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炊烟
缓步韶山上屋场,我又在寻找那缕炊烟。
那缕炊烟,我已寻觅很久。而今见到的,依旧只是一方柴坪,砖墙青瓦,蓊郁竹树,仄仄土路依旧,塘岸边的红枫、柳枝依旧,池塘中张张削瘦却硕大的荷叶依旧……
上屋场,最初是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封皮上看到的,那“一担柴”式的农家构筑,红红的,很鲜艳,很朴实,让人觉得亲切而又有几分神秘:这屋子极平淡,湘中地区常见,为什么会印到书上呢?屋子到底是谁家的呢?
谙事后,当然知道了那是谁家的屋子。在无数的黑白或彩色相片上,在画册中,在电影里,上屋场都像是一段定格的岁月。然而它却好像被岁月遗忘,始终没有我想象中的炊烟。倒是更多的时候,看到“一担柴”后面的山上,升起半轮太阳,光芒四射。这又让我痴想:太阳的故乡果真就在山脚下的林子里?那林子里也有潺潺泉水吗,也有鲜嫩的“三月苞”吗,也有彩色的野蘑菇和碧绿的蝈蝈吗?
不管有什么,我觉得那里都应该有一缕飘动的炊烟。炊烟是一种风景和温度,是上屋场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老屋最动人的内涵。炊烟虽然古老,但它永远那么温馨,那么坚韧,那么悠远而深沉。每当走近韶山上屋场,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一幕远去的乡村图景:夕阳西坠,晚霞满天。一位头戴青色瓜皮小帽、模样淳朴、目光精明并透露出几分严厉的农家汉子,掮着犁耙,踏着蛙声,从田间小路归未了:一个健实而勤劳的农家少年,负着沉甸甸的柴禾,赶着牛羊,和伙伴们从山路上蹀躞而来:一位衣着整洁、面容慈祥的农妇站在上屋场的柴坪边,朝着暮色苍茫的村野眺望。老屋上空,是一缕恬静的炊烟……
普通农家艰辛而温情的日子,演绎着数千年传统的沉重。只是后来,那个背过柴禾、喜欢思索的少年告别炊烟走出了山村。这一走就义无反顾。在这位胸怀大志的农家子弟心中,炊烟始终在飘着,像母亲袅袅悠悠的牵挂,但他毅然决然地越走越远。炊烟勾勒出一种信念的力量,渐渐地弥漫成山河大地,万家灯火。“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沉吟间,饱含着几多悲壮和眷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上屋场的炊烟消逝了,并且再也没有升起过,让人生出无限慨叹,老屋不再是老屋,而是一座神圣殿堂。在这座失去炊烟的殿堂里,当一切喧扰过去,我们从老屋里那个古式的神龛和那盏桐油灯上,从那个灶台、那副石碓和那一壁农具上,依旧感觉到了远去的炊烟。当摩肩接踵的人群穿过时光隧道而来,有多少人的目光久久停留在这里的柴房、牛栏、晒谷坪上,停留在老屋上空,他们是在寻找那缕炊烟的柔情,还是在探求一个寻常而永恒的真谛?
人们不敢相信,他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吗?
是的,他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炊烟的芬芳扑面而来。“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在韶山,在比韶山更宽广的地方,每一寸被重新塑造的土地,每一朵带着露珠、洋溢着蓬勃朝气的花儿,构成了美丽而珍贵的人间烟火。
徜徉青山绿水间,从上屋场到铜像广场,再到秀拔的韶峰,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炊烟下的游子归来图。伟大的游子披一身风尘,越过重重关山,回到了故乡,乡亲们蜂拥而上。游子见到了挽着裤脚的作田汉子,见到了剪着短发、穿着格子花衣、搂着孩子的农家女人,见到了银髯飘拂、摇着蒲扇的老教书先生,见到了他儿时洗过澡的那口池塘,见到了曾经爬满牵牛花的竹篱笆……可就是没有见到从自家老屋飘出的炊烟。他也许有几分惆怅,但在那慈蔼的眸光里,分明漾动着无尽的春晖!
