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13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n=68):常规西医治疗同时口服自拟方剂生脉活血汤,对照组(西医组n=67):与治疗组相同的西医治疗。两组均为8周1疗程。治疗前后观察:①临床疗效;②治疗后30天和180天内心绞痛再发率,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率;③心电图及运动耐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0天内心绞痛再发率及AMI发生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80天内心绞痛再发率及AMI发生率治疗组与时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80天内24小时动态心电图ST段、T波改善及运动耐量改善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脉活血汤可改善UA患者的心肌微循环。解除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有抗血小板及抗凝作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不稳定性心绞痛生脉活血汤
资料与方法
2001~2006年收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35例,年龄在35~76岁的UA,诊断标准参照《现代心脏内科学》(第1版)制定,其中男124例,女11例。包括初发劳力性心绞痛26例(占20.1%),静息心绞痛46例(占35.2%),恶化性劳力性绞痛63例(占45.7%)。心绞痛发作时均伴有ECG缺血性改变(ST段下降≥0.1mv,T波压低、倒置或伪改善)。按照UA危险度分层标准,属低危者46例,中危者63例,高危者26例。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及肝肾功能衰竭。
分组及用药:所选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68)与对照组(n=67),两组均口服消心痛10 20mg,3次/日;阿司匹林100mg/日;静滴硝酸甘油20μg/分;无禁忌证患者常规口服β受体阻滞剂及钙离子拮抗剂;对中高危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0.4ml,2次/日;高血脂者口服降酯药;部分心功能不全者适量口服利尿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剂。治疗组全部加服中药生脉活血汤:红力参20g,麦冬15g,五味子5g,丹参30g,川芎20g,桃仁10g,当归10g,红花10g,三七(冲服)4g。个别患者随症加减,水煎500ml,分3次口服。
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心绞痛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变化;②治疗后30天及180天内心绞痛再发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死亡率;③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运动耐量。
疗效判断标准[3]:①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75%,硝酸甘油用量减少≥75%,心电图恢复正常。运动耐量上升一级≥50%。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74%,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74%,心电图sT段回升0.15mV以上≥50%或T波倒置变浅≥50%以上,运动耐量上升一级≥50%。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心电图及运动耐量无改善。
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
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74.6%,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30天及180天心绞痛再发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冠脉成形术发生率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冠脉成形术发生率均明显减少,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疗效及运动耐量比较:两组经治疗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ST段有所改善,运动耐量明显增加,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常规西医保守及介入治疗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供,挽救缺血心肌,但远期疗效仍不理想,同时有一部分患者不能耐受硝酸酯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中药给药方便,可产生与西药类同的综合疗效。从临床观察看UA多以气虚血瘀为主,“气虚不能温运血脉”,无力推动血液畅行,故血脉瘀滞不通,不通则痛。生脉活血汤重在补益心气,活血通脉,方中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补气滋阴,配合丹参、当归、三七、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通过补气之功,使气旺血行,气血周行全身,瘀祛通络。现代研究证实,生脉散、丹参、当归均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和微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血液变学的作用。丹参、当归、三七可抑制急性心肌缺血后血栓素A2(TXA2)和三磷酸肌醇(1P3)的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客观检查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医组。可见,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口服活血生脉汤在逆转缺血心肌血供,减轻冠脉痉挛,抑制血栓形成及冠脉斑块进一步恶化逐多方面均较单纯西医治疗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不稳定性心绞痛生脉活血汤
资料与方法
2001~2006年收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35例,年龄在35~76岁的UA,诊断标准参照《现代心脏内科学》(第1版)制定,其中男124例,女11例。包括初发劳力性心绞痛26例(占20.1%),静息心绞痛46例(占35.2%),恶化性劳力性绞痛63例(占45.7%)。心绞痛发作时均伴有ECG缺血性改变(ST段下降≥0.1mv,T波压低、倒置或伪改善)。按照UA危险度分层标准,属低危者46例,中危者63例,高危者26例。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及肝肾功能衰竭。
分组及用药:所选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68)与对照组(n=67),两组均口服消心痛10 20mg,3次/日;阿司匹林100mg/日;静滴硝酸甘油20μg/分;无禁忌证患者常规口服β受体阻滞剂及钙离子拮抗剂;对中高危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0.4ml,2次/日;高血脂者口服降酯药;部分心功能不全者适量口服利尿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剂。治疗组全部加服中药生脉活血汤:红力参20g,麦冬15g,五味子5g,丹参30g,川芎20g,桃仁10g,当归10g,红花10g,三七(冲服)4g。个别患者随症加减,水煎500ml,分3次口服。
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心绞痛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变化;②治疗后30天及180天内心绞痛再发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死亡率;③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运动耐量。
疗效判断标准[3]:①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75%,硝酸甘油用量减少≥75%,心电图恢复正常。运动耐量上升一级≥50%。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74%,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74%,心电图sT段回升0.15mV以上≥50%或T波倒置变浅≥50%以上,运动耐量上升一级≥50%。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心电图及运动耐量无改善。
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
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74.6%,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30天及180天心绞痛再发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冠脉成形术发生率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冠脉成形术发生率均明显减少,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疗效及运动耐量比较:两组经治疗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ST段有所改善,运动耐量明显增加,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常规西医保守及介入治疗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供,挽救缺血心肌,但远期疗效仍不理想,同时有一部分患者不能耐受硝酸酯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中药给药方便,可产生与西药类同的综合疗效。从临床观察看UA多以气虚血瘀为主,“气虚不能温运血脉”,无力推动血液畅行,故血脉瘀滞不通,不通则痛。生脉活血汤重在补益心气,活血通脉,方中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补气滋阴,配合丹参、当归、三七、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通过补气之功,使气旺血行,气血周行全身,瘀祛通络。现代研究证实,生脉散、丹参、当归均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和微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血液变学的作用。丹参、当归、三七可抑制急性心肌缺血后血栓素A2(TXA2)和三磷酸肌醇(1P3)的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客观检查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医组。可见,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口服活血生脉汤在逆转缺血心肌血供,减轻冠脉痉挛,抑制血栓形成及冠脉斑块进一步恶化逐多方面均较单纯西医治疗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