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就诊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功能社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2013年1月-2014年1月曾在我院就诊老年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療情况。结果:对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具有显著作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以及冠心病,高年龄患者比低年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例数明显更多,P<0.05;冠心病患者比非冠心病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例数明显更多,P<0.05。此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和性别、吸烟、血脂情况、糖尿病、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不存在显著的关系,P>0.05。结论:经过调查研究功能社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比较低,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抗血小板药物的二级预防,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功能社区;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318-02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以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对我院就诊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功能社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现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就诊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10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75例,女性患者有25例,年龄分布在61-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5±6.5岁,所有患者具有抗血小板药物适应症,来自于医院附近的社区。
1.2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心血管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其中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患者的姓名、身高、体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家族病史、性别、血压、吸烟、血脂、糖尿病、肾功能受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包括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剂量、服用的时间、不良反应等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样本进行t检验,采用x^±s表示数据的分布趋势,P<0.05表示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
根据使用率的高低顺序进行排名,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68%)、氯吡格雷(23%)。抗血小板药物一级预防使用率达到65%,冠心病二级预防使用率达到80%,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使用率达到68%。
2.2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见,对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具有显著作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以及冠心病,高年龄患者比低年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例数明显更多,P<0.05;冠心病患者比非冠心病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例数明显更多,P<0.05。此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和性别、吸烟、血脂情况、糖尿病、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不存在显著的关系,P>0.05。
3、结论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具有密切的关系,血小板活化是促使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血小板自身具有粘附、释放、聚集等特性,通过这些生理特性,促使病理性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在于对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最终实现预防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目标。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占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治心血管疾病发生具有重要的实际性意义。经过调查研究功能社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比较低,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抗血小板药物的二级预防,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双喜. 辛伐他汀联合氯沙坦和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及逆转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 2013(08)
[2] 黄干初. 88例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临床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07)
[3] 郑玲英,王彩霞. 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01)
【关键词】功能社区;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318-02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以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对我院就诊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功能社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现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就诊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10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75例,女性患者有25例,年龄分布在61-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5±6.5岁,所有患者具有抗血小板药物适应症,来自于医院附近的社区。
1.2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心血管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其中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患者的姓名、身高、体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家族病史、性别、血压、吸烟、血脂、糖尿病、肾功能受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包括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剂量、服用的时间、不良反应等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样本进行t检验,采用x^±s表示数据的分布趋势,P<0.05表示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
根据使用率的高低顺序进行排名,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68%)、氯吡格雷(23%)。抗血小板药物一级预防使用率达到65%,冠心病二级预防使用率达到80%,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使用率达到68%。
2.2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见,对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具有显著作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以及冠心病,高年龄患者比低年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例数明显更多,P<0.05;冠心病患者比非冠心病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例数明显更多,P<0.05。此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和性别、吸烟、血脂情况、糖尿病、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不存在显著的关系,P>0.05。
3、结论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具有密切的关系,血小板活化是促使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血小板自身具有粘附、释放、聚集等特性,通过这些生理特性,促使病理性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在于对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最终实现预防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目标。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占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治心血管疾病发生具有重要的实际性意义。经过调查研究功能社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比较低,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抗血小板药物的二级预防,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双喜. 辛伐他汀联合氯沙坦和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及逆转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 2013(08)
[2] 黄干初. 88例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临床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07)
[3] 郑玲英,王彩霞. 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01)