我追寻着那缕炊烟,耳畔响起熟稔而又浑厚的呼唤:“伢仔,回屋了哟——”
清泉
从韶山归来,很想作一幅畫。这画,有红叶摇曳,满目泉影。盈耳泉声中秋韵萦绕,山如泉,泉更如山。
还记得那张旧照。两个土里土气的农家少年,留着平头,穿着用轮胎皮剪成的草鞋,手牵着手,咬着嘴唇忍住笑,站在故居的荷塘前面。身后,清波粼粼,大片荷花亲切而灿烂,仿佛要把两个少年抱在怀里。个头稍高的少年正是我,完全沉浸在宽阔的幸福里。那照片其实是幅好画,可以题上“韶山清泉”。
韶山的清泉同样是一种温度。这温度是那只竹鸟吗?其鸣声清脆婉转,如玉佩叮当。竹鸟好像刚从山冲林子里的晨曦中飞出,还有画眉,斑鸠,喜鹊,桂桂阳,夜莺……鸟语飘袅,山泉也在流淌着。泉水流进山下农家的石缸与荷塘,炊烟就升摇起来,勾勒出独特风景——那位一边放牛拾柴一边捧着书本的少年呢?那一群围着熊熊灶火倾听时代风云的兄弟姐妹呢?那位慈祥端庄如菩萨一般的母亲呢?那位掮着犁耙或者掖着把算盘的严厉父亲呢?多少年后,泉水引着风尘仆仆归来的赤子,映现出在故园的晒谷坪、小路和水塘前徘徊流连的凝重身影……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老歌仍在回荡。明快,醇厚,山高而水长。韶山是河,更是海洋。这海洋却是由一道道清泉汇成的。
每棵松树是站立的山泉。韶峰峭拔,谷壑幽深。倚崖挺立的松树,枝繁叶茂,冠盖擎天。“一沟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松树搏风击雨,伟岸挺拔。重重树影,装点韶山:在虎歇坪,在仙女茅庵,在水库,在故居畔,在铜像广场……无不凸显。松涛如泉,演绎峥嵘岁月,倾诉着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曲折轨迹:从上屋场出发,越陌度阡,一直往前,于橘子洲头咏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烽火弥漫里高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很多关于韶山的诗画里,山花与山泉总是相映相衬——是花朵在流淌,还是泉水在盛开?
无论是花朵还是泉水,都释放着一种温度。
春天,韶山是杜鹃花的世界。漫山的杜鹃,如火似霞,那是绽放着的山泉:从“红旗卷起农奴戟”,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从“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直至“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杜鹃花香浸润着历史的征程……
韶山在湘中丘陵的深处。这里有古老的稻田和梯土,和所有的湘中土地一样,随着季节的嬗换,年年岁岁都赓续着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程序,被携上山岗的清泉就是这些程序的源头和守望者。画家笔下,还有土地和石头组成的关于灌区的国画——
白云悠悠,韶峰隐隐,红丘陵起伏绵延。更有梯田如带,百花烂漫热烈,茶园葱绿叠翠。一条水渠疑似天河,穿越其间,沿途是夯实的渠基,高高的渡槽,深幽的隧洞。渡槽下江流汹涌,千帆竞发。整个画面色彩鲜明,大气磅礴,显得格外祥和迷人。这水的世界里,石头仿佛是一种传奇和骨骼,坚固,圣洁,充满神奇。
在韶山的土地上,你很难想象那山泉澎湃的情景。
这是一座动人心弦的雕塑。表达的是一个镌进岁月的时刻。伟人归来,和他的乡亲们手拉着手,一边走,一边尽情地聊着离情别意……“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伟人那沧桑的眼神,仿佛是掬起清泉,回味如烟往事——山泉流过的地方,平岸小桥,千嶂环抱;田埂弯弯处,蒲公英和蝴蝶飞起来了,鹧鸪声、阵阵犁铧声响起来了:映着粗瓷饭碗、旱烟以及黝黑的脸庞,蘸着歌谣,一丛一丛紫色的或金黄色的野菊花点燃季节……
滴水洞,听那崖隙里、密密竹林中传来的嘀哒泉声,让人血液都沸腾起来。因为,这仙泉般的声音不仅奔淌着毛竹的青翠、山岚的缱绻、彩霞的艳丽,更是一段厚重情感的见证。伟人在此小憩的时光里,是那嘀达的山泉轻拂着有些疲惫的梦幻,使得荷担万仞悲欢的伟人获得片刻的宁静——滴滴山泉,那是晶莹的乡情呀!
我们伫立在另一座塑像前,就好像在读一道凝固的山泉。这就是韶山铜像。从铜像温和坚毅的目光里,我们首先感受到泉水的温馨,并在温馨中受到洗礼。塑像是一堵耸立的高崖,沉静地俯瞰着大地。我们分明听到山泉声中,回荡着戈壁驼鸣,昆仑雪啸:响彻着黄河波涌,长江涛吼……
韶山是大地上一道永恒的清泉。有温度的清泉,是大地上最深沉的梦想。
流连韶山图书馆,参观韶山学校,默立烈士陵园……人们沿着标有箭头的泉迹在寻觅,心田被巨大的恩情灌溉。仿佛,动听的冬不拉弹起来了,欢快的芦笙吹起来了,美丽的花带和银镯舞动起来了,追梦的脚步不再寂寞,坎坷的路途不再漫长……
我从韶山载回一片红叶,夹在书页里。就有一道清泉在潺潺流动,流动成那帧世纪的图画——韶山清泉,让我的眼睛一次次为之湿润!
