赏。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李继宏先生的畅销译作《追风筝的人》为例,详细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上的体现,旨在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地位,为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追风筝的人》 文学翻译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界出现了翻译学“文化转向”,翻译研究逐步跳出了单纯语言层面和文本层面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
期刊
摘 要:从叙事修辞角度切入《额尔古纳河右岸》,笔者发现文本聚焦模式别具一格。就此进行细致解读,零聚焦与内聚焦在即时叙述和往时叙述中的双重呈现为《额尔古纳河右岸》基本聚焦特征。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 零聚焦 内聚焦  文学文本的虚构性不容置疑,故在文本叙事修辞中将叙述主体与写作主体、叙述者与作者简化甚至等同、混淆的观点显然有失偏颇,且上述相关概念之相对性、差异性值得引起相应重视——“叙述者一
期刊
摘 要:迟子建的小说主题丰富,描绘了很多东北地区典型的民间人物,尤其对女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她在《晚安玫瑰》中着重描写了三名女性的成长历程,她们分别在不同男性的影响下,选择了不同的成长方式。在内心复杂情感的纠缠下,吉莲娜和赵小娥最终选择了弑父,而黄薇娜走向了恋父。小说通过对女性成熟历程的表述,探讨了女性如何进行自我救赎的问题。  关键词:女性 成长 救赎  纵观当代文坛,迟子建一直以独特的笔触书写着
期刊
摘 要:17世纪荷兰著名的光影艺术大师伦勃朗在绘画艺术中一直都追求光影的艺术效果。他独具个性的聚光法来自于内心,他运用这个内心之光去诠释人性及揭示宗教的气息。他用光影的明暗对比去揭示那些普通老百姓淳朴、善良的品质;他用不同强弱程度的光去表达不同的人性特征。他不随波逐流,他坚守自己的绘画理念。他画中的光影效果成为后人研究、学习的对象,他当之无愧地被人称之为“光和影”的艺术大师。  关键词:伦勃朗 绘
期刊
摘 要: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和澳大利亚作家麦卡洛的《荆棘鸟》,作为讲述移民家庭生活的小说,向我们讲述了移民家庭尤其是其子女的生活、成长历程,“我”与梅吉不同的成长经历,勇兰和菲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扮演的不同的母亲角色,对子女的成长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女勇士》 《荆棘鸟》 母亲 比较  谈及《女勇士》,关于女性意识、父权社会的对立,种族主义压迫的反抗,对中国文化的曲解等争论之
期刊
摘 要:艾丽丝·门罗作品中的女性普遍面临着在父权制社会下存在的他者困境,一部分女性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规范并将其视为“真理”标准进行恪守;一部分女性处于社会为压迫女性而制造的囚室中,试图冲出囚牢以期获得新生,然而终究敌不过父权制社会这股强大的异己势力;一部分女性在困境面前,不甘臣服,积极主动地发挥自我主体意识,自我主导。本文将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门罗作品中女性群体的自为选择及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分析小说中以弗兰克和茜为代表的非裔美国人的创伤为切入口,重点分析黑人文化的救赎作用。小说中弗兰克和茜先后离开家乡洛特斯,经历了创伤之后,又重返家园,治愈创伤。他们对待黑人文化的态度经历了由厌恶到认可的转变,正是对非裔文化的正确认识,使得他们得到救赎,治愈创伤。托尼·莫里森基于小说中人物的创伤,彰显了非裔文化的救赎作用,强调了回归本族文化是治愈文化创伤、找回身份的必要条件,并借此表达了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化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在“城”与“乡”两大社会空间中同时传播开来,形成了“富、强、动、进”的工商业文明与“安、足、静、定”的农业文明的冲突,因而“城”与“乡”所属的文化观念也就处在了时间现代性的“结构——解构”的文化语义编码中,从而带来了“城与乡”的小说“叙事史”与文化“阐释史”。本文将立足文本,从叙事角度分析小说人物的变化以及叙事手法对文本感情表达的影响,据此
期刊
摘 要:《水东日记》是明人叶盛的笔记代表作,记述了明代前期的各种典章制度和逸闻趣事。在逸闻趣事的部分中有诸多记录人物事件和言行的篇目,其中不仅记录了动荡时局下帝王和权臣的众生相,还刻画了很多或品德高尚,或道貌岸然的正反面人物,描摹了一些戏谑幽默的人物,并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折射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关键词:《水东日记》 人物形象 意义  《水东日记》是一部明代笔记,共四十卷,
期刊
摘 要:《染血之室》是英国女性作家安吉拉·卡特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卡特用全新的笔触对欧洲传统童话故事《蓝胡子》进行改写,表达出女性不甘于受男性操控,追求自我的强烈意识。本文以《染血之室》作为文本进行分析,对女主人公和母亲两位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分析女性在婚姻中受到的压迫和束缚,展现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走向自我解放的过程。  关键词:《染血之室》 安吉拉·卡特 女性意识 自我解放  一、引言  安吉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