缓步韶山上屋场,我又在寻找那缕炊烟。
那缕炊烟,我已寻觅很久。而今见到的,依旧只是一方柴坪,砖墙青瓦,蓊郁竹树,仄仄土路依旧,塘岸边的红枫、柳枝依旧,池塘中张张削瘦却硕大的荷叶依旧……
上屋场,最初是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封皮上看到的,那“一担柴”式的农家构筑,红红的,很鲜艳,很朴实,让人觉得亲切而又有几分神秘:这屋子极平淡,湘中地区常见,为什么会印到书上呢?屋子到底是谁家的呢?
谙事后,当然知道了那是谁家的屋子。在无数的黑白或彩色相片上,在画册中,在电影里,上屋场都像是一段定格的岁月。然而它却好像被岁月遗忘,始终没有我想象中的炊烟。倒是更多的时候,看到“一担柴”后面的山上,升起半轮太阳,光芒四射。这又让我痴想:太阳的故乡果真就在山脚下的林子里?那林子里也有潺潺泉水吗,也有鲜嫩的“三月苞”吗,也有彩色的野蘑菇和碧绿的蝈蝈吗?
不管有什么,我觉得那里都应该有一缕飘动的炊烟。炊烟是一种风景和温度,是上屋场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老屋最动人的内涵。炊烟虽然古老,但它永远那么温馨,那么坚韧,那么悠远而深沉。每当走近韶山上屋场,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一幕远去的乡村图景:夕阳西坠,晚霞满天。一位头戴青色瓜皮小帽、模样淳朴、目光精明并透露出几分严厉的农家汉子,掮着犁耙,踏着蛙声,从田间小路归未了:一个健实而勤劳的农家少年,负着沉甸甸的柴禾,赶着牛羊,和伙伴们从山路上蹀躞而来:一位衣着整洁、面容慈祥的农妇站在上屋场的柴坪边,朝着暮色苍茫的村野眺望。老屋上空,是一缕恬静的炊烟……
普通农家艰辛而温情的日子,演绎着数千年传统的沉重。只是后来,那个背过柴禾、喜欢思索的少年告别炊烟走出了山村。这一走就义无反顾。在这位胸怀大志的农家子弟心中,炊烟始终在飘着,像母亲袅袅悠悠的牵挂,但他毅然决然地越走越远。炊烟勾勒出一种信念的力量,渐渐地弥漫成山河大地,万家灯火。“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沉吟间,饱含着几多悲壮和眷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上屋场的炊烟消逝了,并且再也没有升起过,让人生出无限慨叹,老屋不再是老屋,而是一座神圣殿堂。在这座失去炊烟的殿堂里,当一切喧扰过去,我们从老屋里那个古式的神龛和那盏桐油灯上,从那个灶台、那副石碓和那一壁农具上,依旧感觉到了远去的炊烟。当摩肩接踵的人群穿过时光隧道而来,有多少人的目光久久停留在这里的柴房、牛栏、晒谷坪上,停留在老屋上空,他们是在寻找那缕炊烟的柔情,还是在探求一个寻常而永恒的真谛?
人们不敢相信,他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吗?
是的,他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炊烟的芬芳扑面而来。“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在韶山,在比韶山更宽广的地方,每一寸被重新塑造的土地,每一朵带着露珠、洋溢着蓬勃朝气的花儿,构成了美丽而珍贵的人间烟火。
徜徉青山绿水间,从上屋场到铜像广场,再到秀拔的韶峰,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炊烟下的游子归来图。伟大的游子披一身风尘,越过重重关山,回到了故乡,乡亲们蜂拥而上。游子见到了挽着裤脚的作田汉子,见到了剪着短发、穿着格子花衣、搂着孩子的农家女人,见到了银髯飘拂、摇着蒲扇的老教书先生,见到了他儿时洗过澡的那口池塘,见到了曾经爬满牵牛花的竹篱笆……可就是没有见到从自家老屋飘出的炊烟。他也许有几分惆怅,但在那慈蔼的眸光里,分明漾动着无尽的春晖!
我追寻着那缕炊烟,耳畔响起熟稔而又浑厚的呼唤:“伢仔,回屋了哟——”
清泉
从韶山归来,很想作一幅畫。这画,有红叶摇曳,满目泉影。盈耳泉声中秋韵萦绕,山如泉,泉更如山。
还记得那张旧照。两个土里土气的农家少年,留着平头,穿着用轮胎皮剪成的草鞋,手牵着手,咬着嘴唇忍住笑,站在故居的荷塘前面。身后,清波粼粼,大片荷花亲切而灿烂,仿佛要把两个少年抱在怀里。个头稍高的少年正是我,完全沉浸在宽阔的幸福里。那照片其实是幅好画,可以题上“韶山清泉”。
韶山的清泉同样是一种温度。这温度是那只竹鸟吗?其鸣声清脆婉转,如玉佩叮当。竹鸟好像刚从山冲林子里的晨曦中飞出,还有画眉,斑鸠,喜鹊,桂桂阳,夜莺……鸟语飘袅,山泉也在流淌着。泉水流进山下农家的石缸与荷塘,炊烟就升摇起来,勾勒出独特风景——那位一边放牛拾柴一边捧着书本的少年呢?那一群围着熊熊灶火倾听时代风云的兄弟姐妹呢?那位慈祥端庄如菩萨一般的母亲呢?那位掮着犁耙或者掖着把算盘的严厉父亲呢?多少年后,泉水引着风尘仆仆归来的赤子,映现出在故园的晒谷坪、小路和水塘前徘徊流连的凝重身影……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老歌仍在回荡。明快,醇厚,山高而水长。韶山是河,更是海洋。这海洋却是由一道道清泉汇成的。
每棵松树是站立的山泉。韶峰峭拔,谷壑幽深。倚崖挺立的松树,枝繁叶茂,冠盖擎天。“一沟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松树搏风击雨,伟岸挺拔。重重树影,装点韶山:在虎歇坪,在仙女茅庵,在水库,在故居畔,在铜像广场……无不凸显。松涛如泉,演绎峥嵘岁月,倾诉着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曲折轨迹:从上屋场出发,越陌度阡,一直往前,于橘子洲头咏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烽火弥漫里高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很多关于韶山的诗画里,山花与山泉总是相映相衬——是花朵在流淌,还是泉水在盛开?
无论是花朵还是泉水,都释放着一种温度。
春天,韶山是杜鹃花的世界。漫山的杜鹃,如火似霞,那是绽放着的山泉:从“红旗卷起农奴戟”,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从“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直至“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杜鹃花香浸润着历史的征程……
韶山在湘中丘陵的深处。这里有古老的稻田和梯土,和所有的湘中土地一样,随着季节的嬗换,年年岁岁都赓续着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程序,被携上山岗的清泉就是这些程序的源头和守望者。画家笔下,还有土地和石头组成的关于灌区的国画——
白云悠悠,韶峰隐隐,红丘陵起伏绵延。更有梯田如带,百花烂漫热烈,茶园葱绿叠翠。一条水渠疑似天河,穿越其间,沿途是夯实的渠基,高高的渡槽,深幽的隧洞。渡槽下江流汹涌,千帆竞发。整个画面色彩鲜明,大气磅礴,显得格外祥和迷人。这水的世界里,石头仿佛是一种传奇和骨骼,坚固,圣洁,充满神奇。
在韶山的土地上,你很难想象那山泉澎湃的情景。
这是一座动人心弦的雕塑。表达的是一个镌进岁月的时刻。伟人归来,和他的乡亲们手拉着手,一边走,一边尽情地聊着离情别意……“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伟人那沧桑的眼神,仿佛是掬起清泉,回味如烟往事——山泉流过的地方,平岸小桥,千嶂环抱;田埂弯弯处,蒲公英和蝴蝶飞起来了,鹧鸪声、阵阵犁铧声响起来了:映着粗瓷饭碗、旱烟以及黝黑的脸庞,蘸着歌谣,一丛一丛紫色的或金黄色的野菊花点燃季节……
滴水洞,听那崖隙里、密密竹林中传来的嘀哒泉声,让人血液都沸腾起来。因为,这仙泉般的声音不仅奔淌着毛竹的青翠、山岚的缱绻、彩霞的艳丽,更是一段厚重情感的见证。伟人在此小憩的时光里,是那嘀达的山泉轻拂着有些疲惫的梦幻,使得荷担万仞悲欢的伟人获得片刻的宁静——滴滴山泉,那是晶莹的乡情呀!
我们伫立在另一座塑像前,就好像在读一道凝固的山泉。这就是韶山铜像。从铜像温和坚毅的目光里,我们首先感受到泉水的温馨,并在温馨中受到洗礼。塑像是一堵耸立的高崖,沉静地俯瞰着大地。我们分明听到山泉声中,回荡着戈壁驼鸣,昆仑雪啸:响彻着黄河波涌,长江涛吼……
韶山是大地上一道永恒的清泉。有温度的清泉,是大地上最深沉的梦想。
流连韶山图书馆,参观韶山学校,默立烈士陵园……人们沿着标有箭头的泉迹在寻觅,心田被巨大的恩情灌溉。仿佛,动听的冬不拉弹起来了,欢快的芦笙吹起来了,美丽的花带和银镯舞动起来了,追梦的脚步不再寂寞,坎坷的路途不再漫长……
我从韶山载回一片红叶,夹在书页里。就有一道清泉在潺潺流动,流动成那帧世纪的图画——韶山清泉,让我的眼睛一次次为之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